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起着对生态保护屏障的作用。
自治区地处东部季风与干燥寒冷的西北风的交会地带,内蒙古高原是全国西北风的风口,广大区域的草原和荒漠植被一方面保护着地表的土壤,另一方面有效地减缓着西北风前进的速度。大兴安岭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呼伦贝尔草原和松嫩平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东北、华北地区的大江、大河的上源分布在内蒙古,华北、华中等地区风沙和泥雨的沙源也多来源于内蒙古。
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在于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内蒙古的地域跨度和分异清楚的自然地带,形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丰富的物种资源,其中有许多是世界少有的珍稀物种和特有群落。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在于为了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实施和启动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治沙工程以及大规模的草牧场建设和开始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自1995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来,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相继出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阿拉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0—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加快沙区山区生态建设的规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加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有关的政策、法规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得到加强。全区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率达100%,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3642家“十五小”企业全部取缔,启动一批绿色工程项目。截至2000年底,全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从1995年的14个增加到96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达到7.65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6.5%。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全区已有3个旗县以及91个乡镇(苏木)、村(嘎查)编制完成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并已开始实施。
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06—2008年相继出台《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的沙尘暴在逐年向东推移,被称为绿色净土的呼伦贝尔在草原垦区内也出现了黄沙天气。在大兴安岭,除北部林区外,其他区域森林可采资源已近枯竭,林区生态环境已发生明显变化。全区水灾、旱灾频繁发生,水灾的隐患越来越多。
随着工矿业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出现一些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油田开采对草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污染与破坏;矿山开发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小煤窑、小土焦、土法采炼金等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这些都直接影响自治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自治区抓住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政策机遇,全面加大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从整体上推进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全区已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提高到14.82%;人工建设草场面积累计达5.3万平方公里(8000万亩);建立自然保护区96个,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但就总体而言,自治区生态环境仍呈现恶化趋势,土地荒漠化仍在以每年66.7万公顷(1000万亩)的速度扩大,尚需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60%。
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八个生态环境恶化类型地区,内蒙古包括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三北”风沙区,东北黑土漫岗水土流失区,草原退化、沙化、碱化区等四个类型的地区,是全国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50个贫困旗县和200余万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阿拉善、阴山北部、科尔沁等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先行的方针,坚持不懈的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区各盟市旗县从实际出发,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自治区在草原建设方面每年的总体规模都在200万公顷(3000万亩)以上,发挥生态建设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作用。在林业建设方面“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40万公顷(600万亩),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各6.7万公顷(100万亩),造林累计完成计划的105%,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计划的109%,森林覆盖率增加1.2个百分点;全区平原绿化达标旗县达到10个,比“八五”末增加6个。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方面,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3个,面积为262.2万公顷(3933亩),省级生态示范区1个,面积为2万公顷(30亩)。
“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新进展,局部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特别是在草原、森林等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相继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退牧还草八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自治区90%以上的旗县,促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发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起着对生态保护屏障的作用。
自治区地处东部季风与干燥寒冷的西北风的交会地带,内蒙古高原是全国西北风的风口,广大区域的草原和荒漠植被一方面保护着地表的土壤,另一方面有效地减缓着西北风前进的速度。大兴安岭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呼伦贝尔草原和松嫩平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东北、华北地区的大江、大河的上源分布在内蒙古,华北、华中等地区风沙和泥雨的沙源也多来源于内蒙古。
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在于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内蒙古的地域跨度和分异清楚的自然地带,形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丰富的物种资源,其中有许多是世界少有的珍稀物种和特有群落。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在于为了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实施和启动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治沙工程以及大规模的草牧场建设和开始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自1995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来,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相继出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阿拉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0—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加快沙区山区生态建设的规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加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有关的政策、法规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得到加强。全区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率达100%,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3642家“十五小”企业全部取缔,启动一批绿色工程项目。截至2000年底,全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从1995年的14个增加到96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达到7.65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6.5%。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全区已有3个旗县以及91个乡镇(苏木)、村(嘎查)编制完成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并已开始实施。
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06—2008年相继出台《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的沙尘暴在逐年向东推移,被称为绿色净土的呼伦贝尔在草原垦区内也出现了黄沙天气。在大兴安岭,除北部林区外,其他区域森林可采资源已近枯竭,林区生态环境已发生明显变化。全区水灾、旱灾频繁发生,水灾的隐患越来越多。
随着工矿业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出现一些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油田开采对草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污染与破坏;矿山开发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小煤窑、小土焦、土法采炼金等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这些都直接影响自治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自治区抓住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政策机遇,全面加大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从整体上推进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全区已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提高到14.82%;人工建设草场面积累计达5.3万平方公里(8000万亩);建立自然保护区96个,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但就总体而言,自治区生态环境仍呈现恶化趋势,土地荒漠化仍在以每年66.7万公顷(1000万亩)的速度扩大,尚需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60%。
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八个生态环境恶化类型地区,内蒙古包括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三北”风沙区,东北黑土漫岗水土流失区,草原退化、沙化、碱化区等四个类型的地区,是全国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50个贫困旗县和200余万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阿拉善、阴山北部、科尔沁等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先行的方针,坚持不懈的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区各盟市旗县从实际出发,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自治区在草原建设方面每年的总体规模都在200万公顷(3000万亩)以上,发挥生态建设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作用。在林业建设方面“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40万公顷(600万亩),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各6.7万公顷(100万亩),造林累计完成计划的105%,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计划的109%,森林覆盖率增加1.2个百分点;全区平原绿化达标旗县达到10个,比“八五”末增加6个。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方面,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3个,面积为262.2万公顷(3933亩),省级生态示范区1个,面积为2万公顷(30亩)。
“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新进展,局部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特别是在草原、森林等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相继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退牧还草八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自治区90%以上的旗县,促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发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