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内蒙古服务业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经济新常态,以优化发展结构和提升发展效率为核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模式为动力,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发挥地域优势,加快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年来,全区服务业保持稳步持续发展趋势,逐步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新引擎,为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起到良好的带动支撑作用。
一、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服务业影响力日益显著。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地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时期,全区服务业实现平稳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2016年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逐渐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服务业比重持续扩大。随着内蒙古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扩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逐步实现由工业拉动型经济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方向的转变。“十三五”时期,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发展趋势,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201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在创新“驱动轮”的带动下,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更加合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传统服务业逐步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20年以传统行业为主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比重为33.4%,较2015年下降5.8个百分点;以新兴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比重为11.4%,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以及服务社会民生为主的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比重为28.5%,较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共十八大后,一系列助推服务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私人办企业的难度,202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数量占比达到65.5%,较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规模较2015年提高1.4倍,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的比重为33.9%,较2015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稳就业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动力。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服务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逐步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动力。2019年末,全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64.9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42.4%,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0.6个和26.7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全区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持续增加。从全区居民均经营净收入构成来看,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由2015年的2495元增加到2020年的3876.6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8.7%,高于全区居民均经营净收入1.6个百分点,占全区居民均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为47.6%,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0.8个和42.0个百分点。
新型消费市场活跃。“十三五”时期,新型消费市场快速发展,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动力,内蒙古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0.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4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6%,较2015年提高4.7个百分点。
旅游接待人数收入明显扩大。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亿人次,较2015年提高1.3倍。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9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9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4651.5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558.5亿元,入境旅游创汇13.4亿美元。内蒙古依靠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旅游潜力持续发挥内生动力。
三、传统产业扎实推进 新兴行业引领潮流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综合基础设施加速建成,运输里程不断延展,运输设备更新换代。2020年,全区公路里程为21.0万公里,比2015年增加3.5万公里;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630.1万辆,比2015年末增长57.5%;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330.1万辆,比2015年末增长49.7%。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促使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方式结构实现转变,客运方式逐渐从公共交通向私家出行方式转变,货运量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全区主要公共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4亿人,比2015年减少3381万人;完成货运量19.8亿吨,比2015年增长1.2亿吨。
邮政电信业转型升级。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快递行业成为推动邮政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2021年,邮政行业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多种运输形式的现代邮政网络,邮寄和投递能力大幅提升。全区邮政业务总量由2015年的23.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3.7亿元,增长1.7倍。其中,快递业务总量由0.5亿件激增到2.0亿件,增长3倍。互联网经济时代助推通信技术不断革新,随着移动通信迎来5G时代,电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5—2020年,全区移动电话用户从2425.3万户增加到2962.2万户;电信业务总量从377.1亿元增加到2584.6亿元,增长5.9倍。
金融业平稳发展。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体系日益健全,内蒙古逐渐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业体系,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0.5%。“十三五”时期,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高于服务业增速1.4个百分点,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5万亿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6.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万亿元,年均增长6.3%。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时代发展趋势之下,促使更多的线下传统企业积极推进电商化转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进一步推进。2019年末,内蒙古规模以上企业使用计算机数量达到51.3万台,2016—2019年,年均增长2.9%。随着网络科技不断进步,带来消费领域创新变革,电子商务消费模式迅速崛起。2019年,全区实现卖方电商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随着全区各类本地电商平台不断涌现,衣食住行等线上线下交易不断融合,信息、休闲、旅游等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服务业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经济新常态,以优化发展结构和提升发展效率为核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模式为动力,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发挥地域优势,加快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年来,全区服务业保持稳步持续发展趋势,逐步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新引擎,为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起到良好的带动支撑作用。
一、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服务业影响力日益显著。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地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时期,全区服务业实现平稳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2016年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逐渐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服务业比重持续扩大。随着内蒙古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扩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逐步实现由工业拉动型经济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方向的转变。“十三五”时期,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发展趋势,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201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在创新“驱动轮”的带动下,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更加合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传统服务业逐步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20年以传统行业为主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比重为33.4%,较2015年下降5.8个百分点;以新兴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比重为11.4%,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以及服务社会民生为主的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比重为28.5%,较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共十八大后,一系列助推服务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私人办企业的难度,202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数量占比达到65.5%,较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规模较2015年提高1.4倍,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的比重为33.9%,较2015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稳就业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动力。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服务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逐步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动力。2019年末,全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64.9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42.4%,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0.6个和26.7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全区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持续增加。从全区居民均经营净收入构成来看,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由2015年的2495元增加到2020年的3876.6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8.7%,高于全区居民均经营净收入1.6个百分点,占全区居民均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为47.6%,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0.8个和42.0个百分点。
新型消费市场活跃。“十三五”时期,新型消费市场快速发展,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动力,内蒙古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0.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4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6%,较2015年提高4.7个百分点。
旅游接待人数收入明显扩大。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亿人次,较2015年提高1.3倍。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9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9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4651.5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558.5亿元,入境旅游创汇13.4亿美元。内蒙古依靠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旅游潜力持续发挥内生动力。
三、传统产业扎实推进 新兴行业引领潮流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综合基础设施加速建成,运输里程不断延展,运输设备更新换代。2020年,全区公路里程为21.0万公里,比2015年增加3.5万公里;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630.1万辆,比2015年末增长57.5%;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330.1万辆,比2015年末增长49.7%。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促使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方式结构实现转变,客运方式逐渐从公共交通向私家出行方式转变,货运量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全区主要公共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4亿人,比2015年减少3381万人;完成货运量19.8亿吨,比2015年增长1.2亿吨。
邮政电信业转型升级。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快递行业成为推动邮政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2021年,邮政行业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多种运输形式的现代邮政网络,邮寄和投递能力大幅提升。全区邮政业务总量由2015年的23.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3.7亿元,增长1.7倍。其中,快递业务总量由0.5亿件激增到2.0亿件,增长3倍。互联网经济时代助推通信技术不断革新,随着移动通信迎来5G时代,电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5—2020年,全区移动电话用户从2425.3万户增加到2962.2万户;电信业务总量从377.1亿元增加到2584.6亿元,增长5.9倍。
金融业平稳发展。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体系日益健全,内蒙古逐渐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业体系,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0.5%。“十三五”时期,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高于服务业增速1.4个百分点,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5万亿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6.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万亿元,年均增长6.3%。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时代发展趋势之下,促使更多的线下传统企业积极推进电商化转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进一步推进。2019年末,内蒙古规模以上企业使用计算机数量达到51.3万台,2016—2019年,年均增长2.9%。随着网络科技不断进步,带来消费领域创新变革,电子商务消费模式迅速崛起。2019年,全区实现卖方电商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随着全区各类本地电商平台不断涌现,衣食住行等线上线下交易不断融合,信息、休闲、旅游等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