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的主要经济形式是自然游牧经济,农业起步较晚。直至清朝末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以后,大量放垦草原,种植业才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逐步形成当今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格局。
内蒙古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区主要是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这些地区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淤灌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水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区的耕地面积一般保持在533万公顷,其中水浇地1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是旱作农业。农作物为一季一熟,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糜黍、大豆、豌豆、马铃薯;主要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籽、向日葵、蓖麻籽;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烟叶、小茴香、麻类及黑瓜子、中药材,以及河套蜜瓜等瓜果。历史上内蒙古农业特点是:1.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人均耕地面积4亩,在全国居第一位;2.农田与牧场交错,具有农牧结合的优势;3.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农业生产不稳定;4.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广种薄收,单产居全国之后。
内蒙古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产到高产,总产逐年增加,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产量大幅度上升,农民纯收入不断增加的历程。
1949年以前,自治区农业长期处于天灾、人祸和粗放耕作的条件下,生产能力很低。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粮食总产量只有18.45亿公斤,平均亩产只有38.3公斤。1949年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进入了全国恢复和发展时期,到1956年全区粮食总产已达到46.5亿公斤,比1947年增长了1倍以上,人均占有粮食500多公斤以上。1953~1962年,自治区共调出粮食30多亿公斤,支援国家建设。这一时期是自治区粮食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生产不仅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内蒙古由原来能够调出粮食的省区变为粮食不能自给由国家调入粮食的省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展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持续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1979~198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年均达到52亿公斤,比1958~1978年年均产量增长24﹪。1986~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352.3亿公斤,年均产量70.5亿公斤。比前7年年均增长18.5亿公斤。1990年自治区农业获得了空前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97.5亿公斤,油料总产量6.94亿公斤,甜菜总产量23.64亿公斤。至此,从数量上自治区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81.1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7.45元,比1978年增长4.1倍。
“十五”期间,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农民、农村、农业等“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确立了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农牧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增加农牧业收入为目标,不断深化农村牧区的改革发展思路,自治区农牧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牧区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162.1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纯收入达到2 989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区形成了优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专用马铃薯等优质产业带。
从总体来讲内蒙古是一个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对农牧业生产发展不利,但局部地区的地理、气候、水量、光照等因素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内蒙古宜农土地资源划分为三类:1.一年一熟旱作基本稳定类:包括大兴安岭土地及西麓、西辽河平原通辽市以东地区,年湿润度大于0.6,年降水量大于350~450毫米,旱作农业产量较高,且基本稳定。2.—年一熟旱作欠稳定或不稳定类:包括西起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偏西、苏尼特右旗朱日和偏南、达尔罕茂明安旗的百灵庙、乌拉特前旗的佘太镇、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四十里梁、鄂托克旗的乌兰镇至北大池一线的广大半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区,年湿润度0.3~0.6,年降水量为200~300~450毫米,旱作产量较低且不稳定,自东向西的稳定性愈来愈差。3.—年一熟不能旱作类:位于第二类地区以西的广大棕钙土带和荒土带,年湿润度小于0.3,年降水量北部小于200毫米,南部小于300毫米。自治区除现有耕地外,还有宜农土地面积597万公顷(不包括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其中质量好和较好的宜农土地有188万公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太阳总辐射量在115~167千卡/平方厘米·年之间,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黄河、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等主要农业区的年总辐射量均比同纬度的华北地区多10~20千卡/平方厘米·年。直接辐射占60﹪~70﹪,散射辐射占40﹪~60﹪。各月总辐射量最小值在12月,最大值出现在5~6月。
一年中4—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5﹪左右。内蒙古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 500~3 400小时。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
内蒙古的热量资源较丰富,主要农业区平均气温:呼伦贝尔的扎兰屯市一带为2℃,后山地区为2~4℃。各月气温平均值:平均气温最低的1月份,月平均值为-12~19℃,平均气温最高的7月份,月平均值为18~23℃。
从降水资源看,内蒙古广大地区年降水量为100~450毫米,农业地区年降水量为200~450毫米,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的多少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农业地区降水日数为70~90天,阴山以北地区为60天左右,河套平原不到50天。降水量集中在作物生长的夏季,4~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而且这一期间温度高,水热同季,日平均气温高于101的作物生长活跃期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这一降水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的主要经济形式是自然游牧经济,农业起步较晚。直至清朝末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以后,大量放垦草原,种植业才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逐步形成当今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格局。
内蒙古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区主要是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这些地区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淤灌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水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区的耕地面积一般保持在533万公顷,其中水浇地1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是旱作农业。农作物为一季一熟,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糜黍、大豆、豌豆、马铃薯;主要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籽、向日葵、蓖麻籽;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烟叶、小茴香、麻类及黑瓜子、中药材,以及河套蜜瓜等瓜果。历史上内蒙古农业特点是:1.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人均耕地面积4亩,在全国居第一位;2.农田与牧场交错,具有农牧结合的优势;3.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农业生产不稳定;4.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广种薄收,单产居全国之后。
内蒙古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产到高产,总产逐年增加,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产量大幅度上升,农民纯收入不断增加的历程。
1949年以前,自治区农业长期处于天灾、人祸和粗放耕作的条件下,生产能力很低。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粮食总产量只有18.45亿公斤,平均亩产只有38.3公斤。1949年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进入了全国恢复和发展时期,到1956年全区粮食总产已达到46.5亿公斤,比1947年增长了1倍以上,人均占有粮食500多公斤以上。1953~1962年,自治区共调出粮食30多亿公斤,支援国家建设。这一时期是自治区粮食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生产不仅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内蒙古由原来能够调出粮食的省区变为粮食不能自给由国家调入粮食的省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展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持续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1979~198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年均达到52亿公斤,比1958~1978年年均产量增长24﹪。1986~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352.3亿公斤,年均产量70.5亿公斤。比前7年年均增长18.5亿公斤。1990年自治区农业获得了空前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97.5亿公斤,油料总产量6.94亿公斤,甜菜总产量23.64亿公斤。至此,从数量上自治区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81.1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7.45元,比1978年增长4.1倍。
“十五”期间,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农民、农村、农业等“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确立了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农牧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增加农牧业收入为目标,不断深化农村牧区的改革发展思路,自治区农牧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牧区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162.1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纯收入达到2 989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区形成了优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专用马铃薯等优质产业带。
从总体来讲内蒙古是一个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对农牧业生产发展不利,但局部地区的地理、气候、水量、光照等因素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内蒙古宜农土地资源划分为三类:1.一年一熟旱作基本稳定类:包括大兴安岭土地及西麓、西辽河平原通辽市以东地区,年湿润度大于0.6,年降水量大于350~450毫米,旱作农业产量较高,且基本稳定。2.—年一熟旱作欠稳定或不稳定类:包括西起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偏西、苏尼特右旗朱日和偏南、达尔罕茂明安旗的百灵庙、乌拉特前旗的佘太镇、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四十里梁、鄂托克旗的乌兰镇至北大池一线的广大半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区,年湿润度0.3~0.6,年降水量为200~300~450毫米,旱作产量较低且不稳定,自东向西的稳定性愈来愈差。3.—年一熟不能旱作类:位于第二类地区以西的广大棕钙土带和荒土带,年湿润度小于0.3,年降水量北部小于200毫米,南部小于300毫米。自治区除现有耕地外,还有宜农土地面积597万公顷(不包括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其中质量好和较好的宜农土地有188万公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太阳总辐射量在115~167千卡/平方厘米·年之间,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黄河、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等主要农业区的年总辐射量均比同纬度的华北地区多10~20千卡/平方厘米·年。直接辐射占60﹪~70﹪,散射辐射占40﹪~60﹪。各月总辐射量最小值在12月,最大值出现在5~6月。
一年中4—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5﹪左右。内蒙古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 500~3 400小时。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
内蒙古的热量资源较丰富,主要农业区平均气温:呼伦贝尔的扎兰屯市一带为2℃,后山地区为2~4℃。各月气温平均值:平均气温最低的1月份,月平均值为-12~19℃,平均气温最高的7月份,月平均值为18~23℃。
从降水资源看,内蒙古广大地区年降水量为100~450毫米,农业地区年降水量为200~450毫米,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的多少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农业地区降水日数为70~90天,阴山以北地区为60天左右,河套平原不到50天。降水量集中在作物生长的夏季,4~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而且这一期间温度高,水热同季,日平均气温高于101的作物生长活跃期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这一降水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