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于森林、林木、林地生长繁衍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历史遗产,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巨大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管理是一片空白,时有外国学者考察研究。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随着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对自治区境内的野生动、植物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野生动植物研究和管理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野生动、植物专家。
一、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栖息着众多珍禽异兽。早在清代方式济在《异域录》中记载“林蔽深密,河水甘美,山内有虎、豹、熊、狼、野猪、鹿、狍、驼鹿等”。民国16年(1927年),日本学者如森为三编有《满洲及内蒙古东部脊椎动物名录》。历史上大兴安岭南部次生林区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民国18年(1929年)的《经棚县志》中载:“昔时平地松林,阴翳蓊郁,其中有虎,俗称老头子”。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兴安屯垦区公署在《兴安屯垦区第一期调查报告》中记述:“从阿尔山以南,大兴安岭脊起向东百里,向西百里,南北各延长四百里内,多为兴安落叶松及落叶松白桦、山杨混淆林,大木参天、芒无边涯,斧斤一向未入区,鹿、熊、狐、貉、狼等甚多”。俄国学者芦卡什金于1937年在美国兽类杂志第18卷中发表北满兽类报告,1939年在日本发表《北满野生哺乳类志》中,列举了众多的野生动物种类。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近60年来,区内外野生动物专家曾进行过多次考察和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寿振先生等20多位生物学者于1953~1957年对东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兽类调查研究。1958年,出版了《东北兽类调查报告》。调查期间采集和制作兽类标本1万多号,包括兽类77种,6个目、20个科、54个属。“报告”分为兽类研究简史、自然环境、地理分布、经济价值及其合理利用、种类概论等五个部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兽类动物区系调查的著作。1955年,郑作新发表《中国鸟类分布目录》,目录中凡注有“东北”字样的均包括自治区东北部。1978~1987年,郑作新、邢宝贵等陆续发表《中国动物志·鸟纲》,包括雁形目、鸡形目及雀形目各科鸟类,其产地和迁徙地亦包括自治区各地及东北林区。1976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对牙克石市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做了实地调查。80年代初,呼伦贝尔盟林业局对全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及利用作了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呼伦贝尔盟档案局徐占江编写了《呼伦贝尔盟野生经济动物》一书。1983年,国土资源考察队,对呼盟部分地区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核实,编写了《呼盟野生动物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1986年,戴宁编写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动物资源及其开发》。
1985~1989年和1995~2000年,自治区林业厅组织内蒙古林业设计院对全区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两次普查,查清了鸟兽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及利用情况,编写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编绘了野生动物资源分布图;1990~1992年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进行了专项调查,首次发现了其国内的最大繁殖群体;1993~1994年,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黄羊等有蹄类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查清了其种类、分布、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内蒙古第二林业勘察设计院于1980年和1990年,承担了对汗玛、诺敏、红花尔基、根河潮查、达赉滨湖、阿尔山天池等多个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专门调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林业调查规划院于1994年对大兴安岭林区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普查,并制作了大量标本,建立了标本陈列室。
迄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共记录到包括水生到陆生动物过渡类型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613种,分属于29目,93科,291属。
陆生脊椎动物统计表
二、地理区划及珍稀濒危动物
(一)地理区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在全国陆栖脊椎动物区划中属古北界,界下分属3个亚界:欧洲-西伯利亚亚界、东亚亚界、中亚亚界;亚界下分4个区:大兴安岭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区下又分为大兴安岭泰加林亚区、大兴安岭东麓亚区、松辽平原亚区、黄土高原亚区、东部草原亚区、西部荒漠亚区6个二级区及大兴安岭北部省、燕山北部省、内蒙古高原中温型典型草原省、西阿拉善戈壁荒漠省等12个三级区。
(二)珍稀濒危动物
分布于内蒙古的613种陆生脊椎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6种,鸟类有白鹳、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胡兀鹫、黑嘴松鸡、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波斑鸨、遗鸥,兽类有紫貂、貂熊、豹、雪豹、野驴、双峰驼、梅花鹿、普氏原羚、北山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89种,鸟类有角鷉、赤颈鷉、斑嘴鹈鹕、黄嘴白鹭、黑头白鹮、白琵鹭、白额雁、疣鼻天鹅、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黑)鸢、苍鹰、雀鹰、松雀鹰、综尾鵟、大鵟、普通鵟、毛脚鵟、草原雕、乌雕、鹰雕、白腹海雕、凤头峰鹰、灰脸鵟鹰、高山兀鹫、秃鹫、白尾鹞、鵲鹞、白腹鹞、铜色鹞、短趾雕、鹗、猎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柳雷鸟、黑琴鸡、花尾榛鸡、蓝马鸡、勺鸡、白枕鹤、蓑羽鹤、花田鸡、小鸥、黑浮鸥、红角鸮、领角鸮、雕鸮、毛腿渔鸮、褐渔鸮、雪鸮、猛鸮、花头鸺鹠、纵纹腹小鸮、长尾林鸮、乌林鸮、长耳鸮、短耳鸮、鬼鸮;兽类有豺、黑熊、棕熊、石貂、黄喉貂、水獭、草原斑猫、荒漠猫、丛林猫、猞猁、兔狲、原麝、马麝、马鹿、驼鹿、黄羊、鹅喉羚、斑羚(青羊)、岩羊、盘羊、雪兔。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的5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99种,被国际鸟盟(Brid Life)定为国际受胁种鸟类26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184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184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51种。
三、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幅员辽阔,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每种生态环境类型都有其典型的代表野生动物,在中国脊椎动物区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有的野生动物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如大兴安岭北部是泰加林的一部分,其植被是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以东的落叶针叶林连为一体,国内的驯鹿、貂熊、黑嘴松鸡等主要分布与此。内蒙古高原的中东部地区是广阔的草原,它是欧洲典型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草原的一些代表动物集中分布在这里,如蒙古百灵、大鸨、草原旱獭、黄羊、草原黄鼠等。
(一)野生动物的生态功能
分布于内蒙古的613种陆生脊椎动物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生的有190种,它们中有多种啮齿动物和看似经济价值不显著的两栖类及爬行类,但是,它们的存在却养活了很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猛禽和食肉类,而两栖、爬行类动物又可消灭大量害虫。内蒙古分布有猛禽、食肉类及其它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生的动物近400种,如果啮齿类和昆虫与以它们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那么不但保护了物种或基因的多样性,而且又不超过经济阀值,有害动物就不至于对人类造成危害。
(二)野生动物的经济价值
分布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613种陆栖脊椎动物中约有129种可被直接食用,以食用为主要目的狩猎对象首推有蹄类、野兔、雁鸭类和鸡类。迄今为止,中国的有蹄类共计35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拥有18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鹿科动物7种,其中驯鹿主要分布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马鹿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较广,除大兴安岭外,贺兰山亦有分布。经济价值重大的牛科动物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8种,都为中亚型和高地型种类,分布于内蒙古的中西部草原和荒漠地区,其中尤以黄羊的蕴藏量最大。鸟类中的雁鸭类、鸡类和鸽型目鸟类是主要的肉用野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地均有毛皮兽分布,山地、草原、荒漠,甚至沙漠腹地都有它们的足迹。黄鼠等小型皮张除外,传统利用的毛皮兽共计58种,约占全国70种毛皮兽的8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特别是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俗称中国的“寒极”,是中国的冷湿中心。此地区动物适应严寒气候,冬季毛长绒厚,张幅大,皮板坚韧,皮毛质量上乘,等级高。利用的皮张为松鼠、黄鼬、香鼬、猞猁、水獭、艾鼬、紫貂、熊、狼、狍、雪兔、麝鼠、貉、马鹿及驼鹿的毛皮,其中以松鼠、黄鼬、香鼬利用的数量最大。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以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游牧生活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医疗经验,如蒙、藏医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收藏有84种动物药,野猪粪、狼舌等都在其中。至18世纪的《蒙药正典》中,动物药增加到137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陆生脊椎动物中的野生动物药用动物有66种,尤以鹿茸、熊胆、麝香等最为名贵。
四、陆生脊椎动物
依据《全国陆生野生动资源调查规程》,1995~2000年,调查全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种类有104种,其中,两栖爬行类3种,鸟类75种,兽类24种。
(一)两栖爬行类
1.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分布、数量、生境,蟾蜍在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以东的各盟市都曾有过分布。近些年分布地急剧减小,数量急剧减少。20世纪70年代,在呼市大黑河、乌梁素海等地蟾蜍常可见到,现在已难见踪迹。此次调查在东部的科尔沁湿地,辉河湿地遇见10余只。可以认为,分布区主要限于上述地区。因未作专项调查、数量不确切,但已属稀少。大蟾蜍白天隐蔽在石下,土洞或草丛中。傍晚则爬行于水边、河沿、田头捕食。冬季在泥土里越冬,有时也在淤泥或烂草堆中蛰眠。产卵于水中,幼体(蝌蚪)在水中生活。
2.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分布、数量、生境,黑斑蛙在全区各盟市都曾有过分布。20世纪70年代,在呼和浩特市大、小黑河、乌梁素海及巴彦淖尔市各大灌渠都常能见到。近些年分布区急据减少,上述地区难见踪迹。此次调查仅在东部科尔沁湿地、辉河湿地偶见几只。因未做专项调查、数量不详。黑斑蛙栖息在河、湖、沟、泉、池等湿润环境,经常出没于山坡,田间、林中、草丛等生境。产卵于水中,幼体(蝌蚪)在水中生活。
3.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分布、数量、生境,赤峰锦蛇在我区仅分布于赤峰市南部的七老图山。全区调查未见踪迹。访问当地群众,雨后晴天偶能见到,但数量很少。因未做专项调查、数量不详。栖息于山地林下草丛、石缝、深居简出。雨后晴天、傍晚和夜间活动频繁。
(二)鸟类资源状况
1.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分布:斑嘴鹈鹕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市桃—阿海子(1990年),赤峰市达里诺尔(1988年)。数量:全区调查数量15只,仅见于迁徙季节(1995~2000年)。生境:湖泊沼泽地带。
2.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分布:鸬鹚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大部分湿地水域。并在呼伦贝尔市呼伦湖、兴安盟图牧吉湿地、赤峰市达里诺尔、鄂尔多斯市红碱诺尔、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狼山前山湿地等地繁殖。数量:全区调查结果计算数量为707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50 000只(1995~2000年)生境:全区各有鱼的湿地水域均为其栖息地,包括河流、湖泊、池塘、水库及沼泽地带。
3.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分布:黄嘴白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布于赤峰市达里诺尔。数量:全区调查数量50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200只(1995~2000年)生境:栖息于湖泊边、沼泽地带。
4.东方白鹳(Gcornia boyciana)分布:东方白鹳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于兴安盟新佳木湿地、通辽市荷叶花湿地、赤峰市达里诺尔湿地、鄂尔多斯市桃—阿海子。数量:全区调查数量4只,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100只(1995~2000年)生境:较大湖泊及湿地。
5.黑鹳(Ciconia nigra)分布:黑鹳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市伊敏流域及辉河流域南部的大部分湿地,通辽市科尔沁湿地,赤峰市达里诺尔湿地,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等较大湿地,乌兰察布市各较大湿地水域,呼和浩特市哈素海,包头市黄河流域,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狼山前山湿地水域,鄂尔多斯市湿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水库等。数量:全区调查数量为59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500只(1995~2000年)生境:繁殖期间喜欢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通常避开人群。
6.白琶鹭(platalea leucorodia)分布:白琶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呼伦湖、辉河湿地,兴安盟南部各大湿地,通辽市科尔沁湿地,赤峰市达里诺尔、锡林郭勒盟乌拉盖湿地及周边水域,呼和浩特市哈素海,鄂尔多斯市湿地,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及狼山前山湿地,阿拉善盟额济纳水库及周边湿地。数量:全区调查数量72只,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700只(1995~2000年)生境:栖息于辽阔草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及其浅水池,也栖息于水淹平原、芦苇沼泽湿地等湿地生境。
7.鸿雁(Anser cygnoides)分布:鸿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于除阿拉善盟以外的大部地区的湿地,繁殖区主要在东部区。数量:全区调查结果计算数量为1 110只,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5 000只(1995~2000年)生境:鸿雁主要栖息于辽阔平原和草原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特别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盛的地方,有时亦出现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区。
8.豆雁(Anser fabalis)分布:豆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于除阿拉善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的湿地。数量:全区调查数量40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3 000只(1995~2000年)生境: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附近农田地区。
9.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分布:白额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为旅鸟。数量:全区调查数量2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100只(1995~2000年)生境: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水库、河湾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草地、沼泽和农田。尽管栖息环境与水域相联系,但它们更喜欢陆地。该鸟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活动,或是觅食或是休息。
10.灰雁(Anser anser)分布:灰雁在内蒙古从东到西各盟市均有分布,但目前繁殖地仅限于呼伦贝尔市呼伦湖、通辽市科尔沁湿地。数量:全区调查结果计算数量401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3 000只(1995~2000年)生境:灰雁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在迁徙期也常见于碱度较轻的水域中。繁殖期出入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水库、河口、水淹平原、湿草地、沼泽地和草地。
11.斑头雁(Anser indicus)分布:斑头雁在内蒙古分布于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数量:全区调查数量为14只,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200只(1995~2000年)。生境: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其是咸水湖较喜欢,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上。
12.
依附于森林、林木、林地生长繁衍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历史遗产,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巨大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管理是一片空白,时有外国学者考察研究。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随着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对自治区境内的野生动、植物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野生动植物研究和管理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野生动、植物专家。
一、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栖息着众多珍禽异兽。早在清代方式济在《异域录》中记载“林蔽深密,河水甘美,山内有虎、豹、熊、狼、野猪、鹿、狍、驼鹿等”。民国16年(1927年),日本学者如森为三编有《满洲及内蒙古东部脊椎动物名录》。历史上大兴安岭南部次生林区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民国18年(1929年)的《经棚县志》中载:“昔时平地松林,阴翳蓊郁,其中有虎,俗称老头子”。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兴安屯垦区公署在《兴安屯垦区第一期调查报告》中记述:“从阿尔山以南,大兴安岭脊起向东百里,向西百里,南北各延长四百里内,多为兴安落叶松及落叶松白桦、山杨混淆林,大木参天、芒无边涯,斧斤一向未入区,鹿、熊、狐、貉、狼等甚多”。俄国学者芦卡什金于1937年在美国兽类杂志第18卷中发表北满兽类报告,1939年在日本发表《北满野生哺乳类志》中,列举了众多的野生动物种类。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近60年来,区内外野生动物专家曾进行过多次考察和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寿振先生等20多位生物学者于1953~1957年对东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兽类调查研究。1958年,出版了《东北兽类调查报告》。调查期间采集和制作兽类标本1万多号,包括兽类77种,6个目、20个科、54个属。“报告”分为兽类研究简史、自然环境、地理分布、经济价值及其合理利用、种类概论等五个部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兽类动物区系调查的著作。1955年,郑作新发表《中国鸟类分布目录》,目录中凡注有“东北”字样的均包括自治区东北部。1978~1987年,郑作新、邢宝贵等陆续发表《中国动物志·鸟纲》,包括雁形目、鸡形目及雀形目各科鸟类,其产地和迁徙地亦包括自治区各地及东北林区。1976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对牙克石市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做了实地调查。80年代初,呼伦贝尔盟林业局对全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及利用作了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呼伦贝尔盟档案局徐占江编写了《呼伦贝尔盟野生经济动物》一书。1983年,国土资源考察队,对呼盟部分地区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核实,编写了《呼盟野生动物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1986年,戴宁编写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动物资源及其开发》。
1985~1989年和1995~2000年,自治区林业厅组织内蒙古林业设计院对全区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两次普查,查清了鸟兽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及利用情况,编写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编绘了野生动物资源分布图;1990~1992年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进行了专项调查,首次发现了其国内的最大繁殖群体;1993~1994年,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黄羊等有蹄类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查清了其种类、分布、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内蒙古第二林业勘察设计院于1980年和1990年,承担了对汗玛、诺敏、红花尔基、根河潮查、达赉滨湖、阿尔山天池等多个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专门调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林业调查规划院于1994年对大兴安岭林区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普查,并制作了大量标本,建立了标本陈列室。
迄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共记录到包括水生到陆生动物过渡类型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613种,分属于29目,93科,291属。
陆生脊椎动物统计表
二、地理区划及珍稀濒危动物
(一)地理区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在全国陆栖脊椎动物区划中属古北界,界下分属3个亚界:欧洲-西伯利亚亚界、东亚亚界、中亚亚界;亚界下分4个区:大兴安岭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区下又分为大兴安岭泰加林亚区、大兴安岭东麓亚区、松辽平原亚区、黄土高原亚区、东部草原亚区、西部荒漠亚区6个二级区及大兴安岭北部省、燕山北部省、内蒙古高原中温型典型草原省、西阿拉善戈壁荒漠省等12个三级区。
(二)珍稀濒危动物
分布于内蒙古的613种陆生脊椎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6种,鸟类有白鹳、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胡兀鹫、黑嘴松鸡、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波斑鸨、遗鸥,兽类有紫貂、貂熊、豹、雪豹、野驴、双峰驼、梅花鹿、普氏原羚、北山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89种,鸟类有角鷉、赤颈鷉、斑嘴鹈鹕、黄嘴白鹭、黑头白鹮、白琵鹭、白额雁、疣鼻天鹅、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黑)鸢、苍鹰、雀鹰、松雀鹰、综尾鵟、大鵟、普通鵟、毛脚鵟、草原雕、乌雕、鹰雕、白腹海雕、凤头峰鹰、灰脸鵟鹰、高山兀鹫、秃鹫、白尾鹞、鵲鹞、白腹鹞、铜色鹞、短趾雕、鹗、猎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柳雷鸟、黑琴鸡、花尾榛鸡、蓝马鸡、勺鸡、白枕鹤、蓑羽鹤、花田鸡、小鸥、黑浮鸥、红角鸮、领角鸮、雕鸮、毛腿渔鸮、褐渔鸮、雪鸮、猛鸮、花头鸺鹠、纵纹腹小鸮、长尾林鸮、乌林鸮、长耳鸮、短耳鸮、鬼鸮;兽类有豺、黑熊、棕熊、石貂、黄喉貂、水獭、草原斑猫、荒漠猫、丛林猫、猞猁、兔狲、原麝、马麝、马鹿、驼鹿、黄羊、鹅喉羚、斑羚(青羊)、岩羊、盘羊、雪兔。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的5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99种,被国际鸟盟(Brid Life)定为国际受胁种鸟类26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184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184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51种。
三、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幅员辽阔,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每种生态环境类型都有其典型的代表野生动物,在中国脊椎动物区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有的野生动物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如大兴安岭北部是泰加林的一部分,其植被是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以东的落叶针叶林连为一体,国内的驯鹿、貂熊、黑嘴松鸡等主要分布与此。内蒙古高原的中东部地区是广阔的草原,它是欧洲典型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草原的一些代表动物集中分布在这里,如蒙古百灵、大鸨、草原旱獭、黄羊、草原黄鼠等。
(一)野生动物的生态功能
分布于内蒙古的613种陆生脊椎动物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生的有190种,它们中有多种啮齿动物和看似经济价值不显著的两栖类及爬行类,但是,它们的存在却养活了很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猛禽和食肉类,而两栖、爬行类动物又可消灭大量害虫。内蒙古分布有猛禽、食肉类及其它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生的动物近400种,如果啮齿类和昆虫与以它们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那么不但保护了物种或基因的多样性,而且又不超过经济阀值,有害动物就不至于对人类造成危害。
(二)野生动物的经济价值
分布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613种陆栖脊椎动物中约有129种可被直接食用,以食用为主要目的狩猎对象首推有蹄类、野兔、雁鸭类和鸡类。迄今为止,中国的有蹄类共计35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拥有18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鹿科动物7种,其中驯鹿主要分布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马鹿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较广,除大兴安岭外,贺兰山亦有分布。经济价值重大的牛科动物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8种,都为中亚型和高地型种类,分布于内蒙古的中西部草原和荒漠地区,其中尤以黄羊的蕴藏量最大。鸟类中的雁鸭类、鸡类和鸽型目鸟类是主要的肉用野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地均有毛皮兽分布,山地、草原、荒漠,甚至沙漠腹地都有它们的足迹。黄鼠等小型皮张除外,传统利用的毛皮兽共计58种,约占全国70种毛皮兽的8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特别是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俗称中国的“寒极”,是中国的冷湿中心。此地区动物适应严寒气候,冬季毛长绒厚,张幅大,皮板坚韧,皮毛质量上乘,等级高。利用的皮张为松鼠、黄鼬、香鼬、猞猁、水獭、艾鼬、紫貂、熊、狼、狍、雪兔、麝鼠、貉、马鹿及驼鹿的毛皮,其中以松鼠、黄鼬、香鼬利用的数量最大。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以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游牧生活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医疗经验,如蒙、藏医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收藏有84种动物药,野猪粪、狼舌等都在其中。至18世纪的《蒙药正典》中,动物药增加到137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陆生脊椎动物中的野生动物药用动物有66种,尤以鹿茸、熊胆、麝香等最为名贵。
四、陆生脊椎动物
依据《全国陆生野生动资源调查规程》,1995~2000年,调查全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种类有104种,其中,两栖爬行类3种,鸟类75种,兽类24种。
(一)两栖爬行类
1.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分布、数量、生境,蟾蜍在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以东的各盟市都曾有过分布。近些年分布地急剧减小,数量急剧减少。20世纪70年代,在呼市大黑河、乌梁素海等地蟾蜍常可见到,现在已难见踪迹。此次调查在东部的科尔沁湿地,辉河湿地遇见10余只。可以认为,分布区主要限于上述地区。因未作专项调查、数量不确切,但已属稀少。大蟾蜍白天隐蔽在石下,土洞或草丛中。傍晚则爬行于水边、河沿、田头捕食。冬季在泥土里越冬,有时也在淤泥或烂草堆中蛰眠。产卵于水中,幼体(蝌蚪)在水中生活。
2.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分布、数量、生境,黑斑蛙在全区各盟市都曾有过分布。20世纪70年代,在呼和浩特市大、小黑河、乌梁素海及巴彦淖尔市各大灌渠都常能见到。近些年分布区急据减少,上述地区难见踪迹。此次调查仅在东部科尔沁湿地、辉河湿地偶见几只。因未做专项调查、数量不详。黑斑蛙栖息在河、湖、沟、泉、池等湿润环境,经常出没于山坡,田间、林中、草丛等生境。产卵于水中,幼体(蝌蚪)在水中生活。
3.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分布、数量、生境,赤峰锦蛇在我区仅分布于赤峰市南部的七老图山。全区调查未见踪迹。访问当地群众,雨后晴天偶能见到,但数量很少。因未做专项调查、数量不详。栖息于山地林下草丛、石缝、深居简出。雨后晴天、傍晚和夜间活动频繁。
(二)鸟类资源状况
1.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分布:斑嘴鹈鹕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市桃—阿海子(1990年),赤峰市达里诺尔(1988年)。数量:全区调查数量15只,仅见于迁徙季节(1995~2000年)。生境:湖泊沼泽地带。
2.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分布:鸬鹚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大部分湿地水域。并在呼伦贝尔市呼伦湖、兴安盟图牧吉湿地、赤峰市达里诺尔、鄂尔多斯市红碱诺尔、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狼山前山湿地等地繁殖。数量:全区调查结果计算数量为707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50 000只(1995~2000年)生境:全区各有鱼的湿地水域均为其栖息地,包括河流、湖泊、池塘、水库及沼泽地带。
3.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分布:黄嘴白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布于赤峰市达里诺尔。数量:全区调查数量50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200只(1995~2000年)生境:栖息于湖泊边、沼泽地带。
4.东方白鹳(Gcornia boyciana)分布:东方白鹳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于兴安盟新佳木湿地、通辽市荷叶花湿地、赤峰市达里诺尔湿地、鄂尔多斯市桃—阿海子。数量:全区调查数量4只,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100只(1995~2000年)生境:较大湖泊及湿地。
5.黑鹳(Ciconia nigra)分布:黑鹳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市伊敏流域及辉河流域南部的大部分湿地,通辽市科尔沁湿地,赤峰市达里诺尔湿地,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等较大湿地,乌兰察布市各较大湿地水域,呼和浩特市哈素海,包头市黄河流域,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狼山前山湿地水域,鄂尔多斯市湿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水库等。数量:全区调查数量为59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500只(1995~2000年)生境:繁殖期间喜欢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通常避开人群。
6.白琶鹭(platalea leucorodia)分布:白琶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呼伦湖、辉河湿地,兴安盟南部各大湿地,通辽市科尔沁湿地,赤峰市达里诺尔、锡林郭勒盟乌拉盖湿地及周边水域,呼和浩特市哈素海,鄂尔多斯市湿地,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及狼山前山湿地,阿拉善盟额济纳水库及周边湿地。数量:全区调查数量72只,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700只(1995~2000年)生境:栖息于辽阔草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及其浅水池,也栖息于水淹平原、芦苇沼泽湿地等湿地生境。
7.鸿雁(Anser cygnoides)分布:鸿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于除阿拉善盟以外的大部地区的湿地,繁殖区主要在东部区。数量:全区调查结果计算数量为1 110只,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5 000只(1995~2000年)生境:鸿雁主要栖息于辽阔平原和草原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特别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盛的地方,有时亦出现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区。
8.豆雁(Anser fabalis)分布:豆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于除阿拉善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的湿地。数量:全区调查数量40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3 000只(1995~2000年)生境: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附近农田地区。
9.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分布:白额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为旅鸟。数量:全区调查数量2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100只(1995~2000年)生境: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水库、河湾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草地、沼泽和农田。尽管栖息环境与水域相联系,但它们更喜欢陆地。该鸟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活动,或是觅食或是休息。
10.灰雁(Anser anser)分布:灰雁在内蒙古从东到西各盟市均有分布,但目前繁殖地仅限于呼伦贝尔市呼伦湖、通辽市科尔沁湿地。数量:全区调查结果计算数量401只,在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3 000只(1995~2000年)生境:灰雁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在迁徙期也常见于碱度较轻的水域中。繁殖期出入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水库、河口、水淹平原、湿草地、沼泽地和草地。
11.斑头雁(Anser indicus)分布:斑头雁在内蒙古分布于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数量:全区调查数量为14只,迁徙季节数量不小于200只(1995~2000年)。生境: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其是咸水湖较喜欢,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上。
12.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