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治区科委”)成立之初,曾制定《1958—1965年八年科技发展远景纲要》和《1961—1967年七年科技发展纲要》。
1959年,根据聂荣臻副总理要求提前五年完成国家科委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自治区科委在上述两个“纲要”的基础上,开始起草“三年规划八年设想”。
1960年,自治区科委正式制定《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这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虽在指导思想上受到大跃进的影响,指标要求和项目安排有不切合实际之处,但对科技界是个极大地鼓舞。
1961年,自治区科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纲要比较切合实际,实施情况良好。
1963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研究和落实了《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自治区成立了规划委员会和专业规划小组,召开了农业、气象、水利、盐碱地改良等专业会议。制定了《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这个规划采取边制定、边落实项目的办法,到1964年2月规划定稿时,已落实项目总数的50%。1963—1966年,自治区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按此规划进行。
1982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编制十五年(1986—2000)科技发展规划的报告》。根据这一精神,自治区组织了千人以上的科技队伍,在调查摸底的前提下,编制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七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分纲要、专项科技发展规划、行业技术发展政策等部分,共设计608个项目。规划强调了发展地方资源优势,突出了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一、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三年规划”是1960—1962年的具体科研规划;“八年设想”是1960—1967年科学技术达到的水平和目标。
“三年规划八年设想”的方针是:根据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要以高速度、大跃进精神,建设现代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全面规划,加强领导,重点突出,迎头赶上,壮大自治区科技力量,重点部门科技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我区强大的科研基地。
“三年规划”总任务是:三年基本解决农牧林业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建设科研机构;开展农牧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工矿企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为中心的群众性的“双革”运动;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猛攻尖端;以原子能、喷气技术和冶炼特种钢为中心,带动无线电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力学及非金属材料的尖端技术研究,为我区建立钢铁、畜牧、森工三大基地服务。
“八年设想”总目标是:争取八年内掌握世界上最新的冶炼钢铁、合金钢技术;高速发展畜牧业、森工的科学技术,力争在最短时间内科技的主要方面达到国内上游水平。
“三年规划”共设计157个课题,其中农业(包括牧、林、水、气、机械化、治沙、蔬菜、果树)29个课题;工业(包括轻、重工业、化工、煤炭、电力、矿藏资源勘测、综合利用)52个课题;医药2个课题;仪器仪表、计量6个课题;基础理论41个课题;尖端技术27个课题。研究重点有:农业上研究地区分类综合栽培技术、甜菜丰产高糖栽培技术;牧业上进行饲养管理技术及提高繁殖率的研究、新品种培育;林业上进行采伐方式、采伐更新技术的研究;气象上进行人工降雨、沙区飞播牧草的研究、农牧业专业气象研究;水利上进行南水北调引水线路及用水平衡方案研究、黄区、灌区灌溉制度和技术的研究;轻工上进行提高乳品质量和新品种的研究、提高毛纺、皮革质量技术的研究、碱湖开发利用研究;农牧业机械要求改、创、制、定型1300种机具、进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业上重点进行机械制造、冶炼自动化、稀土分离提取技术的研究。此外,还要重点进行三废利用,沙地公路建筑技术、同位素应用、探空火箭、宇宙射线、人造卫星信号接收发射设备研究、10万次/秒计算机研制等。
“八年设想”共提出22个方面41个目标。重点有:同位素在全区的应用普及,建成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计算中心;完成60种稀土合金钢试验,中小高炉实验自动化;完成稀土和贵重金属提取技术研究并满足冶炼需要,中、小企业实现自动化;完成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翻一番栽培技术和实现机械化的机种、制造技术;完成牲畜良种化;木材利用率达90%,实现采伐、运集、装卸机械化;完成南水北调引水线路施工设计方案;人工控制天气八年消灭雹、旱灾害;完成100种畜副产品加工技术;完成盐碱湖提出溴、钾、硼技术;医药卫生消灭鼠疫、布氏菌病、梅毒、克山病;完成稀土、有色金属、非金属矿藏资源调查。
二、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
根据国家科委关于“1961—1962两年计划,一次安排,只报重点”的通知精神,自治区科委制定了“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
根据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结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际情况,提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的编制原则为:“以农业为中心,重点部署,集中力量,力求效果”,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必须集中绝大部分力量,首先为农业服务,为农业生产过关;结合实际,稳步地开展一些尖端科学的探讨性研究。
纲要只有项目,未设课题。农业5项、牧业5项、林业和治沙3项、地质资源1项、医药卫生4项、冶金机械3项、工交4项、尖端技术4项、基础理论1项,共30项。重点有:农牧业机械化试点、人工控制天气(消雹、抗旱、降水)、寻找新的代食品、草原改良试点、提高繁殖成活率、煤炼焦、稀土合金钢冶炼技术、林木速生丰产、野生纤维利用研究、工业系统生产半机械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研究试验、地质、资源勘测和调查、克山病防治、牧区不孕症调查、稀土元素分离提取、浓缩铀生产技术等。
三、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做出了《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议,并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达到的目标和技术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3年3月召开了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研究和落实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并拟定了十年(1963—1972)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着重解决吃穿用的科学技术问题。
自治区十年规划以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问题的决议为指导,以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内有关内蒙古地区农业产量指标和技术措施为奋斗目标。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设计项目674项(包括国家下达项目562个,其中自治区主持的181项)。涉及12个专业——草原畜牧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水产、农牧业机械(化)、轻化工、建筑、交通、地质、医药卫生。任务重点:农牧业区划;牧草栽培,农牧结合草田轮作栽培技术;风、雪、旱、涝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及预防措施;提高粮、油产量的育种、栽培技术;发展经济作物(主要甜菜);控制病虫害及疫病危害;营造农牧防护林;改造低产田(盐碱地、旱坡地)和研究水土保持有效措施;草原供水及三大畜病(牛皮蝇、马胃蝇、羊鼻蝇)防治。
规划有两大特点:一是根据1963年5月毛主席提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精神,自治区通过建立样板(或研究中心),把专业科学研究和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结合起来,进行试验研究,为解决综合性的重大关键问题,提供系统的技术措施和依据,为农牧业过关,达到国家农业发展纲要所要求的指标提供样板。规划规定在自治区建立现代化草原畜牧研究中心;黄(黄河)、辽(西辽河)灌区和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四大片粮食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基本田;大兴安岭和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森林、防护林试验基地、和林格尔等五个旗(县)的水土保持试验站,以及乌蓝布和沙漠改造中心。二是编制规划的过程,就是落实规划的过程。从1963年10月成立规划委员会后,到1964年2月规划定稿止,落实到人的项目有366个,占规划总数的50%以上。
规划的执行情况:虽然有50%的项目落实到人,但力量相当薄弱,有些项目难以落实。根据上述情况,国家科委指示:根据需要与可能,能上马多少,就上多少,但要选准自治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关键,在国家十年规划基础上,合、并、减都可,对综合性的项目,一定要坚持。根据国家科委的指示精神,从1963—1966年,自治区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按照十年规划要求,逐年执行的。“文革”开始后,规划执行终止。
四、“七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82年11月25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转发了向国务院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编制十五年(1986—2000)科技发展规划的报告》。报告中强调制定好这一长远规划,对于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制“七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科技进步目标是:“科技工作要面向国民经济;要紧密围绕到本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外已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行业技术改造,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安排” “规划要体现不断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水平,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本世纪末,有选择地把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已普遍采用了的、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在我国基本普及;在某些技术优势领域要有所突破,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组成包括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还要“制定出若干主要领域和行业的技术政策”。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的要求,自治区科委、计委、经委、农委于1985年9月17日联合发出了《关于组织编制“七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了指导思想、规划方法、规划内容、范围、组织措施和时间要求等6个方面。制定“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从1985年6月开始。自治区组织了上千名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各行各业的科技状况、技术水平,广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到1986年底,基本摸清了自治区已探明的主要资源、储量及利用现状;对主要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装备、生产、产品数量和质量、市场占有、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预测,与国内外水平和发展趋势作了对比研究;摸清了自己的优势、技术水平和存在的差距;预测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自治区“七五”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专项科技发展规划和行业技术发展政策。
专项科技发展规划共16个,有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饲料工业、轻纺工业、石油化工、食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公路交通、计算机行业。另外轻纺、冶金、机械和建材4个行业领域又编制了子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共36个。据15个行业领域(机械工业要以行业规划为主,未统计在内)统计共设计608个项目,其中研究开发(包括星火项目)356项,大型工程设计4项,技术引进90项,推广100项,技改和中间试验58项。
“七五”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的特点之一,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行业技术优势,突出了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引进新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进行新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数量,实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转化,从而增强竞争能力,占领和拓展市场。特点之二是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把资源的探明、保护、培育、提高、扩大、冶炼、改造和合理地综合利用,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共有60多项,占1/10强。特点之三是,重点抓开发、引进和成果推广。为快速解决生产关键,提高生产总体技术水平,16个行业普遍重视技术开发、引进和成果推广应用,这类项目248项,占总项目数的40%,如把研究开发类中的开发项目加进去,总数达360项,占总项目的60%左右。特点之四是,根据自治区特点和资源技术优势开拓新领域,利用新技术。“七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新增了电子工业、饲料工业、建材工业。为加快传统技术工艺改造(如农业、畜牧业、草原、食用菌等),快速发展新品种,提高原有品种质量,规划中重视了生物工程这一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技术发展政策与“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上同步进行,共制定了16个行业和领域的技术发展政策,分为3大部分:一是行业或领域技术政策要点;二是各行业的技术发展政策;三是各行业技术发展现状情况的背景材料。技术发展政策共有16个行业、144个方面、867条。
16个专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发展政策,于1987年,由自治区科技顾问委员会逐项进行审议定稿后,上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但自治区人民政府未批准。
1958年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治区科委”)成立之初,曾制定《1958—1965年八年科技发展远景纲要》和《1961—1967年七年科技发展纲要》。
1959年,根据聂荣臻副总理要求提前五年完成国家科委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自治区科委在上述两个“纲要”的基础上,开始起草“三年规划八年设想”。
1960年,自治区科委正式制定《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这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虽在指导思想上受到大跃进的影响,指标要求和项目安排有不切合实际之处,但对科技界是个极大地鼓舞。
1961年,自治区科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纲要比较切合实际,实施情况良好。
1963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研究和落实了《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自治区成立了规划委员会和专业规划小组,召开了农业、气象、水利、盐碱地改良等专业会议。制定了《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这个规划采取边制定、边落实项目的办法,到1964年2月规划定稿时,已落实项目总数的50%。1963—1966年,自治区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按此规划进行。
1982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编制十五年(1986—2000)科技发展规划的报告》。根据这一精神,自治区组织了千人以上的科技队伍,在调查摸底的前提下,编制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七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分纲要、专项科技发展规划、行业技术发展政策等部分,共设计608个项目。规划强调了发展地方资源优势,突出了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一、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三年规划”是1960—1962年的具体科研规划;“八年设想”是1960—1967年科学技术达到的水平和目标。
“三年规划八年设想”的方针是:根据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要以高速度、大跃进精神,建设现代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全面规划,加强领导,重点突出,迎头赶上,壮大自治区科技力量,重点部门科技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我区强大的科研基地。
“三年规划”总任务是:三年基本解决农牧林业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建设科研机构;开展农牧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工矿企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为中心的群众性的“双革”运动;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猛攻尖端;以原子能、喷气技术和冶炼特种钢为中心,带动无线电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力学及非金属材料的尖端技术研究,为我区建立钢铁、畜牧、森工三大基地服务。
“八年设想”总目标是:争取八年内掌握世界上最新的冶炼钢铁、合金钢技术;高速发展畜牧业、森工的科学技术,力争在最短时间内科技的主要方面达到国内上游水平。
“三年规划”共设计157个课题,其中农业(包括牧、林、水、气、机械化、治沙、蔬菜、果树)29个课题;工业(包括轻、重工业、化工、煤炭、电力、矿藏资源勘测、综合利用)52个课题;医药2个课题;仪器仪表、计量6个课题;基础理论41个课题;尖端技术27个课题。研究重点有:农业上研究地区分类综合栽培技术、甜菜丰产高糖栽培技术;牧业上进行饲养管理技术及提高繁殖率的研究、新品种培育;林业上进行采伐方式、采伐更新技术的研究;气象上进行人工降雨、沙区飞播牧草的研究、农牧业专业气象研究;水利上进行南水北调引水线路及用水平衡方案研究、黄区、灌区灌溉制度和技术的研究;轻工上进行提高乳品质量和新品种的研究、提高毛纺、皮革质量技术的研究、碱湖开发利用研究;农牧业机械要求改、创、制、定型1300种机具、进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业上重点进行机械制造、冶炼自动化、稀土分离提取技术的研究。此外,还要重点进行三废利用,沙地公路建筑技术、同位素应用、探空火箭、宇宙射线、人造卫星信号接收发射设备研究、10万次/秒计算机研制等。
“八年设想”共提出22个方面41个目标。重点有:同位素在全区的应用普及,建成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计算中心;完成60种稀土合金钢试验,中小高炉实验自动化;完成稀土和贵重金属提取技术研究并满足冶炼需要,中、小企业实现自动化;完成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翻一番栽培技术和实现机械化的机种、制造技术;完成牲畜良种化;木材利用率达90%,实现采伐、运集、装卸机械化;完成南水北调引水线路施工设计方案;人工控制天气八年消灭雹、旱灾害;完成100种畜副产品加工技术;完成盐碱湖提出溴、钾、硼技术;医药卫生消灭鼠疫、布氏菌病、梅毒、克山病;完成稀土、有色金属、非金属矿藏资源调查。
二、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
根据国家科委关于“1961—1962两年计划,一次安排,只报重点”的通知精神,自治区科委制定了“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
根据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结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际情况,提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的编制原则为:“以农业为中心,重点部署,集中力量,力求效果”,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必须集中绝大部分力量,首先为农业服务,为农业生产过关;结合实际,稳步地开展一些尖端科学的探讨性研究。
纲要只有项目,未设课题。农业5项、牧业5项、林业和治沙3项、地质资源1项、医药卫生4项、冶金机械3项、工交4项、尖端技术4项、基础理论1项,共30项。重点有:农牧业机械化试点、人工控制天气(消雹、抗旱、降水)、寻找新的代食品、草原改良试点、提高繁殖成活率、煤炼焦、稀土合金钢冶炼技术、林木速生丰产、野生纤维利用研究、工业系统生产半机械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研究试验、地质、资源勘测和调查、克山病防治、牧区不孕症调查、稀土元素分离提取、浓缩铀生产技术等。
三、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做出了《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议,并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达到的目标和技术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3年3月召开了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研究和落实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并拟定了十年(1963—1972)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着重解决吃穿用的科学技术问题。
自治区十年规划以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问题的决议为指导,以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内有关内蒙古地区农业产量指标和技术措施为奋斗目标。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设计项目674项(包括国家下达项目562个,其中自治区主持的181项)。涉及12个专业——草原畜牧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水产、农牧业机械(化)、轻化工、建筑、交通、地质、医药卫生。任务重点:农牧业区划;牧草栽培,农牧结合草田轮作栽培技术;风、雪、旱、涝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及预防措施;提高粮、油产量的育种、栽培技术;发展经济作物(主要甜菜);控制病虫害及疫病危害;营造农牧防护林;改造低产田(盐碱地、旱坡地)和研究水土保持有效措施;草原供水及三大畜病(牛皮蝇、马胃蝇、羊鼻蝇)防治。
规划有两大特点:一是根据1963年5月毛主席提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精神,自治区通过建立样板(或研究中心),把专业科学研究和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结合起来,进行试验研究,为解决综合性的重大关键问题,提供系统的技术措施和依据,为农牧业过关,达到国家农业发展纲要所要求的指标提供样板。规划规定在自治区建立现代化草原畜牧研究中心;黄(黄河)、辽(西辽河)灌区和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四大片粮食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基本田;大兴安岭和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森林、防护林试验基地、和林格尔等五个旗(县)的水土保持试验站,以及乌蓝布和沙漠改造中心。二是编制规划的过程,就是落实规划的过程。从1963年10月成立规划委员会后,到1964年2月规划定稿止,落实到人的项目有366个,占规划总数的50%以上。
规划的执行情况:虽然有50%的项目落实到人,但力量相当薄弱,有些项目难以落实。根据上述情况,国家科委指示:根据需要与可能,能上马多少,就上多少,但要选准自治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关键,在国家十年规划基础上,合、并、减都可,对综合性的项目,一定要坚持。根据国家科委的指示精神,从1963—1966年,自治区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按照十年规划要求,逐年执行的。“文革”开始后,规划执行终止。
四、“七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82年11月25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转发了向国务院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编制十五年(1986—2000)科技发展规划的报告》。报告中强调制定好这一长远规划,对于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制“七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科技进步目标是:“科技工作要面向国民经济;要紧密围绕到本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外已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行业技术改造,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安排” “规划要体现不断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水平,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本世纪末,有选择地把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已普遍采用了的、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在我国基本普及;在某些技术优势领域要有所突破,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组成包括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还要“制定出若干主要领域和行业的技术政策”。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的要求,自治区科委、计委、经委、农委于1985年9月17日联合发出了《关于组织编制“七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了指导思想、规划方法、规划内容、范围、组织措施和时间要求等6个方面。制定“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从1985年6月开始。自治区组织了上千名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各行各业的科技状况、技术水平,广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到1986年底,基本摸清了自治区已探明的主要资源、储量及利用现状;对主要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装备、生产、产品数量和质量、市场占有、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预测,与国内外水平和发展趋势作了对比研究;摸清了自己的优势、技术水平和存在的差距;预测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自治区“七五”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专项科技发展规划和行业技术发展政策。
专项科技发展规划共16个,有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饲料工业、轻纺工业、石油化工、食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公路交通、计算机行业。另外轻纺、冶金、机械和建材4个行业领域又编制了子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共36个。据15个行业领域(机械工业要以行业规划为主,未统计在内)统计共设计608个项目,其中研究开发(包括星火项目)356项,大型工程设计4项,技术引进90项,推广100项,技改和中间试验58项。
“七五”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的特点之一,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行业技术优势,突出了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引进新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进行新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数量,实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转化,从而增强竞争能力,占领和拓展市场。特点之二是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把资源的探明、保护、培育、提高、扩大、冶炼、改造和合理地综合利用,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共有60多项,占1/10强。特点之三是,重点抓开发、引进和成果推广。为快速解决生产关键,提高生产总体技术水平,16个行业普遍重视技术开发、引进和成果推广应用,这类项目248项,占总项目数的40%,如把研究开发类中的开发项目加进去,总数达360项,占总项目的60%左右。特点之四是,根据自治区特点和资源技术优势开拓新领域,利用新技术。“七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新增了电子工业、饲料工业、建材工业。为加快传统技术工艺改造(如农业、畜牧业、草原、食用菌等),快速发展新品种,提高原有品种质量,规划中重视了生物工程这一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技术发展政策与“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上同步进行,共制定了16个行业和领域的技术发展政策,分为3大部分:一是行业或领域技术政策要点;二是各行业的技术发展政策;三是各行业技术发展现状情况的背景材料。技术发展政策共有16个行业、144个方面、867条。
16个专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发展政策,于1987年,由自治区科技顾问委员会逐项进行审议定稿后,上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但自治区人民政府未批准。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