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与环境的现状
控制人口与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数量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环境保护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三废盲目大量的排放得到了初步的控制,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好转。
1.废水排放状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废水的排放与处理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990年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废水的排放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废水的排放量没有大的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1991—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废水排放状况
1991—2000年,废水排放的总量没有大的增加,基本稳定在30 000万吨~40 000万吨之间。最高的是1992年,全年废水排放总量为59 159万吨,比1991年增长40.73%,增长的幅度相当大,以后各年有所回落。到2000年,全年废水排放量下降为21 843万吨,较1991年下降了48.03%。200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较1991年减少12 761万吨,减少47.47%。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排放废水是难以避免的,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尽量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而且要加大对废水的处理,尽量减少对水资源和环境的污染。在这方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些企业做得很不错,值得注意。包头钢铁联合公司(以下简称包钢)将实现污水零排放。包钢是自治区的特大企业,用水量大,每小时从黄河取水9000立方米,过去一直是内蒙古的排污大户,1991年之后加大了废水处理力度,投资1.6亿元的包钢排水综合治理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试生产。这对于改善呼、包两市水质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总排水工程每小时处理污水6000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成了可利用的回水,这大大节约了用黄河水量。同时,回水中的铅、锌、油等去除率分别为82%、87%、62%以上,铁、挥发酚、氰化物去除率在50%以上。
2.废气粉尘排放状况
废气排放是指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包括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和废气中的烟尘。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烟尘和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1991—2000年自治区废气、工业粉尘排放量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工业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在1991—2000年,废气排放量最高的年份是1999年为5022亿标立方米,比1991年增加1036亿标立方米;废气排放最低的年份是1996年为3594亿标立方米,比1991年减少392亿标立方米,减少9.83个百分点。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废气排放量为4767亿标立方米,比1991年增加781亿标立方米,增长39.10个百分点。废气中烟尘排放量在1991—2000年中,排放最多年份是1992年,为98.32亿标立方米,比1991年增加6.62亿标立方米,增长7.21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的产出量总体上是历年增加的,但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是减少的,特别是2000年比最高年份的1998年减少985.25万吨,减少29.31个百分点。1991—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除1998年突破3361万吨之外,其他年份均没有突破3361万吨。2000年为2375.75万吨,高于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这几个年份的排放总量,低于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这4个年份的工业固定废气物的排放量。在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方面,总体上逐年增加,特别是从1991—1998年间,在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991—2000年自治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排放及处理状况
1991年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地均加大了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力度,向三化迈进。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最高年份是1998年达3361万吨,比1991年增长68.30%。其次是1997年,这一年自治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855万吨,比1991年增长42.96%;再次是1996年为2700万吨,比1991年增长35.16%。到2000年,全年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375.75万吨,比最高的1998年降低41.51个百分点,比1991年只增长18.96个百分点。在这方面呼和浩特市成绩比较突出。该市2002年产生工业固体废物55.431万吨~95万吨,对其利用率为43.92%,比全区平均值高出20.67个百分点,各个工业企业大力开展了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全市除粉煤灰以外的工业固体废物都得到了综合利用,年推广精煤约110万吨,年削减炉渣16万吨,清洁能源得到了大力推广,大量燃煤被代替,对固体废物的处理正在向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方向迈进。
二、人口与资源现状
1.人口与草原状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草原面积约87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4,是中国五大天然牧场中最大的牧场,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约6818万公顷,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面积的78.7%。从地理分布上看,大约介于北纬38°00′~50°00′,东经95°~120°,从东北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的大兴安岭至西北部阿拉善盟尽端,连绵横亘2000多公里,都有草原分布。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的不同,特别是降水量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原,其中草甸草原在自治区分布有1133万多公顷,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14%左右,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最丰满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及高平原的河流两岸,河谷潮盆地带,以及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地区。
干旱草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是内蒙古的主体草原。从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西部到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东南部地区,年降水量为250毫米~350毫米,这类草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共有3933万公顷,占自治区整个草原面积的48.1%,这类草原适合于羊、牛、马的生长繁育,特别适合牛、羊的生长繁育。
半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以西、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后旗,鄂尔多斯市中西部地区,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自治区整个草原面积的13.1%,这类草原沙漠与草原相伴,草场上多年生牧草居多,根系发达、固沙能力强,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过度垦殖与放牧必然会造成草原大面积的沙化。
荒漠草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境内,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西部地区,这类草原最大的特点是少雨、燥热,沙漠连片,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有些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草原上主要是多年生沙生类植物和超旱生植物,生态环境更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类草原在自治区境内大约1933万多公顷,占自治区整个草原面积的24.8%,主要牲畜为骆驼、牛、羊等,特别适合骆驼的生长繁育。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均占有草原面积状况
1991—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口总量是缓慢增长的,人均占有的草场面积缓慢下降。从1991年人均占有草场3.96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65公顷,下降了0.31公顷。
2.人口与森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中国多林省区之一,大兴安岭林区是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要林业基地之一。到2000年底,内蒙古森林总面积18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82%,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3182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6.6%,人均林业用地为1.33公顷。
自治区人口、森林面积及人均占有森林状况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有计划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自身规律,总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中。1990年,内蒙古总人口为2162.54万人。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自治区总人口达到2375.54万人,10年增加人口21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1.3万人。人口在不断增加,人均占有的森林面积自然逐年减少,但由于从1999年开始内蒙古的森林资源由过去的1406.6万公顷,增加到了1866.7万公顷,增加460.1万公顷,使人均占有的森林面积提高了0.2公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91年森林覆盖率为14.1%,比全国森林覆盖率平均值高出1.12个百分点。1994年,自治区森林覆盖率达13.80%,比1991年增长减少0.3个百分点。1995年,自治区有森林面积140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8%,比1990年减少0.3个百分点。到1999年,全区森林面积达18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4.82%,比199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0.72个百分点。200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4.82%,比1991年增长0.72个百分点。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森林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山区地带,大体上是以大兴安岭一线向西,森林分布逐步减少稀疏,愈往西行森林愈少。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区内,约830万公顷,占全区森林面积的44.5%,而且林木质量良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天然次生林分布较广,东、西部都有,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大小罕山、蛮汉山、阴山、贺兰山等地,面积约770万公顷,占全区森林面积的41.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工林基本上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培育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平原、浅山区、丘陵沟壑和村庄附近,林地面积约200多万亩,占全区森林面积的10%左右;从地域上观察,呼伦贝尔盟最多,全盟森林面积约964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63%,已经跨入世界多森林地区。不过呼伦贝尔盟森林的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山区地带;其次是兴安盟、赤峰市和通辽市等地;中西部地区森林面积较少,乌兰察布市森林覆盖率为7.53%,巴彦淖尔市为2.9%,锡林郭勒盟为0.76%,乌海市为0.25%,阿拉善盟为0.5%。
3.人口与水资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十年九旱地带,水资源比较缺乏,有不少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成为社会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
根据水文地质部门测算,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08.8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70.92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37.89亿立方米,全区人均占有水资源2142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9159立方米,比全国平均值低8025立方米。
内蒙古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①外流水系资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外流水资源主要有额尔古纳河水系、松花江上游嫩江水系、西辽河水系、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滦河水系、大凌河水系等大小河流数百条,总流域面积61.4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382.08亿立方米。
②内陆河流域:内蒙古地区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冰雪融化水等。季节性明显,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等地,绝大多数的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阴山北坡贺兰山西北坡等地区,也有些河流长年流水,但水量不大。
内蒙古境内较大的内陆河流主要有乌拉盖尔河、额济纳河、锡林河、坝五河、塔布河、艾不盖河等几十条以及达里诺尔水系,查干诺尔、黄旗海和岱海水系等,总集水面积为57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面积约48.2%,年径流量为14.35亿立方米,占全区径流量约3.6%,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1.24万立方米。
内蒙古地表水资源分布受到地形地貌、降水量等的影响,各盟市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在各盟市中,地表水贮量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年平均径流量为318.6亿立方米,占整个内蒙古地表水年径流量的79.59%;其次是赤峰市为31.6亿立方米,占内蒙古年径流量为7.89%;再次是乌兰察布市为10.6亿立方米,占内蒙古年径流水量的2.64%。地表水贮量最少的是乌海市,只有0.02亿立方米;其次是呼和浩特市为1.9亿立方米;再次是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地表水年拥有量分别为3.7亿立方米和3.9亿立方米。
各盟市地表水资源及人均占有水量状况
③地下水资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下水资源分布较广、埋藏较浅,大多数地下水易于开采利用,是内蒙古重要的给水资源,特别是城市用水、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人畜用水、地下水是其基本的来源。地下水总资源每年约为300.2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下水资源为1263.88立方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地下水资源分布大体是东部比较丰富、西部大部分地区较贫乏。
大兴安岭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每年地下水给水量为88亿立方米。
西辽河平原区,本地区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天然资源约66亿立方米/年,从1990年之后由于西辽河水源的来水减少,甚至干涸,地下水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给水来源。
高平原地区,位于阴山北部及大兴安岭以西一直到阿拉善盟尽端的广大地区,由阶状的高原和丘陵组成,面积约为28.2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天然补给量每年大约83亿立方米,其中浑善达克沙漠有20亿立方米。锡林郭勒盟东南部的浑善达克沙漠,有3万平方公里,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地区北京大约500多公里,20世纪90年代之后沙尘暴肆虐,浑善达克沙漠成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但地下水的蕴藏量比较丰富,打井、植树造林、种草是大有希望的。
阴山地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南部,西至狼山,东至多伦县,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量大约为45亿立方米,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有海流盆地、乌兰忽洞盆地、岱海盆地等;固阳盆地、武川盆地以及乌兰花盆地等地下水资源比较匮乏。
河套平原区,总面积为2.3万平方公里,包括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以及沿黄河两岸地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除大气降水、阴山裂隙水和沟谷中的潜水补偿外,黄河灌区的渗水也是重要的补水来源,天然补给量为61亿立方米/年。其中黄河灌区渗水补给量为21亿立方米/年。黄河从1972年第一次断流,3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近年来黄河的来水量越来越少,据有关部门和专家估计,今后黄河的来水量会越来越少,直接威胁着内蒙古境内一千多万亩农田的灌溉和几百万人民的生产、生活。过去认为黄河水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对黄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够,现在需转变观念,对河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要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以缓减对黄河用水量的压力。
鄂尔多斯高原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南部,三面濒临黄河形成一个大弧弯,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量每年约16亿立方米,该地区总体上是东南部地下水量比较丰富,中部和西部比较贫乏。
西部沙漠区,位于狼山,西卓子山以西,巴彦淖尔市、乌海市西部,阿拉善盟境内,面积大约28.2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的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等沙漠,地下水资源主要贮存于基岩山地,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以及沙漠中。地下水资源总体上是比较贫乏的,有些是特别贫乏的地区,也有些沙漠地区尚有湖泊分布,水资源较为丰富。
三、人口与耕地粮食
1.人口与耕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耕地与全国相比较为宽松,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降雨、水利条件的不同,耕地质量悬殊。
自治区耕地面积及人均占有耕地状况
194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共有耕地面积6496.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0.7亩。1952年自治区耕地面积为7261.0万亩,人均耕地10.80亩,比1949年增长0.1亩。1953年自治区耕地面积为7978.0万亩,人均耕地为10.5亩。1955年自治区人均耕地8134.5万亩,人均耕地9.60亩,比1949年人均耕地减1.1亩。从1955年之后,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均占有的耕地在减少中。1976年自治区耕地面积7900.5万亩,但由于自治区总人口已经达到1769.2万人,比1949年总人口增加1161.1万人,致使人均占有耕地降为4.50亩,比1949年人均占有耕地减少6.2亩。1990年自治区境内有耕地7748.6万亩,较1949年增加耕地1252.1万亩,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却减少7.3万亩。到2000年时,全区耕地面积较1949年增加4789.5万亩,增长73.72%,人均耕地面积4.75亩,较1949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5.95亩。
2.人口与粮食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与粮食、油料、甜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状况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油料、甜菜产量的状况处在动态的变化中。
从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到2000年的50多年时间内,自治区的人口和粮食的关系,总是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人口,粮食的总产量变化面变化,而自治区各个时期的总人口与粮食的总产量,又与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人口政策、自然气候条件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947—1957年自治区人口粮食状况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自治区的粮食总产量为36.9亿斤,人均占有的粮食为656.93斤。
194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总产量为42.5亿斤,人均有粮食为698.8斤。从1947年到1957年的11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总产量最高的是1956年,达93.1亿斤,比1947年增长152.30个百分点,比1949年粮食总产量增长119.50个百分点;其次是1954年,这一年自治区粮食总产量达79.9亿斤,比1949年增长88个百分点;再次是1953年,粮食总产量达71.9亿斤,比1949年增长69.17个百分点。从人均占有的粮食看,1947—1957年的11年中,人均占有量最高年份是1956年达1038.36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增长48.59个百分点;其次是1954年,人均占有粮食达996.88斤,比1949年增长42.65个百分点;再次是1952年,人均占有的粮食达973.59斤,比1949年增长39.32个百分点。1959年,自治区粮食产量达86.8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16.9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增加118.1斤。196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70.3亿斤,人均占有的粮食481.5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减少217.3斤,减少的幅度是很大的。197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产量突破了百亿斤,达102.0亿斤,人均占有的粮食达550.8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减少148.0斤。198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总产量达到157.6亿斤,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为752.6斤。
1999—2000年自治区人口、粮食产量动态状况
1991—2000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粮食产量是稳定发展的。由1991年的195.7亿斤增加到2000年的248.37亿斤,增加52.67亿斤,增长26.91%,年平均增长2.69%。这10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总产量最多的是1998年达315亿斤,比1991年增产119.30亿斤,增长60.96个百分点;其次是1996年,这一年粮食总产为307.00亿斤,比1991年增产111.30亿斤,增长56.87个百分点;再次是1999年,全区粮食产量为285.69亿斤,比1991年增产89.99亿斤,增产45.99个百分点。从人均占有的粮食方面观察,人均占有的粮食有所增加,1991年人均粮食为896.1市斤到1995年达到924斤,比1991年增加27.9市斤,增长3.11%。1991—1995年,自治区人均占有的粮食均超过了400公斤,粮食的供应是充足的。1996—2000年,人均占有的粮食都超过了千斤,最高年份是1996年,达到1331.0斤;最低年份是2000年为1045.5斤。这说明了粮食的供应储备更加充足,粮食多了之后,除了食用之外,还可以发展食品业和餐饮业,也可以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呼和浩特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乳牛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乳牛有充足的饲草料供给。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油料从1947年到2000年的50多年中,人均占有的油料产量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其间上下波动较大的历史过程。
1947—1957年自治区人口占有油料状况
20世纪40年代,内蒙古地区的油料产量很低,人均占有的油料量也很少。1947年,内蒙古地区油料总产量只有1.2亿斤,人均占有的油料也只有21.36斤。1947—195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产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年与年之间产量波动很大,产量很不稳定。这11年中,油料总产量最高的是1952年,这一年油料产量达到3.5亿斤,比1947年增长191.66%,但产量很不稳定。到1953年,油料产量下降为2.3亿斤下降52.17%;其次是1956年,自治区这一年油料总产达3.2亿斤,虽不及1952年那样的高产年,但比1947年增长166.66%;再次是1954年,这一年自治区油料总产量达2.9亿斤,虽不及1952年和1956年的油料总产量,但比1947年增长141.66%。从人均占有的油料量方面看,这11年中,人均占有油料量最高的是1952年为48.88斤;其次是1954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量为36.18斤,比1947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量提高69.38%;再次是1956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量为35.69斤,比1947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量提高67.08%。
1957—197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生产没有大的发展,油料总产量许多年份都徘徊在2亿斤上下,最高是1959年4亿斤;其次是1976年,自治区油料总产量为3亿斤。油料生产最低年产量是1962年为1.2亿斤,与1947年油料总产量持平;1963年自治区油料总产量也只有1.3亿斤,比1949年减产0.5亿斤。
自治区油料总产量进入较大幅度发展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1978—1988年人均占有油料状况
1978年后,发展商品经济成了广大农民的追求目标,胡麻、葵花籽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经济效益高,比单纯种粮农民更能挣到钱,因此油料作物在改革之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成了农民致富、挣钱的摇钱树,全区油料作物产量从1978年的2.5亿斤,年年都有较大的发展。1979年自治区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长48.00%。198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产量又比1979年增长31.13%,1981年比1980年增长46.00%。1983年,自治区的油料产量突破10亿斤,达到10.8亿斤,比1982年增长11.34%。到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产量达到15.9亿斤,比1984年增长32.50%。当然任何一种农作物的产量不会是无限量地增长下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作物产量也是这样,经过连续7年的大幅度增长,到1986年、1987两年,油料产量有了下降,如1986年比1985年下降20.45%,1987年又比1986年自治区的油料产量下降22.22%,即使这样,1986年和1987年的油料产量仍分别达到13.2亿斤和10.8亿斤的较高水平。
从人均占有的油料量来看,这11年中,最高年份是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均占有的油料为78.87斤,比1978年人均占有油料高出66.66斤,高出445.59个百分点;其次是1986年,人均占有的油料达65.07斤,比1978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高出432.92个百分点;再次是1984年,自治区人均占有的油料达60.20斤,比1978年高出393.03个百分点。这个时期人均占有油料最低的年份是1978年12.21斤,1979年19.98斤和1980年人均占有油料26.64斤。
1991—2000年自治区油料、甜菜生产与人均占有状况
1991—2000年,油料产量总体上是在稳定中增长的,而且增产的幅度较大。
从1991—2000的10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生产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油料产量从1991年的71.8万吨开始有9个年份的产量都超过了1991年。这期间,产量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全区油料产量达到116.4万吨,比1991年高出62.1个百分点。除了2000年油料产量超过百万吨外,1999年油料产量也超过了百万吨,达到100.9万吨,比1991年增产29.1万吨,增长40.52个百分点。
从人均占有的油料产量看,1991年以来,人均占有量总体上是提高的,最低年份是1994年为57.5市斤/人;其次是1995年和1997年,分别为61.2市斤/人和62.7市斤/人。人均占有量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为98市斤,比1991年高出48.9%;其次是1999年,人均占有的油料达85.4斤/人,比1991年人均占有量增加19.6斤,增长29.78个百分点;再次是1998年,人均占有的油料为77.0斤,比1991年增长17.02个百分点,比1997年增长22.41个百分点。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胡麻和葵花籽,自治区有油料生长的良好条件,胡麻油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食用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胡麻油,油质优良,味道纯香,乌兰察布市是中国重要的胡麻产区。内蒙古的葵花籽全国驰名,特别是上海、浙江、广东、云南等地喜食内蒙古产的葵花籽,自治区的主要产区是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鄂尔多斯市北部沿黄河灌区以及土默特平原等地,上述这些地区葵花籽成了农民提高收入的摇钱树。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中国重要的甜菜产区,内蒙古地区又有甜菜生长的良好条件,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甜菜种植面积很小,全区种植甜菜只有0.1万亩。195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当年甜菜播种面积为11.5万亩,总产量达17.55万吨。自治区甜菜最高产量是1996年,这一年甜菜产量达320.7万吨,比上年增产12.8个百分点,比1955年增产26倍多,但制糖能力有限,几十万吨甜菜由于无法及时加工烂在了地里,严重地挫伤了甜农的种植积极性。从1996年之后,自治区的甜菜产量一直在下降中。1997年全区甜菜产量为306.4万吨,比1996年下降14.3万吨,下降4.5个百分点。1999年,全区甜菜产量为136.8万吨,比1996年减产183.9万吨,减产134.4个百分点。到2000年,自治区甜菜总产量为141.28万吨,比1996年减产179.42万吨,减少126.49个百分点。甜菜是制糖的主要原料,自治区制糖工业在发展的这几十年来波动很大,致使自治区甜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上下波动也很大。
一、人口与环境的现状
控制人口与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数量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环境保护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三废盲目大量的排放得到了初步的控制,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好转。
1.废水排放状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废水的排放与处理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990年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废水的排放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废水的排放量没有大的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1991—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废水排放状况
1991—2000年,废水排放的总量没有大的增加,基本稳定在30 000万吨~40 000万吨之间。最高的是1992年,全年废水排放总量为59 159万吨,比1991年增长40.73%,增长的幅度相当大,以后各年有所回落。到2000年,全年废水排放量下降为21 843万吨,较1991年下降了48.03%。200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较1991年减少12 761万吨,减少47.47%。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排放废水是难以避免的,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尽量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而且要加大对废水的处理,尽量减少对水资源和环境的污染。在这方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些企业做得很不错,值得注意。包头钢铁联合公司(以下简称包钢)将实现污水零排放。包钢是自治区的特大企业,用水量大,每小时从黄河取水9000立方米,过去一直是内蒙古的排污大户,1991年之后加大了废水处理力度,投资1.6亿元的包钢排水综合治理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试生产。这对于改善呼、包两市水质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总排水工程每小时处理污水6000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成了可利用的回水,这大大节约了用黄河水量。同时,回水中的铅、锌、油等去除率分别为82%、87%、62%以上,铁、挥发酚、氰化物去除率在50%以上。
2.废气粉尘排放状况
废气排放是指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包括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和废气中的烟尘。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烟尘和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1991—2000年自治区废气、工业粉尘排放量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工业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在1991—2000年,废气排放量最高的年份是1999年为5022亿标立方米,比1991年增加1036亿标立方米;废气排放最低的年份是1996年为3594亿标立方米,比1991年减少392亿标立方米,减少9.83个百分点。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废气排放量为4767亿标立方米,比1991年增加781亿标立方米,增长39.10个百分点。废气中烟尘排放量在1991—2000年中,排放最多年份是1992年,为98.32亿标立方米,比1991年增加6.62亿标立方米,增长7.21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的产出量总体上是历年增加的,但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是减少的,特别是2000年比最高年份的1998年减少985.25万吨,减少29.31个百分点。1991—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除1998年突破3361万吨之外,其他年份均没有突破3361万吨。2000年为2375.75万吨,高于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这几个年份的排放总量,低于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这4个年份的工业固定废气物的排放量。在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方面,总体上逐年增加,特别是从1991—1998年间,在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991—2000年自治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排放及处理状况
1991年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地均加大了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力度,向三化迈进。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最高年份是1998年达3361万吨,比1991年增长68.30%。其次是1997年,这一年自治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855万吨,比1991年增长42.96%;再次是1996年为2700万吨,比1991年增长35.16%。到2000年,全年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375.75万吨,比最高的1998年降低41.51个百分点,比1991年只增长18.96个百分点。在这方面呼和浩特市成绩比较突出。该市2002年产生工业固体废物55.431万吨~95万吨,对其利用率为43.92%,比全区平均值高出20.67个百分点,各个工业企业大力开展了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全市除粉煤灰以外的工业固体废物都得到了综合利用,年推广精煤约110万吨,年削减炉渣16万吨,清洁能源得到了大力推广,大量燃煤被代替,对固体废物的处理正在向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方向迈进。
二、人口与资源现状
1.人口与草原状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草原面积约87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4,是中国五大天然牧场中最大的牧场,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约6818万公顷,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面积的78.7%。从地理分布上看,大约介于北纬38°00′~50°00′,东经95°~120°,从东北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的大兴安岭至西北部阿拉善盟尽端,连绵横亘2000多公里,都有草原分布。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的不同,特别是降水量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原,其中草甸草原在自治区分布有1133万多公顷,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14%左右,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最丰满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及高平原的河流两岸,河谷潮盆地带,以及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地区。
干旱草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是内蒙古的主体草原。从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西部到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东南部地区,年降水量为250毫米~350毫米,这类草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共有3933万公顷,占自治区整个草原面积的48.1%,这类草原适合于羊、牛、马的生长繁育,特别适合牛、羊的生长繁育。
半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以西、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后旗,鄂尔多斯市中西部地区,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自治区整个草原面积的13.1%,这类草原沙漠与草原相伴,草场上多年生牧草居多,根系发达、固沙能力强,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过度垦殖与放牧必然会造成草原大面积的沙化。
荒漠草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境内,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西部地区,这类草原最大的特点是少雨、燥热,沙漠连片,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有些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草原上主要是多年生沙生类植物和超旱生植物,生态环境更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类草原在自治区境内大约1933万多公顷,占自治区整个草原面积的24.8%,主要牲畜为骆驼、牛、羊等,特别适合骆驼的生长繁育。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均占有草原面积状况
1991—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口总量是缓慢增长的,人均占有的草场面积缓慢下降。从1991年人均占有草场3.96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65公顷,下降了0.31公顷。
2.人口与森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中国多林省区之一,大兴安岭林区是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要林业基地之一。到2000年底,内蒙古森林总面积18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82%,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3182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6.6%,人均林业用地为1.33公顷。
自治区人口、森林面积及人均占有森林状况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有计划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自身规律,总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中。1990年,内蒙古总人口为2162.54万人。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自治区总人口达到2375.54万人,10年增加人口21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1.3万人。人口在不断增加,人均占有的森林面积自然逐年减少,但由于从1999年开始内蒙古的森林资源由过去的1406.6万公顷,增加到了1866.7万公顷,增加460.1万公顷,使人均占有的森林面积提高了0.2公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91年森林覆盖率为14.1%,比全国森林覆盖率平均值高出1.12个百分点。1994年,自治区森林覆盖率达13.80%,比1991年增长减少0.3个百分点。1995年,自治区有森林面积140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8%,比1990年减少0.3个百分点。到1999年,全区森林面积达18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4.82%,比199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0.72个百分点。200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4.82%,比1991年增长0.72个百分点。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森林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山区地带,大体上是以大兴安岭一线向西,森林分布逐步减少稀疏,愈往西行森林愈少。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区内,约830万公顷,占全区森林面积的44.5%,而且林木质量良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天然次生林分布较广,东、西部都有,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大小罕山、蛮汉山、阴山、贺兰山等地,面积约770万公顷,占全区森林面积的41.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工林基本上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培育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平原、浅山区、丘陵沟壑和村庄附近,林地面积约200多万亩,占全区森林面积的10%左右;从地域上观察,呼伦贝尔盟最多,全盟森林面积约964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63%,已经跨入世界多森林地区。不过呼伦贝尔盟森林的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山区地带;其次是兴安盟、赤峰市和通辽市等地;中西部地区森林面积较少,乌兰察布市森林覆盖率为7.53%,巴彦淖尔市为2.9%,锡林郭勒盟为0.76%,乌海市为0.25%,阿拉善盟为0.5%。
3.人口与水资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十年九旱地带,水资源比较缺乏,有不少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成为社会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
根据水文地质部门测算,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08.8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70.92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37.89亿立方米,全区人均占有水资源2142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9159立方米,比全国平均值低8025立方米。
内蒙古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①外流水系资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外流水资源主要有额尔古纳河水系、松花江上游嫩江水系、西辽河水系、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滦河水系、大凌河水系等大小河流数百条,总流域面积61.4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382.08亿立方米。
②内陆河流域:内蒙古地区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冰雪融化水等。季节性明显,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等地,绝大多数的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阴山北坡贺兰山西北坡等地区,也有些河流长年流水,但水量不大。
内蒙古境内较大的内陆河流主要有乌拉盖尔河、额济纳河、锡林河、坝五河、塔布河、艾不盖河等几十条以及达里诺尔水系,查干诺尔、黄旗海和岱海水系等,总集水面积为57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面积约48.2%,年径流量为14.35亿立方米,占全区径流量约3.6%,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1.24万立方米。
内蒙古地表水资源分布受到地形地貌、降水量等的影响,各盟市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在各盟市中,地表水贮量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年平均径流量为318.6亿立方米,占整个内蒙古地表水年径流量的79.59%;其次是赤峰市为31.6亿立方米,占内蒙古年径流量为7.89%;再次是乌兰察布市为10.6亿立方米,占内蒙古年径流水量的2.64%。地表水贮量最少的是乌海市,只有0.02亿立方米;其次是呼和浩特市为1.9亿立方米;再次是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地表水年拥有量分别为3.7亿立方米和3.9亿立方米。
各盟市地表水资源及人均占有水量状况
③地下水资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下水资源分布较广、埋藏较浅,大多数地下水易于开采利用,是内蒙古重要的给水资源,特别是城市用水、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人畜用水、地下水是其基本的来源。地下水总资源每年约为300.2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下水资源为1263.88立方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地下水资源分布大体是东部比较丰富、西部大部分地区较贫乏。
大兴安岭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每年地下水给水量为88亿立方米。
西辽河平原区,本地区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天然资源约66亿立方米/年,从1990年之后由于西辽河水源的来水减少,甚至干涸,地下水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给水来源。
高平原地区,位于阴山北部及大兴安岭以西一直到阿拉善盟尽端的广大地区,由阶状的高原和丘陵组成,面积约为28.2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天然补给量每年大约83亿立方米,其中浑善达克沙漠有20亿立方米。锡林郭勒盟东南部的浑善达克沙漠,有3万平方公里,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地区北京大约500多公里,20世纪90年代之后沙尘暴肆虐,浑善达克沙漠成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但地下水的蕴藏量比较丰富,打井、植树造林、种草是大有希望的。
阴山地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南部,西至狼山,东至多伦县,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量大约为45亿立方米,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有海流盆地、乌兰忽洞盆地、岱海盆地等;固阳盆地、武川盆地以及乌兰花盆地等地下水资源比较匮乏。
河套平原区,总面积为2.3万平方公里,包括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以及沿黄河两岸地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除大气降水、阴山裂隙水和沟谷中的潜水补偿外,黄河灌区的渗水也是重要的补水来源,天然补给量为61亿立方米/年。其中黄河灌区渗水补给量为21亿立方米/年。黄河从1972年第一次断流,3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近年来黄河的来水量越来越少,据有关部门和专家估计,今后黄河的来水量会越来越少,直接威胁着内蒙古境内一千多万亩农田的灌溉和几百万人民的生产、生活。过去认为黄河水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对黄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够,现在需转变观念,对河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要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以缓减对黄河用水量的压力。
鄂尔多斯高原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南部,三面濒临黄河形成一个大弧弯,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量每年约16亿立方米,该地区总体上是东南部地下水量比较丰富,中部和西部比较贫乏。
西部沙漠区,位于狼山,西卓子山以西,巴彦淖尔市、乌海市西部,阿拉善盟境内,面积大约28.2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的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等沙漠,地下水资源主要贮存于基岩山地,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以及沙漠中。地下水资源总体上是比较贫乏的,有些是特别贫乏的地区,也有些沙漠地区尚有湖泊分布,水资源较为丰富。
三、人口与耕地粮食
1.人口与耕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耕地与全国相比较为宽松,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降雨、水利条件的不同,耕地质量悬殊。
自治区耕地面积及人均占有耕地状况
194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共有耕地面积6496.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0.7亩。1952年自治区耕地面积为7261.0万亩,人均耕地10.80亩,比1949年增长0.1亩。1953年自治区耕地面积为7978.0万亩,人均耕地为10.5亩。1955年自治区人均耕地8134.5万亩,人均耕地9.60亩,比1949年人均耕地减1.1亩。从1955年之后,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均占有的耕地在减少中。1976年自治区耕地面积7900.5万亩,但由于自治区总人口已经达到1769.2万人,比1949年总人口增加1161.1万人,致使人均占有耕地降为4.50亩,比1949年人均占有耕地减少6.2亩。1990年自治区境内有耕地7748.6万亩,较1949年增加耕地1252.1万亩,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却减少7.3万亩。到2000年时,全区耕地面积较1949年增加4789.5万亩,增长73.72%,人均耕地面积4.75亩,较1949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5.95亩。
2.人口与粮食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与粮食、油料、甜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状况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油料、甜菜产量的状况处在动态的变化中。
从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到2000年的50多年时间内,自治区的人口和粮食的关系,总是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人口,粮食的总产量变化面变化,而自治区各个时期的总人口与粮食的总产量,又与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人口政策、自然气候条件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947—1957年自治区人口粮食状况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自治区的粮食总产量为36.9亿斤,人均占有的粮食为656.93斤。
194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总产量为42.5亿斤,人均有粮食为698.8斤。从1947年到1957年的11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总产量最高的是1956年,达93.1亿斤,比1947年增长152.30个百分点,比1949年粮食总产量增长119.50个百分点;其次是1954年,这一年自治区粮食总产量达79.9亿斤,比1949年增长88个百分点;再次是1953年,粮食总产量达71.9亿斤,比1949年增长69.17个百分点。从人均占有的粮食看,1947—1957年的11年中,人均占有量最高年份是1956年达1038.36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增长48.59个百分点;其次是1954年,人均占有粮食达996.88斤,比1949年增长42.65个百分点;再次是1952年,人均占有的粮食达973.59斤,比1949年增长39.32个百分点。1959年,自治区粮食产量达86.8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16.9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增加118.1斤。196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70.3亿斤,人均占有的粮食481.5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减少217.3斤,减少的幅度是很大的。197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产量突破了百亿斤,达102.0亿斤,人均占有的粮食达550.8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减少148.0斤。198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总产量达到157.6亿斤,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为752.6斤。
1999—2000年自治区人口、粮食产量动态状况
1991—2000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粮食产量是稳定发展的。由1991年的195.7亿斤增加到2000年的248.37亿斤,增加52.67亿斤,增长26.91%,年平均增长2.69%。这10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总产量最多的是1998年达315亿斤,比1991年增产119.30亿斤,增长60.96个百分点;其次是1996年,这一年粮食总产为307.00亿斤,比1991年增产111.30亿斤,增长56.87个百分点;再次是1999年,全区粮食产量为285.69亿斤,比1991年增产89.99亿斤,增产45.99个百分点。从人均占有的粮食方面观察,人均占有的粮食有所增加,1991年人均粮食为896.1市斤到1995年达到924斤,比1991年增加27.9市斤,增长3.11%。1991—1995年,自治区人均占有的粮食均超过了400公斤,粮食的供应是充足的。1996—2000年,人均占有的粮食都超过了千斤,最高年份是1996年,达到1331.0斤;最低年份是2000年为1045.5斤。这说明了粮食的供应储备更加充足,粮食多了之后,除了食用之外,还可以发展食品业和餐饮业,也可以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呼和浩特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乳牛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乳牛有充足的饲草料供给。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油料从1947年到2000年的50多年中,人均占有的油料产量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其间上下波动较大的历史过程。
1947—1957年自治区人口占有油料状况
20世纪40年代,内蒙古地区的油料产量很低,人均占有的油料量也很少。1947年,内蒙古地区油料总产量只有1.2亿斤,人均占有的油料也只有21.36斤。1947—195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产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年与年之间产量波动很大,产量很不稳定。这11年中,油料总产量最高的是1952年,这一年油料产量达到3.5亿斤,比1947年增长191.66%,但产量很不稳定。到1953年,油料产量下降为2.3亿斤下降52.17%;其次是1956年,自治区这一年油料总产达3.2亿斤,虽不及1952年那样的高产年,但比1947年增长166.66%;再次是1954年,这一年自治区油料总产量达2.9亿斤,虽不及1952年和1956年的油料总产量,但比1947年增长141.66%。从人均占有的油料量方面看,这11年中,人均占有油料量最高的是1952年为48.88斤;其次是1954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量为36.18斤,比1947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量提高69.38%;再次是1956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量为35.69斤,比1947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量提高67.08%。
1957—197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生产没有大的发展,油料总产量许多年份都徘徊在2亿斤上下,最高是1959年4亿斤;其次是1976年,自治区油料总产量为3亿斤。油料生产最低年产量是1962年为1.2亿斤,与1947年油料总产量持平;1963年自治区油料总产量也只有1.3亿斤,比1949年减产0.5亿斤。
自治区油料总产量进入较大幅度发展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1978—1988年人均占有油料状况
1978年后,发展商品经济成了广大农民的追求目标,胡麻、葵花籽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经济效益高,比单纯种粮农民更能挣到钱,因此油料作物在改革之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成了农民致富、挣钱的摇钱树,全区油料作物产量从1978年的2.5亿斤,年年都有较大的发展。1979年自治区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长48.00%。198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产量又比1979年增长31.13%,1981年比1980年增长46.00%。1983年,自治区的油料产量突破10亿斤,达到10.8亿斤,比1982年增长11.34%。到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产量达到15.9亿斤,比1984年增长32.50%。当然任何一种农作物的产量不会是无限量地增长下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作物产量也是这样,经过连续7年的大幅度增长,到1986年、1987两年,油料产量有了下降,如1986年比1985年下降20.45%,1987年又比1986年自治区的油料产量下降22.22%,即使这样,1986年和1987年的油料产量仍分别达到13.2亿斤和10.8亿斤的较高水平。
从人均占有的油料量来看,这11年中,最高年份是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均占有的油料为78.87斤,比1978年人均占有油料高出66.66斤,高出445.59个百分点;其次是1986年,人均占有的油料达65.07斤,比1978年人均占有的油料高出432.92个百分点;再次是1984年,自治区人均占有的油料达60.20斤,比1978年高出393.03个百分点。这个时期人均占有油料最低的年份是1978年12.21斤,1979年19.98斤和1980年人均占有油料26.64斤。
1991—2000年自治区油料、甜菜生产与人均占有状况
1991—2000年,油料产量总体上是在稳定中增长的,而且增产的幅度较大。
从1991—2000的10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生产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油料产量从1991年的71.8万吨开始有9个年份的产量都超过了1991年。这期间,产量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全区油料产量达到116.4万吨,比1991年高出62.1个百分点。除了2000年油料产量超过百万吨外,1999年油料产量也超过了百万吨,达到100.9万吨,比1991年增产29.1万吨,增长40.52个百分点。
从人均占有的油料产量看,1991年以来,人均占有量总体上是提高的,最低年份是1994年为57.5市斤/人;其次是1995年和1997年,分别为61.2市斤/人和62.7市斤/人。人均占有量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为98市斤,比1991年高出48.9%;其次是1999年,人均占有的油料达85.4斤/人,比1991年人均占有量增加19.6斤,增长29.78个百分点;再次是1998年,人均占有的油料为77.0斤,比1991年增长17.02个百分点,比1997年增长22.41个百分点。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胡麻和葵花籽,自治区有油料生长的良好条件,胡麻油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食用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胡麻油,油质优良,味道纯香,乌兰察布市是中国重要的胡麻产区。内蒙古的葵花籽全国驰名,特别是上海、浙江、广东、云南等地喜食内蒙古产的葵花籽,自治区的主要产区是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鄂尔多斯市北部沿黄河灌区以及土默特平原等地,上述这些地区葵花籽成了农民提高收入的摇钱树。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中国重要的甜菜产区,内蒙古地区又有甜菜生长的良好条件,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甜菜种植面积很小,全区种植甜菜只有0.1万亩。195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当年甜菜播种面积为11.5万亩,总产量达17.55万吨。自治区甜菜最高产量是1996年,这一年甜菜产量达320.7万吨,比上年增产12.8个百分点,比1955年增产26倍多,但制糖能力有限,几十万吨甜菜由于无法及时加工烂在了地里,严重地挫伤了甜农的种植积极性。从1996年之后,自治区的甜菜产量一直在下降中。1997年全区甜菜产量为306.4万吨,比1996年下降14.3万吨,下降4.5个百分点。1999年,全区甜菜产量为136.8万吨,比1996年减产183.9万吨,减产134.4个百分点。到2000年,自治区甜菜总产量为141.28万吨,比1996年减产179.42万吨,减少126.49个百分点。甜菜是制糖的主要原料,自治区制糖工业在发展的这几十年来波动很大,致使自治区甜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上下波动也很大。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