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在乌兰察布地区暴行的调查
闻 挺 刘 峰
内容提要: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政治上,日军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扶植伪政权、强化军警特务暴力机器、滥杀无辜、制造“无人区”、强掠劳工、使用生化武器、犯下强奸及“慰安妇”等性暴行;经济上,实施野蛮的经济侵略政策和掠夺物产资源,推行鸦片种植及毒品贸易;思想文化及社会方面,日军实行奴化教育,破坏民族精神,通过黄赌毒麻痹民众,毒化社会风气,消磨抵抗,达到殖民统治。
近年来,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政治势力在日本二战历史问题上立场日趋顽固,公然挑衅国际正义,歪曲侵略历史,淡化战争罪行,妄图逃避二战罪责。种种行径加剧了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因历史问题形成的紧张关系,为亚太地区稳定及世界和平深埋下不确定因素。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者以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地区的侵略,特别是对乌兰察布地区的暴行罪证,略做史实整理,以正视听,告慰被日本法西斯铁蹄蹂躏惨死的3500万中国冤魂亡灵1!
1.罗正楷著,《中国共产党大典》,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页。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乌兰察布地区政治上的残酷统治
本文所提内蒙古、乌兰察布,均指现行行政区划辖内范围。涉此区划外地域,特用内蒙古地区、乌兰察布地区以示区别。乌兰察布地区主要包括民国时期的察哈尔部分、绥远省部分、锡盟部分和建国后的乌盟地区,同时涉及相关邻近地区。
第一,抗战前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简况。
春秋战国始,内蒙古地区就为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有清一朝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旗县并存,蒙汉分治”。民国时(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内蒙古地区分属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7省辖制,其中绥远全部为内蒙古地区。
自清中叶,晋冀陕鲁等地的汉族农民涌入内蒙古地区开垦土地,经济得以较迅速发展。1931年绥远省耕地面积已达188269顷1。1936年绥远有452.04万头牲畜2。归绥、包头、集宁等人口聚集的城镇成为手工业中心。初具现代雏形的厂坊,如毛纺、面粉厂等也在集宁、丰镇等地“安营扎寨3”。
抗战前,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政治经济不发达,再有上述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它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必夺之地。
第二,日本帝国主义扶植傀儡伪政权,建立殖民统治机构。
七七事变后,日军出兵迅速占领丰镇、集宁,10月归绥、包头沦陷。1937年年底,日军完成了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如平绥铁路)的攻占,基本占领了内蒙古。日寇对内蒙古的侵占,采取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封建上层分子两种方式进行。在西部,它勾结部分王公贵族,策划“高度自治运动”,诱使少数贵族阶级公开投敌,建立伪政权,妄想建立日本掌控下的第二个伪“满洲国”。
1936年5月,日军扶植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与伪“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李守信勾结,在化德县成立了蒙古军政府。1939年,日军将拼凑的傀儡政权,张家口“察南自治政府”、大同“晋北自治政府”、归绥“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驻地张家口,辖察南、晋北、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巴彦塔拉盟、伊克昭盟部分地区和张家口、厚和浩特(今呼和浩特)、包头,由日本人操控统治。
第三,强化日伪军警特务暴力机器,实施残酷殖民统治。
日军在内蒙西部地区军事守备森严,第26师团占据集宁、归绥等地。1938年组成驻蒙军,兵力3万人。同时,日军积极利用蒙奸、汉奸拼凑“蒙古军”、“大汉义军”等伪军。日军大肆推行警特反动统治,仅商都县就有警察200多人,“蒙古保安队”、伪蒙骑兵师、日本步兵分队和宪兵小队1700人4。1941年,蒙疆地区有日伪警察18500人、自卫团6230人、灭共青年团74000人5,尚不包括特务。
侵占内蒙古地方、殖民统治乌兰察布地区时,日军极其凶残,对占领地民众极尽残害、屠杀。1937年9月21日,日军飞机在油葫芦湾(察右前旗三岔口境内),投弹、机枪扫射集宁西行客车,炸死打死逃亡难民300余人6。当晚,在白石头库伦村继续烧杀劫掠7; 23日,占领凉城田家镇,日军分三路从东街向南街推进,不分老幼,见人就杀,3个小时杀害百姓299人8;10月14日,过大黑河,因河内淤泥无法过坦克,日军竟枪杀百姓垫道9。1938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军攻占偏关县老营堡(与清水河县接壤),焚烧房屋,抢劫财物,杀害村民周玉怀老汉等十一人10。3月下旬,在和林县厂圪洞前营子村一带与傅作义部激战多天的日军,等国军退却后,竟杀光了一间房全村九十六人泄愤!在厂圪洞的前营子、后营子和张胡天子又残杀了七十余人,上至六十岁老人下至六岁孩童,无一幸免11。
日军血腥镇压内蒙人民的反抗,制造了大量灭绝人性的惨案!1937年9月23日攻占丰镇后,将抵抗的国民兵训练团78名士兵全部虐杀。10月15日进军萨拉齐途中,打死百姓17人,占城后杀害49人。16日向包头进犯,在公积板村受到骑七师阻击,日军疯狂报复,在场面杀死32名村民。1938年4月29日,日军在和林格尔县章胡窑西村清查抗日力量,杀害30余村民12。
日军对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群众大加杀戮,甚至动用毒气和生化武器,进行细菌战。1938年10月,绥察游击四、五支队在丰镇境内,遭到当地日伪军武装伏击,被俘的30名战士全被杀。1940年6月,陶林县(今察右中旗)抗日救国会遭日伪军破坏,中共党员、县救国会负责人郭向山等14人被捕,后有10人被残杀13。1941年12月,在科布尔镇,日军进行第二次大搜捕,会员穆继昌等42人被抓,即被杀害14。1943年6月21日,卓资县镇八路军地下情报站的余清江等4名情报员和36名百姓被日伪军抓捕后活活打死15。1944年,丰镇县民众以九宫道名义组织一、五区近2000人反抗日伪征烟(鸦片烟)征粮,遭到日伪警察烧杀镇压,死亡300余人,受害达1000余人16。
史料证实,日军违背国际法,在乌兰察布地区使用生化武器,进行细菌战毒气战,还灭绝人性地进行人体试验。据《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毒气战》两份文电记载,在大青山地区,日军使用化学毒气武器,使八路军部队有30余人中毒身亡17。1938年6月中旬,在清水河县,日军用中国战俘做催嚏性毒气活体效力试验,致死亡18。1940年10月,日寇在萨拉齐县山区“扫荡”,对游击队使用毒气弹,造成游击队员40人伤亡19。1941年,日军拟对内蒙古西部细菌战。日细菌部队在包头、萨拉齐等地收捕鼠类,限民间按户缴纳,用以繁殖毒菌疫菌,致1942年绥西鼠疫大爆发,死亡人口难计其数20。
第四,日军频繁“扫荡”、“清剿”,“三光”政策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无人区”。
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第120师组建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敌后,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21。乌兰察布地区遭到日伪军极其频繁的“扫荡”、“清剿”。1938年5月,日军在清水河县韭菜庄大小双墩村“清乡”,杀村民63人。日军对“确保治安区”22的陶林县,更是多次烧杀劫掠。1939年6月,在七苏木“清乡”,百姓惨死9人;7月,金盆乡房屋焚毁财物遭劫,村民7人遇害;1941年4月,乌兰哈页窑子村18人被害;6月,三区后坝沟村,30人遇害。
1939年9月至1940年春,日军在卓资县一带沿公路两侧十五里实施“三光”政策,将厂汉脑包阿拉并、小庙、红召、巴独麻等地列为“爱路村”,把点卜太、红格尔图、红砂坝、兴胜隆等三十二村列为“无主地23”,制造“无人区”。据《乌兰察布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事记》载,日军连续烧毁了点卜太等70多座村庄,后坝子村、波儿沟两村百姓几被杀绝;同年秋,日军“扫荡”红召波村时杀害百姓60人24。 抗战期间,日伪在大青山、蛮汗山地区制造“无人区”,所涉具体人口现已无法查清。
第五,日军大肆强掳,奴役、残杀劳工。
据统计,日军在内蒙古沦陷区强征了40多万劳工25。在乌兰察布,日军抓捕了大量劳工在其军事工程和军需工业强制劳动。如,在大青山、蛮汗山周边修筑据点、炮楼,挖沟垒墙。据国民党绥远省政府《抗战期间征用民工暨日人强征民力伤亡数》统计表,仅清水河一县“被日人强征民力”就达5万人次。同时,日军采煤开矿、办厂设坊,也使用了大量劳工,如兴和马连沟、云华背石墨矿,集宁的面粉厂等,劳工保持在100多人,还有专门的军警看管26。由于日军残酷奴役,劳工伤亡惨重。
日军的“强行招募”,往往伴随杀戮。1939年9月12日,日军在卓资山东河子阳坡子村“开会”试图诱骗强征劳工,被后坝子沟村村民识破,未果,竟杀害29名该村村民泄愤。10月,日军又通过“开会”方法在陶林县金盆乡强抓100人,送往大同口泉煤矿采煤27。
最后,日军极其普遍和凶残的性暴行犯罪。
日本法西斯对乌兰察布地区武力进攻和频繁扫荡,犯有野蛮的性暴行。1937年9月26日占领集宁,日军全城大搜捕,在居民韩富根正屋将集中起来的三十多名妇女奸污,在大东门用机枪射杀军民50余人28。10月,日军从阳高县向丰镇县进军,在官屯堡奸淫掳掠,杀死40人。同月,在前文提及的“公积板村惨案”事发当晚,该村至少有50多名青少年妇女被强奸、轮奸后杀害29。1938年农历四月初一,日军与国军交战后对和林县一间房村、前营子村疯狂报复,强奸妇女、屠村,受害者包括六十多的老妪和年仅十三岁的女童30。1941年4月4日,日军在陶林县“窑子村”(今苏励图村)搜捕中共县长龚仁寿、区长高鸿淼等人,不仅对被押在陈九九家里的二十几个男人严刑逼供,还将关押在田翠翠老人院里的十几名妇女奸污后全部杀害,焚村,仅有村民袁小三逃脱31。
日军还肆意抓捕妇女充当“慰安妇”送往占领地的慰安所32、驻扎地、据点、炮楼,充当性奴隶。如,“慰安妇活人证”、出席1992年日本东京战后赔偿国际听证会唯一的中国妇女万爱花(本名刘春莲)就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韭菜沟村人33。据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1946年4月的统计,晋绥解放区妇女人口中,因遭受日军强奸和性奴役而身患性病者就有28959名34。
1.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厅修志编史委员会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农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厅修志编史委员会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畜牧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5页。
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4.赵忠东、李有轨、王培,《日寇统治下的商都县城关镇》,《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印行,第202、203页。
5.金海编,《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6.集宁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孟涛主编《集宁市志•大事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7.刘金太口述、张汉臣整理,《日寇在集宁屠杀我同胞的一瞥》,《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115页。
8.凉城县委党史办整理,《烽火马头山》,《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印行,第165页。
9.内蒙古军区大青山武装抗日斗争史略编写组编,《大青山武装抗日斗争史略•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10.杨汝霖忆述、梁歧秀整理,《回忆老营堡、偏清斗争片段》,《乌盟史料汇编》,第2辑,1983年印行,第107、108页。
11.周治平,《傅作义将军反攻绥远与日本侵略军制造厂圪洞和一间房惨案经过情况》,《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印行,第117页。
1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23—424页。
13.中共乌兰察布盟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编,《乌兰察布盟党史大事记》,1989年印行,第10、40页。
14.白戈里,《日伪时期在察哈尔右翼中旗发生的三起惨案纪实》,《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印行,第112页。
15.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34页。
16.丰镇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丰镇史料》第2辑,1983年印行,第140页。
17.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毒气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144、145页。
18.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毒气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7页。
19.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30页。
20.中共兴安盟党史办公室编,《侵华日军在兴安盟罪行录》,1995年印行,第22、23页。
21.察右后旗党史办,《大青山游击队坚持抗战的片段情况》,《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印行,第40页。
22.白戈里,《日伪时期在察哈尔右翼中旗发生的三起惨案纪实》,《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印行,第111页。
23.李成锁口述、吕经耀整理,《官庄子一带军民团结斗敌》,《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印行,第100—102页。
24.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26、427、431页。
25.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
26.李克让,《兴和石墨矿产资源》,《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6辑,1986年印行,第54、55页。
27.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27页。
28.陈振详忆述、陈德伟整理,《日寇侵入集宁时的搜捕》,《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118、119页。
29.铁血论坛,《一、二战史.侵华日军暴行总录》:http://bbs.tiexue.net/post_3030871_1.html
30.周治平,《傅作义将军反攻绥远与日本侵略军制造厂圪洞和一间房惨案经过情况》,《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印行,第116、117页。
31.白戈里,《日伪时期在察哈尔右翼中旗发生的三起惨案纪实》,《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印行,第115、116页。
32.苏智良,《中国各地日军慰安所的调查》,《东北沦陷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3.刘萍,《关于日军强征山西“慰安妇”的调查报告》,《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34.田苏苏,《日军在中国华北的战争犯罪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第28卷,第4期。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乌兰察布地区经济上的毁灭性掠夺
在占领乌兰察布地区后,日军推行野蛮的经济侵略和资源掠夺。
第一,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1937年日本设立蒙疆银行,在集宁、丰镇等主要城镇还设有分行,大量发行“蒙疆银行券”掌控金融;1939年公布《贸易统制法》,在蒙疆地区实行经济“统制”,覆盖了金融、通信、矿产、粮食、鸦片、畜牧业、盐业、贸易及物价等所有经济部门。太平洋战争后,日军把庞大的军费开支强加到占领地居民头上,皮毛、絮花、棉布、小麦、大米等一律列入军用物资,低价收购,封锁禁运,民不聊生1。
除此,日军更直接操纵经济命脉,大量设立各种银行、株式会社(如集宁、卓资山的“东亚云母会社”、“蒙疆云母会社”)、股份公司等(1938年至1941年蒙疆地区有日资公司73家),垄断了工农牧商交通运输等经济全行业。如,日本为控制交通运输和掠夺物产资源成立的伪蒙疆运输公司,甚至在重要城镇还设有四个支店及十六个自动车营业所,譬如集宁桥西原铁道口路北的平地泉自动车(汽车)营业所2。仅1938年,日本从蒙疆地区输出的各种物资总额达10839万元3。
此外,日本侵略者还创设繁多的苛捐杂税对占领区民众公开经济抢劫。名目有:统税、关税、营业税、契税、印花税、斗税、牙税、盐税、烟酒税、茶叶税、鸦片税、牲畜税、屠宰税、田赋等。战后统计,仅商都4、察右后旗5的国税省税县税及各种附加税多达一百一十多种!
第二,日军推广鸦片种植,广泛开展毒品贸易,培植畸形经济。
日军毒品贸易既为牟取暴利,又是亡华的基本政策。日本在内蒙古西部大肆推行鸦片政策,1939年成立“蒙疆土药股份有限公司”,有计划、有组织地强迫农民种植罂粟,蒙疆地区成为战时最大的鸦片生产基地。日本人在《蒙疆经济》中提及,销售的鸦片大都标明产地,其中丰镇、武川、和林、清水河、凉城、兴和、集宁等乌兰察布地区为主产地。如集宁东北的李长庆村,有七十户人家,居然种植鸦片一百多亩6!1940年,伪政权贸易输出总额中鸦片竟占52%7。1941年,罂粟种植面积为91.1万亩。据估算,日军从内蒙古沦陷区征缴的鸦片总量约为2亿两,总价值4亿两白银8。
1.李瑞,《倭寇铁蹄下的集宁城——沦陷后的平地泉街一角》,《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124页。
2.赵美林,《日伪时期平地泉自动车营业所始末》,《乌兰察布文史汇编》,第2辑,1983年印行,第232页。
3.郝维民主编,《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318页。原书未注明币种。
4.陈光泉、任丕忠,《商都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大事记》,《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印行,第118页。
5.段磊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牧儿台商业简况》,《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印行,第245、246页。
6.王沛文,《看今朝人勤物阜 忆往昔苦辣辛酸——李长庆村的九十年》,《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21页。
7.郝维民主编,《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318—319页。
8.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版,第59页。
三、日本侵略者在乌兰察布地区推行奴化统治,传播黄赌毒,遗祸社会
为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政治、经济上侵略,甚至妄想摧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实行奴化教育、纵容黄赌毒泛滥,都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歹毒手段。
首先,思想上的奴化统治和对文化教育的破坏。
抗战前,乌兰察布地区拥有绥远省立第一师范、第一中学、女子师范中山学院(后为工科职业学校)和农科职业学校等中等学校,各旗县有小学,集宁、丰镇等地还有少量中学1。民办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集宁设有“民众教育馆”、启明小学、“中山学院”等2。
日本入侵后,各地学校不同程度地关停。日军照仿伪满洲国的教育制度,在蒙疆鼓吹“日蒙亲善,民族协和”,监视学校,组织教师受训,大力宣传亲日防共反华。为灌输其奴化思想,日军还直接出版发行反动报刊《蒙疆新闻》、《蒙疆新报》等,宣传伪蒙疆政权的统治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在乌兰察布地区大肆破坏原有学校和文化教育设施,掠夺文物,破坏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野蛮摧毁名胜古迹。如1930年创立的绥远省立集宁中学,竟然被日军拆毁据为营地3。 战后《绥远省立学校财产损失汇报表》不完全统计,仅省立集宁师范学校等14所公立学校,就直接财产损失计1627613元4。但当地文化事业所蒙受的巨大损失实际是无法估算的。
其次,日本侵略者推行黄赌毒,腐蚀民众抵抗意志,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日军推广鸦片种植,造成烟馆、烟民骤增,毒品泛滥成灾。史载,丰镇“男女吸食鸦片,更逐处皆是5”,武川县“民性游堕而赌风最甚,尤嗜鸦片6”。集宁被占后,“大小烟馆猛增到三十多家7”。吸食者遍布社会各阶层,甚至有乞丐。长期吸食鸦片,百姓家财耗尽,开始盗抢,极大扰乱了社会秩序。另外,成瘾者不仅丧失劳动能力,更道德沦丧,做盗为娼,严重败坏了当地民风风俗。
日军在乌兰察布各县开办“俱乐部”,租赁给当地流氓赌棍“合法经营”赌博。如,集宁的“平地泉俱乐部”、商都“民众俱乐部”等。滥赌又催生了遍地赌徒,形成另股歪风邪气。
另外,日军还大肆推行娼妓制度。以集宁为例,人口不足两万,竟有日本、朝鲜、中国妓院二十多处,有娼女近千人8。日军亲办妓院、纵容淫乱,旨在麻醉民众的反抗意识,毒害社会,实现殖民统治。
上述史实证明,日军在侵华战争占领乌兰察布、内蒙古等中国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战略地域时,屠杀无辜、强征劳工、劫掠物资、蹂躏妇女孩童,抢劫毁坏文物,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文化损失,留给中国人民巨大的创伤,带给中华文明空前的破坏。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违背了起码的人类良知,不仅是对人权和人道主义的践踏,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公开挑衅!
历史不容掩盖,事实岂能抹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犯下的等等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任何遮掩罪行,歪曲历史的企图都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儿女应时刻牢记七十年前这段血泪凝成的耻辱历史,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强盛、民族的伟大复兴,夙夜在公,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乌兰察布市委党校)
1.魏泉琛,《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史》,《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印行,第217页。
2.王沛文,《集宁旧闻》,《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59、61页。
3.魏泉琛,《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史》,《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印行,第223页。
4.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6—1—57。
5.《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绥远省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三年,第21页。
6.《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绥远省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三年,第203页。
7.李子良,《旧集宁泛滥成灾的鸦片烟》,《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印行,第96页。
8.王沛文,《血泪八年日寇铁蹄蹂躏下的集宁》,《集宁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印行,第57页。
参考文献:
论著:
1.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2.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厅修志编史委员会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金海编.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郝维民主编.大青山抗日斗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论文:
1. 杨月霞.日伪时期乌兰察布地区的社会状况[D].内蒙古大学,2013.3.27.
侵华日军在乌兰察布地区暴行的调查
闻 挺 刘 峰
内容提要: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政治上,日军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扶植伪政权、强化军警特务暴力机器、滥杀无辜、制造“无人区”、强掠劳工、使用生化武器、犯下强奸及“慰安妇”等性暴行;经济上,实施野蛮的经济侵略政策和掠夺物产资源,推行鸦片种植及毒品贸易;思想文化及社会方面,日军实行奴化教育,破坏民族精神,通过黄赌毒麻痹民众,毒化社会风气,消磨抵抗,达到殖民统治。
近年来,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政治势力在日本二战历史问题上立场日趋顽固,公然挑衅国际正义,歪曲侵略历史,淡化战争罪行,妄图逃避二战罪责。种种行径加剧了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因历史问题形成的紧张关系,为亚太地区稳定及世界和平深埋下不确定因素。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者以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地区的侵略,特别是对乌兰察布地区的暴行罪证,略做史实整理,以正视听,告慰被日本法西斯铁蹄蹂躏惨死的3500万中国冤魂亡灵1!
1.罗正楷著,《中国共产党大典》,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页。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乌兰察布地区政治上的残酷统治
本文所提内蒙古、乌兰察布,均指现行行政区划辖内范围。涉此区划外地域,特用内蒙古地区、乌兰察布地区以示区别。乌兰察布地区主要包括民国时期的察哈尔部分、绥远省部分、锡盟部分和建国后的乌盟地区,同时涉及相关邻近地区。
第一,抗战前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简况。
春秋战国始,内蒙古地区就为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有清一朝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旗县并存,蒙汉分治”。民国时(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内蒙古地区分属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7省辖制,其中绥远全部为内蒙古地区。
自清中叶,晋冀陕鲁等地的汉族农民涌入内蒙古地区开垦土地,经济得以较迅速发展。1931年绥远省耕地面积已达188269顷1。1936年绥远有452.04万头牲畜2。归绥、包头、集宁等人口聚集的城镇成为手工业中心。初具现代雏形的厂坊,如毛纺、面粉厂等也在集宁、丰镇等地“安营扎寨3”。
抗战前,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政治经济不发达,再有上述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它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必夺之地。
第二,日本帝国主义扶植傀儡伪政权,建立殖民统治机构。
七七事变后,日军出兵迅速占领丰镇、集宁,10月归绥、包头沦陷。1937年年底,日军完成了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如平绥铁路)的攻占,基本占领了内蒙古。日寇对内蒙古的侵占,采取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封建上层分子两种方式进行。在西部,它勾结部分王公贵族,策划“高度自治运动”,诱使少数贵族阶级公开投敌,建立伪政权,妄想建立日本掌控下的第二个伪“满洲国”。
1936年5月,日军扶植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与伪“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李守信勾结,在化德县成立了蒙古军政府。1939年,日军将拼凑的傀儡政权,张家口“察南自治政府”、大同“晋北自治政府”、归绥“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驻地张家口,辖察南、晋北、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巴彦塔拉盟、伊克昭盟部分地区和张家口、厚和浩特(今呼和浩特)、包头,由日本人操控统治。
第三,强化日伪军警特务暴力机器,实施残酷殖民统治。
日军在内蒙西部地区军事守备森严,第26师团占据集宁、归绥等地。1938年组成驻蒙军,兵力3万人。同时,日军积极利用蒙奸、汉奸拼凑“蒙古军”、“大汉义军”等伪军。日军大肆推行警特反动统治,仅商都县就有警察200多人,“蒙古保安队”、伪蒙骑兵师、日本步兵分队和宪兵小队1700人4。1941年,蒙疆地区有日伪警察18500人、自卫团6230人、灭共青年团74000人5,尚不包括特务。
侵占内蒙古地方、殖民统治乌兰察布地区时,日军极其凶残,对占领地民众极尽残害、屠杀。1937年9月21日,日军飞机在油葫芦湾(察右前旗三岔口境内),投弹、机枪扫射集宁西行客车,炸死打死逃亡难民300余人6。当晚,在白石头库伦村继续烧杀劫掠7; 23日,占领凉城田家镇,日军分三路从东街向南街推进,不分老幼,见人就杀,3个小时杀害百姓299人8;10月14日,过大黑河,因河内淤泥无法过坦克,日军竟枪杀百姓垫道9。1938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军攻占偏关县老营堡(与清水河县接壤),焚烧房屋,抢劫财物,杀害村民周玉怀老汉等十一人10。3月下旬,在和林县厂圪洞前营子村一带与傅作义部激战多天的日军,等国军退却后,竟杀光了一间房全村九十六人泄愤!在厂圪洞的前营子、后营子和张胡天子又残杀了七十余人,上至六十岁老人下至六岁孩童,无一幸免11。
日军血腥镇压内蒙人民的反抗,制造了大量灭绝人性的惨案!1937年9月23日攻占丰镇后,将抵抗的国民兵训练团78名士兵全部虐杀。10月15日进军萨拉齐途中,打死百姓17人,占城后杀害49人。16日向包头进犯,在公积板村受到骑七师阻击,日军疯狂报复,在场面杀死32名村民。1938年4月29日,日军在和林格尔县章胡窑西村清查抗日力量,杀害30余村民12。
日军对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群众大加杀戮,甚至动用毒气和生化武器,进行细菌战。1938年10月,绥察游击四、五支队在丰镇境内,遭到当地日伪军武装伏击,被俘的30名战士全被杀。1940年6月,陶林县(今察右中旗)抗日救国会遭日伪军破坏,中共党员、县救国会负责人郭向山等14人被捕,后有10人被残杀13。1941年12月,在科布尔镇,日军进行第二次大搜捕,会员穆继昌等42人被抓,即被杀害14。1943年6月21日,卓资县镇八路军地下情报站的余清江等4名情报员和36名百姓被日伪军抓捕后活活打死15。1944年,丰镇县民众以九宫道名义组织一、五区近2000人反抗日伪征烟(鸦片烟)征粮,遭到日伪警察烧杀镇压,死亡300余人,受害达1000余人16。
史料证实,日军违背国际法,在乌兰察布地区使用生化武器,进行细菌战毒气战,还灭绝人性地进行人体试验。据《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毒气战》两份文电记载,在大青山地区,日军使用化学毒气武器,使八路军部队有30余人中毒身亡17。1938年6月中旬,在清水河县,日军用中国战俘做催嚏性毒气活体效力试验,致死亡18。1940年10月,日寇在萨拉齐县山区“扫荡”,对游击队使用毒气弹,造成游击队员40人伤亡19。1941年,日军拟对内蒙古西部细菌战。日细菌部队在包头、萨拉齐等地收捕鼠类,限民间按户缴纳,用以繁殖毒菌疫菌,致1942年绥西鼠疫大爆发,死亡人口难计其数20。
第四,日军频繁“扫荡”、“清剿”,“三光”政策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无人区”。
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第120师组建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敌后,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21。乌兰察布地区遭到日伪军极其频繁的“扫荡”、“清剿”。1938年5月,日军在清水河县韭菜庄大小双墩村“清乡”,杀村民63人。日军对“确保治安区”22的陶林县,更是多次烧杀劫掠。1939年6月,在七苏木“清乡”,百姓惨死9人;7月,金盆乡房屋焚毁财物遭劫,村民7人遇害;1941年4月,乌兰哈页窑子村18人被害;6月,三区后坝沟村,30人遇害。
1939年9月至1940年春,日军在卓资县一带沿公路两侧十五里实施“三光”政策,将厂汉脑包阿拉并、小庙、红召、巴独麻等地列为“爱路村”,把点卜太、红格尔图、红砂坝、兴胜隆等三十二村列为“无主地23”,制造“无人区”。据《乌兰察布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事记》载,日军连续烧毁了点卜太等70多座村庄,后坝子村、波儿沟两村百姓几被杀绝;同年秋,日军“扫荡”红召波村时杀害百姓60人24。 抗战期间,日伪在大青山、蛮汗山地区制造“无人区”,所涉具体人口现已无法查清。
第五,日军大肆强掳,奴役、残杀劳工。
据统计,日军在内蒙古沦陷区强征了40多万劳工25。在乌兰察布,日军抓捕了大量劳工在其军事工程和军需工业强制劳动。如,在大青山、蛮汗山周边修筑据点、炮楼,挖沟垒墙。据国民党绥远省政府《抗战期间征用民工暨日人强征民力伤亡数》统计表,仅清水河一县“被日人强征民力”就达5万人次。同时,日军采煤开矿、办厂设坊,也使用了大量劳工,如兴和马连沟、云华背石墨矿,集宁的面粉厂等,劳工保持在100多人,还有专门的军警看管26。由于日军残酷奴役,劳工伤亡惨重。
日军的“强行招募”,往往伴随杀戮。1939年9月12日,日军在卓资山东河子阳坡子村“开会”试图诱骗强征劳工,被后坝子沟村村民识破,未果,竟杀害29名该村村民泄愤。10月,日军又通过“开会”方法在陶林县金盆乡强抓100人,送往大同口泉煤矿采煤27。
最后,日军极其普遍和凶残的性暴行犯罪。
日本法西斯对乌兰察布地区武力进攻和频繁扫荡,犯有野蛮的性暴行。1937年9月26日占领集宁,日军全城大搜捕,在居民韩富根正屋将集中起来的三十多名妇女奸污,在大东门用机枪射杀军民50余人28。10月,日军从阳高县向丰镇县进军,在官屯堡奸淫掳掠,杀死40人。同月,在前文提及的“公积板村惨案”事发当晚,该村至少有50多名青少年妇女被强奸、轮奸后杀害29。1938年农历四月初一,日军与国军交战后对和林县一间房村、前营子村疯狂报复,强奸妇女、屠村,受害者包括六十多的老妪和年仅十三岁的女童30。1941年4月4日,日军在陶林县“窑子村”(今苏励图村)搜捕中共县长龚仁寿、区长高鸿淼等人,不仅对被押在陈九九家里的二十几个男人严刑逼供,还将关押在田翠翠老人院里的十几名妇女奸污后全部杀害,焚村,仅有村民袁小三逃脱31。
日军还肆意抓捕妇女充当“慰安妇”送往占领地的慰安所32、驻扎地、据点、炮楼,充当性奴隶。如,“慰安妇活人证”、出席1992年日本东京战后赔偿国际听证会唯一的中国妇女万爱花(本名刘春莲)就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韭菜沟村人33。据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1946年4月的统计,晋绥解放区妇女人口中,因遭受日军强奸和性奴役而身患性病者就有28959名34。
1.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厅修志编史委员会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农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厅修志编史委员会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畜牧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5页。
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4.赵忠东、李有轨、王培,《日寇统治下的商都县城关镇》,《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印行,第202、203页。
5.金海编,《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6.集宁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孟涛主编《集宁市志•大事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7.刘金太口述、张汉臣整理,《日寇在集宁屠杀我同胞的一瞥》,《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115页。
8.凉城县委党史办整理,《烽火马头山》,《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印行,第165页。
9.内蒙古军区大青山武装抗日斗争史略编写组编,《大青山武装抗日斗争史略•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10.杨汝霖忆述、梁歧秀整理,《回忆老营堡、偏清斗争片段》,《乌盟史料汇编》,第2辑,1983年印行,第107、108页。
11.周治平,《傅作义将军反攻绥远与日本侵略军制造厂圪洞和一间房惨案经过情况》,《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印行,第117页。
1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23—424页。
13.中共乌兰察布盟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编,《乌兰察布盟党史大事记》,1989年印行,第10、40页。
14.白戈里,《日伪时期在察哈尔右翼中旗发生的三起惨案纪实》,《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印行,第112页。
15.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34页。
16.丰镇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丰镇史料》第2辑,1983年印行,第140页。
17.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毒气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144、145页。
18.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毒气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7页。
19.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30页。
20.中共兴安盟党史办公室编,《侵华日军在兴安盟罪行录》,1995年印行,第22、23页。
21.察右后旗党史办,《大青山游击队坚持抗战的片段情况》,《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印行,第40页。
22.白戈里,《日伪时期在察哈尔右翼中旗发生的三起惨案纪实》,《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印行,第111页。
23.李成锁口述、吕经耀整理,《官庄子一带军民团结斗敌》,《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印行,第100—102页。
24.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26、427、431页。
25.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
26.李克让,《兴和石墨矿产资源》,《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6辑,1986年印行,第54、55页。
27.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27页。
28.陈振详忆述、陈德伟整理,《日寇侵入集宁时的搜捕》,《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118、119页。
29.铁血论坛,《一、二战史.侵华日军暴行总录》:http://bbs.tiexue.net/post_3030871_1.html
30.周治平,《傅作义将军反攻绥远与日本侵略军制造厂圪洞和一间房惨案经过情况》,《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印行,第116、117页。
31.白戈里,《日伪时期在察哈尔右翼中旗发生的三起惨案纪实》,《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印行,第115、116页。
32.苏智良,《中国各地日军慰安所的调查》,《东北沦陷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3.刘萍,《关于日军强征山西“慰安妇”的调查报告》,《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34.田苏苏,《日军在中国华北的战争犯罪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第28卷,第4期。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乌兰察布地区经济上的毁灭性掠夺
在占领乌兰察布地区后,日军推行野蛮的经济侵略和资源掠夺。
第一,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1937年日本设立蒙疆银行,在集宁、丰镇等主要城镇还设有分行,大量发行“蒙疆银行券”掌控金融;1939年公布《贸易统制法》,在蒙疆地区实行经济“统制”,覆盖了金融、通信、矿产、粮食、鸦片、畜牧业、盐业、贸易及物价等所有经济部门。太平洋战争后,日军把庞大的军费开支强加到占领地居民头上,皮毛、絮花、棉布、小麦、大米等一律列入军用物资,低价收购,封锁禁运,民不聊生1。
除此,日军更直接操纵经济命脉,大量设立各种银行、株式会社(如集宁、卓资山的“东亚云母会社”、“蒙疆云母会社”)、股份公司等(1938年至1941年蒙疆地区有日资公司73家),垄断了工农牧商交通运输等经济全行业。如,日本为控制交通运输和掠夺物产资源成立的伪蒙疆运输公司,甚至在重要城镇还设有四个支店及十六个自动车营业所,譬如集宁桥西原铁道口路北的平地泉自动车(汽车)营业所2。仅1938年,日本从蒙疆地区输出的各种物资总额达10839万元3。
此外,日本侵略者还创设繁多的苛捐杂税对占领区民众公开经济抢劫。名目有:统税、关税、营业税、契税、印花税、斗税、牙税、盐税、烟酒税、茶叶税、鸦片税、牲畜税、屠宰税、田赋等。战后统计,仅商都4、察右后旗5的国税省税县税及各种附加税多达一百一十多种!
第二,日军推广鸦片种植,广泛开展毒品贸易,培植畸形经济。
日军毒品贸易既为牟取暴利,又是亡华的基本政策。日本在内蒙古西部大肆推行鸦片政策,1939年成立“蒙疆土药股份有限公司”,有计划、有组织地强迫农民种植罂粟,蒙疆地区成为战时最大的鸦片生产基地。日本人在《蒙疆经济》中提及,销售的鸦片大都标明产地,其中丰镇、武川、和林、清水河、凉城、兴和、集宁等乌兰察布地区为主产地。如集宁东北的李长庆村,有七十户人家,居然种植鸦片一百多亩6!1940年,伪政权贸易输出总额中鸦片竟占52%7。1941年,罂粟种植面积为91.1万亩。据估算,日军从内蒙古沦陷区征缴的鸦片总量约为2亿两,总价值4亿两白银8。
1.李瑞,《倭寇铁蹄下的集宁城——沦陷后的平地泉街一角》,《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124页。
2.赵美林,《日伪时期平地泉自动车营业所始末》,《乌兰察布文史汇编》,第2辑,1983年印行,第232页。
3.郝维民主编,《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318页。原书未注明币种。
4.陈光泉、任丕忠,《商都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大事记》,《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印行,第118页。
5.段磊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牧儿台商业简况》,《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印行,第245、246页。
6.王沛文,《看今朝人勤物阜 忆往昔苦辣辛酸——李长庆村的九十年》,《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21页。
7.郝维民主编,《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318—319页。
8.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版,第59页。
三、日本侵略者在乌兰察布地区推行奴化统治,传播黄赌毒,遗祸社会
为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政治、经济上侵略,甚至妄想摧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实行奴化教育、纵容黄赌毒泛滥,都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歹毒手段。
首先,思想上的奴化统治和对文化教育的破坏。
抗战前,乌兰察布地区拥有绥远省立第一师范、第一中学、女子师范中山学院(后为工科职业学校)和农科职业学校等中等学校,各旗县有小学,集宁、丰镇等地还有少量中学1。民办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集宁设有“民众教育馆”、启明小学、“中山学院”等2。
日本入侵后,各地学校不同程度地关停。日军照仿伪满洲国的教育制度,在蒙疆鼓吹“日蒙亲善,民族协和”,监视学校,组织教师受训,大力宣传亲日防共反华。为灌输其奴化思想,日军还直接出版发行反动报刊《蒙疆新闻》、《蒙疆新报》等,宣传伪蒙疆政权的统治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在乌兰察布地区大肆破坏原有学校和文化教育设施,掠夺文物,破坏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野蛮摧毁名胜古迹。如1930年创立的绥远省立集宁中学,竟然被日军拆毁据为营地3。 战后《绥远省立学校财产损失汇报表》不完全统计,仅省立集宁师范学校等14所公立学校,就直接财产损失计1627613元4。但当地文化事业所蒙受的巨大损失实际是无法估算的。
其次,日本侵略者推行黄赌毒,腐蚀民众抵抗意志,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日军推广鸦片种植,造成烟馆、烟民骤增,毒品泛滥成灾。史载,丰镇“男女吸食鸦片,更逐处皆是5”,武川县“民性游堕而赌风最甚,尤嗜鸦片6”。集宁被占后,“大小烟馆猛增到三十多家7”。吸食者遍布社会各阶层,甚至有乞丐。长期吸食鸦片,百姓家财耗尽,开始盗抢,极大扰乱了社会秩序。另外,成瘾者不仅丧失劳动能力,更道德沦丧,做盗为娼,严重败坏了当地民风风俗。
日军在乌兰察布各县开办“俱乐部”,租赁给当地流氓赌棍“合法经营”赌博。如,集宁的“平地泉俱乐部”、商都“民众俱乐部”等。滥赌又催生了遍地赌徒,形成另股歪风邪气。
另外,日军还大肆推行娼妓制度。以集宁为例,人口不足两万,竟有日本、朝鲜、中国妓院二十多处,有娼女近千人8。日军亲办妓院、纵容淫乱,旨在麻醉民众的反抗意识,毒害社会,实现殖民统治。
上述史实证明,日军在侵华战争占领乌兰察布、内蒙古等中国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战略地域时,屠杀无辜、强征劳工、劫掠物资、蹂躏妇女孩童,抢劫毁坏文物,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文化损失,留给中国人民巨大的创伤,带给中华文明空前的破坏。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违背了起码的人类良知,不仅是对人权和人道主义的践踏,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公开挑衅!
历史不容掩盖,事实岂能抹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犯下的等等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任何遮掩罪行,歪曲历史的企图都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儿女应时刻牢记七十年前这段血泪凝成的耻辱历史,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强盛、民族的伟大复兴,夙夜在公,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乌兰察布市委党校)
1.魏泉琛,《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史》,《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印行,第217页。
2.王沛文,《集宁旧闻》,《集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59、61页。
3.魏泉琛,《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史》,《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印行,第223页。
4.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6—1—57。
5.《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绥远省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三年,第21页。
6.《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绥远省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三年,第203页。
7.李子良,《旧集宁泛滥成灾的鸦片烟》,《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印行,第96页。
8.王沛文,《血泪八年日寇铁蹄蹂躏下的集宁》,《集宁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印行,第57页。
参考文献:
论著:
1.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党史研究室编.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2.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厅修志编史委员会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金海编.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郝维民主编.大青山抗日斗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论文:
1. 杨月霞.日伪时期乌兰察布地区的社会状况[D].内蒙古大学,2013.3.27.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