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区情网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一、扑灭疫情流行(1947~1949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的鼠疫防治工作,经历了由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预防疫情在人间的流行,再到基本上控制了鼠疫在人间流行的发展过程。整个防治过程大致可分为全民动员扑灭疫情流行、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灭鼠拔源缩小鼠疫疫源地范围及巩固鼠疫防治成果监测疫情动向等四个发展阶段。
1945年8月,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鼠疫流行的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城区突然暴发了腺鼠疫人间流行。第1例疑似鼠疫的患者,是在乌兰浩特市内铁西区的一家诊所被发现的。疫情由铁西区迅速蔓延到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全市的4个城区及周围部分乡镇村屯。开始是腺鼠疫,12月间转成肺鼠疫。疫情迅速蔓延到乌兰哈达、额尔格吐等4个区22个村屯。全市为数有限的医疗卫生人员被动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检疫组、消毒组、尸体处理组等卫生防疫组织和隔离医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了鼠疫防治工作。1945年8月~1946年1月,王爷庙仅因鼠疫流行而死亡者便达到了533人。
时隔不久,肆虐的鼠疫又重新在乌兰浩特市一带死灰复燃,并波及扎赉特旗,又沿铁路线传播到白城子、洮南、开鲁等地,于1947年前后殃及现今通辽市的科尔沁地区。继而波及包括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呼伦贝尔盟南部(今兴安盟)在内的14个旗县、419个村屯,导致上述地区共计发病30 306人,死亡25 093人。
当1946年冬季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再次发生鼠疫流行时,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已经成立,为了加强对鼠疫防治工作的领导,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了防疫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防疫队伍,积极预防,抢救病人,扑灭疫情。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宣告成立,各项工作刚刚起步,7月13日首府乌兰浩特市再次暴发人间鼠疫,并相继在周围的科右前旗,突泉县流行。于是,防治鼠疫,控制其肆虐流行,便成了党与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级卫生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成立了有自治区主要领导,参加的防疫委员会,并设立了防疫本部。防疫本部在卫生人员严重不足,药品器械短缺匮乏,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机关、部队、学校抽调了500余名精兵强将组成了防疫大军,分赴各疫区指挥或直接投入扑灭鼠疫的战斗。
在乌兰浩特发生鼠疫流行的前后,通辽及赤峰、敖汉等11个旗县又相继暴发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鼠疫大流行。其中,发生在通辽县8个区126个村屯的人间鼠疫暴发流行,发病15 710人,死亡12 771人,并蔓延到了辽宁的双辽、长岭、阜新等地。设在哈尔滨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对此十分关注,1947年8月中旬,东北卫生部派出的第一批防疫队到达通辽,辽北省、热河省也迅速派出防疫队,参加了通辽地区扑灭鼠疫的战斗。8月28日,东北人民政府针对东北鼠疫疫情发出了“加强防疫,组建指挥机构,向疫区增派防疫人员,中断与疫区的铁路交通,迅速扑灭疫情”的命令后,东北卫生部白希清副部长又一次随同以麦思斯基为队长的前苏联红十字会半月会防疫远征队一行抵达通辽,指挥扑灭当地鼠疫的战斗。东北卫生干部学校、政委会医师队、辽吉军区防疫队增援的300多名防疫人员和7台汽车,也先后到达。
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和设在郑家屯的辽北省防疫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采取了以下紧急防疫措施:①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级防疫委员会,盟、旗两级建立有前线指挥部。②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实行封锁,通辽由辽吉第一军分区十三团武装封锁,农村疫区由基干民兵持枪封锁。封锁区内群众生活必需的饮水、食物,由所属防疫指挥部后勤人员负责运送;耕地由区村统一组织义务助工耕作、收割,封锁区内除有组织的劳动生产外,人员不得走村串户。③建立疫情报告制度,隐匿不报者追究领导责任(1948年7月通辽县孔家窝村主任张廷喜,因隐瞒鼠疫疫情酿成肺鼠疫扩大蔓延被处死刑),在重点地区由当地医生负责逐户检诊,一日2~3次,发现患者就地集中隔离,然后送往指定的隔离所集中救治。④加强了对患者的救治,为已经建立的21所隔离所配备了必需的抢救治疗药品器械和医护人员。⑤对通辽地区所有178个疫点,全部应用来苏水、石炭酸、煤焦油、DDT乳剂、安妥等进行了灭菌、灭蚤、灭鼠,对疫区则广泛采用茅柴、热火灰烧燎灭蚤。⑥以当地医生为主,通过分片包干的办法全面地开展预防接种,并开展群众性的打猫打狗运动。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到1948年时通辽地区的疫点比1947年减少了26个,鼠疫的患病人数由1947年的17 498人下降为2 309人。
鉴于鼠疫的流行严重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于1948年将防治鼠疫列为三大任务(打仗、生产、防疫)之一。
为加强对防疫工作的领导,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政府于1949年5月28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成立各级防疫机构,并授予各项权力的决定》。随之,全区各盟及疫区旗(县)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防疫委员会,负责直接领导和指挥当地的防疫工作。
1949年7月,察哈尔盟正镶白旗发生鼠疫流行,疫情很快蔓延至化德县、康保县和张家口市,直接威胁到了北京和京包铁路的安全。同年10月27日,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紧急防疫会议,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彻底扑灭发生在察哈尔省北部的鼠疫疫情。并成立了以董必武为首的党中央防疫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内蒙古第一机动防疫队部分防疫人员赶赴察哈尔盟,会同党中央防疫队和以罗果金博士为首的前苏联防疫队一起,参加了扑灭察哈尔省北部鼠疫疫情的战斗。这次发生在察哈尔盟正镶白旗的鼠疫流行,疫情蔓延到内蒙古和察哈尔两个省区四个旗县市九个村镇,68名患者中死亡60名。该疫区于12月5日宣布解除。
这一阶段的鼠疫防治工作,各级党和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进行了全力投入。在人力投入方面:全区除组建了专业防疫队伍,有3 300多人常年坚持在疫区工作和广泛动员群众进行灭鼠灭蚤外,1946~1947年,就动员群众22万人次,挖掘完成了四尺深三尺宽的防鼠沟21万多米(至1950年时挖掘的防鼠沟超过了259万米),对防止家鼠、野鼠交窜,将鼠疫传播到人间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在经费投入方面:仅1947年自治区政府拨出的防疫用专项经费,就超过了534万元。这期间,党中央和毗邻省区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鼠疫防治给予了全力的支持,除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培养了许多急需的鼠疫防治技术骨干外,还多次派出防疫队(包括前苏联防疫队)增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鼠疫防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防治鼠疫的;作局面也逐渐由被动防御转向了主动出击。
1945~1948年鼠疫流行的几年里,受限于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鼠疫病人的治疗,仅限于使用磺胺、美兰注射和摘除淋巴腺等方法,治疗效果不佳。从1949年开始,应用了链霉素治疗,疗效显著提高。收治的鼠疫病人除少数已到晚期抢救无效外,大多数均被治愈。
1950年后,全区共治疗鼠疫患者128人,治愈119人,治愈率为92.97%。其中:腺鼠疫患者治疗94人,治愈90人,治愈率为95.74%;肺鼠疫患者治疗23人,治愈19人,治愈率为82.61%;鼠疫败血症患者治疗8人,治愈7人,治愈率为87.5%;皮肤鼠疫患者治疗3人,全部治愈。
二、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1950~1959年)
1950~1959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鼠疫防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鼠疫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鼠疫防治工作重点是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在鼠疫防治工作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人间鼠疫疫情发生之前,及时监测鼠间鼠疫疫情的流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在具体措施上,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有计划地开展鼠疫疫源调查,加强鼠疫疫源检索;二是采取保护性灭鼠、灭蚤,工作重点为铁路、公路交通线、人口集中的城镇以及仍有鼠疫发生的疫区;三是建立与健全各级鼠疫防治组织与机构。
从1950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鼠疫防治工作转入向鼠间鼠疫主动进攻,提出了“有计划地搜索动物间病灶,控制鼠疫于鼠间,一旦波及人,就地扑灭”的工作方针。
1951年,根据政务院、党中央军委的决定成立了内蒙古、察哈尔和绥远的联合鼠疫防治委员会,规定了3个地区的统一联防措施,加强了对这一地区鼠疫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同年,全区开展了疫源检索工作。之后逐年扩大疫源检索范围,逐步做到早期发现鼠间疫情,进行及时处理,防止波及人。
1952年,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全区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杀鼠灭蚤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使鼠疫防治工作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从1953年起,在自治区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全区开展了人间鼠疫流行史的调查工作。最初疫源调查的范围围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原发性腺鼠疫的村屯展开,按由近及远的次序进行检索,称这一调查为“疫源检索”。
1954年2月全区鼠疫防治专业会议召开,会议在对前一时期鼠疫防治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进一步明确鼠疫防治依然是今后全区卫生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会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政府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对鼠疫防治工作的领导,并规定了几项紧急措施。哲里木盟等地区在专业防疫人员进行拔源灭鼠的同时,还广泛地发动放牧员、学生等开展群众性的拔源活动,并对鼠疫的发现者进行了物质奖励,从而扩大了搜索面。1956年该盟在首次开展的全盟性大面积用亚砷酸浸泡玉米毒杀黄鼠活动中,为组织群众性送检,扩大找源范围,在全盟增设了23处检验点。1959年该盟又将从群众中雇用的150多名解剖员,经过培训后安排到了126个增设的解剖站,既解决了群众远距离送鼠的困难,又减少了动物尸体的腐败,提高了检测质量。
1955年,自治区将鼠疫防治工作的方针改为“有计划地搜索动物间病灶,控制鼠疫于鼠间”。1956年自治区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消灭鼠疫”的奋斗目标,对鼠疫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进一步采取以疫源检索和大力扑杀家野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改进灭鼠灭蚤方法,提高质量。
在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这一工作阶段中,全区各地还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灭鼠、灭蚤行动,使鼠的密度显著下降。1950~1959年,全区捕获的家鼠和野鼠,累计超过了98亿只。以哲里木盟为例:1949年,该盟平均鼠密度为每公顷5.22只;通过灭鼠,到1959年时,鼠密度下降为每公顷1.06只。
1950~1959年,全区在15个旗、县的55个村、屯,先后发生过74次人间鼠疫疫情,鼠疫的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有253人和129人。平均每发生一次人间鼠疫疫情,患病人数和死亡病人分别有3.4人和1.7人。到1956年时人间鼠疫基本上被扑灭。
三、灭鼠拔源缩小疫源范围(1960~1979年)
20世纪50年代,全区鼠疫防治工作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根除鼠疫提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
1956年,党中央在颁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首先提出了“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消灭鼠疫”的奋斗目标。
自1955年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发生过鼠疫流行的历史老疫区——哲里木盟通辽市(县改市)于1958年再次发现了9名人间肺鼠疫感染者(死亡2人)。
国家卫生部对通辽县发生的这次鼠疫疫情极为重视,于1958年6月中旬,在通辽市召开了有13个省市自治区派员出席的全国防治鼠疫现场会议。会议总结了在鼠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麻痹大意”,“敌情观念薄弱,没有及时确诊治疗”,“报告不及时”(党中央一直没有接到地方的报告,而是从铁道部转接到报告的),工作上“守而不攻”等教训,并发出了“动员六亿人民力争提前消灭鼠疫”的号召。要求各地“在鼠疫防治战线进行一次整风,检查思想、措施和规划”,在战略上对鼠疫防治的要求是“消灭鼠疫,从消灭老鼠下手,从有人的地方做起,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彻底消灭家鼠(与人接触最多),保持经常,野鼠每五公顷少于一只,巩固成果,在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的时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根除疫源,拔除疫源地”。并确定在内蒙古的通辽县和吉林省的榆树县、扶余县进行灭鼠拔源试点,争取用两年的时间达到这一目标。
1958年7月中旬,黄鼠正处于分居期,通辽市作为灭鼠拔源的试点县,开展了群众性的消灭老鼠大会战。通辽县灭鼠拔源的试点首先选择在一个公社的范围内进行,盟委领导和各旗县、社队领导带头参加了战斗,采用三查洞、三堵洞、三消灭、锹挖水灌夹子打、投毒杀灭等办法,经10天突击战斗,共堵洞投药1 582 645个洞,捕打毒杀各类鼠1 265 013只,使试点地区的黄鼠密度由灭鼠前的每公顷8只,下降为灭鼠后的每公顷1~3只。通辽市的6个重点乡都做到了当年达标。试点摸索到经验后,又逐步将灭鼠拔源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通辽地区。
这期间,党中央、自治区,乃至全区各盟市、旗县,各鼠防专业机构抽调、派遣的鼠疫防治专业队伍一齐汇聚哲里木盟,与当地的鼠疫防治专业人员共同参加了灭鼠拔源大会战。哲里木盟有6万余人参加了这次灭鼠拔源大会战。仅1960年3月25日~6月10日,全盟就出动了621万多人次,消灭黄鼠140多万只。在22 4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大幅度降低了黄鼠的密度,使许多地区达到了每10公顷土地不超过1只老鼠。
1960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党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情况报告及《消灭鼠疫三年(1960~1962)规划》。
通辽现场会议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根据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制定的《1960~1962年鼠疫防治规划》及提出的“苦战三年,消灭鼠疫”的口号,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措施。相继在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盟市的22个旗县56 000平方公里土地上(主要是黄鼠鼠疫疫源地),分期分批地开展了群众性的灭鼠工作,逐步扩大了灭鼠拔源的范围。除“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所放松外,该项工作一直坚持到现在。全区无鼠害的土地面积不断地扩大,鼠间疫情不断地得到控制,此后数年人间疫情再未发生过,鼠间鼠疫的流行也被压缩在局部地区,灭鼠拔源工作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黄鼠疫源地取得了显著成果。大部分地区的黄鼠密度多年保持在10公顷1只以下,鼠间疫情除翁牛特旗1972年曾检出过疫鼠外,其余旗县自1981年均未检出鼠疫菌。
为取得在牧区进行灭鼠拔源的工作经验,1964~1966年和1975~197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两次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乌宁巴图公社进行了牧区灭鼠拔源的试点。两次灭鼠拔源在组织管理和技术措施上进行试点的时间不同而各有特点。第一次试点工作,在旗消灭鼠疫疫源工作委员会(旗委书记任主任,旗长任副主任)的直接领导下,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防疫处、内蒙古鼠疫防治所和河北、青海、宁夏、甘肃及内蒙古其他盟市的专业人员100多人到现场参加了具体工作和技术指导。这次灭鼠拔源试点的面积为660平方公里,大部分由专业灭鼠队负责杀灭,当地居民只负责生产、生活区周围的保护性灭鼠。经过3年的努力,正镶白旗乌宁巴图公社牧区灭鼠拔源试点地区黄鼠的密度下降到每公顷0.3只。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的鼠疫防治专业机构绝大多数都与其他卫生防疫单位合并在了一起,许多鼠疫防治专业人员被下放或改行,群众性的灭鼠运动也因之而中断。
1973年3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需要,一度被撤并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鼠疫防治研究所又重新恢复了建制。各盟市及一些疫区旗、县鼠疫防治专业机构和人员也相应地有所恢复和增加。为控制沙鼠鼠疫和田鼠鼠疫的流行,全区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灭鼠和疫区处理。
1975~1979年,自治区在镶黄旗全境和正镶白旗的乌宁巴图公社又一次开展了牧区灭鼠拔源的试点。第二次在正镶白旗乌宁巴图公社进行的牧区灭鼠拔源的试点和1964~1966年第一次试点最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灭鼠拔源的队伍由本公社各生产队自己组织;二是灭鼠方法采取的是每年春季条投氟乙酰胺毒饵一次,连投五年即可将鼠密度控制在10公顷2只以下,然后由卫生防疫部门组织专业人员结合鼠疫的监测工作,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调查,考核灭鼠效果。经过三年努力,使试点地区鼠密度重新又下降到了规定的要求,取得了近期效果。
从资料的记载可以发现:①正镶白旗两次消灭鼠疫疫源试点先后采取的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国家雇工,以专业灭鼠队的形式,个人包屯包干,采用毒物器械等综合灭鼠措施,以消灭主要疫源动物消除鼠疫的疫源性;另一种是由当地生产队组织小型灭鼠队,采用条投氟乙酰胺毒饵的办法消灭主要疫源动物而达到消除鼠疫的疫源性。这两种办法都能使主要疫源动物的数量降到每公顷1只以下,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动物鼠疫的流行。②通过两次试点实践的检验,1975~1979年第二次试点采用的方法,比1964~1966年第一次试点采用的方法更适合在牧区草原推广应用,而且方法简单,投放的人力、物力、经费均较少,易组织,便于巩固防治成果。③在以黄鼠为主要宿主的疫源地,当鼠密度降到每公顷1只以下时,其数量恢复是较为缓慢的。当鼠密度下降到每公顷1只以下时,每隔五年才能恢复到1只,也就是说,只要每隔五年搞一次灭鼠,则可始终将鼠密度控制在每公顷1只以下。而每个村屯每五年只要组织7~10个人搞15天灭鼠,就可达到这一目的。
四、巩固成果监测疫情动向(1980~2005年)
1.巩固防治成果
到1985年全区连续13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经国家和自治区检查验收,到1985年,哲里木盟的通辽市、通辽县和赤峰市的10个疫区旗、县除牧区外,都达到了灭鼠拔源的要求,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基本上消除了鼠疫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为进一步做好鼠疫防治工作,巩固防治成果,全区鼠疫防治和研究人员围绕了解全区鼠疫疫源地的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首先,通过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调查,基本搞清了黄鼠鼠疫是自治区东部和锡林郭勒盟南部疫源地鼠疫的主要贮存宿主,长爪沙鼠是自治区西部疫源地的主要贮存宿主,而分布在锡林郭勒盟北部疫区的鼠疫主要贮存宿主则是布氏田鼠,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鼠疫疫源地的主要贮存宿主则为蒙古旱獭。深入的调查使鼠疫防治工作者对上述四种主要贮存宿主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活动规律和繁殖有了明确了解,并掌握了其他鼠种的数量分布,及其在鼠疫传播中所起的作用。全区鼠疫疫源地内共判定染疫啮齿动物有7科31属55种。除上面提到的3种鼠外,褐家鼠则是将野鼠鼠疫传入居民区内,再将鼠疫传播到人间的主要的二次宿主。此外,还有11种鼠类和野兔等也偶尔起着传染源的作用。在食肉目兽类中,狐狸、獾子有感染鼠疫的记录,全区曾多次发生过因剥狐狸皮和剥食野兔而感染鼠疫的病例。
其次,通过对主要传播媒介昆虫的调查,掌握了全区各鼠疫疫源地的跳蚤分布区系及与鼠疫流行的关系。鼠类的体外寄生昆虫——跳蚤,是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将动物间鼠疫传播到人间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调查查明,内蒙古的跳蚤共有8科36属120余种和亚种,自然染疫的有28种。在这28种媒介昆虫中,在传播鼠疫上起重大作用的有印鼠客蚤、方形黄鼠蚤、二齿新蚤、同型客蚤、秃病蚤、近代新蚤、光亮额蚤、原双蚤等。
此外,通过长期系统、全面监测,摸清了全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范围和界限。全区共有54个鼠疫自然疫源地旗县,占全国217个疫源县的1/4;疫区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形成了4种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1)蒙古旱獭疫源地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及锡林郭勒高原北部。最早发现于1923年,伍连德等人从牙克石附近的旱獭体内分离出了鼠疫菌。仅于1961年,在中苏边境附近前苏联境内的一只旱獭体内检出过鼠疫菌。该疫源地面积为35198平方公里,历史上曾发生两次人间鼠疫大流行。1980年以后,在该疫源地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连年监测,各种检验结果均呈阴性,未发现任何鼠间、人间疫情。该疫源地静息80多年后,于2004年再次检出血清阳性材料14份,而且,是在达乌尔黄鼠体发现,说明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正在发生变化,达乌尔黄鼠在鼠疫疫源地中的宿主地位有从次要宿主而成为该疫源地主要宿主的趋势。2005年检出16份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表明该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状态,且呈现疫源地扩大趋势。
(2)达乌尔黄鼠疫源地
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干旱草原地带及察哈尔丘陵区和松辽平原的部分地区。行政区划包括现在的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漠以南,共4个盟市27个旗县(市),面积100 602平方公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从该疫源地的11种啮齿动物,2种食肉动物,8种蚤类和1种蜱分离出2 354株鼠疫菌。其中达乌尔黄鼠是主要疫源动物,其体外寄生蚤方形黄鼠蚤是主要传播媒介;褐家鼠将野外黄鼠鼠疫带到居民区,造成人间鼠疫的流行,其体外寄生蚤印鼠客蚤和不等单蚤是主要传播媒介。1960年开展大面积消灭鼠疫疫源工作后,在20多年未发现动物鼠疫流行后,又于1981~1996年有12个年度发现黄鼠鼠间鼠疫流行(其中扎鲁特旗疫源地是1985年发现的),共检出鼠疫菌79株,血凝阳性53份。
(3)布氏田鼠疫源地
该疫源地分布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锡林郭勒盟,东起东乌珠穆沁旗,西至苏尼特左旗,沿国境线分布的5个边疆旗、市,均属干旱草原地带。该疫源地1970年4月首次发现布氏田鼠鼠疫暴发流行,疫源地总面积约66 414平方公里。自1970年证实该疫源地存在后,动物间鼠疫一直处于自然流行状态。其中,1970~1971年,1975~1976年曾有两次动物间鼠疫大流行。至今尚无人间鼠疫流行的记载。以后经锡林郭勒盟地方病防治站深入.
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该疫源地动物流行病的一些情况。自1970年后共检出染疫动物1 233只,其中布氏田鼠1 157只,疫蚤205组,有原双蚤、近代新蚤、黄鼠蚤和秃病蚤等。除啮齿动物外,还从狐狸、在鼠洞栖息的沙即鸟体内分离出鼠疫菌。1981~1996年,亦发现有6个年度有动物间鼠疫流行,并检出鼠疫菌48株。
(4)长爪沙鼠疫源地
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人间鼠疫。1954年7、8月间在现今的巴彦淖尔市的杭锦后旗与临河市发生腺鼠疫8例,并从当地自毙长爪沙鼠及蚤体内分离出鼠疫菌,这是在中国首次证实长爪沙鼠鼠疫的存在。而后相继进行的大量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确实存在有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该疫源地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22个旗(县、市)的荒漠草原,总面积约为134 803万平方公里。1954年后从18种啮齿动物,24种蚤,1种蜱以及2种食肉动物,1种鸟类中共检出鼠疫菌3 170株。其中以长爪沙鼠检出鼠疫菌最多,证明长爪沙鼠是主要的疫源动物。在疫源地北部地带,大沙鼠、子午沙鼠和黄兔尾鼠在保存鼠疫疫源上可能起有一定的作用。1981~2005年,有17个年度均发现有动物鼠疫流行,共检出鼠疫菌2 206株。这一地区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乃至全国动物疫情最为活跃的疫源地区之一。特别是1994年后,该地区动物疫情流行呈现频率加快、密度加大、强度增高及多点暴发等特点。1996年该疫源地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包头市的固阳县、达茂旗,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哲里木盟的扎鲁特旗等6个盟市、10个旗县市发生有鼠间疫情。
2.加强疫情监测
鼠疫疫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鼠疫流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鼠疫防治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从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年开始,全区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监测方案的要求,使鼠疫疫情监测报告工作逐步步入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开展了比较系统的鼠疫疫情动向监测工作。监测方法以定点监测为主,辅之以流动监测,并于1985年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内蒙古鼠疫监测工作方案》。
1981年,全区设立的固定监测点共计有17个,经过后来的逐步调整,至1985年时,全区总共建立有鼠疫疫情动向固定监测点11个,流动监测点19个。五年来的累计监测面积达到了29 662平方公里,总共剖验鼠类181 823只,培养蚤类27 869组174 852匹,蜱螨85组983匹,判定疫鼠375只,疫蚤252组1 370匹,血凝阳性841份。在集宁和二连的铁路沿线,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地区,及时发现并报告了鼠间的疫情,还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现了两处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疫源地。
除1989年国家在满洲里市、扎鲁特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鄂托克前旗4个不同类型的疫源设立有5个国家级监测点外,自治区还在阿鲁科尔沁旗、正镶白旗、达茂旗、乌拉特中旗设立了4个自治区级固定监测点。1981~1995年全区累计设鼠疫疫情监测点558个,平均每年设监测点37.2个,剖验各种宿主动物362 265只,检出染疫动物1 403只,阳性检出率为0.39%;培养各种蚤类57 423组367 291匹,检出染疫蚤类574组3 219匹,阳性组数检出率为1.00%;用被动血凝方法查各种动物血清221 552份,检出阳性血清1 223份,阳性检出率为0.55%。
1996~2000年,在5个国家级固定监测点,4个自治区级固定监测点和每年设定的流动监测点,共剖验各种宿主动物144 216只,培养各种蚤类156 596匹,用血凝方法查各种动物血清90 720份。结果在达乌尔黄鼠疫源地的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多伦县等旗县和长爪沙鼠疫源地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乌拉特中旗、达茂联合旗、二连浩特市、镶黄旗、固阳县共11个旗县检出染疫宿主动物1 120只,染疫蚤类1 785匹,血凝阳性血288份。其中多伦县、乌审旗是新判定的疫源旗县。
3.21世纪疫情发现新动向
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松辽平原地区的乌兰浩特市,在动物鼠疫静息了39年,稳定控制达标12年后的1999年,又在义勒力特镇检出3份阳性血清,并在该镇原阳性点附近又检出阳性血清2份,经专家认定为现疫流行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于1962年动物鼠疫流行终止后,曾于1989年在该旗的喜尔根苏木检出1份阳性血清,2001年在巴彦胡硕地区又检出阳性血清1份,两地为连片疫源地,再加上一些地区黄鼠密度回升,已具备发生和流行的指标,进一步证明了该疫源地的存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2001年又检出阳性血清6份,这块疫源地大部分地区为原始草场,生态环境没有改变,具有主要宿主动物黄鼠平均密度高,黄鼠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大,空间分布均匀等特点,媒介数量也相应较高,完全具备了鼠疫自然疫源性长期存在和出现动物鼠疫暴发流行的条件。
2002年,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乌兰察布盟的化德县、四子王旗,包头市的达茂旗,锡林郭勒盟的正镶白旗和赤峰市的敖汉旗,先后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先后5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到全区8个盟市24个旗县进行实地督察监测并指导疫情处理,期间,各监测点送检菌株84株,判定疫鼠66只,疫蚤19组46匹,鼠疫疫情未波及人间。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历史疫区,自1987年疫源地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地区长爪沙鼠密度剧增,超过黄鼠密度的几十倍,使该片疫源地更加复杂化。如果流行强度继续增加,范围扩大,可造成黄鼠、长爪沙鼠动物间鼠疫的共同流行。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乡地区,通过几年的监测发现,动物鼠疫发生的频率明显升高,且来势凶猛,2002年又检出鼠疫菌41株。该疫源地区生态条件优越,宿主动物分布连续,又与达乌尔黄鼠疫源地相连,人口密度相对较高,集通铁路及呼海大通道在境内穿过,而且有的疫点就在铁路和车站附近。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地区经过5年的静息期(1997~2001年),2002年在乌拉特中旗又发生了动物间鼠疫疫情,全年共判定鼠疫菌株15株。其原因是当年降雨量大,植被生长茂盛,宿主动物食物充足,大部分历史疫点鼠密度升高,而导致动物鼠疫大流行。
2003年,全区又有6个盟市24个旗县发生动物间鼠疫疫情流行。首次判定的动物间鼠疫发生于4月30日,地点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赤峰市的巴林右旗自1949年发生动物间鼠疫,在沉寂了54年后,又于5月再次检出阳性血清4份。自治区立刻派出鼠疫防治专家赴巴林右旗等疫区进行现场疫区处理指导,先后发出疫情通报6期,疫情动态18期。当年全区共检菌230株,复判率为100%,同时还检出阳性血清20份。为保证全区鼠疫检测工作按时正常进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全年制作和发放鼠疫诊断用生物制品2 100份。自治区卫生厅还为全区12个盟市59个旗县更新了130套鼠疫应急机动装备箱。在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松辽平原地区兴安盟的科右中旗,长爪沙鼠已遍布巴镇以南的所有苏木(镇)。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和敖汉旗2003年分别检出达乌尔黄鼠血凝阳性血清4份和3份。敖汉旗在间隔了45年,即控制达标16年后,于2003年在局部地区又重新发生动物间鼠疫疫情流行。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2003年检出黄鼠血凝阳性血清12份,最高滴度达到1:2 560。二连浩特市2003年夏季降水量较多,风沙较小,植被生长茂盛,鼠密度明显增高,单公顷鼠洞数量最高达819个洞;秋季发生了动物鼠疫暴发流行,共检出鼠疫菌株129株,疫点多发生在市区周围,家、野鼠交窜活动现象十分严重。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2003年动物鼠疫流行,无论流行强度还是流行范围都是1970年之后疫情较重的一年,此次流行的8个疫点波及3个苏木6个嘎查,面积达5 400平方公里;并从捕获的大沙鼠体内分离出鼠疫菌,这在巴彦淖尔盟地区还属第一次(1970年鼠疫大流行时,该地方只在自毙的大沙鼠体内检出过2株鼠疫菌)。
2004年,自3月23日在二连浩特发现动物间鼠疫后,又分别于4月19日~5月19日及7月15日~9月25日在多伦县、化德县、察右后旗、四子王旗、乌拉特前旗、阿鲁科尔沁旗、鄂托克旗、满洲里市等地区发现有动物间鼠疫疫情的流行。其中,满洲里市是自1926年第一次检出鼠疫血凝阳性材料之后,时隔80年后又一次检出血凝阳性材料。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分别于1970年、1987年、1996年三次发生动物间鼠疫大流行,进入21世纪后又于2004年发生了第四次动物间鼠疫大流行,疫区面积3 456平方公里。11月5日苏尼特右旗还发现了1例腺鼠疫继发肺鼠疫人间病例,当地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在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预防、诊断和救治,使疫情有效地得到了控制,没有发生继发感染和扩散。这一年全区送检菌株145株,复判率100%,检出疫鼠93只,疫蚤55组138匹,血凝阳性血清42份。4月中旬,自治区卫生厅组织召开了全区鼠疫防治专家会议,分析鼠疫流行趋势,研究今后防治策略,并先后11次派出41人次到全区9个盟市26个旗县进行实地督察指导监测工作,并发放各类鼠疫诊断用品2 000余支。
在蒙古旱獭疫源地满洲里市,由于捕杀和经济开发,旱獭数量降至零,该地区主要栖居宿主为达乌尔黄鼠,2004年从达乌尔黄鼠检出血凝阳性血清14份,表明静息了80余年的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可能再次进入活跃状态,并有宿主更替现象。2004年,从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的达乌尔黄鼠检出血凝阳性血清4份,表明该地区疫情仍处活跃状态。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除先后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外,在苏尼特右旗发现人间鼠疫病例1例,隐性感染者4例。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前旗从1986年发生人间、动物间鼠疫暴发流行后,2004年再次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说明该地区疫情仍处在活跃期。乌拉特中期2004年虽未发生疫情,但局部地区鼠密度大幅回升,特别是子午沙鼠数量之高,是近20年少有的。2004年4月自治区再次为全区12个盟市及旗县(市)更新装备了鼠疫应急机动装备箱44套(每套3件),个人装备286套,全区12个盟市54个自然疫源旗县和新发生疫情的旗县全部装备到位。
2005年全区共有7个盟市23个旗县市检出鼠疫菌199株,检出血凝阳性血清46份。这年全区动物间鼠疫疫情的特点是流行强度较大,波及范围较广,并且在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的布氏田鼠疫源地内检出了沙鼠型的菌株。7月16日锡林郭勒盟报告发现了1例鼠疫疑似人间病例,经自治区和当地专家进行实验室处理和观察后,最终排除了人间鼠疫。2005年,再次从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分别检出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表明在蒙古旱獭疫源地疫情仍处活跃状态,且呈现疫源地扩大之趋势。通辽市的扎鲁特旗为国家级监测点,也检出了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1份(该地区已连续7年未检出阳性材料),说明随着环境改变,主要宿主密度的增加,动物间疫情又重新活跃起来。而布氏田鼠疫源地也正处于动物鼠疫流行活跃期,2005年在3个旗县(市)判定有疫情,但在疫源地内鼠类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所判定的疫鼠、疫蚤中,长爪沙鼠占88.61%,秃病蚤占62.50%,方形黄鼠蚤占31.25%。
一、扑灭疫情流行(1947~1949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的鼠疫防治工作,经历了由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预防疫情在人间的流行,再到基本上控制了鼠疫在人间流行的发展过程。整个防治过程大致可分为全民动员扑灭疫情流行、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灭鼠拔源缩小鼠疫疫源地范围及巩固鼠疫防治成果监测疫情动向等四个发展阶段。
1945年8月,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鼠疫流行的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城区突然暴发了腺鼠疫人间流行。第1例疑似鼠疫的患者,是在乌兰浩特市内铁西区的一家诊所被发现的。疫情由铁西区迅速蔓延到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全市的4个城区及周围部分乡镇村屯。开始是腺鼠疫,12月间转成肺鼠疫。疫情迅速蔓延到乌兰哈达、额尔格吐等4个区22个村屯。全市为数有限的医疗卫生人员被动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检疫组、消毒组、尸体处理组等卫生防疫组织和隔离医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了鼠疫防治工作。1945年8月~1946年1月,王爷庙仅因鼠疫流行而死亡者便达到了533人。
时隔不久,肆虐的鼠疫又重新在乌兰浩特市一带死灰复燃,并波及扎赉特旗,又沿铁路线传播到白城子、洮南、开鲁等地,于1947年前后殃及现今通辽市的科尔沁地区。继而波及包括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呼伦贝尔盟南部(今兴安盟)在内的14个旗县、419个村屯,导致上述地区共计发病30 306人,死亡25 093人。
当1946年冬季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再次发生鼠疫流行时,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已经成立,为了加强对鼠疫防治工作的领导,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了防疫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防疫队伍,积极预防,抢救病人,扑灭疫情。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宣告成立,各项工作刚刚起步,7月13日首府乌兰浩特市再次暴发人间鼠疫,并相继在周围的科右前旗,突泉县流行。于是,防治鼠疫,控制其肆虐流行,便成了党与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级卫生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成立了有自治区主要领导,参加的防疫委员会,并设立了防疫本部。防疫本部在卫生人员严重不足,药品器械短缺匮乏,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机关、部队、学校抽调了500余名精兵强将组成了防疫大军,分赴各疫区指挥或直接投入扑灭鼠疫的战斗。
在乌兰浩特发生鼠疫流行的前后,通辽及赤峰、敖汉等11个旗县又相继暴发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鼠疫大流行。其中,发生在通辽县8个区126个村屯的人间鼠疫暴发流行,发病15 710人,死亡12 771人,并蔓延到了辽宁的双辽、长岭、阜新等地。设在哈尔滨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对此十分关注,1947年8月中旬,东北卫生部派出的第一批防疫队到达通辽,辽北省、热河省也迅速派出防疫队,参加了通辽地区扑灭鼠疫的战斗。8月28日,东北人民政府针对东北鼠疫疫情发出了“加强防疫,组建指挥机构,向疫区增派防疫人员,中断与疫区的铁路交通,迅速扑灭疫情”的命令后,东北卫生部白希清副部长又一次随同以麦思斯基为队长的前苏联红十字会半月会防疫远征队一行抵达通辽,指挥扑灭当地鼠疫的战斗。东北卫生干部学校、政委会医师队、辽吉军区防疫队增援的300多名防疫人员和7台汽车,也先后到达。
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和设在郑家屯的辽北省防疫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采取了以下紧急防疫措施:①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级防疫委员会,盟、旗两级建立有前线指挥部。②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实行封锁,通辽由辽吉第一军分区十三团武装封锁,农村疫区由基干民兵持枪封锁。封锁区内群众生活必需的饮水、食物,由所属防疫指挥部后勤人员负责运送;耕地由区村统一组织义务助工耕作、收割,封锁区内除有组织的劳动生产外,人员不得走村串户。③建立疫情报告制度,隐匿不报者追究领导责任(1948年7月通辽县孔家窝村主任张廷喜,因隐瞒鼠疫疫情酿成肺鼠疫扩大蔓延被处死刑),在重点地区由当地医生负责逐户检诊,一日2~3次,发现患者就地集中隔离,然后送往指定的隔离所集中救治。④加强了对患者的救治,为已经建立的21所隔离所配备了必需的抢救治疗药品器械和医护人员。⑤对通辽地区所有178个疫点,全部应用来苏水、石炭酸、煤焦油、DDT乳剂、安妥等进行了灭菌、灭蚤、灭鼠,对疫区则广泛采用茅柴、热火灰烧燎灭蚤。⑥以当地医生为主,通过分片包干的办法全面地开展预防接种,并开展群众性的打猫打狗运动。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到1948年时通辽地区的疫点比1947年减少了26个,鼠疫的患病人数由1947年的17 498人下降为2 309人。
鉴于鼠疫的流行严重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于1948年将防治鼠疫列为三大任务(打仗、生产、防疫)之一。
为加强对防疫工作的领导,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政府于1949年5月28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成立各级防疫机构,并授予各项权力的决定》。随之,全区各盟及疫区旗(县)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防疫委员会,负责直接领导和指挥当地的防疫工作。
1949年7月,察哈尔盟正镶白旗发生鼠疫流行,疫情很快蔓延至化德县、康保县和张家口市,直接威胁到了北京和京包铁路的安全。同年10月27日,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紧急防疫会议,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彻底扑灭发生在察哈尔省北部的鼠疫疫情。并成立了以董必武为首的党中央防疫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内蒙古第一机动防疫队部分防疫人员赶赴察哈尔盟,会同党中央防疫队和以罗果金博士为首的前苏联防疫队一起,参加了扑灭察哈尔省北部鼠疫疫情的战斗。这次发生在察哈尔盟正镶白旗的鼠疫流行,疫情蔓延到内蒙古和察哈尔两个省区四个旗县市九个村镇,68名患者中死亡60名。该疫区于12月5日宣布解除。
这一阶段的鼠疫防治工作,各级党和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进行了全力投入。在人力投入方面:全区除组建了专业防疫队伍,有3 300多人常年坚持在疫区工作和广泛动员群众进行灭鼠灭蚤外,1946~1947年,就动员群众22万人次,挖掘完成了四尺深三尺宽的防鼠沟21万多米(至1950年时挖掘的防鼠沟超过了259万米),对防止家鼠、野鼠交窜,将鼠疫传播到人间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在经费投入方面:仅1947年自治区政府拨出的防疫用专项经费,就超过了534万元。这期间,党中央和毗邻省区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鼠疫防治给予了全力的支持,除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培养了许多急需的鼠疫防治技术骨干外,还多次派出防疫队(包括前苏联防疫队)增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鼠疫防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防治鼠疫的;作局面也逐渐由被动防御转向了主动出击。
1945~1948年鼠疫流行的几年里,受限于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鼠疫病人的治疗,仅限于使用磺胺、美兰注射和摘除淋巴腺等方法,治疗效果不佳。从1949年开始,应用了链霉素治疗,疗效显著提高。收治的鼠疫病人除少数已到晚期抢救无效外,大多数均被治愈。
1950年后,全区共治疗鼠疫患者128人,治愈119人,治愈率为92.97%。其中:腺鼠疫患者治疗94人,治愈90人,治愈率为95.74%;肺鼠疫患者治疗23人,治愈19人,治愈率为82.61%;鼠疫败血症患者治疗8人,治愈7人,治愈率为87.5%;皮肤鼠疫患者治疗3人,全部治愈。
二、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1950~1959年)
1950~1959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鼠疫防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鼠疫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鼠疫防治工作重点是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在鼠疫防治工作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人间鼠疫疫情发生之前,及时监测鼠间鼠疫疫情的流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在具体措施上,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有计划地开展鼠疫疫源调查,加强鼠疫疫源检索;二是采取保护性灭鼠、灭蚤,工作重点为铁路、公路交通线、人口集中的城镇以及仍有鼠疫发生的疫区;三是建立与健全各级鼠疫防治组织与机构。
从1950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鼠疫防治工作转入向鼠间鼠疫主动进攻,提出了“有计划地搜索动物间病灶,控制鼠疫于鼠间,一旦波及人,就地扑灭”的工作方针。
1951年,根据政务院、党中央军委的决定成立了内蒙古、察哈尔和绥远的联合鼠疫防治委员会,规定了3个地区的统一联防措施,加强了对这一地区鼠疫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同年,全区开展了疫源检索工作。之后逐年扩大疫源检索范围,逐步做到早期发现鼠间疫情,进行及时处理,防止波及人。
1952年,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全区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杀鼠灭蚤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使鼠疫防治工作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从1953年起,在自治区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全区开展了人间鼠疫流行史的调查工作。最初疫源调查的范围围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原发性腺鼠疫的村屯展开,按由近及远的次序进行检索,称这一调查为“疫源检索”。
1954年2月全区鼠疫防治专业会议召开,会议在对前一时期鼠疫防治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进一步明确鼠疫防治依然是今后全区卫生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会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政府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对鼠疫防治工作的领导,并规定了几项紧急措施。哲里木盟等地区在专业防疫人员进行拔源灭鼠的同时,还广泛地发动放牧员、学生等开展群众性的拔源活动,并对鼠疫的发现者进行了物质奖励,从而扩大了搜索面。1956年该盟在首次开展的全盟性大面积用亚砷酸浸泡玉米毒杀黄鼠活动中,为组织群众性送检,扩大找源范围,在全盟增设了23处检验点。1959年该盟又将从群众中雇用的150多名解剖员,经过培训后安排到了126个增设的解剖站,既解决了群众远距离送鼠的困难,又减少了动物尸体的腐败,提高了检测质量。
1955年,自治区将鼠疫防治工作的方针改为“有计划地搜索动物间病灶,控制鼠疫于鼠间”。1956年自治区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消灭鼠疫”的奋斗目标,对鼠疫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进一步采取以疫源检索和大力扑杀家野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改进灭鼠灭蚤方法,提高质量。
在将鼠疫疫情控制于鼠间这一工作阶段中,全区各地还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灭鼠、灭蚤行动,使鼠的密度显著下降。1950~1959年,全区捕获的家鼠和野鼠,累计超过了98亿只。以哲里木盟为例:1949年,该盟平均鼠密度为每公顷5.22只;通过灭鼠,到1959年时,鼠密度下降为每公顷1.06只。
1950~1959年,全区在15个旗、县的55个村、屯,先后发生过74次人间鼠疫疫情,鼠疫的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有253人和129人。平均每发生一次人间鼠疫疫情,患病人数和死亡病人分别有3.4人和1.7人。到1956年时人间鼠疫基本上被扑灭。
三、灭鼠拔源缩小疫源范围(1960~1979年)
20世纪50年代,全区鼠疫防治工作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根除鼠疫提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
1956年,党中央在颁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首先提出了“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消灭鼠疫”的奋斗目标。
自1955年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发生过鼠疫流行的历史老疫区——哲里木盟通辽市(县改市)于1958年再次发现了9名人间肺鼠疫感染者(死亡2人)。
国家卫生部对通辽县发生的这次鼠疫疫情极为重视,于1958年6月中旬,在通辽市召开了有13个省市自治区派员出席的全国防治鼠疫现场会议。会议总结了在鼠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麻痹大意”,“敌情观念薄弱,没有及时确诊治疗”,“报告不及时”(党中央一直没有接到地方的报告,而是从铁道部转接到报告的),工作上“守而不攻”等教训,并发出了“动员六亿人民力争提前消灭鼠疫”的号召。要求各地“在鼠疫防治战线进行一次整风,检查思想、措施和规划”,在战略上对鼠疫防治的要求是“消灭鼠疫,从消灭老鼠下手,从有人的地方做起,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彻底消灭家鼠(与人接触最多),保持经常,野鼠每五公顷少于一只,巩固成果,在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的时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根除疫源,拔除疫源地”。并确定在内蒙古的通辽县和吉林省的榆树县、扶余县进行灭鼠拔源试点,争取用两年的时间达到这一目标。
1958年7月中旬,黄鼠正处于分居期,通辽市作为灭鼠拔源的试点县,开展了群众性的消灭老鼠大会战。通辽县灭鼠拔源的试点首先选择在一个公社的范围内进行,盟委领导和各旗县、社队领导带头参加了战斗,采用三查洞、三堵洞、三消灭、锹挖水灌夹子打、投毒杀灭等办法,经10天突击战斗,共堵洞投药1 582 645个洞,捕打毒杀各类鼠1 265 013只,使试点地区的黄鼠密度由灭鼠前的每公顷8只,下降为灭鼠后的每公顷1~3只。通辽市的6个重点乡都做到了当年达标。试点摸索到经验后,又逐步将灭鼠拔源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通辽地区。
这期间,党中央、自治区,乃至全区各盟市、旗县,各鼠防专业机构抽调、派遣的鼠疫防治专业队伍一齐汇聚哲里木盟,与当地的鼠疫防治专业人员共同参加了灭鼠拔源大会战。哲里木盟有6万余人参加了这次灭鼠拔源大会战。仅1960年3月25日~6月10日,全盟就出动了621万多人次,消灭黄鼠140多万只。在22 4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大幅度降低了黄鼠的密度,使许多地区达到了每10公顷土地不超过1只老鼠。
1960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党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情况报告及《消灭鼠疫三年(1960~1962)规划》。
通辽现场会议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根据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制定的《1960~1962年鼠疫防治规划》及提出的“苦战三年,消灭鼠疫”的口号,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措施。相继在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盟市的22个旗县56 000平方公里土地上(主要是黄鼠鼠疫疫源地),分期分批地开展了群众性的灭鼠工作,逐步扩大了灭鼠拔源的范围。除“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所放松外,该项工作一直坚持到现在。全区无鼠害的土地面积不断地扩大,鼠间疫情不断地得到控制,此后数年人间疫情再未发生过,鼠间鼠疫的流行也被压缩在局部地区,灭鼠拔源工作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黄鼠疫源地取得了显著成果。大部分地区的黄鼠密度多年保持在10公顷1只以下,鼠间疫情除翁牛特旗1972年曾检出过疫鼠外,其余旗县自1981年均未检出鼠疫菌。
为取得在牧区进行灭鼠拔源的工作经验,1964~1966年和1975~197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两次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乌宁巴图公社进行了牧区灭鼠拔源的试点。两次灭鼠拔源在组织管理和技术措施上进行试点的时间不同而各有特点。第一次试点工作,在旗消灭鼠疫疫源工作委员会(旗委书记任主任,旗长任副主任)的直接领导下,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防疫处、内蒙古鼠疫防治所和河北、青海、宁夏、甘肃及内蒙古其他盟市的专业人员100多人到现场参加了具体工作和技术指导。这次灭鼠拔源试点的面积为660平方公里,大部分由专业灭鼠队负责杀灭,当地居民只负责生产、生活区周围的保护性灭鼠。经过3年的努力,正镶白旗乌宁巴图公社牧区灭鼠拔源试点地区黄鼠的密度下降到每公顷0.3只。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的鼠疫防治专业机构绝大多数都与其他卫生防疫单位合并在了一起,许多鼠疫防治专业人员被下放或改行,群众性的灭鼠运动也因之而中断。
1973年3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需要,一度被撤并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鼠疫防治研究所又重新恢复了建制。各盟市及一些疫区旗、县鼠疫防治专业机构和人员也相应地有所恢复和增加。为控制沙鼠鼠疫和田鼠鼠疫的流行,全区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灭鼠和疫区处理。
1975~1979年,自治区在镶黄旗全境和正镶白旗的乌宁巴图公社又一次开展了牧区灭鼠拔源的试点。第二次在正镶白旗乌宁巴图公社进行的牧区灭鼠拔源的试点和1964~1966年第一次试点最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灭鼠拔源的队伍由本公社各生产队自己组织;二是灭鼠方法采取的是每年春季条投氟乙酰胺毒饵一次,连投五年即可将鼠密度控制在10公顷2只以下,然后由卫生防疫部门组织专业人员结合鼠疫的监测工作,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调查,考核灭鼠效果。经过三年努力,使试点地区鼠密度重新又下降到了规定的要求,取得了近期效果。
从资料的记载可以发现:①正镶白旗两次消灭鼠疫疫源试点先后采取的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国家雇工,以专业灭鼠队的形式,个人包屯包干,采用毒物器械等综合灭鼠措施,以消灭主要疫源动物消除鼠疫的疫源性;另一种是由当地生产队组织小型灭鼠队,采用条投氟乙酰胺毒饵的办法消灭主要疫源动物而达到消除鼠疫的疫源性。这两种办法都能使主要疫源动物的数量降到每公顷1只以下,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动物鼠疫的流行。②通过两次试点实践的检验,1975~1979年第二次试点采用的方法,比1964~1966年第一次试点采用的方法更适合在牧区草原推广应用,而且方法简单,投放的人力、物力、经费均较少,易组织,便于巩固防治成果。③在以黄鼠为主要宿主的疫源地,当鼠密度降到每公顷1只以下时,其数量恢复是较为缓慢的。当鼠密度下降到每公顷1只以下时,每隔五年才能恢复到1只,也就是说,只要每隔五年搞一次灭鼠,则可始终将鼠密度控制在每公顷1只以下。而每个村屯每五年只要组织7~10个人搞15天灭鼠,就可达到这一目的。
四、巩固成果监测疫情动向(1980~2005年)
1.巩固防治成果
到1985年全区连续13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经国家和自治区检查验收,到1985年,哲里木盟的通辽市、通辽县和赤峰市的10个疫区旗、县除牧区外,都达到了灭鼠拔源的要求,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基本上消除了鼠疫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为进一步做好鼠疫防治工作,巩固防治成果,全区鼠疫防治和研究人员围绕了解全区鼠疫疫源地的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首先,通过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调查,基本搞清了黄鼠鼠疫是自治区东部和锡林郭勒盟南部疫源地鼠疫的主要贮存宿主,长爪沙鼠是自治区西部疫源地的主要贮存宿主,而分布在锡林郭勒盟北部疫区的鼠疫主要贮存宿主则是布氏田鼠,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鼠疫疫源地的主要贮存宿主则为蒙古旱獭。深入的调查使鼠疫防治工作者对上述四种主要贮存宿主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活动规律和繁殖有了明确了解,并掌握了其他鼠种的数量分布,及其在鼠疫传播中所起的作用。全区鼠疫疫源地内共判定染疫啮齿动物有7科31属55种。除上面提到的3种鼠外,褐家鼠则是将野鼠鼠疫传入居民区内,再将鼠疫传播到人间的主要的二次宿主。此外,还有11种鼠类和野兔等也偶尔起着传染源的作用。在食肉目兽类中,狐狸、獾子有感染鼠疫的记录,全区曾多次发生过因剥狐狸皮和剥食野兔而感染鼠疫的病例。
其次,通过对主要传播媒介昆虫的调查,掌握了全区各鼠疫疫源地的跳蚤分布区系及与鼠疫流行的关系。鼠类的体外寄生昆虫——跳蚤,是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将动物间鼠疫传播到人间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调查查明,内蒙古的跳蚤共有8科36属120余种和亚种,自然染疫的有28种。在这28种媒介昆虫中,在传播鼠疫上起重大作用的有印鼠客蚤、方形黄鼠蚤、二齿新蚤、同型客蚤、秃病蚤、近代新蚤、光亮额蚤、原双蚤等。
此外,通过长期系统、全面监测,摸清了全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范围和界限。全区共有54个鼠疫自然疫源地旗县,占全国217个疫源县的1/4;疫区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形成了4种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1)蒙古旱獭疫源地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及锡林郭勒高原北部。最早发现于1923年,伍连德等人从牙克石附近的旱獭体内分离出了鼠疫菌。仅于1961年,在中苏边境附近前苏联境内的一只旱獭体内检出过鼠疫菌。该疫源地面积为35198平方公里,历史上曾发生两次人间鼠疫大流行。1980年以后,在该疫源地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连年监测,各种检验结果均呈阴性,未发现任何鼠间、人间疫情。该疫源地静息80多年后,于2004年再次检出血清阳性材料14份,而且,是在达乌尔黄鼠体发现,说明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正在发生变化,达乌尔黄鼠在鼠疫疫源地中的宿主地位有从次要宿主而成为该疫源地主要宿主的趋势。2005年检出16份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表明该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状态,且呈现疫源地扩大趋势。
(2)达乌尔黄鼠疫源地
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干旱草原地带及察哈尔丘陵区和松辽平原的部分地区。行政区划包括现在的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漠以南,共4个盟市27个旗县(市),面积100 602平方公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从该疫源地的11种啮齿动物,2种食肉动物,8种蚤类和1种蜱分离出2 354株鼠疫菌。其中达乌尔黄鼠是主要疫源动物,其体外寄生蚤方形黄鼠蚤是主要传播媒介;褐家鼠将野外黄鼠鼠疫带到居民区,造成人间鼠疫的流行,其体外寄生蚤印鼠客蚤和不等单蚤是主要传播媒介。1960年开展大面积消灭鼠疫疫源工作后,在20多年未发现动物鼠疫流行后,又于1981~1996年有12个年度发现黄鼠鼠间鼠疫流行(其中扎鲁特旗疫源地是1985年发现的),共检出鼠疫菌79株,血凝阳性53份。
(3)布氏田鼠疫源地
该疫源地分布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锡林郭勒盟,东起东乌珠穆沁旗,西至苏尼特左旗,沿国境线分布的5个边疆旗、市,均属干旱草原地带。该疫源地1970年4月首次发现布氏田鼠鼠疫暴发流行,疫源地总面积约66 414平方公里。自1970年证实该疫源地存在后,动物间鼠疫一直处于自然流行状态。其中,1970~1971年,1975~1976年曾有两次动物间鼠疫大流行。至今尚无人间鼠疫流行的记载。以后经锡林郭勒盟地方病防治站深入.
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该疫源地动物流行病的一些情况。自1970年后共检出染疫动物1 233只,其中布氏田鼠1 157只,疫蚤205组,有原双蚤、近代新蚤、黄鼠蚤和秃病蚤等。除啮齿动物外,还从狐狸、在鼠洞栖息的沙即鸟体内分离出鼠疫菌。1981~1996年,亦发现有6个年度有动物间鼠疫流行,并检出鼠疫菌48株。
(4)长爪沙鼠疫源地
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人间鼠疫。1954年7、8月间在现今的巴彦淖尔市的杭锦后旗与临河市发生腺鼠疫8例,并从当地自毙长爪沙鼠及蚤体内分离出鼠疫菌,这是在中国首次证实长爪沙鼠鼠疫的存在。而后相继进行的大量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确实存在有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该疫源地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22个旗(县、市)的荒漠草原,总面积约为134 803万平方公里。1954年后从18种啮齿动物,24种蚤,1种蜱以及2种食肉动物,1种鸟类中共检出鼠疫菌3 170株。其中以长爪沙鼠检出鼠疫菌最多,证明长爪沙鼠是主要的疫源动物。在疫源地北部地带,大沙鼠、子午沙鼠和黄兔尾鼠在保存鼠疫疫源上可能起有一定的作用。1981~2005年,有17个年度均发现有动物鼠疫流行,共检出鼠疫菌2 206株。这一地区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乃至全国动物疫情最为活跃的疫源地区之一。特别是1994年后,该地区动物疫情流行呈现频率加快、密度加大、强度增高及多点暴发等特点。1996年该疫源地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包头市的固阳县、达茂旗,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哲里木盟的扎鲁特旗等6个盟市、10个旗县市发生有鼠间疫情。
2.加强疫情监测
鼠疫疫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鼠疫流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鼠疫防治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从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年开始,全区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监测方案的要求,使鼠疫疫情监测报告工作逐步步入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开展了比较系统的鼠疫疫情动向监测工作。监测方法以定点监测为主,辅之以流动监测,并于1985年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内蒙古鼠疫监测工作方案》。
1981年,全区设立的固定监测点共计有17个,经过后来的逐步调整,至1985年时,全区总共建立有鼠疫疫情动向固定监测点11个,流动监测点19个。五年来的累计监测面积达到了29 662平方公里,总共剖验鼠类181 823只,培养蚤类27 869组174 852匹,蜱螨85组983匹,判定疫鼠375只,疫蚤252组1 370匹,血凝阳性841份。在集宁和二连的铁路沿线,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地区,及时发现并报告了鼠间的疫情,还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现了两处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疫源地。
除1989年国家在满洲里市、扎鲁特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鄂托克前旗4个不同类型的疫源设立有5个国家级监测点外,自治区还在阿鲁科尔沁旗、正镶白旗、达茂旗、乌拉特中旗设立了4个自治区级固定监测点。1981~1995年全区累计设鼠疫疫情监测点558个,平均每年设监测点37.2个,剖验各种宿主动物362 265只,检出染疫动物1 403只,阳性检出率为0.39%;培养各种蚤类57 423组367 291匹,检出染疫蚤类574组3 219匹,阳性组数检出率为1.00%;用被动血凝方法查各种动物血清221 552份,检出阳性血清1 223份,阳性检出率为0.55%。
1996~2000年,在5个国家级固定监测点,4个自治区级固定监测点和每年设定的流动监测点,共剖验各种宿主动物144 216只,培养各种蚤类156 596匹,用血凝方法查各种动物血清90 720份。结果在达乌尔黄鼠疫源地的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多伦县等旗县和长爪沙鼠疫源地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乌拉特中旗、达茂联合旗、二连浩特市、镶黄旗、固阳县共11个旗县检出染疫宿主动物1 120只,染疫蚤类1 785匹,血凝阳性血288份。其中多伦县、乌审旗是新判定的疫源旗县。
3.21世纪疫情发现新动向
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松辽平原地区的乌兰浩特市,在动物鼠疫静息了39年,稳定控制达标12年后的1999年,又在义勒力特镇检出3份阳性血清,并在该镇原阳性点附近又检出阳性血清2份,经专家认定为现疫流行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于1962年动物鼠疫流行终止后,曾于1989年在该旗的喜尔根苏木检出1份阳性血清,2001年在巴彦胡硕地区又检出阳性血清1份,两地为连片疫源地,再加上一些地区黄鼠密度回升,已具备发生和流行的指标,进一步证明了该疫源地的存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2001年又检出阳性血清6份,这块疫源地大部分地区为原始草场,生态环境没有改变,具有主要宿主动物黄鼠平均密度高,黄鼠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大,空间分布均匀等特点,媒介数量也相应较高,完全具备了鼠疫自然疫源性长期存在和出现动物鼠疫暴发流行的条件。
2002年,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乌兰察布盟的化德县、四子王旗,包头市的达茂旗,锡林郭勒盟的正镶白旗和赤峰市的敖汉旗,先后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先后5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到全区8个盟市24个旗县进行实地督察监测并指导疫情处理,期间,各监测点送检菌株84株,判定疫鼠66只,疫蚤19组46匹,鼠疫疫情未波及人间。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历史疫区,自1987年疫源地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地区长爪沙鼠密度剧增,超过黄鼠密度的几十倍,使该片疫源地更加复杂化。如果流行强度继续增加,范围扩大,可造成黄鼠、长爪沙鼠动物间鼠疫的共同流行。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乡地区,通过几年的监测发现,动物鼠疫发生的频率明显升高,且来势凶猛,2002年又检出鼠疫菌41株。该疫源地区生态条件优越,宿主动物分布连续,又与达乌尔黄鼠疫源地相连,人口密度相对较高,集通铁路及呼海大通道在境内穿过,而且有的疫点就在铁路和车站附近。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地区经过5年的静息期(1997~2001年),2002年在乌拉特中旗又发生了动物间鼠疫疫情,全年共判定鼠疫菌株15株。其原因是当年降雨量大,植被生长茂盛,宿主动物食物充足,大部分历史疫点鼠密度升高,而导致动物鼠疫大流行。
2003年,全区又有6个盟市24个旗县发生动物间鼠疫疫情流行。首次判定的动物间鼠疫发生于4月30日,地点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赤峰市的巴林右旗自1949年发生动物间鼠疫,在沉寂了54年后,又于5月再次检出阳性血清4份。自治区立刻派出鼠疫防治专家赴巴林右旗等疫区进行现场疫区处理指导,先后发出疫情通报6期,疫情动态18期。当年全区共检菌230株,复判率为100%,同时还检出阳性血清20份。为保证全区鼠疫检测工作按时正常进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全年制作和发放鼠疫诊断用生物制品2 100份。自治区卫生厅还为全区12个盟市59个旗县更新了130套鼠疫应急机动装备箱。在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松辽平原地区兴安盟的科右中旗,长爪沙鼠已遍布巴镇以南的所有苏木(镇)。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和敖汉旗2003年分别检出达乌尔黄鼠血凝阳性血清4份和3份。敖汉旗在间隔了45年,即控制达标16年后,于2003年在局部地区又重新发生动物间鼠疫疫情流行。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2003年检出黄鼠血凝阳性血清12份,最高滴度达到1:2 560。二连浩特市2003年夏季降水量较多,风沙较小,植被生长茂盛,鼠密度明显增高,单公顷鼠洞数量最高达819个洞;秋季发生了动物鼠疫暴发流行,共检出鼠疫菌株129株,疫点多发生在市区周围,家、野鼠交窜活动现象十分严重。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2003年动物鼠疫流行,无论流行强度还是流行范围都是1970年之后疫情较重的一年,此次流行的8个疫点波及3个苏木6个嘎查,面积达5 400平方公里;并从捕获的大沙鼠体内分离出鼠疫菌,这在巴彦淖尔盟地区还属第一次(1970年鼠疫大流行时,该地方只在自毙的大沙鼠体内检出过2株鼠疫菌)。
2004年,自3月23日在二连浩特发现动物间鼠疫后,又分别于4月19日~5月19日及7月15日~9月25日在多伦县、化德县、察右后旗、四子王旗、乌拉特前旗、阿鲁科尔沁旗、鄂托克旗、满洲里市等地区发现有动物间鼠疫疫情的流行。其中,满洲里市是自1926年第一次检出鼠疫血凝阳性材料之后,时隔80年后又一次检出血凝阳性材料。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分别于1970年、1987年、1996年三次发生动物间鼠疫大流行,进入21世纪后又于2004年发生了第四次动物间鼠疫大流行,疫区面积3 456平方公里。11月5日苏尼特右旗还发现了1例腺鼠疫继发肺鼠疫人间病例,当地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在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预防、诊断和救治,使疫情有效地得到了控制,没有发生继发感染和扩散。这一年全区送检菌株145株,复判率100%,检出疫鼠93只,疫蚤55组138匹,血凝阳性血清42份。4月中旬,自治区卫生厅组织召开了全区鼠疫防治专家会议,分析鼠疫流行趋势,研究今后防治策略,并先后11次派出41人次到全区9个盟市26个旗县进行实地督察指导监测工作,并发放各类鼠疫诊断用品2 000余支。
在蒙古旱獭疫源地满洲里市,由于捕杀和经济开发,旱獭数量降至零,该地区主要栖居宿主为达乌尔黄鼠,2004年从达乌尔黄鼠检出血凝阳性血清14份,表明静息了80余年的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可能再次进入活跃状态,并有宿主更替现象。2004年,从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的达乌尔黄鼠检出血凝阳性血清4份,表明该地区疫情仍处活跃状态。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除先后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外,在苏尼特右旗发现人间鼠疫病例1例,隐性感染者4例。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前旗从1986年发生人间、动物间鼠疫暴发流行后,2004年再次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说明该地区疫情仍处在活跃期。乌拉特中期2004年虽未发生疫情,但局部地区鼠密度大幅回升,特别是子午沙鼠数量之高,是近20年少有的。2004年4月自治区再次为全区12个盟市及旗县(市)更新装备了鼠疫应急机动装备箱44套(每套3件),个人装备286套,全区12个盟市54个自然疫源旗县和新发生疫情的旗县全部装备到位。
2005年全区共有7个盟市23个旗县市检出鼠疫菌199株,检出血凝阳性血清46份。这年全区动物间鼠疫疫情的特点是流行强度较大,波及范围较广,并且在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的布氏田鼠疫源地内检出了沙鼠型的菌株。7月16日锡林郭勒盟报告发现了1例鼠疫疑似人间病例,经自治区和当地专家进行实验室处理和观察后,最终排除了人间鼠疫。2005年,再次从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分别检出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表明在蒙古旱獭疫源地疫情仍处活跃状态,且呈现疫源地扩大之趋势。通辽市的扎鲁特旗为国家级监测点,也检出了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1份(该地区已连续7年未检出阳性材料),说明随着环境改变,主要宿主密度的增加,动物间疫情又重新活跃起来。而布氏田鼠疫源地也正处于动物鼠疫流行活跃期,2005年在3个旗县(市)判定有疫情,但在疫源地内鼠类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所判定的疫鼠、疫蚤中,长爪沙鼠占88.61%,秃病蚤占62.50%,方形黄鼠蚤占31.25%。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