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推进综合防治(1961—1969)
1961年,在赤峰市召开的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简称布病)会议,把全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牧业生产地区作为布鲁氏菌病防治的重点,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一个地区有计划地进行全面防治。为加强防治力量,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1958年一度合并到内蒙古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原内蒙古布鲁氏菌病防治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又从内蒙古流行病防治研究所中分离出来,于1962年4月在呼和浩特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鲁氏菌病防治总队,下设四个大队,分设在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和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
196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鲁氏菌病防治总队又改建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鲁氏菌病防治所。原布氏菌病防治总队下设的四个大队分别下放给所在盟市,成为这些地区进行布鲁氏菌病防治的骨干力量。
这期间,全区推行以菌苗接种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仅仅用3年时间,对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哈纳尔旗(现锡林浩特市)、四子王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等8个牧业旗的56865人和2994999头(只)牛、羊进行预防接种,使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感染率明显下降。例如,西乌珠穆沁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1961年总共发生1296名布鲁氏菌病新患病人,而1963年发生的患者仅有350名,比1961年降低了75.2%;新巴尔虎右旗1961年羊的流产率为3.9%,至1963年则降至了2.57%,下降了1.33个百分点。
1964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农业部、卫生部共同在包头市召开第一次全国防治布鲁氏菌病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从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的高度来认识布病防治任务”,并提出“积极防治,预防为主,结合生产,反复斗争,集中力量,逐步消灭”的具体防治方针。根据这次全国会议的要求,自治区制定防治布鲁氏菌病的新规划,在更大面积上积极地开展了防治布鲁氏菌病的工作。
1953—1969年,全区在76个旗县和17个国营农牧场,用血清学和变态反应法检查了1654936人,平均阳性率为6.69%;检查羊5809851只,阳性率为2.95%;检查牛419213头,阳性率为8.76%;检查猪530头,阳性率为11.3%。全区治疗的76000余人次现症病人中,近50%的患者经过治疗恢复健康。
四、再次全面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1970—1999)
遵照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又得到了加强。1973年成立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担负的是继续负责布鲁氏菌病的防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加强组织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培养大批布鲁氏菌病防治急需的骨干人才。同时通过组织防治人员深入布鲁氏菌病疫区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保护重点职业人群,让群众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使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急剧减少。
从1970年开始,全面开展对畜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的调查,通过开展检菌查源,对新发现的疫点,进行及时大面积全村屯整群高密度的畜间免疫,控制布病大面积的流行势头。全区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单位,通过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围绕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免疫、病理、发病机理及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全区首先通过推行猪型2号菌苗口服免疫,重点加强了畜间免疫。在东部区的一些地方,还开展了羊5号菌苗的气雾免疫。并从1981年开始,在布鲁氏菌病控制区,改为羔羊、犊牛一次口服免疫。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区进行大面积的畜间免疫工作,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从总体上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畜间虽然能检出菌,但畜群流产率低,人间血清学调查阳性者多,效价低,发病者少。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地区,按照国家的要求逐步开展了达标考核验收工作。20世纪90年代,全区有81个旗县达到控制标准,其中60个旗县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鲁氏菌病的疫情同全国一样,亦出现上升趋势,而且有了新变化、新特征,即菌种又恢复到以羊种菌为主,病人以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发病为主,家庭点状暴发,羊种菌检出比例占检出菌数的近90%,从人体分离出的病原菌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新发病人数超过20世纪80年代总和将近1倍。
五、控制布病回升和蔓延(2000—2005)
进入21世纪后,全区布鲁氏菌病疫情出现明显的回升和蔓延态势,特别是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等地区布鲁氏菌病疫情回升形势十分严峻,疫情涉及到全区11个盟市、76个旗县。自治区卫生厅和自治区地病防治中心在加强两个国家监测点和4个自治区监测点在病区监测的同时,组织专家组并联合农业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多次深入布鲁氏菌病重病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在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别召开全区人畜间布病防治工作会议,讨论并制订全区布病防治方案。
2002年,自治区卫生厅两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重点病区进行调查研究,并举办了一期分型鉴定布鲁氏菌病疫情和防治专业技术学习班,全年做布病抗原300余份。
2003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全年制作布鲁氏菌病抗原380份,并足量发放到有关地区和单位;分离鉴定了45份布鲁氏菌,并进行安全保管。
2004年,全区布鲁氏菌病疫情继续呈活跃和流行态势。疫情波及全区9个盟46个旗县,全区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人上升到3986例。自治区卫生厅及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先后两次派专业人员到乌兰察布市、乌兰浩特市和锡林郭勒盟的5个旗县督察指导防治,将制作的布鲁氏菌病平板抗原100份,试管抗原300份,分发全区12个盟市,与自治区兽医站共同在二连浩特市召开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会议。对11个旗县的42名布鲁氏菌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预防与流行病学的培训。这一年全区送检布鲁氏菌株22株。
2005年,全区新发现布鲁氏菌病8663例。其中:呼伦贝尔市2798例,锡林郭勒盟2213例,赤峰市999例,乌兰察布市2085例,兴安盟324例,通辽市199例;大部分患者症状较重且典型,这一年度全区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依然比较严重。
三、全面推进综合防治(1961—1969)
1961年,在赤峰市召开的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简称布病)会议,把全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牧业生产地区作为布鲁氏菌病防治的重点,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一个地区有计划地进行全面防治。为加强防治力量,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1958年一度合并到内蒙古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原内蒙古布鲁氏菌病防治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又从内蒙古流行病防治研究所中分离出来,于1962年4月在呼和浩特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鲁氏菌病防治总队,下设四个大队,分设在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和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
196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鲁氏菌病防治总队又改建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鲁氏菌病防治所。原布氏菌病防治总队下设的四个大队分别下放给所在盟市,成为这些地区进行布鲁氏菌病防治的骨干力量。
这期间,全区推行以菌苗接种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仅仅用3年时间,对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哈纳尔旗(现锡林浩特市)、四子王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等8个牧业旗的56865人和2994999头(只)牛、羊进行预防接种,使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感染率明显下降。例如,西乌珠穆沁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1961年总共发生1296名布鲁氏菌病新患病人,而1963年发生的患者仅有350名,比1961年降低了75.2%;新巴尔虎右旗1961年羊的流产率为3.9%,至1963年则降至了2.57%,下降了1.33个百分点。
1964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农业部、卫生部共同在包头市召开第一次全国防治布鲁氏菌病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从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的高度来认识布病防治任务”,并提出“积极防治,预防为主,结合生产,反复斗争,集中力量,逐步消灭”的具体防治方针。根据这次全国会议的要求,自治区制定防治布鲁氏菌病的新规划,在更大面积上积极地开展了防治布鲁氏菌病的工作。
1953—1969年,全区在76个旗县和17个国营农牧场,用血清学和变态反应法检查了1654936人,平均阳性率为6.69%;检查羊5809851只,阳性率为2.95%;检查牛419213头,阳性率为8.76%;检查猪530头,阳性率为11.3%。全区治疗的76000余人次现症病人中,近50%的患者经过治疗恢复健康。
四、再次全面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1970—1999)
遵照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又得到了加强。1973年成立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担负的是继续负责布鲁氏菌病的防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加强组织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培养大批布鲁氏菌病防治急需的骨干人才。同时通过组织防治人员深入布鲁氏菌病疫区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保护重点职业人群,让群众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使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急剧减少。
从1970年开始,全面开展对畜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的调查,通过开展检菌查源,对新发现的疫点,进行及时大面积全村屯整群高密度的畜间免疫,控制布病大面积的流行势头。全区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单位,通过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围绕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免疫、病理、发病机理及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全区首先通过推行猪型2号菌苗口服免疫,重点加强了畜间免疫。在东部区的一些地方,还开展了羊5号菌苗的气雾免疫。并从1981年开始,在布鲁氏菌病控制区,改为羔羊、犊牛一次口服免疫。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区进行大面积的畜间免疫工作,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从总体上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畜间虽然能检出菌,但畜群流产率低,人间血清学调查阳性者多,效价低,发病者少。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地区,按照国家的要求逐步开展了达标考核验收工作。20世纪90年代,全区有81个旗县达到控制标准,其中60个旗县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鲁氏菌病的疫情同全国一样,亦出现上升趋势,而且有了新变化、新特征,即菌种又恢复到以羊种菌为主,病人以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发病为主,家庭点状暴发,羊种菌检出比例占检出菌数的近90%,从人体分离出的病原菌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新发病人数超过20世纪80年代总和将近1倍。
五、控制布病回升和蔓延(2000—2005)
进入21世纪后,全区布鲁氏菌病疫情出现明显的回升和蔓延态势,特别是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等地区布鲁氏菌病疫情回升形势十分严峻,疫情涉及到全区11个盟市、76个旗县。自治区卫生厅和自治区地病防治中心在加强两个国家监测点和4个自治区监测点在病区监测的同时,组织专家组并联合农业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多次深入布鲁氏菌病重病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在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别召开全区人畜间布病防治工作会议,讨论并制订全区布病防治方案。
2002年,自治区卫生厅两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重点病区进行调查研究,并举办了一期分型鉴定布鲁氏菌病疫情和防治专业技术学习班,全年做布病抗原300余份。
2003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全年制作布鲁氏菌病抗原380份,并足量发放到有关地区和单位;分离鉴定了45份布鲁氏菌,并进行安全保管。
2004年,全区布鲁氏菌病疫情继续呈活跃和流行态势。疫情波及全区9个盟46个旗县,全区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人上升到3986例。自治区卫生厅及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先后两次派专业人员到乌兰察布市、乌兰浩特市和锡林郭勒盟的5个旗县督察指导防治,将制作的布鲁氏菌病平板抗原100份,试管抗原300份,分发全区12个盟市,与自治区兽医站共同在二连浩特市召开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会议。对11个旗县的42名布鲁氏菌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预防与流行病学的培训。这一年全区送检布鲁氏菌株22株。
2005年,全区新发现布鲁氏菌病8663例。其中:呼伦贝尔市2798例,锡林郭勒盟2213例,赤峰市999例,乌兰察布市2085例,兴安盟324例,通辽市199例;大部分患者症状较重且典型,这一年度全区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依然比较严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