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明长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为明嘉靖十四年(1555年)所修建。东起山西省大同市天镇东北镇口台,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凉城县,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杀虎口)、清水河县南境丫角山长城,与明成化元年(1466年)所筑偏头长城相接,全长400余公里。
该遗址分布于清水河县境东南部的北堡乡内,属明外长城,总长20余公里。由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亥子峁村进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石灰窑村境,经捌子沟,过口子上村后,分三路向南延伸,最西路的城墙抵野羊洼,交于沿偏关(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清水河两县界东、西方向的主体长城。中路和东路城墙各在柏羊岭山东、西两侧交于主体长城。主体长城继续前行,出清水河县境入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境。
在清水河县境内150公里的长城沿线,存敌楼或敌台7000余座,烽火台5000余墩,城堡6座,关口5座,以及险关水口、暗道等遗址。境内长城残存基宽和高度均在8米以上,敌楼底宽15米~19米,高度20米~22米。
1.墙体。境内所存长城墙体主要为明朝所修。长城由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进清水河县,除有数百米石砌城墙外,其余均为黄土夯筑,墙体尚存。其中石灰窑至北堡一大沟南侧长城,破坏较严重;捌子沟南有近百米石墙保存较好;西南口南北侧长城为块石砌筑,较坚固,今大部分砌石已被拆走。村东山城墙下有一长1.2米,宽0.6米,厚0.14米的石碑,碑体完整,碑头文字为“山西西路地方参将口都指挥佥事郭汾管丫角起东西两路边界”,“明万历一十七年(1599年)立”。
碑中所列建筑物名称有腹外接火墩、沿边墩台、将台、敌台、暗门、水门、水口、大边墩台、外边墩台、外边加道墩台、腹里接火墩台。
2.敌楼。境内所存敌楼大部分保存完整。其中,明朝的徐氏敌楼位于县境新村南侧的长城城墙上,高出城墙约20米。相传,明朝时有徐家女将颇勇武,自愿守楼戌边于此,故当地人称之为徐氏楼。敌楼楼基用红色条石砌就,楼墙用青砖鱼筑,四棱四角。敌楼东墙有双扇石门,一开一闭。楼顶四面墙上各有箭窗3个,箭窗内部是砖砌拱形,外部则是石砌矩形。敌楼南北两侧与长城连接之处各筑有石拱门一道,石拱门外有一障隧,是敌楼的一道防御工事。
清水河县明长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为明嘉靖十四年(1555年)所修建。东起山西省大同市天镇东北镇口台,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凉城县,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杀虎口)、清水河县南境丫角山长城,与明成化元年(1466年)所筑偏头长城相接,全长400余公里。
该遗址分布于清水河县境东南部的北堡乡内,属明外长城,总长20余公里。由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亥子峁村进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石灰窑村境,经捌子沟,过口子上村后,分三路向南延伸,最西路的城墙抵野羊洼,交于沿偏关(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清水河两县界东、西方向的主体长城。中路和东路城墙各在柏羊岭山东、西两侧交于主体长城。主体长城继续前行,出清水河县境入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境。
在清水河县境内150公里的长城沿线,存敌楼或敌台7000余座,烽火台5000余墩,城堡6座,关口5座,以及险关水口、暗道等遗址。境内长城残存基宽和高度均在8米以上,敌楼底宽15米~19米,高度20米~22米。
1.墙体。境内所存长城墙体主要为明朝所修。长城由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进清水河县,除有数百米石砌城墙外,其余均为黄土夯筑,墙体尚存。其中石灰窑至北堡一大沟南侧长城,破坏较严重;捌子沟南有近百米石墙保存较好;西南口南北侧长城为块石砌筑,较坚固,今大部分砌石已被拆走。村东山城墙下有一长1.2米,宽0.6米,厚0.14米的石碑,碑体完整,碑头文字为“山西西路地方参将口都指挥佥事郭汾管丫角起东西两路边界”,“明万历一十七年(1599年)立”。
碑中所列建筑物名称有腹外接火墩、沿边墩台、将台、敌台、暗门、水门、水口、大边墩台、外边墩台、外边加道墩台、腹里接火墩台。
2.敌楼。境内所存敌楼大部分保存完整。其中,明朝的徐氏敌楼位于县境新村南侧的长城城墙上,高出城墙约20米。相传,明朝时有徐家女将颇勇武,自愿守楼戌边于此,故当地人称之为徐氏楼。敌楼楼基用红色条石砌就,楼墙用青砖鱼筑,四棱四角。敌楼东墙有双扇石门,一开一闭。楼顶四面墙上各有箭窗3个,箭窗内部是砖砌拱形,外部则是石砌矩形。敌楼南北两侧与长城连接之处各筑有石拱门一道,石拱门外有一障隧,是敌楼的一道防御工事。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