在继承中创新开拓学术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者们自觉地继承传统史学的精华,吸取时代智慧,在通史与断代史编纂上都有许多出色的创造。譬如,范文澜在延安版通史的基础上,又以十几年时间进行补充和改写,撰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共四册,自远古至五代十国)。全书之前有近5万字的“绪言”,论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贯穿全书的理论指导。在以后各编中,著者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作了详细、深入的探讨,为这部通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对唐代的论述场面广阔、内容翔实,设置了八节分别论述政治、经济、与四方诸国的关系、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又以7万余字大篇幅论述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的历史。著者又从佛教、禅宗、儒学、道教、百花盛放的唐文苑等八个方面讲述唐代文化,其中仅论述唐文苑和“唐代长安——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两节,就分别写了约3.5万字和3万字,堪称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美不胜收!正由于对各个时期的历史都做了丰富、翔实的记述,才保证了范著广受读者欢迎,累计印行达几百万册。
两个命题的讨论还可以引申到专史领域。专史领域实际上也有通史式与断代史式两种类型的史著,两个命题在这里应该是同样适用的。下面就断代式专史必须贯彻以通史精神为指导,谈点个人体会,向大家请教。我撰著《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一书时遇到一个难题:本书的主体内容是论述清代公羊学说的演进,但是如果机械地理解断代的“断限”,只局限于论述清代,那么清代公羊学的源头和精义就无法讲到。公羊学阐释《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倡导“变易”“改制”和“拨乱反正”,以及“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等基本命题,都是在战国和两汉时期形成,并且曾在西汉盛行于世,若书中不讲清楚这些问题,那么要让读者弄懂公羊学在晚清能够“复兴”,并与社会局势相激荡而演出一幕幕活剧,就失去凭借。为此,我确定这部书必须做到“贯通上下”,于是特意安排了第一章“一份独特的哲学遗产”,分为三节,论述《公羊传》的精义和董仲舒、何休的贡献。以下的主体部分论述清代乾隆末年庄存与揭起“复兴”序幕,至刘逢禄张大旗帜,龚自珍、魏源加以改造、发展,到戊戌时期康有为锻造成为维新运动的理论纲领,公羊学说再度风靡海内。这样,避免因刻板划定“断限”而割断前后历史联系。读者对此才能感到顺理成章,有序展开。最后又设立“公羊学与晚清新学”一章,讲以公羊学为“中介”,推动了20—21世纪之交新思想的传播。全书固然属于公羊学断代史,实际上又寓含了公羊学通史的意蕴。至于这样做是否有当,则要敬请专家和读者评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在继承中创新开拓学术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者们自觉地继承传统史学的精华,吸取时代智慧,在通史与断代史编纂上都有许多出色的创造。譬如,范文澜在延安版通史的基础上,又以十几年时间进行补充和改写,撰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共四册,自远古至五代十国)。全书之前有近5万字的“绪言”,论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贯穿全书的理论指导。在以后各编中,著者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作了详细、深入的探讨,为这部通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对唐代的论述场面广阔、内容翔实,设置了八节分别论述政治、经济、与四方诸国的关系、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又以7万余字大篇幅论述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的历史。著者又从佛教、禅宗、儒学、道教、百花盛放的唐文苑等八个方面讲述唐代文化,其中仅论述唐文苑和“唐代长安——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两节,就分别写了约3.5万字和3万字,堪称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美不胜收!正由于对各个时期的历史都做了丰富、翔实的记述,才保证了范著广受读者欢迎,累计印行达几百万册。
两个命题的讨论还可以引申到专史领域。专史领域实际上也有通史式与断代史式两种类型的史著,两个命题在这里应该是同样适用的。下面就断代式专史必须贯彻以通史精神为指导,谈点个人体会,向大家请教。我撰著《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一书时遇到一个难题:本书的主体内容是论述清代公羊学说的演进,但是如果机械地理解断代的“断限”,只局限于论述清代,那么清代公羊学的源头和精义就无法讲到。公羊学阐释《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倡导“变易”“改制”和“拨乱反正”,以及“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等基本命题,都是在战国和两汉时期形成,并且曾在西汉盛行于世,若书中不讲清楚这些问题,那么要让读者弄懂公羊学在晚清能够“复兴”,并与社会局势相激荡而演出一幕幕活剧,就失去凭借。为此,我确定这部书必须做到“贯通上下”,于是特意安排了第一章“一份独特的哲学遗产”,分为三节,论述《公羊传》的精义和董仲舒、何休的贡献。以下的主体部分论述清代乾隆末年庄存与揭起“复兴”序幕,至刘逢禄张大旗帜,龚自珍、魏源加以改造、发展,到戊戌时期康有为锻造成为维新运动的理论纲领,公羊学说再度风靡海内。这样,避免因刻板划定“断限”而割断前后历史联系。读者对此才能感到顺理成章,有序展开。最后又设立“公羊学与晚清新学”一章,讲以公羊学为“中介”,推动了20—21世纪之交新思想的传播。全书固然属于公羊学断代史,实际上又寓含了公羊学通史的意蕴。至于这样做是否有当,则要敬请专家和读者评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