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志的性质
地方志的性质,是指地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具体说就是地方志记载地对象、内容究竟是什么。这是编纂新方志和研究方志学理论首先应该解决的重大问题。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着地方志的编纂原则、体例、体裁、篇目、编纂方法、收录内容等,它关系到新方志的编纂质量,也关系到新方志学的创立与发展。
1、对方志性质的各种看法
关于方志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方志是地理书,属地理学范畴。持这种看法者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职方》等先秦地理著作。它按一定行政区划记载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物产贡赋和名胜古迹,所以是地理书。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欧阳忞、王象之都认为方志为地理书。清乾嘉时期,修志蔚然成风,在探究方志理论方面也超越前代。不少学者认为,“一方之志,沿革最要”①,力主“志乘为地理专书”②,于是形成著名的方志地理学派。毕沅、钱大昕、孙星衍等属于该学术派别,代表人物为戴震、洪亮吉。至近现代,方志属地理学的看法仍然存在,如民国梁园东认为“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一种不完全的地理书”③,今人
第二种看法,认为方志是历史书,属历史学范畴。持这种看法者认为:史有多种,有天下之史,一国之史,一家之史,一人之史。方志与正史、传记、谱牒本质属性相同,只有记载范围广狭、地位高低之异。方志不仅记地理沿革,还记人物、文献等许多内容。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更一再强调“志属信史”④,“志乃史裁”⑤,“方志为国史要删”⑥,“方志乃一方全史”⑦。清末至民国年间,梁启超、傅振伦、吴宗慈、李泰棻、寿鹏飞、瞿宣颖等著名学者,也认为方志属史书范畴。如甘鹏云在《修志答问》中说:“一省通志,即一省之历史也,一县志乘,即一县之历史也。”今人
第三种看法,认为方志不仅以地域为记述空间,具有地理性,而且以一定时间为限,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所以既是地理书,又是历史书,史地两性,兼而有之。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提出这种观点。如黎锦熙在《方志今议》 中提出:“方志为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地志之历史化”,“历史之地志化”。
第四种看法,认为方志是介于史地之间的边缘学科,属广义的历史范畴。如,浙江大学仓修良教授认为:方志“既不是地理著作,也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实际上是介于史地之间的一种边缘学科,不过史的性质更强”,“是史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旁支”,“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属于广义的历史范畴”。⑧
第五种看法,认为方志是一方综合性著述。此看法源于史志有别说。如清程大夏于《康熙黎城县志·叙例》云:“志与史不同,史兼褒诛,重垂诫也;而志乃记一地佳景奇迹、名人胜事,以彰一邑之盛。”《乾隆无锡县志例》亦说:“史远而志近,史统而志专。”1981 年复旦大学
第六种看法,认为方志是一方百科全书。一些学者认为地方志记载的内容无所不包,于是拿通俗的话来说,称方志为百科全书。如
第七种看法,认为方志是资料书。这种观点鉴于方志编纂历来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订,资料性极强而提出的。卢中岳在《地方志史话》中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历史性资料。”(11)1985年梁耀武在《论地方志是一方资料全书》一文中,明确称地方志为资料书。他认为,方志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普遍编修,其价值功用仅次于正史、实录,其历史地位的取得主要靠它保存了完整、珍贵的资料。正由于方志记一地各方面情况,提供各方面资料,才备受重视,其作用才能体现。这种意见认为,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它决定着方志其他特性。继承方志传统,主要是继承它的资料性。资料在方志编纂过程中起支配作用,没有资料,不可能成书。资料性还决定着志书体例结构和编修方式。资料性的强弱与否关系到志书编纂的成败。所以,明确方志为资料全书,不仅有利于修志目的认识,而且有益于新志的编纂(12)。
第八种看法,认为方志为政书。明清时,少数修志者曾提出此看法。明雍澜在《平和县志·序》中说:“志也者,经治之书也,匪司政者有经治之材,而载笔者有经治之识,不足以与于斯。”(13)清李奉翰也说:“志者,固辅治之书也。”(14)1985年,于希贤提出“方志为政书”的主张,认为编修地方志的目的在于供地方官施政参考,这一目的贯穿中国方志发展史,是方志发展的主线。无论是渊源时的《周官》、《禹贡》、《山海经》,还是后来的地方志,无一不是“行政管理知识的总结,是为当时行政管理服务的”,所以“它和行政管理学一样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5)。
第九种看法,认为方志为科学文献。如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地方志不是评论历史的书,不是史论”,“不是一部科学理论著作”,“不是导游手册”,而“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 “是一部科学文献”。彭静中同志也在《中国方志简史》中认为:“方志就是方志,有它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对象……说道底,怕还是资料性的科学文献,要准确得多”。
以上九种观点,从不同角度为地方志定性,说明地方志是一种颇受关注的书籍。
2.当前学术界对方志性质的主流认识
新方志编纂在全国普遍开展以来,随着修志工作实践和方志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方志界对地方志性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讨。
(1)志体与史体的不同表现
1982年前后争论主要集中在“史志关系”方面。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史志无别”论,认为:志即史,史即志,称地方志为地方史未尝不可。理由:在内容上,地方志以记过去的历史为主,与地方史无本质差别;在体例上,地方志采用的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源于古代史书;在方法上,地方志以纂辑史料为主,虽重记不重论,但不能改变其史的性质。二是“同中有异”论,认为志与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史体和志体关系非常密切,方志在许多方面具有历史著述的特点,但毕竟不同,必须予以区别开来。史志“同中有异”的看法逐渐为方志界所接受,并总结出史体与志体的四种不同表现:
①记述重点、记述方法不同。史体主要记过去,往往以时间、事件为中心线索,侧重事物的纵向发展。志体有时也追溯过去,但主要记现状,将事物做横向地分门别类地记述,它虽然也列大事记,但这不是方志的主体。史体是论述性的,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做详尽、深入的阐发。论述部分是史书的主体,资料在史书中所占比重相对不大。志体是资料性的,它将广泛搜集、调查来的资料,经过整理、鉴别,分门别类地记述,以反映一地域自然与社会的状况。方志所记载的资料,往往成为同时代人直接征引的依据。
②门类广泛程度不同。史体一般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线索,因此记事往往比较集中,非常注重阐述的深入性与系统性。虽然史体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许多门类,但对这些门类的记叙,均紧紧围绕某一明显的“轴心内容”,以“轴心内容”决定各部分内容记叙的详略,材料的取舍。志体内容以广泛而丰富见长,举凡一地的疆域、沿革、山川、水利、土地、赋役、军事、职官、选举、人物、艺文、金石、建筑、名胜、古迹、风俗、方言、灾害、轶闻等,都在记述范围。志体不存在特定的轴心内容,除个别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门类显得较为突出外,在记叙的详略、材料的取舍方面,一般无明显的轻重。
③内容详约程度不同。俗话说:志贵详细,史存大体。史书可以在志书的基础上写成,而志书决不能在史书的基础上编成。历代方志不断纂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备朝廷修史采摭。
④成书方法不同。由于史书主要记过去,“详古略今”,记事较为集中和大体,往往可以主要依靠文献资料由少数人完成。而志书以记现状为主,“详今略古”,记事内容广泛而详细,就不能仅仅依靠文献,还必须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做大量收集、调查、采访、核实资料工作,涉及各行各业的,还要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方面专家的参与,方可完成。(16) 特别是1986年胡乔木同志提出:“我们所有地方志的编辑同志一定要在自己所编辑的地方志中,杜绝任何空话,摆脱任何宣传色彩,使我们编出来的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让它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17)之后,对方志为“资料性著述”的认识逐渐形成共识。
(2)地方志的性质与基本特征
关于地方志的性质,多数学者认为:地方志是系统记述一定地域内自然与社会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其中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最本质属性。关于地方志性质的表述,体现了地方志所具有的地域性、广泛性、时代性、连续性、资料性、著述性等基本特征。这六种基本特征缺一不可,其中核心是资料性特征。资料性特征也是地方志最本质的特征。
①资料性特征。方志界普遍认为,方志的价值在于提供科学系统的资料,资料性是方志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它决定和影响着志书的地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和著述性等其他特征。地方志著录的都是能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古今发展状况的各种资料,而不是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的结论;只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不直接回答“为什么”;只体现发展规律,不具体研究和阐述发展规律。
②著述性特征。方志的著述性体现在对志书框架结构的设计、篇目的制定、体裁的灵活运用、资料的考证、文稿的撰写等方面。地方志不是一般的资料书,不是资料汇编、资料辑录。入志资料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经过认真整理、分析、考证和科学排比,力求反映一事物的起始转折、兴衰起伏,甚至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方志结构的设计、篇目的制订,条目的撰写,无不体现出“著”的特征。
③地域性特征。方志的记述对象,以一定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我国现存的8000余种旧志和陆续出版的数千种新志,无论是省、府、州志,厅、旗、盟志,市、县、乡、镇志,还是工业志、农业志、旅游志、人物志,无不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一般遵循“不越界而书”、 “全国通典不录”的原则。就是其他各类杂志,如风物志、寺庙志等,也以一定区域内的某一类事物为记述对象。即使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新方志仍然具有以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的地域性特征。
④广泛性特征。方志的记述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一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载。强调横不缺项,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等各门各类应有尽有,既记大事要事,也记有意义的小事。历代编纂的志书,尽管繁简不一,详略各异,门类多寡不同,涉及面广狭不同,但记述内容具有广泛性是共同的。
⑤连续性特征。方志的连续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志记述的内容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既记现状,也记历史,并注重有始有终,体现兴衰起伏、转折变化。二是方志编纂具有连续性,每隔若干年要编纂一次。如唐宋规定三五年一造图经,送兵部职方。民国时期规定省志30年一修,市志及县志15年一修。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每20年左右修一次”。又如江苏省《常熟县志》 在明代编修6次,到清代又修过13次,平均每隔20年编修一次。编纂的连续性使一地古今地情得以连贯保留。 就是台湾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编修志书的传统, 1968年,台湾“***”规定省志20年一修,市志及县志10年一修。
⑥时代性特征。方志记述的内容强调“详今略古”,也有提“详今明古”的。不论“详今略古”,还是“详今明古”,“详今”是第一位的。方志虽然也记历史,但重在记现状,特别是续志,更以记现状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方志存在的价值,也是历代地方官员和当代各级领导重视修志的重要原因。
二、地方志的功能
地方志的功能是指志书对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所具有的有益功用。地方志是“经世致用” 之书,“博物之书”,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具有存史、资治、教育三大功能。
1.存史功能
存史功能是指地方志能够将一定地域内自然和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历史、现状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存史功能是地方志诸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发挥其他功能的物质基础。 宋代著名学者乐史曾这样赞誉地方志: “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观万邦。”(18)近代史学家金毓黻认为:地方志所载内容可补正史之不足,而著名地理学
①自然地理类,如地形地貌、地质、山川河流、湖、海、天文、气候等史料。
②自然资源类,如矿藏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土特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史料。
③自然灾害类,如水旱、风虫、雷电、地震、泥石流等灾情,防灾抗灾措施,防灾救灾实绩等史料。
④行政区划类,如省、府、州、厅、市、县、旗、盟的建置沿革,疆域、治所等史料。
⑤经济类,如田赋、徭役、物价、财政、税收、货币、手工业生产、工农业生产、商业、交通、邮电等史料。
⑥生产技术类,如地方传统技艺、工艺流程、工农业生产技术等史料。
⑦政治类,如历代农民起义、反饥饿反压迫斗争、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职官制度、兵防制度、政党、政府、军事、界务、外交等史料。
⑧文化类,如文学、艺术、文物、古迹、科研、教育、卫生、出版、体育等史料。
⑨社会类,如民族、民俗、语言、宗教、人民生活等史料。
⑩人物类,如廉吏、英烈、爱国将领、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能工巧匠、贪官、酷吏等史料。
以上10类史料只是大略列举。
地方志保存的史料中不乏十分珍贵者,如《乾隆武乡县志》、《同治竹溪县志》,就具体、形象地记载了当地出现极光的情形。方志中保存的各种资料,早在封建时期就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用来著书立说。系统利用方志资料者,首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他从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起,历时20余年,从《一统志》和100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资料,并参阅正史,结合实地考察,编纂出《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前书旨在“究生民利病,治乱之得失”,后书旨在“考建置沿革之规,山川形势、兵事成败之要”,均为传世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自此,后世学者加强了用志工作,利用方志资料编成了不少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比较突出的有:地质学家章鸿钊利用大量方志资料,并参以正史地理志资料,于1937年撰成《古矿录》一书,有益于全国各地矿藏勘探。天文学家徐振韬、蒋窈窕夫妇,利用方志中23条关于17世纪太阳黑子的记录,澄清了国际天文学界由于资料不足造成的错误论断,提出了新的见解,引起国际天文学界的重视。太平天国专家罗尔纲研究员主持汇辑的太平天国史资料,利用方志730多种。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在编修新方志的同时,全面重视利用新旧方志保存的资料,为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推动了科研工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1)利用方志资料,为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江苏省东台县志办根据旧志的记载,将当地特产——陈皮酒的配方提供给县工业部门,引起重视。经研制重酿,获得成功,使具有300多年历史、驰各国内外的传统名酒——陈皮酒恢复生产。 江西省修水县工艺厂的领导从县志上看到该县清代曾出贡品赭砚时受到启发,遂利用赭石资源生产赭砚,年产达200万方,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 广西上林县志办根据旧志记载,了解到当地在唐代就有较发达的淘金作业,且黄金质量优良,于是将这一信息报告县政府。县政府即向上级建议由国家开发。经中国黄金公司广西分公司派人实地调查,确有开发前景,便将该县列为广西重点黄金生产基地之一。1987年,冶金工业部投资870万元,兴办水合砂金矿进行生产。 广西玉林地区侨办为了配合行署做好外引内联工作,开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出口商品展览招商洽谈会,利用《广西通志·侨务志》 的资料及其他一些资料,编印了记载有 410位广西籍和祖籍广西的商界、 政界知名人士情况的《招商引资对象名册》,为行署决策提供依据。该《名册》对洽谈会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那次洽谈会共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88 个,贸易总额7251.98万美元;签订投资项目合同53个,投资总额1.7亿美元。 广西水牛项目开发办公室在向农业部申报争取欧共体奶类无偿援助项目时,利用《广西通志·农业志》“畜牧”卷中有关水牛的历史数据,论证广西水牛发展的前景。欧共体派出专家到广西考察,在查阅《广西通志·农业志》后,决定无偿援助广西水牛开发项目76.2万欧洲货币单位(折人民币83.2万元)。 山东莒县县城原计划向老城西发展。县史志办从史志资料中发现, 城西1668年曾发生 8.5级强烈地震,现规划的新市区恰恰坐落在地震断裂带上,于是向县领导反映。根据史志办的意见,县政府决定修改规划,并对老城西部的重点工程进行抗震加固。
(2)利用方志资料推动科研工作
有关专家在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茶色素在肿瘤、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简称《96-7课题》) 招标中,引述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志》的资料,并据此撰写了《关于建立〈96-7课题〉 浙江临床科研协作中心的可行性分析》,证明浙江在茶色素的临床疾病应用研究方面已有基础和条件,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之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被批准为《96-7课题》浙江临床科研协作中心。 甘肃省天祝县县志畜牧篇记载了该县历史上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对世界上稀有的白牦牛还作了详细记述。县有关部门依据县志记载的关于白牦牛发展演变的资料,撰写了《天祝白牦牛研究》一文,在1994年甘肃世界牦牛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受到十几个国家畜牧专家的关注和好评,他们还特地赶赴天祝参观考察白牦牛选育基地、抗灾保畜基地和藏族民俗风情。史学界一直认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罗盘在中国则出现较晚,尤其是旱罗盘,直到16世纪才由朝鲜半岛传入中国。《江西省志·科技志》的编纂人员在临川县博物馆发现,临川窑背山宋代古墓中出土的70多个陶俑中,有两个陶俑分别抱着一个刻度分明的大罗盘,罗盘周围有一圈16分刻度,中心有一格长菱形指针,菱形内中有明显圆孔的旱罗盘。这一发现,证明我国在宋代就有了旱罗盘,从而把旱罗盘在中国的出现提前了400年。 河南省安阳市史志办和湖北省江陵县志办利用广泛收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推动了全国的古都研究。经专家论证,安阳市和江陵县先后于1988年、1992年被学术界确认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1991年夏,上海市科委、教育局、环保局、中国福利会等单位联合筹办“未来的上海与我们” 青少年科学讨论会,全市10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参加。松江县第五中学初中三年级周继东、张桑同学, 在地理老师的辅导下,根据《松江县水利志》的翔实资料,写出3000字论文——《战洪防潮,确保安全——松江县水灾后的反思》,并附了一帧《松江县治水工程示意图》。周继东同学在会上宣读论文并通过答辩,荣获1991年度优秀未来上海小设计师称号。
(3)利用方志资料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
1993年3月, 江泽民主席在会见香港《明报》集团董事长
2.资治功能
资治功能是指地方志能够向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提供决策借鉴和参考。资治功能是地方志的首要功能。历史上,志书的主修者是各级官府的主官,主要读者是各级政府的官员,所以被称为“官书”。“盛世修志”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传统,而编修方志被视为吏治中之大要,一地兴衰,良风陋习均记载其中。清嘉庆初谢启昆任浙江布政使,就因“嘉兴有阻葬风,大为民害,出示严禁,刊入府县志,敝俗以革”。(20)清代明文规定,地方官上任要奉行三十二项“莅任初规”,其中第三项为“览志书”。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每到一地都要叫战士搜集志书给他看。1929年红军打下兴国县城,他就去图书馆读《兴国县志》。到了瑞金,又请瞿秋白帮忙找《瑞金县志》来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仍然十分重视阅读地方志,凡外出到某省之前,总要预先阅读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个县的县志。视察汕头时,他索要《汕头县志》、《潮州府志》来读;到无锡,他当晚就浏览《无锡县志》;他多次到过杭州,每次都要查看当地的地方志。(21)毛主席把阅读方志和革命工作联系起来。古往今来,志书都是从政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对领导者认识地情、了解地情,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明优势识劣势,进行科学决策,发挥了参考作用。清代学者李兆洛曾从观察古今变化、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阐述地方志的资治功能。他说:地方志“可以见时会之盛衰,地势之险夷,陵谷之变迁,政治之得失,风俗之厚薄”(22), “志民生之休戚也,志天下之命脉也,志前世之盛衰以为法鉴也,志异日之因革以为呼吁也” (23)。近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对方志功能亦有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方志最主要的功用“在于备行政官吏之鉴览,以定其发施政令之方针……使在位者鉴资得其要,发施得其宜”(24)。地方志是可以帮助治民治天下的“辅治之书”、“致用之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领导利用地方志保存的珍贵资料为科学决策作参考,为落实党的政策、解决历史疑难问题作依据,可见地方志的资治功能。
(1)利用方志资料为科学决策作参考
山东省通过对古代及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证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又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鉴于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悬殊的情况,山东省委于1988年作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决策,推动了全省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山东成为经济强省的基础。 甘肃省临夏州领导到任后,即从《临夏州志》掌握系统州情。1994年,在深刻分析州情的基础上,中共州委、州政府提出“工业商贸富州县、畜牧林果富群众”的思路,“竭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工作主题和“种好庄稼栽好树,发展畜牧搞劳务,基地建设成规模,系列开发深加工,科技兴农加服务,高产优质创高效”的农村发展策略。广西东兰县太平乡的纳腊是有几千亩田的山间平洞,常年受洪涝灾害,粮食颗粒无收。情况反映到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领导亲赴实地考察,结合《东兰县志》记载的“旱是一大片,涝是一条线” 现象和靠近红水河的地理优势,决定开通拉平隧洞,引涝入红水河。 1997年,自治区拨专款2亿多元投资兴建拉平隧洞,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1997年8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到东兰县考察,根据《东兰县志》关于红水河沿岸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特征和自然资源的记载,提出实施红水河两岸百里长廊竹林带工程。这个工程规划实施后,红水河竹林带开发已初具规模。
(2)利用方志资料落实党的政策,解决历史疑难问题
上一篇:
一、地方志的性质
地方志的性质,是指地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具体说就是地方志记载地对象、内容究竟是什么。这是编纂新方志和研究方志学理论首先应该解决的重大问题。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着地方志的编纂原则、体例、体裁、篇目、编纂方法、收录内容等,它关系到新方志的编纂质量,也关系到新方志学的创立与发展。
1、对方志性质的各种看法
关于方志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方志是地理书,属地理学范畴。持这种看法者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职方》等先秦地理著作。它按一定行政区划记载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物产贡赋和名胜古迹,所以是地理书。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欧阳忞、王象之都认为方志为地理书。清乾嘉时期,修志蔚然成风,在探究方志理论方面也超越前代。不少学者认为,“一方之志,沿革最要”①,力主“志乘为地理专书”②,于是形成著名的方志地理学派。毕沅、钱大昕、孙星衍等属于该学术派别,代表人物为戴震、洪亮吉。至近现代,方志属地理学的看法仍然存在,如民国梁园东认为“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一种不完全的地理书”③,今人
第二种看法,认为方志是历史书,属历史学范畴。持这种看法者认为:史有多种,有天下之史,一国之史,一家之史,一人之史。方志与正史、传记、谱牒本质属性相同,只有记载范围广狭、地位高低之异。方志不仅记地理沿革,还记人物、文献等许多内容。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更一再强调“志属信史”④,“志乃史裁”⑤,“方志为国史要删”⑥,“方志乃一方全史”⑦。清末至民国年间,梁启超、傅振伦、吴宗慈、李泰棻、寿鹏飞、瞿宣颖等著名学者,也认为方志属史书范畴。如甘鹏云在《修志答问》中说:“一省通志,即一省之历史也,一县志乘,即一县之历史也。”今人
第三种看法,认为方志不仅以地域为记述空间,具有地理性,而且以一定时间为限,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所以既是地理书,又是历史书,史地两性,兼而有之。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提出这种观点。如黎锦熙在《方志今议》 中提出:“方志为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地志之历史化”,“历史之地志化”。
第四种看法,认为方志是介于史地之间的边缘学科,属广义的历史范畴。如,浙江大学仓修良教授认为:方志“既不是地理著作,也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实际上是介于史地之间的一种边缘学科,不过史的性质更强”,“是史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旁支”,“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属于广义的历史范畴”。⑧
第五种看法,认为方志是一方综合性著述。此看法源于史志有别说。如清程大夏于《康熙黎城县志·叙例》云:“志与史不同,史兼褒诛,重垂诫也;而志乃记一地佳景奇迹、名人胜事,以彰一邑之盛。”《乾隆无锡县志例》亦说:“史远而志近,史统而志专。”1981 年复旦大学
第六种看法,认为方志是一方百科全书。一些学者认为地方志记载的内容无所不包,于是拿通俗的话来说,称方志为百科全书。如
第七种看法,认为方志是资料书。这种观点鉴于方志编纂历来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订,资料性极强而提出的。卢中岳在《地方志史话》中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历史性资料。”(11)1985年梁耀武在《论地方志是一方资料全书》一文中,明确称地方志为资料书。他认为,方志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普遍编修,其价值功用仅次于正史、实录,其历史地位的取得主要靠它保存了完整、珍贵的资料。正由于方志记一地各方面情况,提供各方面资料,才备受重视,其作用才能体现。这种意见认为,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它决定着方志其他特性。继承方志传统,主要是继承它的资料性。资料在方志编纂过程中起支配作用,没有资料,不可能成书。资料性还决定着志书体例结构和编修方式。资料性的强弱与否关系到志书编纂的成败。所以,明确方志为资料全书,不仅有利于修志目的认识,而且有益于新志的编纂(12)。
第八种看法,认为方志为政书。明清时,少数修志者曾提出此看法。明雍澜在《平和县志·序》中说:“志也者,经治之书也,匪司政者有经治之材,而载笔者有经治之识,不足以与于斯。”(13)清李奉翰也说:“志者,固辅治之书也。”(14)1985年,于希贤提出“方志为政书”的主张,认为编修地方志的目的在于供地方官施政参考,这一目的贯穿中国方志发展史,是方志发展的主线。无论是渊源时的《周官》、《禹贡》、《山海经》,还是后来的地方志,无一不是“行政管理知识的总结,是为当时行政管理服务的”,所以“它和行政管理学一样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5)。
第九种看法,认为方志为科学文献。如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地方志不是评论历史的书,不是史论”,“不是一部科学理论著作”,“不是导游手册”,而“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 “是一部科学文献”。彭静中同志也在《中国方志简史》中认为:“方志就是方志,有它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对象……说道底,怕还是资料性的科学文献,要准确得多”。
以上九种观点,从不同角度为地方志定性,说明地方志是一种颇受关注的书籍。
2.当前学术界对方志性质的主流认识
新方志编纂在全国普遍开展以来,随着修志工作实践和方志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方志界对地方志性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讨。
(1)志体与史体的不同表现
1982年前后争论主要集中在“史志关系”方面。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史志无别”论,认为:志即史,史即志,称地方志为地方史未尝不可。理由:在内容上,地方志以记过去的历史为主,与地方史无本质差别;在体例上,地方志采用的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源于古代史书;在方法上,地方志以纂辑史料为主,虽重记不重论,但不能改变其史的性质。二是“同中有异”论,认为志与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史体和志体关系非常密切,方志在许多方面具有历史著述的特点,但毕竟不同,必须予以区别开来。史志“同中有异”的看法逐渐为方志界所接受,并总结出史体与志体的四种不同表现:
①记述重点、记述方法不同。史体主要记过去,往往以时间、事件为中心线索,侧重事物的纵向发展。志体有时也追溯过去,但主要记现状,将事物做横向地分门别类地记述,它虽然也列大事记,但这不是方志的主体。史体是论述性的,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做详尽、深入的阐发。论述部分是史书的主体,资料在史书中所占比重相对不大。志体是资料性的,它将广泛搜集、调查来的资料,经过整理、鉴别,分门别类地记述,以反映一地域自然与社会的状况。方志所记载的资料,往往成为同时代人直接征引的依据。
②门类广泛程度不同。史体一般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线索,因此记事往往比较集中,非常注重阐述的深入性与系统性。虽然史体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许多门类,但对这些门类的记叙,均紧紧围绕某一明显的“轴心内容”,以“轴心内容”决定各部分内容记叙的详略,材料的取舍。志体内容以广泛而丰富见长,举凡一地的疆域、沿革、山川、水利、土地、赋役、军事、职官、选举、人物、艺文、金石、建筑、名胜、古迹、风俗、方言、灾害、轶闻等,都在记述范围。志体不存在特定的轴心内容,除个别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门类显得较为突出外,在记叙的详略、材料的取舍方面,一般无明显的轻重。
③内容详约程度不同。俗话说:志贵详细,史存大体。史书可以在志书的基础上写成,而志书决不能在史书的基础上编成。历代方志不断纂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备朝廷修史采摭。
④成书方法不同。由于史书主要记过去,“详古略今”,记事较为集中和大体,往往可以主要依靠文献资料由少数人完成。而志书以记现状为主,“详今略古”,记事内容广泛而详细,就不能仅仅依靠文献,还必须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做大量收集、调查、采访、核实资料工作,涉及各行各业的,还要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方面专家的参与,方可完成。(16) 特别是1986年胡乔木同志提出:“我们所有地方志的编辑同志一定要在自己所编辑的地方志中,杜绝任何空话,摆脱任何宣传色彩,使我们编出来的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让它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17)之后,对方志为“资料性著述”的认识逐渐形成共识。
(2)地方志的性质与基本特征
关于地方志的性质,多数学者认为:地方志是系统记述一定地域内自然与社会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其中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最本质属性。关于地方志性质的表述,体现了地方志所具有的地域性、广泛性、时代性、连续性、资料性、著述性等基本特征。这六种基本特征缺一不可,其中核心是资料性特征。资料性特征也是地方志最本质的特征。
①资料性特征。方志界普遍认为,方志的价值在于提供科学系统的资料,资料性是方志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它决定和影响着志书的地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和著述性等其他特征。地方志著录的都是能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古今发展状况的各种资料,而不是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的结论;只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不直接回答“为什么”;只体现发展规律,不具体研究和阐述发展规律。
②著述性特征。方志的著述性体现在对志书框架结构的设计、篇目的制定、体裁的灵活运用、资料的考证、文稿的撰写等方面。地方志不是一般的资料书,不是资料汇编、资料辑录。入志资料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经过认真整理、分析、考证和科学排比,力求反映一事物的起始转折、兴衰起伏,甚至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方志结构的设计、篇目的制订,条目的撰写,无不体现出“著”的特征。
③地域性特征。方志的记述对象,以一定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我国现存的8000余种旧志和陆续出版的数千种新志,无论是省、府、州志,厅、旗、盟志,市、县、乡、镇志,还是工业志、农业志、旅游志、人物志,无不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一般遵循“不越界而书”、 “全国通典不录”的原则。就是其他各类杂志,如风物志、寺庙志等,也以一定区域内的某一类事物为记述对象。即使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新方志仍然具有以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的地域性特征。
④广泛性特征。方志的记述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一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载。强调横不缺项,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等各门各类应有尽有,既记大事要事,也记有意义的小事。历代编纂的志书,尽管繁简不一,详略各异,门类多寡不同,涉及面广狭不同,但记述内容具有广泛性是共同的。
⑤连续性特征。方志的连续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志记述的内容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既记现状,也记历史,并注重有始有终,体现兴衰起伏、转折变化。二是方志编纂具有连续性,每隔若干年要编纂一次。如唐宋规定三五年一造图经,送兵部职方。民国时期规定省志30年一修,市志及县志15年一修。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每20年左右修一次”。又如江苏省《常熟县志》 在明代编修6次,到清代又修过13次,平均每隔20年编修一次。编纂的连续性使一地古今地情得以连贯保留。 就是台湾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编修志书的传统, 1968年,台湾“***”规定省志20年一修,市志及县志10年一修。
⑥时代性特征。方志记述的内容强调“详今略古”,也有提“详今明古”的。不论“详今略古”,还是“详今明古”,“详今”是第一位的。方志虽然也记历史,但重在记现状,特别是续志,更以记现状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方志存在的价值,也是历代地方官员和当代各级领导重视修志的重要原因。
二、地方志的功能
地方志的功能是指志书对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所具有的有益功用。地方志是“经世致用” 之书,“博物之书”,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具有存史、资治、教育三大功能。
1.存史功能
存史功能是指地方志能够将一定地域内自然和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历史、现状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存史功能是地方志诸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发挥其他功能的物质基础。 宋代著名学者乐史曾这样赞誉地方志: “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观万邦。”(18)近代史学家金毓黻认为:地方志所载内容可补正史之不足,而著名地理学
①自然地理类,如地形地貌、地质、山川河流、湖、海、天文、气候等史料。
②自然资源类,如矿藏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土特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史料。
③自然灾害类,如水旱、风虫、雷电、地震、泥石流等灾情,防灾抗灾措施,防灾救灾实绩等史料。
④行政区划类,如省、府、州、厅、市、县、旗、盟的建置沿革,疆域、治所等史料。
⑤经济类,如田赋、徭役、物价、财政、税收、货币、手工业生产、工农业生产、商业、交通、邮电等史料。
⑥生产技术类,如地方传统技艺、工艺流程、工农业生产技术等史料。
⑦政治类,如历代农民起义、反饥饿反压迫斗争、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职官制度、兵防制度、政党、政府、军事、界务、外交等史料。
⑧文化类,如文学、艺术、文物、古迹、科研、教育、卫生、出版、体育等史料。
⑨社会类,如民族、民俗、语言、宗教、人民生活等史料。
⑩人物类,如廉吏、英烈、爱国将领、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能工巧匠、贪官、酷吏等史料。
以上10类史料只是大略列举。
地方志保存的史料中不乏十分珍贵者,如《乾隆武乡县志》、《同治竹溪县志》,就具体、形象地记载了当地出现极光的情形。方志中保存的各种资料,早在封建时期就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用来著书立说。系统利用方志资料者,首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他从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起,历时20余年,从《一统志》和100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资料,并参阅正史,结合实地考察,编纂出《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前书旨在“究生民利病,治乱之得失”,后书旨在“考建置沿革之规,山川形势、兵事成败之要”,均为传世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自此,后世学者加强了用志工作,利用方志资料编成了不少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比较突出的有:地质学家章鸿钊利用大量方志资料,并参以正史地理志资料,于1937年撰成《古矿录》一书,有益于全国各地矿藏勘探。天文学家徐振韬、蒋窈窕夫妇,利用方志中23条关于17世纪太阳黑子的记录,澄清了国际天文学界由于资料不足造成的错误论断,提出了新的见解,引起国际天文学界的重视。太平天国专家罗尔纲研究员主持汇辑的太平天国史资料,利用方志730多种。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在编修新方志的同时,全面重视利用新旧方志保存的资料,为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推动了科研工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1)利用方志资料,为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江苏省东台县志办根据旧志的记载,将当地特产——陈皮酒的配方提供给县工业部门,引起重视。经研制重酿,获得成功,使具有300多年历史、驰各国内外的传统名酒——陈皮酒恢复生产。 江西省修水县工艺厂的领导从县志上看到该县清代曾出贡品赭砚时受到启发,遂利用赭石资源生产赭砚,年产达200万方,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 广西上林县志办根据旧志记载,了解到当地在唐代就有较发达的淘金作业,且黄金质量优良,于是将这一信息报告县政府。县政府即向上级建议由国家开发。经中国黄金公司广西分公司派人实地调查,确有开发前景,便将该县列为广西重点黄金生产基地之一。1987年,冶金工业部投资870万元,兴办水合砂金矿进行生产。 广西玉林地区侨办为了配合行署做好外引内联工作,开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出口商品展览招商洽谈会,利用《广西通志·侨务志》 的资料及其他一些资料,编印了记载有 410位广西籍和祖籍广西的商界、 政界知名人士情况的《招商引资对象名册》,为行署决策提供依据。该《名册》对洽谈会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那次洽谈会共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88 个,贸易总额7251.98万美元;签订投资项目合同53个,投资总额1.7亿美元。 广西水牛项目开发办公室在向农业部申报争取欧共体奶类无偿援助项目时,利用《广西通志·农业志》“畜牧”卷中有关水牛的历史数据,论证广西水牛发展的前景。欧共体派出专家到广西考察,在查阅《广西通志·农业志》后,决定无偿援助广西水牛开发项目76.2万欧洲货币单位(折人民币83.2万元)。 山东莒县县城原计划向老城西发展。县史志办从史志资料中发现, 城西1668年曾发生 8.5级强烈地震,现规划的新市区恰恰坐落在地震断裂带上,于是向县领导反映。根据史志办的意见,县政府决定修改规划,并对老城西部的重点工程进行抗震加固。
(2)利用方志资料推动科研工作
有关专家在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茶色素在肿瘤、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简称《96-7课题》) 招标中,引述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志》的资料,并据此撰写了《关于建立〈96-7课题〉 浙江临床科研协作中心的可行性分析》,证明浙江在茶色素的临床疾病应用研究方面已有基础和条件,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之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被批准为《96-7课题》浙江临床科研协作中心。 甘肃省天祝县县志畜牧篇记载了该县历史上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对世界上稀有的白牦牛还作了详细记述。县有关部门依据县志记载的关于白牦牛发展演变的资料,撰写了《天祝白牦牛研究》一文,在1994年甘肃世界牦牛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受到十几个国家畜牧专家的关注和好评,他们还特地赶赴天祝参观考察白牦牛选育基地、抗灾保畜基地和藏族民俗风情。史学界一直认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罗盘在中国则出现较晚,尤其是旱罗盘,直到16世纪才由朝鲜半岛传入中国。《江西省志·科技志》的编纂人员在临川县博物馆发现,临川窑背山宋代古墓中出土的70多个陶俑中,有两个陶俑分别抱着一个刻度分明的大罗盘,罗盘周围有一圈16分刻度,中心有一格长菱形指针,菱形内中有明显圆孔的旱罗盘。这一发现,证明我国在宋代就有了旱罗盘,从而把旱罗盘在中国的出现提前了400年。 河南省安阳市史志办和湖北省江陵县志办利用广泛收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推动了全国的古都研究。经专家论证,安阳市和江陵县先后于1988年、1992年被学术界确认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1991年夏,上海市科委、教育局、环保局、中国福利会等单位联合筹办“未来的上海与我们” 青少年科学讨论会,全市10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参加。松江县第五中学初中三年级周继东、张桑同学, 在地理老师的辅导下,根据《松江县水利志》的翔实资料,写出3000字论文——《战洪防潮,确保安全——松江县水灾后的反思》,并附了一帧《松江县治水工程示意图》。周继东同学在会上宣读论文并通过答辩,荣获1991年度优秀未来上海小设计师称号。
(3)利用方志资料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
1993年3月, 江泽民主席在会见香港《明报》集团董事长
2.资治功能
资治功能是指地方志能够向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提供决策借鉴和参考。资治功能是地方志的首要功能。历史上,志书的主修者是各级官府的主官,主要读者是各级政府的官员,所以被称为“官书”。“盛世修志”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传统,而编修方志被视为吏治中之大要,一地兴衰,良风陋习均记载其中。清嘉庆初谢启昆任浙江布政使,就因“嘉兴有阻葬风,大为民害,出示严禁,刊入府县志,敝俗以革”。(20)清代明文规定,地方官上任要奉行三十二项“莅任初规”,其中第三项为“览志书”。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每到一地都要叫战士搜集志书给他看。1929年红军打下兴国县城,他就去图书馆读《兴国县志》。到了瑞金,又请瞿秋白帮忙找《瑞金县志》来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仍然十分重视阅读地方志,凡外出到某省之前,总要预先阅读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个县的县志。视察汕头时,他索要《汕头县志》、《潮州府志》来读;到无锡,他当晚就浏览《无锡县志》;他多次到过杭州,每次都要查看当地的地方志。(21)毛主席把阅读方志和革命工作联系起来。古往今来,志书都是从政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对领导者认识地情、了解地情,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明优势识劣势,进行科学决策,发挥了参考作用。清代学者李兆洛曾从观察古今变化、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阐述地方志的资治功能。他说:地方志“可以见时会之盛衰,地势之险夷,陵谷之变迁,政治之得失,风俗之厚薄”(22), “志民生之休戚也,志天下之命脉也,志前世之盛衰以为法鉴也,志异日之因革以为呼吁也” (23)。近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对方志功能亦有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方志最主要的功用“在于备行政官吏之鉴览,以定其发施政令之方针……使在位者鉴资得其要,发施得其宜”(24)。地方志是可以帮助治民治天下的“辅治之书”、“致用之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领导利用地方志保存的珍贵资料为科学决策作参考,为落实党的政策、解决历史疑难问题作依据,可见地方志的资治功能。
(1)利用方志资料为科学决策作参考
山东省通过对古代及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证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又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鉴于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悬殊的情况,山东省委于1988年作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决策,推动了全省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山东成为经济强省的基础。 甘肃省临夏州领导到任后,即从《临夏州志》掌握系统州情。1994年,在深刻分析州情的基础上,中共州委、州政府提出“工业商贸富州县、畜牧林果富群众”的思路,“竭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工作主题和“种好庄稼栽好树,发展畜牧搞劳务,基地建设成规模,系列开发深加工,科技兴农加服务,高产优质创高效”的农村发展策略。广西东兰县太平乡的纳腊是有几千亩田的山间平洞,常年受洪涝灾害,粮食颗粒无收。情况反映到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领导亲赴实地考察,结合《东兰县志》记载的“旱是一大片,涝是一条线” 现象和靠近红水河的地理优势,决定开通拉平隧洞,引涝入红水河。 1997年,自治区拨专款2亿多元投资兴建拉平隧洞,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1997年8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到东兰县考察,根据《东兰县志》关于红水河沿岸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特征和自然资源的记载,提出实施红水河两岸百里长廊竹林带工程。这个工程规划实施后,红水河竹林带开发已初具规模。
(2)利用方志资料落实党的政策,解决历史疑难问题
上一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