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是以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方志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分类、特征和功能、整理和利用,以及方志的编纂理论。
1.修志理论研究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绵延不断。自隋唐把修志工作确立为官修制度以来,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多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产生的渊源,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和睦相处的文化之根。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当一个王朝鼎定之后,皇帝都要亲颁谕诏,敕令各地纂修地方志书,并上报朝廷,各地地情资料集中起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籍,它可以使执政者不出屋而知天下,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这个传统在宋代成为较为完善的体系,明清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志作为一门理论、一个学科,也得到了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倡导下,全国各地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就开始了地方志编纂工作,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这项工作也像其他工作一样,陷于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地方志编纂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方志编纂工作也开始于这个时期。198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以下简称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自治区政府)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自治区的地方志编纂业务指导工作。从此,地方志理论也得到了发展。之后,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创办了《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时为季刊),布赫主席亲笔题写刊名,这个刊物成为全区乃至全国方志界的一个理论研讨、争鸣、探索的园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方志理论由此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已出版相关刊物近二十种。
(1)方志刊物
198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自治区级刊物《内蒙古地方志通讯》创刊,它是指导和推动全区新方志编纂工作的不定期刊物。其宗旨和任务主要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流区内外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修志业务指导。设置的栏目主要以会议文件、修志工作方案、志书篇目探讨、方志资料、理论研究、地理和历史沿革、古今人物为主。1986年,为适应修志工作发展的需要,《内蒙古地方志通讯》更名为《内蒙古地方志》,办刊宗旨也相应调整为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全区修志工作服务,为全社会服务。栏目也进行了较大的变更,主要有方志论坛、编纂研究、史料考辨、新志评议、社会经纬、读志用志、年鉴编写、草原春秋、珍珠滩、特载等。1988年,正式定为季刊,16开本,印数1500~2000册。
《内蒙古地方志》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部资料(15—037/C号),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唯一自治区(省)级以史志鉴为主的文化类刊物,用于指导全区的修志工作。刊名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常设栏目有特载、续志时空、年鉴编写、史海钩沉、历史一页、史志资料、名人与内蒙古、经济论坛、文化长廊、名人专访等。
从2000年第1期开始,《内蒙古地方志》改为大16开本,与国际期刊接轨,四封全彩。从封面设计、栏目设置、插图题花等都进行了改革,栏目设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读志用志、聚焦西部、续志时空、世纪回眸、话说修志等。形式活泼,特点突出。《内蒙古地方志》为推动、指导和繁荣全区修志工作发挥了园地、桥梁和纽带作用。
2001年8月13日至14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及《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在呼和浩特举行《内蒙古地方志》座谈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单天伦、《中国地方志》主编周均美发表了指导性、权威性的意见,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孙炜东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以下简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冯有恩与会并讲话,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内蒙古地方志》主编乌日吉图主持座谈会。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一些盟市旗县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图书馆、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共二十余人参加座谈会。与会人员就办刊宗旨、指导思想、理论园地、修志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开展学术批评栏目设置、相关规范化问题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与建议。是年,除编辑出版了4期《内蒙古地方志》刊物外,还编辑出版了8期《志苑动态》。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又将各类刊物合订共一千二百余册,无偿捐献给内蒙古图书馆,荣获内蒙古图书馆颁发的奖状。
2002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购置方正排版系统,自己打字录入、编辑排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节约了经费;同时,自己录入排版,编辑了5期《志苑动态》。
从2003年第1期开始,《内蒙古地方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全年共出版6期,发行近万份。是年,刊物的录入、排版,进一步实现了编校自动化,缩短了出版周期;刊物力求从封面设计、内容筛选、栏目设置、文中插图等各个方面体现思想性、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不断提高刊物品位,受到全国方志界及相关各界人士的好评。从2003年起,每期都有的“志苑动态”刊登地方志和年鉴方面的信息。主要报道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志鉴稿编纂情况、志稿评审、志鉴书出版、志鉴书获奖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内蒙古地方志》根据出刊时的时事,增加一些栏目。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在2003年第4期上增设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栏目,刊登了赵健民《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文。《内蒙古地方志》突出了专业特点、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为内蒙古地方志、年鉴工作再上新台阶,发挥了理论园地作用。
从2005年第1期开始,《内蒙古地方志》正式更名为《内蒙古史志》。《内蒙古史志》总计办刊已近百期,刊登各类文章三千余篇,一千余万字,在全区、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其中,在编纂研究、方志论坛等栏目发表的理论和史实方面的学术文章主要有:忒莫勒的《〈绥远城驻防志〉成书年代及编者考》(1986年第1期)、《〈绥远通志稿〉“会社”卷的某些讹误》(1986年第1期)、《简评〈武川县志略〉》(1987年第1~2期)、《和林格尔县的旧志》(1988年第1期)、《评(内蒙古方志概考)》(1988年第3期)、《哲里木盟与兴安盟的旧志》(1988年第4期)、《〈绥远通志〉版本考述》(1990年第1期)、《〈蒙旗志〉探源》(1990年第2期)、《民国年间通辽开鲁两县修志未成考》(1990年第3期)、《兴安北省蒙古喇嘛医学研究所》(1992年第2期)、《〈昭乌达盟纪略〉与〈蒙古一班〉》(1992年第3期)、《汉译〈蒙古风俗鉴〉简评》(1992年第4期)《包头转龙藏名称来历及含义研究》(1993年第1~2期)、《穆特贲阿响应张勋复辟始末》(1993年第3期)、《〈国立绥远蒙旗师范学校成立周年纪念专刊〉简介》(1994年第2期)、《察哈尔兴业银形成立始末》(1994年第3期)、《(蒙古学院成立周年纪念特刊)的历史价值》(1994年第4期)、《民国元年开鲁被克时间考》(1995年第1~2期)、《略谈〈内蒙古测绘志〉的缺失与讹误》(1995年第4期)、《傅作义首次出巡绥远》(1997年第1期)、《民国元年驻朝阳直隶练军的兵变》(1997年第1期)、《〈民国初年蒙旗“独立”事件研究〉“开鲁之乱”质疑正误》(1997年第3期)、《昙花一现的〈西北醒民报〉》(1998年第4期)、《蒋介石归绥之行》(1999年第1期)、《〈阴山集〉评述》(2002年第1期)、《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2004年第4期)、《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视野中的一项缺憾——谈我区民族·地方文献的积累》、《孤品〈包头日报〉创刊号的史料价值》(2005年第2期)等;刘蒙林的《绥远城驻防八旗探源》(1992年第4期)、《清代绥远城旗人教育概述》(1993年第4期)、《绥远城始建时间考》(1994年第3期)、《归绥旧八景与祠宇》(1995年第1~2期)、《清朝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的兵制》(1997年第1期)、《康熙出巡归化城与鄂尔多斯部》(1997年第2期)、《八旗蒙古的姓与名》(2000年第2期)、《龙泉公园与碑铭》(2001年第3期)、《1940年呼和浩特市诸寺庙简况》(2003年第4期)、《1940年托克托县教育简况》(2004年第3期)等;乌日吉图的《地方志在改革中的作用值得重视》(1985年第3~4期)、《对新编志书如何创新的断想》(1990年第4期)、《对新编志书可读性的一点思考》(1991年第3期)、《对志稿评审工作的一点思索》(1995年第4期)、《功在当代,利于千秋——谈新方志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996年第2期)、《明确责任,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997年第1期)、《对新编志书开发与利用的一点思考》(1999年第4期)、《通辽地名来源之考》(2000年第1期)、《地方志与西部大开发》(2000年第2期)、《试谈民族地区的续志工作》(2000年第3期)、《严谨科学,经世致用——民族地区修志工作的基本经验》(2001年第1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修志工作繁荣发展》(2001年第4期)等;潘照东的《大漠长河共沧桑》(2004年第5期~2005年第5期)、《草原文化与产业开发》(2003年第1期);郝诚之的《再论昭君文化是先进的中华文化》(2001年第4期)、《鄂尔多斯史实四考》(2000年第4期)、《中华世纪坛的缺憾》(2003年第6期);孟秀芳的《浅谈伪满时期史实入志的几个问题》(1990年第4期)、《新编志书政治部类单薄原因浅析》(1991年第4期)、《浅谈新方志的创新》(1997年第3期)、《重修三皇殿碑记》(1998年第4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来的基层政权建设》(1999年第3期)、《内蒙古修志工作进展情况概览》(1999年第4期)、《我区首届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2004年第2期)、《我区首轮新方志编纂工作的基本经验》(2004年第3期)、《续志工作浅谈》(2005年第2期)等;孟国荣的《修志偶谈》(1990年第3期)、《我区新编志书在资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994年第2期)、《浅谈志稿中的图表设置》(1995年第4期)、《论经济管理篇的重要性及数字运用》(1997年第4期)、《编修民族地区续志管见》(1998年第3期)等;徐媛英的《方志资源在网络建设中的应用笔谈》(2004年第2期);郝文强的《再谈方志资料搜集中的几个问题》(1999年第3期)、《成吉思汗陵的变迁》(2003年第2期)、《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思考》(2004年第3期)、《关于志书编纂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2005年第2期)、《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头颅重见天日》(2005年第6期)等;仁钦道尔吉的《阿尔寨石窟传说及名称和被废弃年代考》(2003年第2期)、《鄂托克访古》(2002年第1期);赵振方的《在专业志中要把概述作为一种新的体裁——兼论概述体》(1989年第1期)、《浅论编史修志所要遵循的原则》(1989年第1期)、《方志大事记论》(1990年第3期)、《新编地方志要与经济建设接轨》(2002年第1期)等。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还办有修志信息《志苑动态》。它是地方志书编纂的信息载体,不定期出刊,全年共出5期,主要报道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志鉴稿编纂情况、志稿评审、志鉴出版、志鉴获奖等方面的消息。《志苑动态》前身为《修志信息》,1986年8月25日创刊,为16开活页,共出25期,1992年1月20日停刊;1995年5月25日复刊,更名为《修志窗口》,由《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编辑,共出23期,1998年3月19日停刊;1999年5月25日复刊时更名为《志苑动态》,至2001年底共出22期,2001年1月20日~12月20日,共出7期。《志苑动态》作为全区唯一的省级地方志、年鉴方面的信息载体,既有其他省市地方志、年鉴方面的新事、要事、大事的消息,又有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活动信息,为全区地方志、年鉴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促进和及时交流的作用。
与此同时,各盟市地方志办公室也出版了各自的地方志刊物,主要有兴安盟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兴安地方志通讯》8期,近60万字;阿拉善盟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蒙汉两种文字《阿拉善盟地方志通讯》共4期;通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哲里木史志》22期,220万字;巴彦淖尔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巴彦淖尔地方志通讯》6期;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蒙汉两种文字的《锡林郭勒史志通讯》(1986年改称《锡林郭勒史料》)28期,182万字。部分旗县也出版了各自的地方志期刊近10种。其中赤峰市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翁牛特史志》于1994年8月1日创刊(刊号内部准字15—034),主编张仲仁,这是翁牛特旗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刊物,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旗县级地方志第一本刊物。多年来,坚持办刊,走自筹资金、以刊养刊的路子,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较固定的栏目有:特载、创业者之歌、社会走笔、书林漫步、历史一页、紫城人物、紫城论坛、志坛纪事、紫城文苑、教育园地、茶余饭后等。
(2)地方志学会
内蒙古地方志学会是由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和盟市、旗县从事地方志研究工作的人员和单位组成,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年鉴编纂研究、旧方志研究和整理等。内蒙古地方志学会挂靠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在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业务主管单位是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是中国地方志协会和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内蒙古地方志学会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方志界唯一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96年6月19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登记注册。1997年9月7日,学会正式成立,并在呼和浩特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及学术委员会成员,通过了学会章程。1997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集体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1999年5月,内蒙古地方志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对部分因工作调动而离开方志界的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进行调整,并按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的要求对学会章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内蒙古地方志学会成立后,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扩大地方志学会的影响。
发展会员,集纳会费。在学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内蒙古地方志学会已发展团体会员58个、个人会员176名,并按学会章程的规定,认真集纳了会费。
积极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1997~1998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先后两度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组织的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
开展学术活动。1998年11月,学会参与了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评奖活动,并于2000年举办了地方志优秀论文评奖和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
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由自治区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等任名誉会长,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主任孙海林任会长,冯有恩(常务)、李铁生、赵建勋、乌若思、林幹、乌日吉图任副会长。学会在积极发展会员、引导开展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当时有单位会员四十多个,个人会员一百五十多名,会员涉及全区所有盟市及部分旗县。2001年初印发文件,开展学术理论探讨,布置全年理论研讨题目,充分利用《内蒙古地方志》这一宣传阵地为全区修志工作服务。
2000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组织参加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地方志类书获得丰硕成果,内蒙古地方志学会被评为优秀学会;是年10月,在上海举办了“新方志理论研讨会”,就如何开发利用志书资源、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收到了良好效果。
2002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被内蒙古社科联评为优秀学会,1人被评为先进学会工作者。是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继续团结和带动全体会员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和推动全区修志工作。年初,下发文件,布置开展学术活动的课题。9月11~14日,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举办全区续志理论培训班,邀请3位全国史志界知名专家讲授新方志的指导思想、编纂方法以及志书如何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等理论知识,自治区部分委办厅局、盟市旗县专兼职修志人员九十多人参加了培训。
2003年初,内蒙古地方志学会以文件的形式布置全区地方志系统开展修志理论的争鸣与探讨,围绕修志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为当地领导决策服务等问题,并就续志的编修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利用《内蒙古地方志》刊物,刊登会员们的优秀论文,推动续志工作向前发展。是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积极完成内蒙古社科联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间组织管理局交办的各项工作,按时参加年度审核,认真完成所分配的课题和其他任务,受到自治区社科联的好评。内蒙古地方志学会被内蒙古社科联评为全区优秀学会,1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2.修志方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即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布置任务,检查指导工作,或进行政府督查,然后评审、验收,最后印刷出版发行。
2000年3月,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召开了全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宝音德力格尔作了重要讲话。会后,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干部分期分批深入12个盟市、绝大多数旗县(市区)听取修志工作情况汇报,督促检查指导志书编纂及年鉴编辑工作。与此同时,还派人深入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督促检查,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志书质量。
2001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分期分批深入全区12个盟市46个旗县(市、区),听取汇报,督促检查,指导工作;深入自治区文化厅等十多个单位,讲课指导,提高了修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
2002年6月6日,自治区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宝音德力格尔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充分肯定了1997年全区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以来全区修志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绩,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助理高延军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孙炜东作总结讲话,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周廷芳主持会议。会议还传达了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国、全区修志工作情况。自治区各盟市分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及志办主任、自治区部分委办厅局分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及志办主任、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的记者近六十人参加了会议。
2003年12月19日,自治区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连辑出席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对全区地方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2004年及以后一个时期的修志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布置。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布小林、周廷芳、冯有恩等以及内蒙古军区、武警内蒙古总队的领导和志办主任,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分管修志工作的厅(局)长,盟市分管修志工作的副盟(市)长、副秘书长及志办主任,部分旗县领导和志办主任,自治区新闻媒体的记者一百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来贺电,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会议总结了2003年修志工作,部署了新的修志任务,表彰了在全区修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区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获奖单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展修志工作以来,修志方法也在积极地探索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因时、因地而异,形成了不同的修志方法。
(1)政府主修。充分突出政府在志书编纂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地方志书作为“官书”,是各级政府的官职、官责。首先,当地政府成立专门的修志机构——地方志办公室,配备专业过关、政治上负责的干部,由当地财政提供经费,做好保障工作。这些人员平时通过编纂年鉴、相关资料汇编,积累大量可用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要求,按照一定的时限,编纂成志书。各盟市、旗县志书编纂大体采用这种模式。
(2)由部门行政领导负责,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修志任务,然后总纂成志。这种措施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实用,效率也较高。其中突出的主要是行政行为。首先,由自治区政府发文,明确各承编单位;其次,各承编单位由行政一把手牵头,负总责,并与相关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志书编纂任务;最后,当稿子按时保质保量提供上来以后,由主编从头至尾一支笔统稿成志。这种方法在自治区直属机关编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专业志中较为普遍地运用。
(3)由行政部门出资,组织有关专家编纂志书。在明确承编单位之后,由负责编纂的行政部门向财政申请专项经费或暂时使用部门经费,聘用有关专家来搜集资料、撰写志稿,最后由确定的主编统纂成书,然后按照相关规定付给撰稿者以必要的报酬。这种方法适用于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志书编纂。说道底,这也是一种政府行为突出的编纂方法。
以上是地方志书编纂工作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也是主要的编纂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总的来说,是以上述三种方法为主,不过在编纂方式上略有变化。
方志学是以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方志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分类、特征和功能、整理和利用,以及方志的编纂理论。
1.修志理论研究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绵延不断。自隋唐把修志工作确立为官修制度以来,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多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产生的渊源,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和睦相处的文化之根。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当一个王朝鼎定之后,皇帝都要亲颁谕诏,敕令各地纂修地方志书,并上报朝廷,各地地情资料集中起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籍,它可以使执政者不出屋而知天下,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这个传统在宋代成为较为完善的体系,明清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志作为一门理论、一个学科,也得到了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倡导下,全国各地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就开始了地方志编纂工作,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这项工作也像其他工作一样,陷于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地方志编纂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方志编纂工作也开始于这个时期。198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以下简称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自治区政府)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自治区的地方志编纂业务指导工作。从此,地方志理论也得到了发展。之后,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创办了《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时为季刊),布赫主席亲笔题写刊名,这个刊物成为全区乃至全国方志界的一个理论研讨、争鸣、探索的园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方志理论由此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已出版相关刊物近二十种。
(1)方志刊物
198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自治区级刊物《内蒙古地方志通讯》创刊,它是指导和推动全区新方志编纂工作的不定期刊物。其宗旨和任务主要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流区内外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修志业务指导。设置的栏目主要以会议文件、修志工作方案、志书篇目探讨、方志资料、理论研究、地理和历史沿革、古今人物为主。1986年,为适应修志工作发展的需要,《内蒙古地方志通讯》更名为《内蒙古地方志》,办刊宗旨也相应调整为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全区修志工作服务,为全社会服务。栏目也进行了较大的变更,主要有方志论坛、编纂研究、史料考辨、新志评议、社会经纬、读志用志、年鉴编写、草原春秋、珍珠滩、特载等。1988年,正式定为季刊,16开本,印数1500~2000册。
《内蒙古地方志》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部资料(15—037/C号),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唯一自治区(省)级以史志鉴为主的文化类刊物,用于指导全区的修志工作。刊名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常设栏目有特载、续志时空、年鉴编写、史海钩沉、历史一页、史志资料、名人与内蒙古、经济论坛、文化长廊、名人专访等。
从2000年第1期开始,《内蒙古地方志》改为大16开本,与国际期刊接轨,四封全彩。从封面设计、栏目设置、插图题花等都进行了改革,栏目设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读志用志、聚焦西部、续志时空、世纪回眸、话说修志等。形式活泼,特点突出。《内蒙古地方志》为推动、指导和繁荣全区修志工作发挥了园地、桥梁和纽带作用。
2001年8月13日至14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及《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在呼和浩特举行《内蒙古地方志》座谈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单天伦、《中国地方志》主编周均美发表了指导性、权威性的意见,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孙炜东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以下简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冯有恩与会并讲话,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内蒙古地方志》主编乌日吉图主持座谈会。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一些盟市旗县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图书馆、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共二十余人参加座谈会。与会人员就办刊宗旨、指导思想、理论园地、修志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开展学术批评栏目设置、相关规范化问题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与建议。是年,除编辑出版了4期《内蒙古地方志》刊物外,还编辑出版了8期《志苑动态》。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又将各类刊物合订共一千二百余册,无偿捐献给内蒙古图书馆,荣获内蒙古图书馆颁发的奖状。
2002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购置方正排版系统,自己打字录入、编辑排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节约了经费;同时,自己录入排版,编辑了5期《志苑动态》。
从2003年第1期开始,《内蒙古地方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全年共出版6期,发行近万份。是年,刊物的录入、排版,进一步实现了编校自动化,缩短了出版周期;刊物力求从封面设计、内容筛选、栏目设置、文中插图等各个方面体现思想性、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不断提高刊物品位,受到全国方志界及相关各界人士的好评。从2003年起,每期都有的“志苑动态”刊登地方志和年鉴方面的信息。主要报道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志鉴稿编纂情况、志稿评审、志鉴书出版、志鉴书获奖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内蒙古地方志》根据出刊时的时事,增加一些栏目。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在2003年第4期上增设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栏目,刊登了赵健民《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文。《内蒙古地方志》突出了专业特点、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为内蒙古地方志、年鉴工作再上新台阶,发挥了理论园地作用。
从2005年第1期开始,《内蒙古地方志》正式更名为《内蒙古史志》。《内蒙古史志》总计办刊已近百期,刊登各类文章三千余篇,一千余万字,在全区、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其中,在编纂研究、方志论坛等栏目发表的理论和史实方面的学术文章主要有:忒莫勒的《〈绥远城驻防志〉成书年代及编者考》(1986年第1期)、《〈绥远通志稿〉“会社”卷的某些讹误》(1986年第1期)、《简评〈武川县志略〉》(1987年第1~2期)、《和林格尔县的旧志》(1988年第1期)、《评(内蒙古方志概考)》(1988年第3期)、《哲里木盟与兴安盟的旧志》(1988年第4期)、《〈绥远通志〉版本考述》(1990年第1期)、《〈蒙旗志〉探源》(1990年第2期)、《民国年间通辽开鲁两县修志未成考》(1990年第3期)、《兴安北省蒙古喇嘛医学研究所》(1992年第2期)、《〈昭乌达盟纪略〉与〈蒙古一班〉》(1992年第3期)、《汉译〈蒙古风俗鉴〉简评》(1992年第4期)《包头转龙藏名称来历及含义研究》(1993年第1~2期)、《穆特贲阿响应张勋复辟始末》(1993年第3期)、《〈国立绥远蒙旗师范学校成立周年纪念专刊〉简介》(1994年第2期)、《察哈尔兴业银形成立始末》(1994年第3期)、《(蒙古学院成立周年纪念特刊)的历史价值》(1994年第4期)、《民国元年开鲁被克时间考》(1995年第1~2期)、《略谈〈内蒙古测绘志〉的缺失与讹误》(1995年第4期)、《傅作义首次出巡绥远》(1997年第1期)、《民国元年驻朝阳直隶练军的兵变》(1997年第1期)、《〈民国初年蒙旗“独立”事件研究〉“开鲁之乱”质疑正误》(1997年第3期)、《昙花一现的〈西北醒民报〉》(1998年第4期)、《蒋介石归绥之行》(1999年第1期)、《〈阴山集〉评述》(2002年第1期)、《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2004年第4期)、《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视野中的一项缺憾——谈我区民族·地方文献的积累》、《孤品〈包头日报〉创刊号的史料价值》(2005年第2期)等;刘蒙林的《绥远城驻防八旗探源》(1992年第4期)、《清代绥远城旗人教育概述》(1993年第4期)、《绥远城始建时间考》(1994年第3期)、《归绥旧八景与祠宇》(1995年第1~2期)、《清朝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的兵制》(1997年第1期)、《康熙出巡归化城与鄂尔多斯部》(1997年第2期)、《八旗蒙古的姓与名》(2000年第2期)、《龙泉公园与碑铭》(2001年第3期)、《1940年呼和浩特市诸寺庙简况》(2003年第4期)、《1940年托克托县教育简况》(2004年第3期)等;乌日吉图的《地方志在改革中的作用值得重视》(1985年第3~4期)、《对新编志书如何创新的断想》(1990年第4期)、《对新编志书可读性的一点思考》(1991年第3期)、《对志稿评审工作的一点思索》(1995年第4期)、《功在当代,利于千秋——谈新方志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996年第2期)、《明确责任,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997年第1期)、《对新编志书开发与利用的一点思考》(1999年第4期)、《通辽地名来源之考》(2000年第1期)、《地方志与西部大开发》(2000年第2期)、《试谈民族地区的续志工作》(2000年第3期)、《严谨科学,经世致用——民族地区修志工作的基本经验》(2001年第1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修志工作繁荣发展》(2001年第4期)等;潘照东的《大漠长河共沧桑》(2004年第5期~2005年第5期)、《草原文化与产业开发》(2003年第1期);郝诚之的《再论昭君文化是先进的中华文化》(2001年第4期)、《鄂尔多斯史实四考》(2000年第4期)、《中华世纪坛的缺憾》(2003年第6期);孟秀芳的《浅谈伪满时期史实入志的几个问题》(1990年第4期)、《新编志书政治部类单薄原因浅析》(1991年第4期)、《浅谈新方志的创新》(1997年第3期)、《重修三皇殿碑记》(1998年第4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来的基层政权建设》(1999年第3期)、《内蒙古修志工作进展情况概览》(1999年第4期)、《我区首届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2004年第2期)、《我区首轮新方志编纂工作的基本经验》(2004年第3期)、《续志工作浅谈》(2005年第2期)等;孟国荣的《修志偶谈》(1990年第3期)、《我区新编志书在资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994年第2期)、《浅谈志稿中的图表设置》(1995年第4期)、《论经济管理篇的重要性及数字运用》(1997年第4期)、《编修民族地区续志管见》(1998年第3期)等;徐媛英的《方志资源在网络建设中的应用笔谈》(2004年第2期);郝文强的《再谈方志资料搜集中的几个问题》(1999年第3期)、《成吉思汗陵的变迁》(2003年第2期)、《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思考》(2004年第3期)、《关于志书编纂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2005年第2期)、《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头颅重见天日》(2005年第6期)等;仁钦道尔吉的《阿尔寨石窟传说及名称和被废弃年代考》(2003年第2期)、《鄂托克访古》(2002年第1期);赵振方的《在专业志中要把概述作为一种新的体裁——兼论概述体》(1989年第1期)、《浅论编史修志所要遵循的原则》(1989年第1期)、《方志大事记论》(1990年第3期)、《新编地方志要与经济建设接轨》(2002年第1期)等。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还办有修志信息《志苑动态》。它是地方志书编纂的信息载体,不定期出刊,全年共出5期,主要报道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志鉴稿编纂情况、志稿评审、志鉴出版、志鉴获奖等方面的消息。《志苑动态》前身为《修志信息》,1986年8月25日创刊,为16开活页,共出25期,1992年1月20日停刊;1995年5月25日复刊,更名为《修志窗口》,由《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编辑,共出23期,1998年3月19日停刊;1999年5月25日复刊时更名为《志苑动态》,至2001年底共出22期,2001年1月20日~12月20日,共出7期。《志苑动态》作为全区唯一的省级地方志、年鉴方面的信息载体,既有其他省市地方志、年鉴方面的新事、要事、大事的消息,又有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活动信息,为全区地方志、年鉴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促进和及时交流的作用。
与此同时,各盟市地方志办公室也出版了各自的地方志刊物,主要有兴安盟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兴安地方志通讯》8期,近60万字;阿拉善盟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蒙汉两种文字《阿拉善盟地方志通讯》共4期;通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哲里木史志》22期,220万字;巴彦淖尔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巴彦淖尔地方志通讯》6期;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蒙汉两种文字的《锡林郭勒史志通讯》(1986年改称《锡林郭勒史料》)28期,182万字。部分旗县也出版了各自的地方志期刊近10种。其中赤峰市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翁牛特史志》于1994年8月1日创刊(刊号内部准字15—034),主编张仲仁,这是翁牛特旗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刊物,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旗县级地方志第一本刊物。多年来,坚持办刊,走自筹资金、以刊养刊的路子,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较固定的栏目有:特载、创业者之歌、社会走笔、书林漫步、历史一页、紫城人物、紫城论坛、志坛纪事、紫城文苑、教育园地、茶余饭后等。
(2)地方志学会
内蒙古地方志学会是由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和盟市、旗县从事地方志研究工作的人员和单位组成,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年鉴编纂研究、旧方志研究和整理等。内蒙古地方志学会挂靠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在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业务主管单位是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是中国地方志协会和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内蒙古地方志学会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方志界唯一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96年6月19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登记注册。1997年9月7日,学会正式成立,并在呼和浩特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及学术委员会成员,通过了学会章程。1997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集体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1999年5月,内蒙古地方志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对部分因工作调动而离开方志界的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进行调整,并按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的要求对学会章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内蒙古地方志学会成立后,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扩大地方志学会的影响。
发展会员,集纳会费。在学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内蒙古地方志学会已发展团体会员58个、个人会员176名,并按学会章程的规定,认真集纳了会费。
积极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1997~1998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先后两度参加中国地方志协会组织的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
开展学术活动。1998年11月,学会参与了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评奖活动,并于2000年举办了地方志优秀论文评奖和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
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由自治区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等任名誉会长,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主任孙海林任会长,冯有恩(常务)、李铁生、赵建勋、乌若思、林幹、乌日吉图任副会长。学会在积极发展会员、引导开展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当时有单位会员四十多个,个人会员一百五十多名,会员涉及全区所有盟市及部分旗县。2001年初印发文件,开展学术理论探讨,布置全年理论研讨题目,充分利用《内蒙古地方志》这一宣传阵地为全区修志工作服务。
2000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组织参加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地方志类书获得丰硕成果,内蒙古地方志学会被评为优秀学会;是年10月,在上海举办了“新方志理论研讨会”,就如何开发利用志书资源、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收到了良好效果。
2002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被内蒙古社科联评为优秀学会,1人被评为先进学会工作者。是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继续团结和带动全体会员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和推动全区修志工作。年初,下发文件,布置开展学术活动的课题。9月11~14日,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举办全区续志理论培训班,邀请3位全国史志界知名专家讲授新方志的指导思想、编纂方法以及志书如何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等理论知识,自治区部分委办厅局、盟市旗县专兼职修志人员九十多人参加了培训。
2003年初,内蒙古地方志学会以文件的形式布置全区地方志系统开展修志理论的争鸣与探讨,围绕修志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为当地领导决策服务等问题,并就续志的编修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利用《内蒙古地方志》刊物,刊登会员们的优秀论文,推动续志工作向前发展。是年,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积极完成内蒙古社科联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间组织管理局交办的各项工作,按时参加年度审核,认真完成所分配的课题和其他任务,受到自治区社科联的好评。内蒙古地方志学会被内蒙古社科联评为全区优秀学会,1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2.修志方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即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布置任务,检查指导工作,或进行政府督查,然后评审、验收,最后印刷出版发行。
2000年3月,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召开了全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宝音德力格尔作了重要讲话。会后,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干部分期分批深入12个盟市、绝大多数旗县(市区)听取修志工作情况汇报,督促检查指导志书编纂及年鉴编辑工作。与此同时,还派人深入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督促检查,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志书质量。
2001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分期分批深入全区12个盟市46个旗县(市、区),听取汇报,督促检查,指导工作;深入自治区文化厅等十多个单位,讲课指导,提高了修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
2002年6月6日,自治区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宝音德力格尔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充分肯定了1997年全区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以来全区修志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绩,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助理高延军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孙炜东作总结讲话,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周廷芳主持会议。会议还传达了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国、全区修志工作情况。自治区各盟市分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及志办主任、自治区部分委办厅局分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及志办主任、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的记者近六十人参加了会议。
2003年12月19日,自治区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连辑出席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对全区地方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2004年及以后一个时期的修志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布置。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布小林、周廷芳、冯有恩等以及内蒙古军区、武警内蒙古总队的领导和志办主任,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分管修志工作的厅(局)长,盟市分管修志工作的副盟(市)长、副秘书长及志办主任,部分旗县领导和志办主任,自治区新闻媒体的记者一百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来贺电,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会议总结了2003年修志工作,部署了新的修志任务,表彰了在全区修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区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获奖单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展修志工作以来,修志方法也在积极地探索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因时、因地而异,形成了不同的修志方法。
(1)政府主修。充分突出政府在志书编纂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地方志书作为“官书”,是各级政府的官职、官责。首先,当地政府成立专门的修志机构——地方志办公室,配备专业过关、政治上负责的干部,由当地财政提供经费,做好保障工作。这些人员平时通过编纂年鉴、相关资料汇编,积累大量可用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要求,按照一定的时限,编纂成志书。各盟市、旗县志书编纂大体采用这种模式。
(2)由部门行政领导负责,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修志任务,然后总纂成志。这种措施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实用,效率也较高。其中突出的主要是行政行为。首先,由自治区政府发文,明确各承编单位;其次,各承编单位由行政一把手牵头,负总责,并与相关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志书编纂任务;最后,当稿子按时保质保量提供上来以后,由主编从头至尾一支笔统稿成志。这种方法在自治区直属机关编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专业志中较为普遍地运用。
(3)由行政部门出资,组织有关专家编纂志书。在明确承编单位之后,由负责编纂的行政部门向财政申请专项经费或暂时使用部门经费,聘用有关专家来搜集资料、撰写志稿,最后由确定的主编统纂成书,然后按照相关规定付给撰稿者以必要的报酬。这种方法适用于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志书编纂。说道底,这也是一种政府行为突出的编纂方法。
以上是地方志书编纂工作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也是主要的编纂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总的来说,是以上述三种方法为主,不过在编纂方式上略有变化。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