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县窑墓地
崞县窑墓地位于凉城县崞县窑乡东北1公里处,墓地坐落在1处山前台地之上。
该墓地墓葬分布大体依台地高低,东西向由北向南顺序排列。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少数墓葬有头龛。有头龛的墓从早期到晚期逐渐增多,晚期墓葬出现生土二层台,所有墓葬均未发现葬具。墓坑皆东西向,死者头向东,仰身直肢。墓地流行殉牲,以头、蹄代表牲畜的头数;男性以马、马鹿和羊为主;女性以牛、羊为主。晚期墓出现猪、狗殉葬。
墓内随葬品以陶器、青铜装饰品和各类串饰为主。工具、兵器极少,未发现铁器,在男性墓中,有的以骨镞和弓弭随葬。
崞县窑墓地是1处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墓地,经考证,属于北狄之楼烦族的1支。
毛庆沟墓地
毛庆沟墓地位于凉城县永兴乡东北5公里的蛮汉山南麓。
墓地是一处氏族部落的公共墓地,墓葬密集分布于毛庆沟村北平坦的山梁上,排列顺序虽不够整齐,但大体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在墓地西部边缘小孩墓为多。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四壁比较整齐,墓坑方向以东西向者为多,共67座,南北向较少,只20座。墓内人骨保存完好的有47座,早期被盗墓18座。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俯身直肢葬。经过保存较好的59具人骨鉴定,成年男性墓38座,成年女性墓21座,小孩墓6座,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则16岁,平均年龄在38岁~40岁。墓地普遍流行殉牲习俗,主要为山羊,还有少量的牛、马、狗等动物骨骼。
墓内随葬品多少不等,少者1件,多则104件,在有随葬品的墓中,以各种装饰品随葬者最多,共60座,兵器和工具大都随身佩戴,分别发现于12座墓中,随葬陶器的墓有36座,马具的墓2座,随葬品的放置,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各种料珠组成的串饰均散落在头、颈附近,各种动物铜、铁组成的腰带,整齐的排列于腰际,大型动物饰牌均置于身体右侧肩部,铜器一般放在脚下,陶器均放在头部上方,有的侧于头龛之内。毛庆沟墓地为战国时期之墓葬。两种墓向的随葬品有明显的区别,初步推断应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共用的1处墓地。
崞县窑墓地
崞县窑墓地位于凉城县崞县窑乡东北1公里处,墓地坐落在1处山前台地之上。
该墓地墓葬分布大体依台地高低,东西向由北向南顺序排列。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少数墓葬有头龛。有头龛的墓从早期到晚期逐渐增多,晚期墓葬出现生土二层台,所有墓葬均未发现葬具。墓坑皆东西向,死者头向东,仰身直肢。墓地流行殉牲,以头、蹄代表牲畜的头数;男性以马、马鹿和羊为主;女性以牛、羊为主。晚期墓出现猪、狗殉葬。
墓内随葬品以陶器、青铜装饰品和各类串饰为主。工具、兵器极少,未发现铁器,在男性墓中,有的以骨镞和弓弭随葬。
崞县窑墓地是1处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墓地,经考证,属于北狄之楼烦族的1支。
毛庆沟墓地
毛庆沟墓地位于凉城县永兴乡东北5公里的蛮汉山南麓。
墓地是一处氏族部落的公共墓地,墓葬密集分布于毛庆沟村北平坦的山梁上,排列顺序虽不够整齐,但大体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在墓地西部边缘小孩墓为多。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四壁比较整齐,墓坑方向以东西向者为多,共67座,南北向较少,只20座。墓内人骨保存完好的有47座,早期被盗墓18座。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俯身直肢葬。经过保存较好的59具人骨鉴定,成年男性墓38座,成年女性墓21座,小孩墓6座,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则16岁,平均年龄在38岁~40岁。墓地普遍流行殉牲习俗,主要为山羊,还有少量的牛、马、狗等动物骨骼。
墓内随葬品多少不等,少者1件,多则104件,在有随葬品的墓中,以各种装饰品随葬者最多,共60座,兵器和工具大都随身佩戴,分别发现于12座墓中,随葬陶器的墓有36座,马具的墓2座,随葬品的放置,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各种料珠组成的串饰均散落在头、颈附近,各种动物铜、铁组成的腰带,整齐的排列于腰际,大型动物饰牌均置于身体右侧肩部,铜器一般放在脚下,陶器均放在头部上方,有的侧于头龛之内。毛庆沟墓地为战国时期之墓葬。两种墓向的随葬品有明显的区别,初步推断应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共用的1处墓地。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