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推行下,全区围绕“三农三牧”工作任务,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2019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176.3亿元,比2012年增长24.3%,年均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1606.3亿元,增长40.4%,年均增长5.0%,快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林业产值100.9亿元,增长10.7%,年均增长1.5%;牧业产值1390.5亿元,增长8.5%,年均增长1.2%;渔业产值27.8亿元,增长11.7%,年均增长1.6%。
二、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反复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内蒙古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2020年,每年可向国家提供200亿斤(1000万吨)以上商品粮,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为增强市场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全面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9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8.5万公顷(13327.5亩),比2012年增长15.8%,年均增长2.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2.8万公顷(10242亩),增长11.5%,年均增长1.6%,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6.8%,较2012年下降3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保持稳定。2019年,全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5350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876公斤/公顷;单位面积小麦产量3396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569公斤/公顷;单位面积玉米产量7209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860公斤/公顷,单位面积稻谷产量8474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1674公斤/公顷。
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阶,达到3652.6万吨,比2012年增长33.3%,年均增长4.2%,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8位,较2012年前移2位。其中,玉米产量2722.3万吨,比2012年增长35.0%,年均增长4.4%;稻谷产量136.2万吨,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0.9%;人均粮食产量1439.8公斤/人,位居全国第2位,比2012年增加337.6公斤/人。粮食生产已实现“十六连丰”。其中,201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大关,达到3070.5万吨;201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再创辉煌,突破3500万吨(700亿斤),达到3553.3万吨。
图2 2012—2019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图
三、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对经济作物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019年,全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5.8万公顷(3087亩),比2012年增长33.0%,年均增长4.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3.2%,较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区油料产量达到228.7万吨,比2012年增长60.8%,年均增长7.0%,人均油料产量90.2公斤/人,比2012年增加32.9公斤/人,单位面积油料产量2457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671公斤/公顷;甜菜产量629.6万吨,增长3.2倍,年均增长22.8%,人均甜菜产量248.2公斤/人,比2012年增加188.1公斤/人,单位面积甜菜产量49420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10840公斤/公顷。
图3 2012—2019年内蒙古油料产量图
四、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稳步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内蒙古畜牧业稳定发展,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畜牧业稳定发展。截至2020年9月,自治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牛奶、羊肉、绒毛产量、草业均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全国第二,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全国大约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奶罐肉库”。2019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64.6万吨,比2012年增长7.6%,年均增长1.1%。其中,牛肉63.8万吨,增长24.6%,年均增长3.2%;羊肉109.8万吨,增长23.8%,年均增长3.1%;牛奶产量577.2万吨。2019年,内蒙古肉类、奶类人均占有量双双居全国第1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2019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37.4亿元,比2012年增长17.2%,年均增长2.3%;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4%;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866.4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17.9%,年均增长2.4%;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科尔沁牛业、小尾羊等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6家,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38家,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达到55个,自治区“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达到718个。
五、“蒙字号”品牌越树越亮,农牧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强
内蒙古历史文化悠久、地方特色浓郁,孕育许多地方特产。有占到中国40%和世界30%市场份额的鄂尔多斯羊绒制品、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的伊利乳制品、世界乳业10强的蒙牛乳制品等,2020年,“蒙字号”品牌越树越亮,农牧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强。
“蒙字号”品牌越树越亮。近年来,全区围绕“质量兴农兴牧、绿色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肉牛、肉羊、马铃薯、玉米、向日葵、大米、杂粮杂豆等“蒙字号”品牌,形成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区域知名品牌。其中,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盟大米、河套向日葵、赤峰小米、呼伦贝尔草原羊肉、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乌海葡萄、达茂草原羊、敖汉小米11个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天赋河套区域品牌影响力居全国第二,已成为2020年10家中国区域农业品牌示范基地之一。
农牧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强。“三品一标”认证用标企业达到1222家、产品总数3623个,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有机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农牧业基础更加稳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相信在未来,全区农牧业必将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内蒙古的农村牧区更富、更美、更宜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推行下,全区围绕“三农三牧”工作任务,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2019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176.3亿元,比2012年增长24.3%,年均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1606.3亿元,增长40.4%,年均增长5.0%,快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林业产值100.9亿元,增长10.7%,年均增长1.5%;牧业产值1390.5亿元,增长8.5%,年均增长1.2%;渔业产值27.8亿元,增长11.7%,年均增长1.6%。
二、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反复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内蒙古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2020年,每年可向国家提供200亿斤(1000万吨)以上商品粮,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为增强市场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全面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9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8.5万公顷(13327.5亩),比2012年增长15.8%,年均增长2.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2.8万公顷(10242亩),增长11.5%,年均增长1.6%,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6.8%,较2012年下降3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保持稳定。2019年,全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5350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876公斤/公顷;单位面积小麦产量3396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569公斤/公顷;单位面积玉米产量7209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860公斤/公顷,单位面积稻谷产量8474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1674公斤/公顷。
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阶,达到3652.6万吨,比2012年增长33.3%,年均增长4.2%,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8位,较2012年前移2位。其中,玉米产量2722.3万吨,比2012年增长35.0%,年均增长4.4%;稻谷产量136.2万吨,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0.9%;人均粮食产量1439.8公斤/人,位居全国第2位,比2012年增加337.6公斤/人。粮食生产已实现“十六连丰”。其中,201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大关,达到3070.5万吨;201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再创辉煌,突破3500万吨(700亿斤),达到3553.3万吨。
图2 2012—2019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图
三、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对经济作物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019年,全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5.8万公顷(3087亩),比2012年增长33.0%,年均增长4.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3.2%,较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区油料产量达到228.7万吨,比2012年增长60.8%,年均增长7.0%,人均油料产量90.2公斤/人,比2012年增加32.9公斤/人,单位面积油料产量2457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671公斤/公顷;甜菜产量629.6万吨,增长3.2倍,年均增长22.8%,人均甜菜产量248.2公斤/人,比2012年增加188.1公斤/人,单位面积甜菜产量49420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10840公斤/公顷。
图3 2012—2019年内蒙古油料产量图
四、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稳步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内蒙古畜牧业稳定发展,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畜牧业稳定发展。截至2020年9月,自治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牛奶、羊肉、绒毛产量、草业均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全国第二,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全国大约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奶罐肉库”。2019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64.6万吨,比2012年增长7.6%,年均增长1.1%。其中,牛肉63.8万吨,增长24.6%,年均增长3.2%;羊肉109.8万吨,增长23.8%,年均增长3.1%;牛奶产量577.2万吨。2019年,内蒙古肉类、奶类人均占有量双双居全国第1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2019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37.4亿元,比2012年增长17.2%,年均增长2.3%;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4%;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866.4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17.9%,年均增长2.4%;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科尔沁牛业、小尾羊等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6家,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38家,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达到55个,自治区“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达到718个。
五、“蒙字号”品牌越树越亮,农牧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强
内蒙古历史文化悠久、地方特色浓郁,孕育许多地方特产。有占到中国40%和世界30%市场份额的鄂尔多斯羊绒制品、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的伊利乳制品、世界乳业10强的蒙牛乳制品等,2020年,“蒙字号”品牌越树越亮,农牧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强。
“蒙字号”品牌越树越亮。近年来,全区围绕“质量兴农兴牧、绿色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肉牛、肉羊、马铃薯、玉米、向日葵、大米、杂粮杂豆等“蒙字号”品牌,形成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区域知名品牌。其中,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盟大米、河套向日葵、赤峰小米、呼伦贝尔草原羊肉、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乌海葡萄、达茂草原羊、敖汉小米11个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天赋河套区域品牌影响力居全国第二,已成为2020年10家中国区域农业品牌示范基地之一。
农牧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强。“三品一标”认证用标企业达到1222家、产品总数3623个,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有机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农牧业基础更加稳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相信在未来,全区农牧业必将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内蒙古的农村牧区更富、更美、更宜居。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