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人平时从事繁重、艰苦的农、牧、猎、渔业生产。战时,男子应征出战驰马疆场,生产和战争的需要,也出于本民族兴旺发展的需要,达斡尔族人自古以来都特别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有:曲根球(贝阔)、射箭、赛马、摔跤、扳棍、颈力、围猎棋等。
1.曲棍球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历史悠久,开展最为广泛,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相传是辽代契丹人“击鞠”运动的继承和延袭。
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极类似当代曲棍球运动。唐朝士人王建曾赋诗描写宫女们表演“步打球”的情形,“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女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辽代,契丹人中盛行这种球类运动,在《辽史》中称为“击鞠”,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随着岁月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消失,唯有在达斡尔族中保留并发展了该项体育运动。整个清代直至解放初期,达斡尔族中盛行曲棍球运动。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做“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击球曲棍,旧式曲棍选择根部自然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粗细适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棍身较长。球,称为“朴列”,大小如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也偶尔使用骨球。木球用杏根或柞树根磨圆制成;毛球用畜、兽毛团制而所;火球用桦树上长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任往来飞驰,不熄灭。
2.射箭 射箭是清代达斡尔族中广为开展的一项重要军体活动,是直接服务于狩猎生产和军事的运动项目,也是考取八旗披甲的重要课目之一。
射箭比赛有两种,一种是儿童少年们的“萨克·哈日博贝”,即射羊踝骨,是儿童少年的游戏活动。一种是成年男子的“通库·哈日博贝”,即强弓射靶。靶——“通库”是用毛毡或兽皮制成的圆形靶,直径约一尺八寸,靶环五道,红白二色相间,环的中心是洞眼。比赛时靶距30步、50步不等,射中环并穿过洞眼多者为胜。比赛常以“莫昆”、村屯为单位组织进行,双方选出相等射手参赛。射箭比赛仪式庄重,赛前杀牲供射手共餐,其费用由负方承担,胜方优秀射手为全族人赞誉。
弓,达斡尔族称“讷莫”,民间多以柞、桦、稠李子树干为料,刮削加工上弦而成。用于征战和猎射大兽的强弓需用特殊工艺精心制作,多由齐齐哈尔军队的兵械工匠制作。为增加弓的弹力,弓身两片坚韧木材粘合成一体,弓长约五尺左右。箭,达斡尔语称“索木”,箭头安装金属或骨质的箭镞,称“奇日达勒”,箭尾饰夹两排对称的雕或鹰等猛禽的翅羽,以保持飞行平衡,射手引弓时戴扳指于大拇指。射箭运动现已失传,莫旗山区达斡尔族儿童尚有自制小木弓以做玩具游戏者。
3.赛马 达斡尔族人因生产和征战的需要,素注重饲养良马,有一匹识途善奔的骏马是达斡尔人的骄傲。赛马是达斡尔族人训练、弦耀骏马和骑术的好时机,赛马比赛多在春节期间和重大集会上进行,此俗一直保留到今天。
赛马分竞速和竞力两种,竞速赛程短,一般为5华里~10华里,赛道选宽敞平坦之处,便于骑手相追互超。竞耐力的比赛,赛程长达20华里~40华里不等,赛途中常有小山岗和小河沟。
4.摔跤 摔跤是达斡尔族人非常喜欢并广为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每次体育比赛,必设摔跤一项。摔跤没有特殊的服装,腰间系一宽布带,互握紧腰带即可开跤。摔跤的技巧很多,有勾、绊、背、晃、旋、踢等,不仅竞力,而且是智谋和技巧的较量。倒地背触地或中膝部触地为败。
摔跤分为淘汰和对抗赛两种,淘汰赛时一个选手被摔倒,其他任何人都可上场与胜者角逐,淘汰多人者为胜,又可采取分组淘汰赛。对抗赛是比赛对方选对等数选手组队,排成一排,首先由排头对阵,败者下场,败队下一名队员上场,依次进行,将对方全体淘汰,尚有未淘汰者一队为胜。
5.扳棍 扳棍用约长二尺,粗细适中的坚实木棍一根,比赛对方伸直双腿坐于平地,脚对脚,双手握紧木棍,裁判令下,两人运力扳拉,将对方拉起为胜,分腿、斜倒、松棍皆为败。此项运动至今盛行。
6.颈力 颈力比赛用宽布带,打结扣套于双方的脖颈上,双手各按自己的大腿,比赛开始,用力后仰,将对方拉起,使其臀部离地者为胜,不可分腿、斜倒。
摔跤、扳棍、颈力比赛至今仍是每次运动会和重大庆祝活动中必设的体育竞赛项目。
7.围鹿棋和围棋 围鹿棋和围棋是达斡尔族的智力运动项目。其步法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围、追、堵、截为主,这点很能表现狩猎生产的围山、追踪、堵后路、截道而击的特点。围鹿棋对奕时一方用兽畜“嘎拉哈”(踝骨)2个作子,叫“博格”(即鹿)。另一方用24个饭豆粒或削好的木块作士,鹿可吃士,士不能吃鹿,只能围堵。持鹿者先走,鹿在无士围堵时一次只能走一格,横、竖、斜格都可以,而在吃士时需跳两格,此时鹿所跳之格必须有士,而士后是空格,鹿便可跳将此吃掉。士每次只可走一格,预先摆8个子,手剩16个子,随时填位,填位算一步,不能走其它子。鹿被堵住无路时为败,而士无子或不够围堵时也为败。
围棋对奕时双方各有18个子,开盘时盘上无子,任何一方都可先摆,若能将子摆成四方形,则可吃掉对方任意一子。此棋下起来互相堵截抢占位置,险象横生,妙趣无穷,若18子摆尽,可走盘上子,一次一格,最后以剩子多者为胜,少者为负。上述两种棋类运动,如今很少有人会玩,只有山区部分达斡尔族老人们尚知其一、二。
8.寻棒 寻棒是少年儿童们在夜间进行的一种游戏,参加人数不限。比赛开始时,由一人将一根长约半尺,比手指粗的木棒从固定地点抛出,然后大家去寻找,找到者将木棒藏在身上,返回抛出点,敲响木棒即为得胜。但在找到木棒者返回抛出点前被他人发现即可争夺,夺得木棒者为胜。这种体育游戏,有益于提高少年们在夜间观察和搏斗的能力,此种游戏至今仍为孩童们喜爱。
二、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
自清末、民国初年大批汉族群众迁入莫旗境内,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手工业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繁重的劳动,使他们无力也无心开展更多的体育活动。在农闲季节、节日里,为活跃生活、强身健体,青年人多开展摔跤、掰手腕、拉手指钩、拔河、下象棋等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外,则开展各种现代体育活动。青少年传统的运动、游戏项目较多,除上述成人开展的项目外还有:背人、驮人摔跤(骑马仗)、赛跑、跳绳、踢踺子、滑冰、玩雪爬犁、打雪仗、抓迷藏(藏猫猫),单或双腿跳远、跳圈、顶头皮、单腿顶膝盖、放风筝,弹玻璃球、打弹弓、打冰溜、抽冰尜、找宝、找物等等。女孩子还玩跳格、跳皮筋等。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长期以来就与达斡尔族比邻,和睦相处,生产、生活方式与达斡尔族有许多相近之处,经济、文化互相影响,故其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与达斡尔族基本一致。
居住在莫旗的其他少数民族因远离其本民族的集聚地,人数较少,故很少开展其本民族故有的传统体育运动,其民间体育活动基本与本地的汉族、达斡尔族一致,其中以村屯集居的朝鲜族时而开展其本民族的如打秋千、跳板等体育运动。
一、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人平时从事繁重、艰苦的农、牧、猎、渔业生产。战时,男子应征出战驰马疆场,生产和战争的需要,也出于本民族兴旺发展的需要,达斡尔族人自古以来都特别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有:曲根球(贝阔)、射箭、赛马、摔跤、扳棍、颈力、围猎棋等。
1.曲棍球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历史悠久,开展最为广泛,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相传是辽代契丹人“击鞠”运动的继承和延袭。
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极类似当代曲棍球运动。唐朝士人王建曾赋诗描写宫女们表演“步打球”的情形,“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女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辽代,契丹人中盛行这种球类运动,在《辽史》中称为“击鞠”,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随着岁月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消失,唯有在达斡尔族中保留并发展了该项体育运动。整个清代直至解放初期,达斡尔族中盛行曲棍球运动。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做“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击球曲棍,旧式曲棍选择根部自然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粗细适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棍身较长。球,称为“朴列”,大小如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也偶尔使用骨球。木球用杏根或柞树根磨圆制成;毛球用畜、兽毛团制而所;火球用桦树上长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任往来飞驰,不熄灭。
2.射箭 射箭是清代达斡尔族中广为开展的一项重要军体活动,是直接服务于狩猎生产和军事的运动项目,也是考取八旗披甲的重要课目之一。
射箭比赛有两种,一种是儿童少年们的“萨克·哈日博贝”,即射羊踝骨,是儿童少年的游戏活动。一种是成年男子的“通库·哈日博贝”,即强弓射靶。靶——“通库”是用毛毡或兽皮制成的圆形靶,直径约一尺八寸,靶环五道,红白二色相间,环的中心是洞眼。比赛时靶距30步、50步不等,射中环并穿过洞眼多者为胜。比赛常以“莫昆”、村屯为单位组织进行,双方选出相等射手参赛。射箭比赛仪式庄重,赛前杀牲供射手共餐,其费用由负方承担,胜方优秀射手为全族人赞誉。
弓,达斡尔族称“讷莫”,民间多以柞、桦、稠李子树干为料,刮削加工上弦而成。用于征战和猎射大兽的强弓需用特殊工艺精心制作,多由齐齐哈尔军队的兵械工匠制作。为增加弓的弹力,弓身两片坚韧木材粘合成一体,弓长约五尺左右。箭,达斡尔语称“索木”,箭头安装金属或骨质的箭镞,称“奇日达勒”,箭尾饰夹两排对称的雕或鹰等猛禽的翅羽,以保持飞行平衡,射手引弓时戴扳指于大拇指。射箭运动现已失传,莫旗山区达斡尔族儿童尚有自制小木弓以做玩具游戏者。
3.赛马 达斡尔族人因生产和征战的需要,素注重饲养良马,有一匹识途善奔的骏马是达斡尔人的骄傲。赛马是达斡尔族人训练、弦耀骏马和骑术的好时机,赛马比赛多在春节期间和重大集会上进行,此俗一直保留到今天。
赛马分竞速和竞力两种,竞速赛程短,一般为5华里~10华里,赛道选宽敞平坦之处,便于骑手相追互超。竞耐力的比赛,赛程长达20华里~40华里不等,赛途中常有小山岗和小河沟。
4.摔跤 摔跤是达斡尔族人非常喜欢并广为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每次体育比赛,必设摔跤一项。摔跤没有特殊的服装,腰间系一宽布带,互握紧腰带即可开跤。摔跤的技巧很多,有勾、绊、背、晃、旋、踢等,不仅竞力,而且是智谋和技巧的较量。倒地背触地或中膝部触地为败。
摔跤分为淘汰和对抗赛两种,淘汰赛时一个选手被摔倒,其他任何人都可上场与胜者角逐,淘汰多人者为胜,又可采取分组淘汰赛。对抗赛是比赛对方选对等数选手组队,排成一排,首先由排头对阵,败者下场,败队下一名队员上场,依次进行,将对方全体淘汰,尚有未淘汰者一队为胜。
5.扳棍 扳棍用约长二尺,粗细适中的坚实木棍一根,比赛对方伸直双腿坐于平地,脚对脚,双手握紧木棍,裁判令下,两人运力扳拉,将对方拉起为胜,分腿、斜倒、松棍皆为败。此项运动至今盛行。
6.颈力 颈力比赛用宽布带,打结扣套于双方的脖颈上,双手各按自己的大腿,比赛开始,用力后仰,将对方拉起,使其臀部离地者为胜,不可分腿、斜倒。
摔跤、扳棍、颈力比赛至今仍是每次运动会和重大庆祝活动中必设的体育竞赛项目。
7.围鹿棋和围棋 围鹿棋和围棋是达斡尔族的智力运动项目。其步法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围、追、堵、截为主,这点很能表现狩猎生产的围山、追踪、堵后路、截道而击的特点。围鹿棋对奕时一方用兽畜“嘎拉哈”(踝骨)2个作子,叫“博格”(即鹿)。另一方用24个饭豆粒或削好的木块作士,鹿可吃士,士不能吃鹿,只能围堵。持鹿者先走,鹿在无士围堵时一次只能走一格,横、竖、斜格都可以,而在吃士时需跳两格,此时鹿所跳之格必须有士,而士后是空格,鹿便可跳将此吃掉。士每次只可走一格,预先摆8个子,手剩16个子,随时填位,填位算一步,不能走其它子。鹿被堵住无路时为败,而士无子或不够围堵时也为败。
围棋对奕时双方各有18个子,开盘时盘上无子,任何一方都可先摆,若能将子摆成四方形,则可吃掉对方任意一子。此棋下起来互相堵截抢占位置,险象横生,妙趣无穷,若18子摆尽,可走盘上子,一次一格,最后以剩子多者为胜,少者为负。上述两种棋类运动,如今很少有人会玩,只有山区部分达斡尔族老人们尚知其一、二。
8.寻棒 寻棒是少年儿童们在夜间进行的一种游戏,参加人数不限。比赛开始时,由一人将一根长约半尺,比手指粗的木棒从固定地点抛出,然后大家去寻找,找到者将木棒藏在身上,返回抛出点,敲响木棒即为得胜。但在找到木棒者返回抛出点前被他人发现即可争夺,夺得木棒者为胜。这种体育游戏,有益于提高少年们在夜间观察和搏斗的能力,此种游戏至今仍为孩童们喜爱。
二、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
自清末、民国初年大批汉族群众迁入莫旗境内,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手工业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繁重的劳动,使他们无力也无心开展更多的体育活动。在农闲季节、节日里,为活跃生活、强身健体,青年人多开展摔跤、掰手腕、拉手指钩、拔河、下象棋等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外,则开展各种现代体育活动。青少年传统的运动、游戏项目较多,除上述成人开展的项目外还有:背人、驮人摔跤(骑马仗)、赛跑、跳绳、踢踺子、滑冰、玩雪爬犁、打雪仗、抓迷藏(藏猫猫),单或双腿跳远、跳圈、顶头皮、单腿顶膝盖、放风筝,弹玻璃球、打弹弓、打冰溜、抽冰尜、找宝、找物等等。女孩子还玩跳格、跳皮筋等。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长期以来就与达斡尔族比邻,和睦相处,生产、生活方式与达斡尔族有许多相近之处,经济、文化互相影响,故其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与达斡尔族基本一致。
居住在莫旗的其他少数民族因远离其本民族的集聚地,人数较少,故很少开展其本民族故有的传统体育运动,其民间体育活动基本与本地的汉族、达斡尔族一致,其中以村屯集居的朝鲜族时而开展其本民族的如打秋千、跳板等体育运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