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苏尼特部落饮食文化独具一格。蒙古馃子是蒙古族人特有的食物,是招待贵宾必备的佳品。苏尼特有一种特殊的蒙古馃子,叫做扇子饽饽。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主要用于过年过节、嫁娶喜事、大型宴会上摆大盘子。
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的制作过程必须经过15道工序,这些工序缺一不可:1.将和面的水、酥油烧开;2.水、油、味料调好(味料必须是大块冰糖,面用粗白面);3.对好面、油、味料比例,和面(必须和硬);4.将面和好后放入器皿封住,放1~3小时;5.和面时因为必须和硬,用干净的布料裹住和好的面,然后用脚使劲踹;6.把面擀成片,准备切;7.将擀好的面切成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蒙古馃子为(苏尼特饽饽)长方形,长5寸、6寸、7.5寸、9寸不等,酌情而定;8.用专用量尺量好再切,每一块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上切开五双小眼;9.把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切完,用多出的面做一条蛇,放入油锅炸(试探油的热量,油的热量是关键);10.炸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用秋季干牛粪做柴火;11.用棉花沾黄油涂在切好的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上面进行“润色”;12.炸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时不能开门窗,严禁透风;13.等炸出来的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凉了以后用重物压在上面;14.用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装盘子时可垒、也可穿梭、亦可砌成一排;15.将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装好后,正面朝着图拉嘎(火撑子)放。
蒙古馃子(苏尼特饽饽)具有苏尼特草原地域特点、文化特点,而且也是粗犷豪放的蒙古族民族性格的体现。2013年,蒙古馃子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