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北长城遗址
战国赵北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东起今河北省宣化,西至今内蒙古包头、后套一带,绵延600~700公里。赵长城遗址在石拐区境内的一段长约15千米,走向与阿拉伯数字“7”的形状极为相似。该遗址南起于境内老爷庙山,顺大南沟北上,在山中行进,仍以土石混筑而成,连续约400米,多数地段坍塌,长城两侧用石块错缝垒砌,中间填土和乱石,保存较好的地方,残高1.5米,基宽2.5米,顶宽1米,横截面略呈梯形。直至白泥沟村(隶属五当召镇后坝村)改向西行,大致沿包头至脑包沟公路经边墙壕村、大庙村(两村均隶属大德恒街道),出石拐区境,逶迤向西,进入青山区境。
赵长城大约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以后开始修筑。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在位,名雍)十九年(前307年),赵国开始倡导“胡服骑射”,进行兵制改革。在赵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间,赵国先后几次向北边的林胡、楼烦、中山国等地用兵,夺取大量土地,其地域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北古城村古城)、九原(今昆都仑河下游西岸孟家梁古城)一带。《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而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其遗址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向西的达巴图音苏木,夹在东侧达巴图沟和西侧查干沟台地的断崖上)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登临赵长城,写下《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诗一首: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战国赵北长城遗址
战国赵北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东起今河北省宣化,西至今内蒙古包头、后套一带,绵延600~700公里。赵长城遗址在石拐区境内的一段长约15千米,走向与阿拉伯数字“7”的形状极为相似。该遗址南起于境内老爷庙山,顺大南沟北上,在山中行进,仍以土石混筑而成,连续约400米,多数地段坍塌,长城两侧用石块错缝垒砌,中间填土和乱石,保存较好的地方,残高1.5米,基宽2.5米,顶宽1米,横截面略呈梯形。直至白泥沟村(隶属五当召镇后坝村)改向西行,大致沿包头至脑包沟公路经边墙壕村、大庙村(两村均隶属大德恒街道),出石拐区境,逶迤向西,进入青山区境。
赵长城大约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以后开始修筑。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在位,名雍)十九年(前307年),赵国开始倡导“胡服骑射”,进行兵制改革。在赵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间,赵国先后几次向北边的林胡、楼烦、中山国等地用兵,夺取大量土地,其地域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北古城村古城)、九原(今昆都仑河下游西岸孟家梁古城)一带。《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而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其遗址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向西的达巴图音苏木,夹在东侧达巴图沟和西侧查干沟台地的断崖上)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登临赵长城,写下《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诗一首: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