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研究
—— 以绥远地区为中心
郝志强
摘要: 从 1931-1945 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长达 14 年的侵华战争,其中从 1937-1945 年全面侵华对中国的损害最激烈,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内蒙古地区虽地处边疆,但也受到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本文力图对内蒙古地区中战略位置重要的绥远地区在抗战中得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一简要概述,在抗日战争胜利 70 年之际,昭示后人,勿忘国耻。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损失调查 绥远地区 区域研究
一 . 日军在绥远地区设立的相关机构
自七七事变以来,日本侵占了察哈尔、晋西北和绥远省 1 大部分地区。其中, 1937 年 9 月,日军占领丰镇、集宁, 10 月,归绥(今呼和浩特市)、萨拉齐、包头相继沦陷。 11 月,日军又侵占了准格尔旗黄河以北地区和达拉特旗部分地区。至此,除伊克昭盟大部、河套地区及阿拉善、额济纳旗以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主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平绥铁路相继沦陷。 1940 年 2 月至 3 月,日军一度占领了河套地区的五原等地。日本侵占绥远地区后,扶植、建立殖民统治机构,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实行殖民统治,对绥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 。
( 1 )伪蒙疆政府的建立
1937 年 10 月 28 日 ,日军在归绥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1939 年,日军为了便于殖民统治,将伪蒙古、察南 3 、晋北 4 三个伪政权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政府驻地迁至张家口。 1941 年 8 月,又挂为蒙古自治邦牌子,一般通称伪蒙疆政府,其管辖区域为察南政厅、晋北政厅、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察哈尔盟、巴彦塔拉盟、伊克昭盟(河岸小部分)和张家口、归绥和包头。伪蒙疆政府各部门和各盟旗或由日本人直接出任正职和副职,或设日本参事官和顾问,掌握实际行政权力。
( 2 )日伪军警宪特机构的建立和强化
日本军部为了加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守备力量,于 1937 年 10 月,将日本关东军组成第 26 师团,驻守晋北和集宁、归绥、包头、谷阳等地。 1937 年 12 月,日本决定成立直属于天皇的驻蒙兵团,兵团司令部设在张家口。 1938 年 1 月,以第 26 师团为基础编成驻蒙兵团。 3 月,又决定组成独立混成第 2 旅团,编入驻蒙兵团序列。 7 月,驻蒙兵团改为驻蒙军,隶属于日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由第 26 师团、独立混成第 2 旅团和 1938 年 12 月增调来的骑兵集团( 1942 年 12 月改为坦克第 3 师团)主力组成,约 3 万人。莲沼蕃、杉山元、冈部直三郎、七田一郎、上月良夫、根本博等先后充任驻蒙军司令官。驻蒙军司令部和独立混成旅第 2 旅团占据张家口及周围地区,第 26 师团占据大同、归绥、集宁等地,骑兵集团占据包头、谷阳、萨拉齐等地 5 。
( 3 )伪军
1936 年 5 月 12 日 ,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下,在化德建立了 “ 蒙古军政府 ” ,并组建了 “ 蒙古军 ” 。蒙古军总司令部初设在包头, 1937 年底迁至归绥。蒙古军下属 9 个师,起初有万余人。 1941 年 3 月,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警察队总司令部成立。截至 1941 年 9 月,蒙疆地区共有警察官 18500 人(含日本人警察)、自卫团 6230 人、灭共青年团 74000 人 6 。此外,日军在贝子庙、西苏尼特。百灵庙、多伦、归绥、包头等地设立特务机关,特务机关又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7 。
二 . 日军在绥远地区采取的手段
日军侵华战争,在绥远地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惨案。日军不仅对中共军队及党派明主人士进行迫害,也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公开屠杀。
( 1 )残酷的镇压
日本军队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频繁的 “ 扫荡 ” ,实行烧、杀、抢 “ 三光 ” 政策,推行所谓 “ 施政跃进运动 ” 。仅在 1941 年,绥西被日军烧毁的村庄达 370 余处,被杀害的群众达 260 多人;绥中被烧毁的村庄达 700 余处,绥南被烧毁的村庄达 700 余处 8 。
1940 年 8 月至 1941 年 8 月,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先后有 190 多名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 9 会员被捕,日军使用吊打、灌凉水、电刑、钉竹签等几十种惨无人道的刑法,昼夜不停的刑讯逼供,直至折磨致死。一年中,先后有 100 多人惨遭杀害 10 。本文以日军攻陷托县的伤亡(见表 1 )、托克托县政府代电及托克托县抗敌伤亡人民调查表(见表 2 )及归绥县人口伤亡调查表(部分)(表 3.1-3.4 )为例说明在日军在绥远的部分罪行。
事件:日军攻陷城垣
日期: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
地点:托县
伤亡人数 性别 |
重 伤 |
轻 伤 |
死 亡 |
男 |
128 人 |
359 人 |
560 人 |
女 |
79 人 |
106 人 |
280 人 |
童 |
134 人 |
119 人 |
320 人 |
不明 |
|
|
96 人 |
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研究
—— 以绥远地区为中心
郝志强
摘要: 从 1931-1945 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长达 14 年的侵华战争,其中从 1937-1945 年全面侵华对中国的损害最激烈,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内蒙古地区虽地处边疆,但也受到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本文力图对内蒙古地区中战略位置重要的绥远地区在抗战中得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一简要概述,在抗日战争胜利 70 年之际,昭示后人,勿忘国耻。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损失调查 绥远地区 区域研究
一 . 日军在绥远地区设立的相关机构
自七七事变以来,日本侵占了察哈尔、晋西北和绥远省 1 大部分地区。其中, 1937 年 9 月,日军占领丰镇、集宁, 10 月,归绥(今呼和浩特市)、萨拉齐、包头相继沦陷。 11 月,日军又侵占了准格尔旗黄河以北地区和达拉特旗部分地区。至此,除伊克昭盟大部、河套地区及阿拉善、额济纳旗以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主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平绥铁路相继沦陷。 1940 年 2 月至 3 月,日军一度占领了河套地区的五原等地。日本侵占绥远地区后,扶植、建立殖民统治机构,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实行殖民统治,对绥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 。
( 1 )伪蒙疆政府的建立
1937 年 10 月 28 日 ,日军在归绥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1939 年,日军为了便于殖民统治,将伪蒙古、察南 3 、晋北 4 三个伪政权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政府驻地迁至张家口。 1941 年 8 月,又挂为蒙古自治邦牌子,一般通称伪蒙疆政府,其管辖区域为察南政厅、晋北政厅、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察哈尔盟、巴彦塔拉盟、伊克昭盟(河岸小部分)和张家口、归绥和包头。伪蒙疆政府各部门和各盟旗或由日本人直接出任正职和副职,或设日本参事官和顾问,掌握实际行政权力。
( 2 )日伪军警宪特机构的建立和强化
日本军部为了加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守备力量,于 1937 年 10 月,将日本关东军组成第 26 师团,驻守晋北和集宁、归绥、包头、谷阳等地。 1937 年 12 月,日本决定成立直属于天皇的驻蒙兵团,兵团司令部设在张家口。 1938 年 1 月,以第 26 师团为基础编成驻蒙兵团。 3 月,又决定组成独立混成第 2 旅团,编入驻蒙兵团序列。 7 月,驻蒙兵团改为驻蒙军,隶属于日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由第 26 师团、独立混成第 2 旅团和 1938 年 12 月增调来的骑兵集团( 1942 年 12 月改为坦克第 3 师团)主力组成,约 3 万人。莲沼蕃、杉山元、冈部直三郎、七田一郎、上月良夫、根本博等先后充任驻蒙军司令官。驻蒙军司令部和独立混成旅第 2 旅团占据张家口及周围地区,第 26 师团占据大同、归绥、集宁等地,骑兵集团占据包头、谷阳、萨拉齐等地 5 。
( 3 )伪军
1936 年 5 月 12 日 ,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下,在化德建立了 “ 蒙古军政府 ” ,并组建了 “ 蒙古军 ” 。蒙古军总司令部初设在包头, 1937 年底迁至归绥。蒙古军下属 9 个师,起初有万余人。 1941 年 3 月,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警察队总司令部成立。截至 1941 年 9 月,蒙疆地区共有警察官 18500 人(含日本人警察)、自卫团 6230 人、灭共青年团 74000 人 6 。此外,日军在贝子庙、西苏尼特。百灵庙、多伦、归绥、包头等地设立特务机关,特务机关又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7 。
二 . 日军在绥远地区采取的手段
日军侵华战争,在绥远地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惨案。日军不仅对中共军队及党派明主人士进行迫害,也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公开屠杀。
( 1 )残酷的镇压
日本军队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频繁的 “ 扫荡 ” ,实行烧、杀、抢 “ 三光 ” 政策,推行所谓 “ 施政跃进运动 ” 。仅在 1941 年,绥西被日军烧毁的村庄达 370 余处,被杀害的群众达 260 多人;绥中被烧毁的村庄达 700 余处,绥南被烧毁的村庄达 700 余处 8 。
1940 年 8 月至 1941 年 8 月,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先后有 190 多名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 9 会员被捕,日军使用吊打、灌凉水、电刑、钉竹签等几十种惨无人道的刑法,昼夜不停的刑讯逼供,直至折磨致死。一年中,先后有 100 多人惨遭杀害 10 。本文以日军攻陷托县的伤亡(见表 1 )、托克托县政府代电及托克托县抗敌伤亡人民调查表(见表 2 )及归绥县人口伤亡调查表(部分)(表 3.1-3.4 )为例说明在日军在绥远的部分罪行。
事件:日军攻陷城垣
日期: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
地点:托县
伤亡人数 性别 |
重 伤 |
轻 伤 |
死 亡 |
男 |
128 人 |
359 人 |
560 人 |
女 |
79 人 |
106 人 |
280 人 |
童 |
134 人 |
119 人 |
320 人 |
不明 |
|
|
96 人 |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