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区情网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2025年9月是第42个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一起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句。

2019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2022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2024年6月,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
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2019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2023年6月,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18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的讲话
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4月,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讲话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边疆地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4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2024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2025年9月是第42个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一起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句。

2019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2022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2024年6月,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
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2019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2023年6月,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18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的讲话
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4月,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讲话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边疆地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4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2024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