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朝郡县、新秦中及匈奴单于庭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党中央集权的郡、县地方两级制,郡设郡守掌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军事,县置县令。秦置36郡(后又建12郡为48郡)。按秦朝“四十八郡表”,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境内有:
九原郡。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取匈奴河南地后,改战国时赵九原县为九原郡,治所九原(今包头郊区西)。领九原、临河(今临河市古城乡)等县。辖境相当今包头市、临河市、固阳县、乌拉特前旗、五原县、杭锦后旗、磴口县、达拉特旗、杭锦旗等地区。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修建直道,北起九原,南到云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使九原等河套地区与关中平原联结起来。(秦末匈奴南下,郡制即废);
云中郡。秦沿袭置,治所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武泉(今呼和浩特市巴彦镇塔利村塔布托拉罕古城扯,也有说武泉在托克托县境)等县。辖境相当于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卓资县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
另有郡治所不在今内蒙古境内,但其管辖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郡有:
上郡。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辖境包括今东胜市、准格尔旗(部分)、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等地区;
北地郡。治所义渠(今甘肃省西峰市西北),辖境包括今乌海市、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地区;
雁门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南),辖境包括今集宁市、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凉城县等地区;
代郡。治所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等地区;
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辖境包括今锡林郭勒盟南部部分地区;
右北平郡。治所无终(今天津市蓟县),辖境包括今赤峰市南部、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地区;
辽西郡。治所阳乐(今辽宁省义县),辖境包括今敖汉旗南部等地区。
新秦中、北假。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王朝夺取匈奴河南地(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区,以黄河为塞),筑44个县城(也有说筑34城),一次迁徙数万人到这里屯垦,时称“新秦中”。今巴彦淖尔盟“自高阙(石兰计山口)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今狼山)以往”,秦时称“北假”。就是《史记•匈奴列传》注释:“北方田官,主要田假以贫人,故曰北假”。至于“三十四城与四十四城之迷,历数千百载而终莫之能详耳”(引自《绥远通志稿•卷一•上》)。
匈奴单于庭 秦末诸侯叛秦,中原大乱,楚汉战争。匈奴南下,向东击败东胡,向西打败月氏等部,重新占领今内蒙古绝大部分区域。匈奴“军事行政联盟”最高统治者称“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天子)。冒顿单于在今乌兰察布盟阴山地区设置“单于庭”。也有记载“其王庭设在今伊克昭盟直北之地”。单于庭号称龙庭,是匈奴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其下属左贤王等左方王将居今内蒙古东部地区,左贤王庭约在今锡林郭勒盟中部。右贤王等右方王将居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右贤王庭约在今巴彦淖尔盟南部。冒顿单于政权统辖区域包括今内蒙古地区。(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9年,西汉王朝沉重打击匈奴势力,匈奴单于庭迁往漠北。)
二、西汉郡县、属国、护乌桓校尉府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采用“郡国并行制”。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行政区,长官名剌史,故称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汉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实际划分为州(刺史)、郡(开始仍设郡守,汉景帝时改为太守,郡尉改为都尉)、县(县令)三级建制。当时的郡有不设郡守而单置都尉的,其权颇重(内蒙古境内在县设都尉的情况颇为多见)。西汉时期设置的郡(郡守、太守)和都尉治所在今内蒙古境内的有:
云中郡。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收复云中郡,治所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桢陵(西部都尉驻所)、沙陵、阳寿(这4县治所都在今托克托县境)、北舆(中部都尉驻所、治所约在今呼和浩特市境)、武泉、原阳(这2县均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和东南郊区)、咸阳、犊和(这2县均在今土默特右旗境)、沙南(今准格尔旗境)、陶林(东部都尉驻所,治所在今察哈尔右翼中旗)等县。隶属并州刺史部;
定襄郡。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部地置,治所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领成乐、武皋(中部都尉驻所)、武要(东部都尉驻所,这后2县约在今卓资县境)、武进(西部都尉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黑老窑乡)、定襄、安陶(治所约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郊)、武城、桐过、骆县(这3县治所在今清水河县境)等。隶属并州刺史部;
朔方郡。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朔方(今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附近)。领朔方、渠搜(东部都尉驻所,今杭锦旗东北)、呼遒(今杭锦旗东北)、修都(今杭锦旗锡尼镇西)、窳浑(西部都尉驻所,今磴口县北部)、三封(今磴口县西部)、临戎(今磴口县东南)、沃野(今临河市西南)、临河(今乌加河南岸,临河市北部)、广牧(中部都尉驻所,今五原县南部)等县。(有记载汉武帝曾迁徙70万灾民到朔方郡地区屯垦固边)。隶属朔方刺史部;
五原郡。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改置,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西,也有记载在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领九原、稒阳(今包头市郊区古城湾乡)、临沃(今包头市郊区麻池乡)、五原(东部都尉驻所、今包头市郊区哈德门古城)、成宜(中部都尉驻所、今乌拉特前旗境)、西安阳(西部都尉驻所、今乌拉特前旗境)、宜梁(今乌拉特前旗境)、河目(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河阴、武都、曼柏(这3县治所均在今达拉特旗境)、南舆(今准格尔旗境),据记载还有文国、蒲泽、南兴等县、城邑。隶属朔方刺史部;
西河郡。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沿置。治所先后有几个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准格尔旗纳林乡古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今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西河属国都尉,治在美稷(今准格尔旗纳林乡古城);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治所在平定(今准格尔旗西南)。西河郡领谷罗、广衍、富昌(这3县城在今准格尔旗境)、增山(北部都尉驻所、在今东胜市境)、虎猛(西部都尉驻所、约在今伊金霍洛旗境)、大成(南部都尉驻所、约在今杭锦旗境)等县、城邑。隶属朔方刺史部;
右北平郡。治所平刚(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古城;也有记载在今辽宁省凌源市境)。辖今赤峰市英金河以南的部分市区和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地区。隶属幽州刺史部。
另有,治所不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但管辖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郡(从西至东)有:
张掖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得(今甘肃省张掖市北)。辖有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领居延都尉(驻所今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隶属凉州刺史部;
上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上郡属国,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领奢延(红柳河东岸)、高望(北部都尉驻所,这2县均在今乌审旗境),匈归都尉(匈归障)在今鄂托克前旗东南。隶属朔方刺史部;
雁门郡。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时袭置,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东南)。领强阴、沃阳和西部都尉(均在今凉城县境)。辖境包括今凉城县、丰镇市、集宁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商都县部分地区。隶属并州刺史部;
代郡。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沿置,治所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领且如县(今兴和县北)。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察汗淖尔等地区。隶属并州刺史部;
上谷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沿置,治所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辖境包括今太仆寺旗、多伦县部分地区。隶属幽州刺史部;
辽西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沿置,治所阳乐(今辽宁省义县西;亦有记载治所在今辽宁省阜新西南)。辖境包括今敖汉旗南部、奈曼旗南边沿地区;
“护乌桓校尉”府。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王朝设置“护乌桓校尉”,监领被从乌桓山(今阿鲁科尔沁旗西北乌桓山)一带迁徙到上谷、右北平、辽西、渔阳、辽东五郡塞外的乌桓人。之后,乌桓人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之间。“护乌桓校尉”开营府,“营”为军队驻屯地,“府”为衙门机构,驻上谷郡宁县(今河北省万全县境)。“护乌桓校尉”府是朝廷设置监领有关乌桓族事务的、有特殊权力的军政建制单位(至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光武帝鉴于乌桓族活动的地域不断扩大,“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匈奴族内部单于争立,战争频繁,民心盼安。呼韩邪单于战败后附汉,居光禄塞下(今昆都仑河后口子小召门梁故城,亦有记载在乌拉特中旗阴山北麓)。汉朝廷为安置归附的匈奴人,在沿边五郡设置属国,其中在今内蒙古境内或相关的三个属国是:上郡属国、西河属国、五原属国(其官职地位同郡守)。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王朝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请求,遣后宫王嫱(字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史称“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上书汉元帝称:愿保护东起上谷,西到敦煌的汉朝边塞。此后60余年,“百姓无干戈之役”。西汉末年王莽称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郡县尽易其名”,并改郡太守为“大尹”、都尉为“太尉”,县令为“县宰”。王莽政权覆灭后,匈奴支持卢芳称帝,占据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地,建都于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西)。
三、东汉郡县、属国及军政建制
东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推翻王莽政权,恢复被王莽更名的州郡县名,罢郡都尉兼职太守(惟边郡仍有的置都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地方区划为:州(刺史、州牧)、郡(太守)和属国(都尉)、县三级建制。东汉王朝《郡国表》中属国、郡治所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有:
张掖居延属国。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都尉治所居延(今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辖境在今额济纳河流域。隶属凉州;
朔方郡。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废,十六年(公元40年)复置。治所临戎(今磴口县境),领临戎、三封、(这2县在今磴口县境)、广牧(今乌拉特前旗西部)、沃野(治所约在临河市西南)、大成(约在今杭锦旗东南)、朔方(今杭锦旗东北)等县。辖境相当今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和杭锦旗部分地区等。隶属并州(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郡治迁至五原。东汉末年废。)。
五原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重新归属,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西)。领临沃(今包头市郊区)、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这4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河阴、曼柏(这2县在今达拉特旗境)等县城。辖境相当今包头市、固阳县、乌拉特前旗大部、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隶属并州。东汉末年废;
云中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重新归属,治所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原阳、北舆、武泉(这后3县城在今呼和浩特市及郊区)、定襄、武进、成乐(这3县城在今和林格尔县境)、沙陵、箕陵(这2县在今托克托县境)、咸阳(今土默特右旗境)、沙南(今准格尔旗境)等县、城邑。辖境相当今呼和浩特南部平原。隶属并州。东汉末年废;
另有治所不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但管辖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郡有:
上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时,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领有奢延(今乌审旗境)、桢林(今准格尔旗境)等县、城邑。辖境相当今乌审旗、鄂托克旗东段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隶属并州。(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郡治迁至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废;
定襄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沿置,治所移至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东南)。领有武城、桐过、骆县(这3县治所均在今清水河县境)。辖境相当今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南部地区。隶属并州;
代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治所移至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辖境包括今兴和县部分地区。隶属幽州。
雁门郡。治所阴(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领有强阴(约在今凉城县东)等县。辖境包括今凉城县、丰镇市大部分地区。隶属并州;
西河郡。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治所移至离石(今山西省离石市),领有美稷(南单于庭)、广衍、平定(约在今准格尔旗境)等县、城邑。辖境包括今东胜市、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等地区。隶属并州;
“使匈奴中郎将”府。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后汉书•世祖本纪》记载:“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春、正月,遣中郎将段彬,授南单于玺绶,令人居云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将,将兵卫护之。”这说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东汉王朝正式设置“使匈奴中郎将”。随后,设府营于美稷(今准格尔旗)与南匈奴单于庭同驻一城。南匈奴单于列置诸部王于各郡:韩氏骨都侯屯北地郡(今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候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使匈奴中郎将是东汉朝时管理进驻在云中、五原、西河、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代诸郡境内的南匈奴,有“拥节”特殊权力、处理与党中央政府之间各种形式往来的有关事务的军政建制单位。《后汉书》等史籍中载有任“使匈奴中郎将”的约有20人。
“度辽将军府”。西汉昭帝时,为缓和匈奴与乌桓之战即将爆发的东线紧张局势,昭帝命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配合当地戍军,稳定了东北地区的政局。此时的“度辽将军”只是军制官号。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东汉王朝根据北方多民族的事务需要处理,委任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驻五原曼柏(约在今达拉特旗境内)。正式设营府,最高长官“行度辽将军”。其俸禄与郡太守、国副相相同,有“青绶”之“银印”。“度辽将军”成为一种稳定的军政建制。其属下有校尉等军官外,又设有长史等官。在某些情况下皇帝将“假黄钺”这一代表亲征的凭证,授与度辽将军,直接代表皇帝调兵遣将,颁行军令。东汉时期历任度辽将军的有26人次,时间长达134年。这种在北方多民族交叉地区设置的军政建制,成为东汉皇朝实现其管辖权的一项重要的建制制度。
鲜卑“大都护”。东汉朝中期,鲜卑族南下到西拉木伦河一带。鲜卑大人偏何接受由辽东郡太守代表东汉王朝所封鲜卑“大都护”官职。东汉与鲜卑缔结友好。
鲜卑首领庭。东汉桓帝建和元年~永康元年(公元147~167年),鲜卑族在其首领檀石槐统领下统一了大漠南北,在高柳北弹汗山(约在今兴和县)建庭,组成“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领治。灵帝光和元年~中平元年(公元178~184年),“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瓦解,漠南区域自云中郡以东,分三个地区集团:檀石槐后裔步度根占有今呼和浩特平原及乌兰察布丘陵地区;柯比能占有今锡林郭勒草原;素利、弥加等占有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及科尔沁草原;漠南自云中郡西部的鲜卑占有今鄂尔多斯和阴山南北地区。各部鲜卑各有分界。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正月,“撤了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各郡设置一个县令管辖当地百姓,四郡合并为新兴郡,治所九原(今山西忻州市),后辖境缩小”。
东汉时期,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域曾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东汉王朝的行政建制与北方各民族政权制度并存、结合、“军政合一”建制为突出特征。
四、魏、晋、北朝都城、州、郡、镇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基本上是州(刺史)、郡(太守)、县(县令)三级建制。在相当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域是多民族割据,战争频繁,地方行政建制更迭多变,官吏多兼军事头衔,党中央政权派驻的高级将帅常兼任驻地官职,为军政建制。这一时期,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域主要的行政建制分别是:
1.三国曹魏时期
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曹魏初期,鲜卑首领柯比能先后兼并了鲜卑“东部大人”集团和步度根集团,统一了漠南地区。从五原郡、云中郡直至辽河一带,包括今巴彦淖尔盟河套以东、呼和浩特平原、乌兰察布丘陵、锡林郭勒草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皆归其管辖。柯比能被刺死后,,部落联盟解体。魏齐王(曹芳)正始九年(公元248年),鲜卑拓跋部首领力微成为部落集团酋长(治所约在今包头市西南)。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鲜卑拓跋力微部迁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村)。盛乐成为都城,统辖大青山南北地区。
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时,曹魏政权置有西海郡,治所居延(今额济纳旗境),隶属凉州。此时,羌族政权统辖今伊克昭盟、乌海市和乌加河以南地区;东部鲜卑等政权统辖今大兴安岭、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地区;夫余部统辖有嫩江以西大兴安岭以东地区。
2.晋及十六国时期
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魏帝曹奂禅位于司马
一、秦朝郡县、新秦中及匈奴单于庭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党中央集权的郡、县地方两级制,郡设郡守掌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军事,县置县令。秦置36郡(后又建12郡为48郡)。按秦朝“四十八郡表”,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境内有:
九原郡。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取匈奴河南地后,改战国时赵九原县为九原郡,治所九原(今包头郊区西)。领九原、临河(今临河市古城乡)等县。辖境相当今包头市、临河市、固阳县、乌拉特前旗、五原县、杭锦后旗、磴口县、达拉特旗、杭锦旗等地区。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修建直道,北起九原,南到云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使九原等河套地区与关中平原联结起来。(秦末匈奴南下,郡制即废);
云中郡。秦沿袭置,治所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武泉(今呼和浩特市巴彦镇塔利村塔布托拉罕古城扯,也有说武泉在托克托县境)等县。辖境相当于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卓资县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
另有郡治所不在今内蒙古境内,但其管辖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郡有:
上郡。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辖境包括今东胜市、准格尔旗(部分)、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等地区;
北地郡。治所义渠(今甘肃省西峰市西北),辖境包括今乌海市、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地区;
雁门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南),辖境包括今集宁市、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凉城县等地区;
代郡。治所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等地区;
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辖境包括今锡林郭勒盟南部部分地区;
右北平郡。治所无终(今天津市蓟县),辖境包括今赤峰市南部、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地区;
辽西郡。治所阳乐(今辽宁省义县),辖境包括今敖汉旗南部等地区。
新秦中、北假。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王朝夺取匈奴河南地(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区,以黄河为塞),筑44个县城(也有说筑34城),一次迁徙数万人到这里屯垦,时称“新秦中”。今巴彦淖尔盟“自高阙(石兰计山口)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今狼山)以往”,秦时称“北假”。就是《史记•匈奴列传》注释:“北方田官,主要田假以贫人,故曰北假”。至于“三十四城与四十四城之迷,历数千百载而终莫之能详耳”(引自《绥远通志稿•卷一•上》)。
匈奴单于庭 秦末诸侯叛秦,中原大乱,楚汉战争。匈奴南下,向东击败东胡,向西打败月氏等部,重新占领今内蒙古绝大部分区域。匈奴“军事行政联盟”最高统治者称“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天子)。冒顿单于在今乌兰察布盟阴山地区设置“单于庭”。也有记载“其王庭设在今伊克昭盟直北之地”。单于庭号称龙庭,是匈奴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其下属左贤王等左方王将居今内蒙古东部地区,左贤王庭约在今锡林郭勒盟中部。右贤王等右方王将居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右贤王庭约在今巴彦淖尔盟南部。冒顿单于政权统辖区域包括今内蒙古地区。(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9年,西汉王朝沉重打击匈奴势力,匈奴单于庭迁往漠北。)
二、西汉郡县、属国、护乌桓校尉府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采用“郡国并行制”。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行政区,长官名剌史,故称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汉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实际划分为州(刺史)、郡(开始仍设郡守,汉景帝时改为太守,郡尉改为都尉)、县(县令)三级建制。当时的郡有不设郡守而单置都尉的,其权颇重(内蒙古境内在县设都尉的情况颇为多见)。西汉时期设置的郡(郡守、太守)和都尉治所在今内蒙古境内的有:
云中郡。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收复云中郡,治所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桢陵(西部都尉驻所)、沙陵、阳寿(这4县治所都在今托克托县境)、北舆(中部都尉驻所、治所约在今呼和浩特市境)、武泉、原阳(这2县均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和东南郊区)、咸阳、犊和(这2县均在今土默特右旗境)、沙南(今准格尔旗境)、陶林(东部都尉驻所,治所在今察哈尔右翼中旗)等县。隶属并州刺史部;
定襄郡。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部地置,治所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领成乐、武皋(中部都尉驻所)、武要(东部都尉驻所,这后2县约在今卓资县境)、武进(西部都尉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黑老窑乡)、定襄、安陶(治所约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郊)、武城、桐过、骆县(这3县治所在今清水河县境)等。隶属并州刺史部;
朔方郡。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朔方(今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附近)。领朔方、渠搜(东部都尉驻所,今杭锦旗东北)、呼遒(今杭锦旗东北)、修都(今杭锦旗锡尼镇西)、窳浑(西部都尉驻所,今磴口县北部)、三封(今磴口县西部)、临戎(今磴口县东南)、沃野(今临河市西南)、临河(今乌加河南岸,临河市北部)、广牧(中部都尉驻所,今五原县南部)等县。(有记载汉武帝曾迁徙70万灾民到朔方郡地区屯垦固边)。隶属朔方刺史部;
五原郡。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改置,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西,也有记载在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领九原、稒阳(今包头市郊区古城湾乡)、临沃(今包头市郊区麻池乡)、五原(东部都尉驻所、今包头市郊区哈德门古城)、成宜(中部都尉驻所、今乌拉特前旗境)、西安阳(西部都尉驻所、今乌拉特前旗境)、宜梁(今乌拉特前旗境)、河目(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河阴、武都、曼柏(这3县治所均在今达拉特旗境)、南舆(今准格尔旗境),据记载还有文国、蒲泽、南兴等县、城邑。隶属朔方刺史部;
西河郡。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沿置。治所先后有几个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准格尔旗纳林乡古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今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西河属国都尉,治在美稷(今准格尔旗纳林乡古城);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治所在平定(今准格尔旗西南)。西河郡领谷罗、广衍、富昌(这3县城在今准格尔旗境)、增山(北部都尉驻所、在今东胜市境)、虎猛(西部都尉驻所、约在今伊金霍洛旗境)、大成(南部都尉驻所、约在今杭锦旗境)等县、城邑。隶属朔方刺史部;
右北平郡。治所平刚(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古城;也有记载在今辽宁省凌源市境)。辖今赤峰市英金河以南的部分市区和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地区。隶属幽州刺史部。
另有,治所不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但管辖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郡(从西至东)有:
张掖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得(今甘肃省张掖市北)。辖有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领居延都尉(驻所今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隶属凉州刺史部;
上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上郡属国,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领奢延(红柳河东岸)、高望(北部都尉驻所,这2县均在今乌审旗境),匈归都尉(匈归障)在今鄂托克前旗东南。隶属朔方刺史部;
雁门郡。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时袭置,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东南)。领强阴、沃阳和西部都尉(均在今凉城县境)。辖境包括今凉城县、丰镇市、集宁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商都县部分地区。隶属并州刺史部;
代郡。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沿置,治所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领且如县(今兴和县北)。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察汗淖尔等地区。隶属并州刺史部;
上谷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沿置,治所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辖境包括今太仆寺旗、多伦县部分地区。隶属幽州刺史部;
辽西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沿置,治所阳乐(今辽宁省义县西;亦有记载治所在今辽宁省阜新西南)。辖境包括今敖汉旗南部、奈曼旗南边沿地区;
“护乌桓校尉”府。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王朝设置“护乌桓校尉”,监领被从乌桓山(今阿鲁科尔沁旗西北乌桓山)一带迁徙到上谷、右北平、辽西、渔阳、辽东五郡塞外的乌桓人。之后,乌桓人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之间。“护乌桓校尉”开营府,“营”为军队驻屯地,“府”为衙门机构,驻上谷郡宁县(今河北省万全县境)。“护乌桓校尉”府是朝廷设置监领有关乌桓族事务的、有特殊权力的军政建制单位(至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光武帝鉴于乌桓族活动的地域不断扩大,“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匈奴族内部单于争立,战争频繁,民心盼安。呼韩邪单于战败后附汉,居光禄塞下(今昆都仑河后口子小召门梁故城,亦有记载在乌拉特中旗阴山北麓)。汉朝廷为安置归附的匈奴人,在沿边五郡设置属国,其中在今内蒙古境内或相关的三个属国是:上郡属国、西河属国、五原属国(其官职地位同郡守)。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王朝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请求,遣后宫王嫱(字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史称“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上书汉元帝称:愿保护东起上谷,西到敦煌的汉朝边塞。此后60余年,“百姓无干戈之役”。西汉末年王莽称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郡县尽易其名”,并改郡太守为“大尹”、都尉为“太尉”,县令为“县宰”。王莽政权覆灭后,匈奴支持卢芳称帝,占据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地,建都于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西)。
三、东汉郡县、属国及军政建制
东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推翻王莽政权,恢复被王莽更名的州郡县名,罢郡都尉兼职太守(惟边郡仍有的置都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地方区划为:州(刺史、州牧)、郡(太守)和属国(都尉)、县三级建制。东汉王朝《郡国表》中属国、郡治所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有:
张掖居延属国。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都尉治所居延(今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辖境在今额济纳河流域。隶属凉州;
朔方郡。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废,十六年(公元40年)复置。治所临戎(今磴口县境),领临戎、三封、(这2县在今磴口县境)、广牧(今乌拉特前旗西部)、沃野(治所约在临河市西南)、大成(约在今杭锦旗东南)、朔方(今杭锦旗东北)等县。辖境相当今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和杭锦旗部分地区等。隶属并州(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郡治迁至五原。东汉末年废。)。
五原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重新归属,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西)。领临沃(今包头市郊区)、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这4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河阴、曼柏(这2县在今达拉特旗境)等县城。辖境相当今包头市、固阳县、乌拉特前旗大部、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隶属并州。东汉末年废;
云中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重新归属,治所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原阳、北舆、武泉(这后3县城在今呼和浩特市及郊区)、定襄、武进、成乐(这3县城在今和林格尔县境)、沙陵、箕陵(这2县在今托克托县境)、咸阳(今土默特右旗境)、沙南(今准格尔旗境)等县、城邑。辖境相当今呼和浩特南部平原。隶属并州。东汉末年废;
另有治所不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但管辖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郡有:
上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时,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领有奢延(今乌审旗境)、桢林(今准格尔旗境)等县、城邑。辖境相当今乌审旗、鄂托克旗东段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隶属并州。(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郡治迁至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废;
定襄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沿置,治所移至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东南)。领有武城、桐过、骆县(这3县治所均在今清水河县境)。辖境相当今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南部地区。隶属并州;
代郡。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治所移至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辖境包括今兴和县部分地区。隶属幽州。
雁门郡。治所阴(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领有强阴(约在今凉城县东)等县。辖境包括今凉城县、丰镇市大部分地区。隶属并州;
西河郡。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治所移至离石(今山西省离石市),领有美稷(南单于庭)、广衍、平定(约在今准格尔旗境)等县、城邑。辖境包括今东胜市、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等地区。隶属并州;
“使匈奴中郎将”府。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后汉书•世祖本纪》记载:“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春、正月,遣中郎将段彬,授南单于玺绶,令人居云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将,将兵卫护之。”这说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东汉王朝正式设置“使匈奴中郎将”。随后,设府营于美稷(今准格尔旗)与南匈奴单于庭同驻一城。南匈奴单于列置诸部王于各郡:韩氏骨都侯屯北地郡(今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候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使匈奴中郎将是东汉朝时管理进驻在云中、五原、西河、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代诸郡境内的南匈奴,有“拥节”特殊权力、处理与党中央政府之间各种形式往来的有关事务的军政建制单位。《后汉书》等史籍中载有任“使匈奴中郎将”的约有20人。
“度辽将军府”。西汉昭帝时,为缓和匈奴与乌桓之战即将爆发的东线紧张局势,昭帝命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配合当地戍军,稳定了东北地区的政局。此时的“度辽将军”只是军制官号。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东汉王朝根据北方多民族的事务需要处理,委任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驻五原曼柏(约在今达拉特旗境内)。正式设营府,最高长官“行度辽将军”。其俸禄与郡太守、国副相相同,有“青绶”之“银印”。“度辽将军”成为一种稳定的军政建制。其属下有校尉等军官外,又设有长史等官。在某些情况下皇帝将“假黄钺”这一代表亲征的凭证,授与度辽将军,直接代表皇帝调兵遣将,颁行军令。东汉时期历任度辽将军的有26人次,时间长达134年。这种在北方多民族交叉地区设置的军政建制,成为东汉皇朝实现其管辖权的一项重要的建制制度。
鲜卑“大都护”。东汉朝中期,鲜卑族南下到西拉木伦河一带。鲜卑大人偏何接受由辽东郡太守代表东汉王朝所封鲜卑“大都护”官职。东汉与鲜卑缔结友好。
鲜卑首领庭。东汉桓帝建和元年~永康元年(公元147~167年),鲜卑族在其首领檀石槐统领下统一了大漠南北,在高柳北弹汗山(约在今兴和县)建庭,组成“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领治。灵帝光和元年~中平元年(公元178~184年),“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瓦解,漠南区域自云中郡以东,分三个地区集团:檀石槐后裔步度根占有今呼和浩特平原及乌兰察布丘陵地区;柯比能占有今锡林郭勒草原;素利、弥加等占有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及科尔沁草原;漠南自云中郡西部的鲜卑占有今鄂尔多斯和阴山南北地区。各部鲜卑各有分界。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正月,“撤了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各郡设置一个县令管辖当地百姓,四郡合并为新兴郡,治所九原(今山西忻州市),后辖境缩小”。
东汉时期,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域曾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东汉王朝的行政建制与北方各民族政权制度并存、结合、“军政合一”建制为突出特征。
四、魏、晋、北朝都城、州、郡、镇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基本上是州(刺史)、郡(太守)、县(县令)三级建制。在相当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域是多民族割据,战争频繁,地方行政建制更迭多变,官吏多兼军事头衔,党中央政权派驻的高级将帅常兼任驻地官职,为军政建制。这一时期,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域主要的行政建制分别是:
1.三国曹魏时期
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曹魏初期,鲜卑首领柯比能先后兼并了鲜卑“东部大人”集团和步度根集团,统一了漠南地区。从五原郡、云中郡直至辽河一带,包括今巴彦淖尔盟河套以东、呼和浩特平原、乌兰察布丘陵、锡林郭勒草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皆归其管辖。柯比能被刺死后,,部落联盟解体。魏齐王(曹芳)正始九年(公元248年),鲜卑拓跋部首领力微成为部落集团酋长(治所约在今包头市西南)。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鲜卑拓跋力微部迁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村)。盛乐成为都城,统辖大青山南北地区。
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时,曹魏政权置有西海郡,治所居延(今额济纳旗境),隶属凉州。此时,羌族政权统辖今伊克昭盟、乌海市和乌加河以南地区;东部鲜卑等政权统辖今大兴安岭、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地区;夫余部统辖有嫩江以西大兴安岭以东地区。
2.晋及十六国时期
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魏帝曹奂禅位于司马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