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皮艺也称皮艺、皮雕画,是一门传统的古老技艺,是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的缩影,也是曾经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货品。
2021年5月24日,蒙古族皮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以猎物和家禽的皮毛为原材料,缝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并利用牛皮结实耐用与易刻、烫、染的特性,在皮子上刻、画或烫出图案,再用皮线缝上动物牙齿和金银等装饰物制作皮艺用品。
蒙古族皮艺是在手工鞣制皮革的基础上进行制作的,其表现形式有透雕和浮雕,图案有简有繁。
在牛皮上作画,有着复杂的过程,每一幅皮画都要经过选皮、润湿、描绘踏图、敲压轮廓、浮雕、染色、镶嵌填充立体效果及装裱等一系列工序。首先从造型的描绘开始,然后是技能性的雕刻,雕刻制作要慢而精心,不能有丝毫差错,雕刻造型完成后是染色,最后进行皮雕的组装配套以及镶嵌宝石或玉石。一系列精细的工艺使得皮雕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据考古发现,内蒙古地区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皮革制品。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周礼·考工记》中列出了30多种手工艺,其中《攻皮》一书详细记载了皮革制作甲胄的工艺,为后世典范。
随着时间发展,皮制品的装饰开始出现刺绣、剪皮贴花、镶嵌等工艺手法,特别是刺绣工艺变得十分发达。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绣以银丝的驼皮靴,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利用多种料在皮革上刺绣。
据《蒙古卫拉特法典》记载,在400余年前,蒙古族人民所加工利用的兽皮就有驼皮、香牛皮、羊皮等多种皮类。其中“香牛皮”一词的出现,表明了在17世纪时蒙古族人民已经会把牛皮加工成香牛皮来使用了。
到了清朝,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皮革造型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皮革制品的装饰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用刺绣、贴花、镶嵌等多种工艺结合装饰的鞍辕极为精美。
《厄鲁特旧俗记闻》中记载:“台吉靴以红香牛皮为主,中嵌鹿皮,刺以纹绣……”可见当时皮靴装饰之精巧。
如今的皮艺传承人,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皮艺,更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着传统皮艺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让蒙古族皮艺不仅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更是艺术品、生活用品、家居产品,甚至是时尚单品。
蒙古族皮艺也称皮艺、皮雕画,是一门传统的古老技艺,是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的缩影,也是曾经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货品。
2021年5月24日,蒙古族皮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以猎物和家禽的皮毛为原材料,缝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并利用牛皮结实耐用与易刻、烫、染的特性,在皮子上刻、画或烫出图案,再用皮线缝上动物牙齿和金银等装饰物制作皮艺用品。
蒙古族皮艺是在手工鞣制皮革的基础上进行制作的,其表现形式有透雕和浮雕,图案有简有繁。
在牛皮上作画,有着复杂的过程,每一幅皮画都要经过选皮、润湿、描绘踏图、敲压轮廓、浮雕、染色、镶嵌填充立体效果及装裱等一系列工序。首先从造型的描绘开始,然后是技能性的雕刻,雕刻制作要慢而精心,不能有丝毫差错,雕刻造型完成后是染色,最后进行皮雕的组装配套以及镶嵌宝石或玉石。一系列精细的工艺使得皮雕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据考古发现,内蒙古地区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皮革制品。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周礼·考工记》中列出了30多种手工艺,其中《攻皮》一书详细记载了皮革制作甲胄的工艺,为后世典范。
随着时间发展,皮制品的装饰开始出现刺绣、剪皮贴花、镶嵌等工艺手法,特别是刺绣工艺变得十分发达。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绣以银丝的驼皮靴,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利用多种料在皮革上刺绣。
据《蒙古卫拉特法典》记载,在400余年前,蒙古族人民所加工利用的兽皮就有驼皮、香牛皮、羊皮等多种皮类。其中“香牛皮”一词的出现,表明了在17世纪时蒙古族人民已经会把牛皮加工成香牛皮来使用了。
到了清朝,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皮革造型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皮革制品的装饰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用刺绣、贴花、镶嵌等多种工艺结合装饰的鞍辕极为精美。
《厄鲁特旧俗记闻》中记载:“台吉靴以红香牛皮为主,中嵌鹿皮,刺以纹绣……”可见当时皮靴装饰之精巧。
如今的皮艺传承人,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皮艺,更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着传统皮艺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让蒙古族皮艺不仅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更是艺术品、生活用品、家居产品,甚至是时尚单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