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在1950—1990年41年中由于迁移变动增加的人口为47.3万人,平均每年迁移增长1.15万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9.64‰。迁移变动增长的人口,占41年全市人口增长总量的33.53%。虽然迁移变动增长的人口,仅占全市人口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其能量和作用是巨大的。它改变人口的城乡构成,在41年中,市区由于迁移变动累计增加39.83万人,占市区人口增长总量的43.94%。改变民族构成,增加民族的族数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改变人口年龄构成,因迁入人口年龄构成轻,从而降低年龄中位数和平均年龄,使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大。改变人口文化程度构成,迁入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的要高一些。还改变产业构成,迁入人口多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迁移变动增长的人口,又间接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按包头市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1949年原有人口的自然变动,41年里增加46.81万人,增长138.97%。在1950—1990年期间,原有人口及其自身的自然增长合计为80.5万人,占1990年包头市人口总量的46.07%。同期,原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则占自然增长总量的49.94%。期间,迁移变动人口的自然增长为46.93万人,为迁移变动增长人口的99.22%,占自然增长总量的50.06%。由此可见,人口迁移变动对包头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影响之大。
包头市人口迁移变动,按其发展趋势和速度,大体上可划分为6个阶段。
表4-2-5包头市人口迁移变动分期情况表
一、第一阶段(1950—1955)
1950—1955年,6年中由于人口迁移变动,使包头市人口总量增加12.1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03万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48.77‰。期间,除1952年为净迁移负增长外,其他5年是较均衡增长的时期。第一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移较快并均衡增长的时期。期间,正处于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的头3年。前期由于包头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地广人稀,对邻近省区的农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后期则由于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展开,调进一大批干部和职工,其随迁家属数量也较大,并分配来一部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致使包头市人口净迁移有着较快的增长。
二、第二阶段(1956—1960)
1956—1960年,5年时间内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增加65.1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03万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155.17%第二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迁移高速增长的时期。5年净迁移增长的人口,占包头市1960年人口总量的49.71%。但这5年的人口迁移增长是很不平衡的,呈现大起大落的形势,其中1956年、1959年、1960年表现为猛增,而1957年和1958年则相对地形成为低谷。1955年迁移净增长为3.77万人,而1956年的迁移净增长则高达13.82万人,后者为前者的366.23%。1957年的迁移净增长又下降为5.12万人,仅为1956年的37.02%。1955—1957年的人口迁移净增率,依次为75.68‰、229.24‰、71.04‰。1956年人口净迁移的猛增和1957年的下降,是第二阶段的第一个大起大落。第二阶段的第二个大起大落,是从1958年人口净迁移增长的3.72万人,猛升到1959年净迁移增长的16.85万人,再上升到1960年净迁移增长的25.64万人,然后又下降到1961年的净迁移负增长。1960年净迁移增长量为1958年的688.79%,创包头市年净迁移增长量的最高纪录。1958—1960年的人口迁移净增率,分别为47.07‰、183.14‰、220.16‰。
第二阶段初期正处于“一五”计划的后2年,1958年开始“大跃进”。1956年人口净迁移的高增长,是由于包钢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其他大型厂矿的兴建,调进众多的技术干部和工人及随迁家属。而1959年和1960年人口净迁移的高增长,则是由于邻近省区发生经济困难,大量人口流入包头。当时,虽然全国已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包头市还处于“大跃进”的余波中,因而对流入人口采取就地安置,形成人口净迁移猛增期。
三、第三阶段(1961—1964)
1961—1964年,4年间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减少37.0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9.27万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减率为82.27%。第三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迁移猛减时期。4年人口净迁移减少量,占第二阶段人口净迁移增加量的56.90%。其中1961年人口净迁移减少16.82万人,1962年人口净迁移减少14.9万人,2年减少量占本阶段总减少量的85.56%。1961—1964年的年平均净迁移变动率,依次为-135.47‰、-133.10‰、-41.07‰、-9.04‰。1964年是第三阶段的最后一年,因而净迁移变动减少已接近尾声,仅为-9.04‰,标志着人口迁移变动将转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正处于经济调整时期。为了克服经济困难,缩短基建战线,因而精简下放干部、职工,遣返流入人口。包头市连续4年人口迁移变动负增长,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四、第四阶段(1965—1974)
1965—1974年,10年里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增加7.5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21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5.92‰。第四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迁移增长和净迁移负增长交错进行。10年中净迁移增长和净迁移负增长各为5年,只是由于净迁移增长人数多于净迁移减少人数,故净迁移才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这期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口迁移变动绝对数和净迁移变动率均不大。净迁移增长人数最多的1972年也只有2.75万人,净迁移增长率为20.14‰。而净迁移减少人数最多的1970年则为8569人,净迁移变动率为-6.73‰。
五、第五阶段(1975—1983)
1975—1983年,9年中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减少4.6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117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减率为3.39‰。第五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迁移缓慢负增长时期。在这期间仅1977年为人口净迁移增长年,且增长数量不大,不过1700人。其他8年虽全为人口净迁移负增长,但减少的数量不大。减少量最多的1978年,仅减少9162人,人口净迁移变动率为-6.10‰。这期间的人口迁移变动之所以呈负增长,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向内地和沿海地区流动。
六、第六阶段(1984—1990)
1984—1990年,7年中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增加4.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891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3.56%。第六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人口净迁移缓慢增长时期。这期间,1987年为人口迁移变动负增长,但数量不大,为2083人,净迁移变动率为-1.26‰。1985年人口迁移净增长为2.13万人,是本阶段迁移变动增长最多的一年,人口迁移净增率为13.29‰。人口迁移净增长最少的一年是1984年,仅增长3人。
包头市在1950—1990年41年中由于迁移变动增加的人口为47.3万人,平均每年迁移增长1.15万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9.64‰。迁移变动增长的人口,占41年全市人口增长总量的33.53%。虽然迁移变动增长的人口,仅占全市人口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其能量和作用是巨大的。它改变人口的城乡构成,在41年中,市区由于迁移变动累计增加39.83万人,占市区人口增长总量的43.94%。改变民族构成,增加民族的族数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改变人口年龄构成,因迁入人口年龄构成轻,从而降低年龄中位数和平均年龄,使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大。改变人口文化程度构成,迁入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的要高一些。还改变产业构成,迁入人口多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迁移变动增长的人口,又间接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按包头市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1949年原有人口的自然变动,41年里增加46.81万人,增长138.97%。在1950—1990年期间,原有人口及其自身的自然增长合计为80.5万人,占1990年包头市人口总量的46.07%。同期,原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则占自然增长总量的49.94%。期间,迁移变动人口的自然增长为46.93万人,为迁移变动增长人口的99.22%,占自然增长总量的50.06%。由此可见,人口迁移变动对包头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影响之大。
包头市人口迁移变动,按其发展趋势和速度,大体上可划分为6个阶段。
表4-2-5包头市人口迁移变动分期情况表
一、第一阶段(1950—1955)
1950—1955年,6年中由于人口迁移变动,使包头市人口总量增加12.1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03万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48.77‰。期间,除1952年为净迁移负增长外,其他5年是较均衡增长的时期。第一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移较快并均衡增长的时期。期间,正处于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的头3年。前期由于包头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地广人稀,对邻近省区的农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后期则由于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展开,调进一大批干部和职工,其随迁家属数量也较大,并分配来一部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致使包头市人口净迁移有着较快的增长。
二、第二阶段(1956—1960)
1956—1960年,5年时间内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增加65.1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03万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155.17%第二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迁移高速增长的时期。5年净迁移增长的人口,占包头市1960年人口总量的49.71%。但这5年的人口迁移增长是很不平衡的,呈现大起大落的形势,其中1956年、1959年、1960年表现为猛增,而1957年和1958年则相对地形成为低谷。1955年迁移净增长为3.77万人,而1956年的迁移净增长则高达13.82万人,后者为前者的366.23%。1957年的迁移净增长又下降为5.12万人,仅为1956年的37.02%。1955—1957年的人口迁移净增率,依次为75.68‰、229.24‰、71.04‰。1956年人口净迁移的猛增和1957年的下降,是第二阶段的第一个大起大落。第二阶段的第二个大起大落,是从1958年人口净迁移增长的3.72万人,猛升到1959年净迁移增长的16.85万人,再上升到1960年净迁移增长的25.64万人,然后又下降到1961年的净迁移负增长。1960年净迁移增长量为1958年的688.79%,创包头市年净迁移增长量的最高纪录。1958—1960年的人口迁移净增率,分别为47.07‰、183.14‰、220.16‰。
第二阶段初期正处于“一五”计划的后2年,1958年开始“大跃进”。1956年人口净迁移的高增长,是由于包钢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其他大型厂矿的兴建,调进众多的技术干部和工人及随迁家属。而1959年和1960年人口净迁移的高增长,则是由于邻近省区发生经济困难,大量人口流入包头。当时,虽然全国已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包头市还处于“大跃进”的余波中,因而对流入人口采取就地安置,形成人口净迁移猛增期。
三、第三阶段(1961—1964)
1961—1964年,4年间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减少37.0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9.27万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减率为82.27%。第三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迁移猛减时期。4年人口净迁移减少量,占第二阶段人口净迁移增加量的56.90%。其中1961年人口净迁移减少16.82万人,1962年人口净迁移减少14.9万人,2年减少量占本阶段总减少量的85.56%。1961—1964年的年平均净迁移变动率,依次为-135.47‰、-133.10‰、-41.07‰、-9.04‰。1964年是第三阶段的最后一年,因而净迁移变动减少已接近尾声,仅为-9.04‰,标志着人口迁移变动将转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正处于经济调整时期。为了克服经济困难,缩短基建战线,因而精简下放干部、职工,遣返流入人口。包头市连续4年人口迁移变动负增长,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四、第四阶段(1965—1974)
1965—1974年,10年里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增加7.5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21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5.92‰。第四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迁移增长和净迁移负增长交错进行。10年中净迁移增长和净迁移负增长各为5年,只是由于净迁移增长人数多于净迁移减少人数,故净迁移才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这期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口迁移变动绝对数和净迁移变动率均不大。净迁移增长人数最多的1972年也只有2.75万人,净迁移增长率为20.14‰。而净迁移减少人数最多的1970年则为8569人,净迁移变动率为-6.73‰。
五、第五阶段(1975—1983)
1975—1983年,9年中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减少4.6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117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减率为3.39‰。第五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净迁移缓慢负增长时期。在这期间仅1977年为人口净迁移增长年,且增长数量不大,不过1700人。其他8年虽全为人口净迁移负增长,但减少的数量不大。减少量最多的1978年,仅减少9162人,人口净迁移变动率为-6.10‰。这期间的人口迁移变动之所以呈负增长,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向内地和沿海地区流动。
六、第六阶段(1984—1990)
1984—1990年,7年中由于人口迁移变动,包头市人口总量增加4.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891人,年平均人口迁移净增率为3.56%。第六阶段人口迁移变动特征,是人口净迁移缓慢增长时期。这期间,1987年为人口迁移变动负增长,但数量不大,为2083人,净迁移变动率为-1.26‰。1985年人口迁移净增长为2.13万人,是本阶段迁移变动增长最多的一年,人口迁移净增率为13.29‰。人口迁移净增长最少的一年是1984年,仅增长3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