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集宁群、乌拉山群;元古界二道凹群、马家店群;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白垩系下统固阳组;第三系上新统及第四系等。
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在北部大青山区及东部丘陵区,新生界分布在呼和浩特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太古界集宁群
分布在京包铁路线以南榆林乡喇嘛营沟、秦家营一带及陶卜齐东南山区,是自治区最古老的地层。呼和浩特市为集宁群大面积分布区的西部边缘,分布面积不大。
该套地层为混合岩化十分强烈的深度质岩组成。主要岩性为硅线榴石钾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在陶卜齐东南夹有大理岩,出露厚度约1000米左右。根据大量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资料,最后一次变质年龄为19~20亿年。因此,该群沉积时代在20亿年以前。
太古界乌拉山群
分布在小井乡豪赖沟、灯隆素、卯独庆、猴儿山一带及土默特左旗台阁牧北、大塔南等地,是呼和浩特市山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之一。为一套经混合岩化作用的中深度变质岩石组成,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浅粘岩、大理岩、石英岩等组成,厚度约7000余米。可分四个岩组,最底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片岩,厚约1400余米;其上为大理岩夹黑云石英片岩,厚约2000米;再上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片岩、浅粒岩,厚约1700米;最上部为石英岩夹片岩、片麻岩,厚约1600米。
其变质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加强,在小井乡豪赖沟、什字乡一带大理岩变薄,花岗岩脉体及石英岩夹层增厚。
该套地层与集宁群未见接触,其上为元古界二道凹群不整合覆盖,其时代根据二道凹群的同位素资料推测,最早在17~21亿年,置于集宁群之上。
元古界二道凹群
分布在半山、东红山口、哈拉沁北、大东沟—乌兰不浪—水磨、小庙子沟、坝上、干沟子、碾盘石凹—小东沟、前喇嘛沟等地,在陶卜齐东南山区也有零星分布。
二道凹群是在进行呼和浩特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在武川南二道凹发现该套地层不整合在乌拉山群片麻岩上,且由岩性特殊而建立的。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与武川县交界处的大青山中,哈拉沁采石场和大毛胡同东坡为该群的建群剖面所在地,为一套混合岩化微弱、浅变质的片岩、大理岩及石英岩组成,总厚约2000米。可分为两个岩组,上岩组为云英片岩夹大理岩组,见于乌素图、哈拉沁、面铺窑子一带,厚度大于1000米;下岩组为片岩大理岩组,主要见于二道凹、红山沟、卯独庆、大东沟等地,厚约800余米。
根据片岩中锆石铀—铅法测定,其同位素年龄为17~21亿年,证明该套岩层的沉积时代小于17~21亿年,其下与乌拉山群为不整合接触。
元古界马家店群
为一套浅变质砾岩变质砂岩及片岩与大理岩,局部地段具边缘混合岩化。可分为两个岩组,上岩组为大理岩组。出露于耧铧山、金銮殿山喇嘛洞召—摩天岭南等山区,为巨厚的碳酸盐类岩层夹少许泥质页岩,特点为巨厚层状,含镁质较高,厚度约500米;下岩组为板岩砂砾岩组,主要出露于观音庙北、大毛胡同、前营子北等地,以碎屑岩为主,局部地段夹碳酸盐岩薄层,其底部具砾岩和风化壳。在大毛胡同见有含铁石英岩。局部地段砾岩中含金,厚度约500米。在砾岩中错石同位素年龄测定16.67亿年。
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
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山间新陷盆地中,出露地有一前晌、万家沟、东沟村、榆树沟北等。为黄绿色砂岩、细砾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煤层不稳定,呈透镜状,构造复杂。西沟附近受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煤已变质为无烟煤。岩层中产拟刺葵,属松型叶属等植物化石。
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
分布于一前晌南、徐泥板申、苏盖营、坝口子北、峰家窑子、古楼板、奎素东北等地。是一套以灰绿色、黄绿色地层为主、局部为紫色、紫红色的陆相地层,其主要岩性为砂质胶结的块状砾岩和砂岩,夹有少量灰岩和泥灰岩。在乌兰板申、坝口子等地砾岩中含金,是寻找砾岩金矿的重要层位。
在西沟门、西合店、一前晌南出露的紫红色、灰色砂砾岩类硅质灰岩、泥灰岩,含有动植物化石,称为下岩段;在西沟门、大珠尔沟、乌兰板申、坝口子、古楼板一带分布的紫色、灰绿、黄绿色砂砾岩,含有植物化石,称为上岩段。
侏罗系上统为山间拗陷堆积,岩性与厚度变化较大,尤以上段最为明显。如乌兰板申一带出露以绿色岩层为主,向西到大珠尔沟耧铧山一带则变为紫色、灰紫色、紫红色地层为主,而且厚度也由2280米增到3330米。
该套地层其下界与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不整合接触,其上为白垩系下统固阳组不整合覆盖。
白垩系下统固阳组
呼和浩特市分布的固阳组有火山岩段和砂砾岩段。火山岩段分布在乌素图水库东山,呈次火山岩穿于大青山组砾岩中,其岩性为灰紫色流纹岩、英安岩等。砂砾岩段分布在乌兰板申一带,为灰色、紫色、杂色的砾岩、砂岩、砂质粘土等,厚度不大,约30~70米。老道沟一带的砾岩中含金。第三系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层分布在乌兰板申北,为胶结疏松的砖红色及杂色粘土层。因产三趾马化石,故名。
第四系
呼和浩特市地区分布广,但集中分布在呼和浩特平原中,据物探重力资料推断,总厚度可达1500米以上。
中下更新统砂砾岩:出露于托克托县南黄河沿岸及和林格尔县至托克托县公路两侧。主要为黄绿色、灰色、白色粉砂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粉岩砂和粉细砂岩组成,厚约30米,为丰胶结岩石;古城一带山前平原中分布在40米以下,为白色砂砾岩、砾岩层,厚约数十米,含有蚌、螺等化石。
上更新统黄土:见于面铺窑子、大窑子一带沿山坡堆积,为含僵结石的黄土层,柱状节理发育,出土有古人类石器等,着名的大窑文化遗址即产于该层中。
金新统:冲积层见于河流沟谷中,主要为砂砾淤泥,地表为腐植土,厚10~30米。
冲积、洪积层:见于大青山山前缓坡一带,为砾石、砂砾层。砾石成分复杂,磨圆较好,层理不清晰,厚约数十米。
沼泽沉积泥炭层,分布于土默特左旗妥妥岱、台阁牧及西黄合少乡黑炭板等地。地表为沼泽,沉积有淤泥、砂砾与泥炭,厚约数米至数十米。
呼和浩特市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集宁群、乌拉山群;元古界二道凹群、马家店群;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白垩系下统固阳组;第三系上新统及第四系等。
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在北部大青山区及东部丘陵区,新生界分布在呼和浩特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太古界集宁群
分布在京包铁路线以南榆林乡喇嘛营沟、秦家营一带及陶卜齐东南山区,是自治区最古老的地层。呼和浩特市为集宁群大面积分布区的西部边缘,分布面积不大。
该套地层为混合岩化十分强烈的深度质岩组成。主要岩性为硅线榴石钾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在陶卜齐东南夹有大理岩,出露厚度约1000米左右。根据大量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资料,最后一次变质年龄为19~20亿年。因此,该群沉积时代在20亿年以前。
太古界乌拉山群
分布在小井乡豪赖沟、灯隆素、卯独庆、猴儿山一带及土默特左旗台阁牧北、大塔南等地,是呼和浩特市山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之一。为一套经混合岩化作用的中深度变质岩石组成,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浅粘岩、大理岩、石英岩等组成,厚度约7000余米。可分四个岩组,最底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片岩,厚约1400余米;其上为大理岩夹黑云石英片岩,厚约2000米;再上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片岩、浅粒岩,厚约1700米;最上部为石英岩夹片岩、片麻岩,厚约1600米。
其变质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加强,在小井乡豪赖沟、什字乡一带大理岩变薄,花岗岩脉体及石英岩夹层增厚。
该套地层与集宁群未见接触,其上为元古界二道凹群不整合覆盖,其时代根据二道凹群的同位素资料推测,最早在17~21亿年,置于集宁群之上。
元古界二道凹群
分布在半山、东红山口、哈拉沁北、大东沟—乌兰不浪—水磨、小庙子沟、坝上、干沟子、碾盘石凹—小东沟、前喇嘛沟等地,在陶卜齐东南山区也有零星分布。
二道凹群是在进行呼和浩特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在武川南二道凹发现该套地层不整合在乌拉山群片麻岩上,且由岩性特殊而建立的。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与武川县交界处的大青山中,哈拉沁采石场和大毛胡同东坡为该群的建群剖面所在地,为一套混合岩化微弱、浅变质的片岩、大理岩及石英岩组成,总厚约2000米。可分为两个岩组,上岩组为云英片岩夹大理岩组,见于乌素图、哈拉沁、面铺窑子一带,厚度大于1000米;下岩组为片岩大理岩组,主要见于二道凹、红山沟、卯独庆、大东沟等地,厚约800余米。
根据片岩中锆石铀—铅法测定,其同位素年龄为17~21亿年,证明该套岩层的沉积时代小于17~21亿年,其下与乌拉山群为不整合接触。
元古界马家店群
为一套浅变质砾岩变质砂岩及片岩与大理岩,局部地段具边缘混合岩化。可分为两个岩组,上岩组为大理岩组。出露于耧铧山、金銮殿山喇嘛洞召—摩天岭南等山区,为巨厚的碳酸盐类岩层夹少许泥质页岩,特点为巨厚层状,含镁质较高,厚度约500米;下岩组为板岩砂砾岩组,主要出露于观音庙北、大毛胡同、前营子北等地,以碎屑岩为主,局部地段夹碳酸盐岩薄层,其底部具砾岩和风化壳。在大毛胡同见有含铁石英岩。局部地段砾岩中含金,厚度约500米。在砾岩中错石同位素年龄测定16.67亿年。
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
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山间新陷盆地中,出露地有一前晌、万家沟、东沟村、榆树沟北等。为黄绿色砂岩、细砾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煤层不稳定,呈透镜状,构造复杂。西沟附近受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煤已变质为无烟煤。岩层中产拟刺葵,属松型叶属等植物化石。
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
分布于一前晌南、徐泥板申、苏盖营、坝口子北、峰家窑子、古楼板、奎素东北等地。是一套以灰绿色、黄绿色地层为主、局部为紫色、紫红色的陆相地层,其主要岩性为砂质胶结的块状砾岩和砂岩,夹有少量灰岩和泥灰岩。在乌兰板申、坝口子等地砾岩中含金,是寻找砾岩金矿的重要层位。
在西沟门、西合店、一前晌南出露的紫红色、灰色砂砾岩类硅质灰岩、泥灰岩,含有动植物化石,称为下岩段;在西沟门、大珠尔沟、乌兰板申、坝口子、古楼板一带分布的紫色、灰绿、黄绿色砂砾岩,含有植物化石,称为上岩段。
侏罗系上统为山间拗陷堆积,岩性与厚度变化较大,尤以上段最为明显。如乌兰板申一带出露以绿色岩层为主,向西到大珠尔沟耧铧山一带则变为紫色、灰紫色、紫红色地层为主,而且厚度也由2280米增到3330米。
该套地层其下界与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不整合接触,其上为白垩系下统固阳组不整合覆盖。
白垩系下统固阳组
呼和浩特市分布的固阳组有火山岩段和砂砾岩段。火山岩段分布在乌素图水库东山,呈次火山岩穿于大青山组砾岩中,其岩性为灰紫色流纹岩、英安岩等。砂砾岩段分布在乌兰板申一带,为灰色、紫色、杂色的砾岩、砂岩、砂质粘土等,厚度不大,约30~70米。老道沟一带的砾岩中含金。第三系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层分布在乌兰板申北,为胶结疏松的砖红色及杂色粘土层。因产三趾马化石,故名。
第四系
呼和浩特市地区分布广,但集中分布在呼和浩特平原中,据物探重力资料推断,总厚度可达1500米以上。
中下更新统砂砾岩:出露于托克托县南黄河沿岸及和林格尔县至托克托县公路两侧。主要为黄绿色、灰色、白色粉砂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粉岩砂和粉细砂岩组成,厚约30米,为丰胶结岩石;古城一带山前平原中分布在40米以下,为白色砂砾岩、砾岩层,厚约数十米,含有蚌、螺等化石。
上更新统黄土:见于面铺窑子、大窑子一带沿山坡堆积,为含僵结石的黄土层,柱状节理发育,出土有古人类石器等,着名的大窑文化遗址即产于该层中。
金新统:冲积层见于河流沟谷中,主要为砂砾淤泥,地表为腐植土,厚10~30米。
冲积、洪积层:见于大青山山前缓坡一带,为砾石、砂砾层。砾石成分复杂,磨圆较好,层理不清晰,厚约数十米。
沼泽沉积泥炭层,分布于土默特左旗妥妥岱、台阁牧及西黄合少乡黑炭板等地。地表为沼泽,沉积有淤泥、砂砾与泥炭,厚约数米至数十米。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