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盛世,这就是大唐时代,唐朝于公元618年开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先后统治了289年,唐朝是一个盛世,唐朝是一个强国。大唐建国后,极力在漠南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建立各种形式的地方政权,以加强对这块地方的统治。其政权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安抚归附的突厥人而采取的一种政权形式,是一种创新。唐初,李世民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归附的突厥各部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并完整地保留其部落。唐朝在贞观年间把突厥内附各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河北省承德区)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市)沿长城一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唐朝设置的这些府州为羁縻府州。唐朝在全国沿边内附的民族地区,先后设置羁縻府州800多个。羁縻政策的实行,使唐朝的民族关系得到一次调整。唐朝对羁縻府州采取不同于普通州的统治形式。羁縻府州内任用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员,并可世袭,可以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也不强迫改变。羁縻府州内可以使用各种传统的法律,允许保留其兵马,唐朝党中央政府也有权调遣;唐朝一般也不直接征收羁縻府州治下百姓的赋税,而由各族统治者按原有方式自行征收,象征性地向党中央政府“纳贡”。羁縻府州的统治形式,是唐朝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比较开明而有效的民族政策,它有助于加强封建国家的统一,并对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受到北方各民族拥护。当时,北方各民族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并于大漠南北开辟了一条大道,名曰:“参天汗道”。
李世民按照既定的怀柔策略,对前来降附的突厥人众作了安置,遣派前已主动降唐的突厥可汗回到大漠,凡是降附到长安的突厥酋长都拜将军、中郎将等。当时,突厥人布列朝廷,五品以上官员就有百余人,几乎占朝臣中的一半,随他们入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万家。
正是因为李世民的这种气度,才有了整个大唐的宽阔胸怀。因而,唐代在北部长城设置的几个护都府,所管辖的羁縻府州,基本上按怀柔政策对其进行治理。唐代所设立的羁縻府州叫都护府,主要有以下6个,它们分别是:
安东都护府。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丽,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公元676年后移治于今辽宁省境内;公元705年又迁于平州(今河北卢龙)。期间,唐朝又在靺鞨族、室韦族居住区设置了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室韦都督府,均属于安东都护府统辖。当时,室韦人主要活动在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境内。
东夷都护府。公元648年,唐朝以内属的契丹和奚两部置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又在二都督府下分置数个羁縻州,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隶属东夷都护府统辖。东夷都护府治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
燕然都护府。公元646年,唐朝剿灭薛延陀,漠北铁勒诸部降服于唐,请置官府。公元647年,唐太宗同意在漠北地区设置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幽陵府、龟林府、卢山府、皋兰府、高厥洲(阴山西段迤北)、鹿州(阴山西段迤北)、榆溪州、林州、窾颜洲(今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等府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统辖,治所在今故单于台(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境乌加河北)。公元663年,迁燕然都护府于漠北回纥牙帐,改称瀚海都护府。
瀚海都护府。公元650年置,统辖以突厥诸部居住的狼山都督府、云中都督府、桑乾都督府及苏农等14州。公元663年,迁治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次年又改为单于都护府。以大漠为界,管辖漠南诸羁縻府州。
单于都护府。公元664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统大漠以南所有的羁縻府州。唐中期后,节度使成为最高地方长官,故从公元785年始单于都护府隶属于振武节度使。
安北都护府。公元669年,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公元685年,突厥占领漠北,安北都护府迁于漠南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后又迁至西安城(今甘肃省山丹县西南)。
二、唐朝在内蒙古的政权机构设置
唐朝在今内蒙古的势力范围很大,在漠南地区设立了各种政权机构,建有3道10州的建制。这3道分别是河东道、关内道、陇右道;10州分别是云内州,辖境为今内蒙古乌兰察布丘陵南段,属河东道;灵州,一度辖有乌兰布和沙漠及河套地区,包括今鄂尔多斯西、西南缘,属关内道;盐州,辖有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南部一带,属关内道;夏州,辖今鄂尔多斯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属关内道;宥州,辖今鄂尔多斯高原鄂托克旗南及鄂托克前旗部分,属关内道;胜州,辖今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黄河两岸,属关内道;丰州,辖今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及土默特平原,属关内道;凉州,辖今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南端,属陇右道;甘州,辖包括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属陇右道;肃州,辖地包括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西部,属陇右道。
三、唐朝在内蒙古设置的军事机构
唐朝为巩固和扩大在今内蒙古的统治,在漠南地区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军事机构,在当时也是政权机构。唐朝中期后,节度使成为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从公元785年后,都护府隶属于节度使。漠南地区主要的节度使有朔方节度使、振武节度使。朔方节度使设于公元721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九年),领单于护都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古城子古城)、夏(辖今乌审旗南部地区)、盐(辖今鄂托克前旗西南部地区)等州;振武节度使设于公元758年(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其治所设在单于护都府(今和林格尔县盛乐镇),领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和麟(今陕西神木,辖今鄂尔多斯南)、胜(治所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辖今准格尔、达拉特、伊金霍洛、东胜一带)2州。又于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置河中节度使。另外,唐朝还于公元743(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在西海郡(今额济纳地区)设置宁寇军,统领该地区军务,有官兵1700人,马500匹。公元753年(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二年),唐朝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南门外筑天德军城,屯戍重兵。
四、北方民族在内蒙古的建制
唐朝末年,党项族强盛起来,并发兵扩张势力。公元851年(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唐军破党项9000余账于三交谷(在夏州界)。又于银、夏州境内授党项穷困者以闲田,党项人遂安定。公元881年(唐僖宗李儇中和元年),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以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封为夏绥银节度使,赐姓李氏,势力扩展到夏州(辖今鄂尔多斯中部地区)、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地区)、银州(今陕西省东北部)、盐州(辖今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南部地区)、宥州(辖今鄂托克前旗北部地区和鄂托克旗)等9州之地,至唐朝覆灭,夏、盐、宥等州仍在党项拓跋部的控制之下。
唐朝末年,北方的契丹人强盛起来,逐渐在漠南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1年(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夺得掌管部落兵马大权的军事首长职位——夷离堇,开始向外扩张,连破室韦、突厥诸部,其势力抵达今黑龙江省西部和呼伦贝尔地区,在公元904~909年间(唐昭宗李晔天佑元年至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三年),契丹先后6次征讨呼伦贝尔地区的黑车子室韦,迫使其成为属部,在黑龙江中上游设室韦王府,后又设室韦节度使。公元年907(唐哀帝李侃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一月,耶律阿保机统一附近各部,建国称汗,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神册”,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公元916年(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二月,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遗址在今敖汉旗教来河东)设坛即皇帝位,正式称帝(庙号太祖),建元神册,尊号“大圣大明天皇帝”,其妻述律平称“应天大明地皇后”。建都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三月,耶律阿保机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从而宣告契丹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和世袭皇权的确立。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十三年),契丹对皇都进行扩建。筑南(汉城)、北(皇城)2城,共周长27里,定名上京,置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升幽州为南京,治析津府(今北京市城区);改原南京为东京,治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上京、南京、东京合称3京,并以此三京为中心设置行政区,称上京道、南京道、东京道。其中上京道辖有今赤峰市北部、锡林郭勒北部和东部、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广大地区。辽王朝在道下又设置府、州、军、县,投下军州、边防城等各级各类地方政权机构,以管理基层。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耶律德光改年号曰大同。同年,今兴安盟地区属辽上京道临潢府管辖,并设金山县(在今乌兰浩特附近);辽天庆六年(1116年)升为静州。公元98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六月初十日,辽国改元统和,耶律隆绪号天辅皇帝,萧绰号承天皇太后,萧太后正式临朝承制。1007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五年)正月,契丹建成大定府城(今宁城县大明良种场大明城)称中京,并以此为中心,设置中京道(辖今赤峰市南部地区)。1044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契丹置西京(治所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行政区域,称西京道(辖今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北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地区)。同时,又设立西南面招讨司(治所丰州城,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西京道所属5州1军,其兵事皆属西南面招讨司统辖。至此,契丹共设5京,其中上京、中京、西京皆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1068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四年),契丹又置乌古敌烈统军司(辖今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西部地区),以统军使代替都详稳(官职名)的职能,镇抚乌古、敌烈诸部。
七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盛世,这就是大唐时代,唐朝于公元618年开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先后统治了289年,唐朝是一个盛世,唐朝是一个强国。大唐建国后,极力在漠南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建立各种形式的地方政权,以加强对这块地方的统治。其政权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安抚归附的突厥人而采取的一种政权形式,是一种创新。唐初,李世民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归附的突厥各部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并完整地保留其部落。唐朝在贞观年间把突厥内附各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河北省承德区)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市)沿长城一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唐朝设置的这些府州为羁縻府州。唐朝在全国沿边内附的民族地区,先后设置羁縻府州800多个。羁縻政策的实行,使唐朝的民族关系得到一次调整。唐朝对羁縻府州采取不同于普通州的统治形式。羁縻府州内任用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员,并可世袭,可以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也不强迫改变。羁縻府州内可以使用各种传统的法律,允许保留其兵马,唐朝党中央政府也有权调遣;唐朝一般也不直接征收羁縻府州治下百姓的赋税,而由各族统治者按原有方式自行征收,象征性地向党中央政府“纳贡”。羁縻府州的统治形式,是唐朝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比较开明而有效的民族政策,它有助于加强封建国家的统一,并对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受到北方各民族拥护。当时,北方各民族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并于大漠南北开辟了一条大道,名曰:“参天汗道”。
李世民按照既定的怀柔策略,对前来降附的突厥人众作了安置,遣派前已主动降唐的突厥可汗回到大漠,凡是降附到长安的突厥酋长都拜将军、中郎将等。当时,突厥人布列朝廷,五品以上官员就有百余人,几乎占朝臣中的一半,随他们入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万家。
正是因为李世民的这种气度,才有了整个大唐的宽阔胸怀。因而,唐代在北部长城设置的几个护都府,所管辖的羁縻府州,基本上按怀柔政策对其进行治理。唐代所设立的羁縻府州叫都护府,主要有以下6个,它们分别是:
安东都护府。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丽,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公元676年后移治于今辽宁省境内;公元705年又迁于平州(今河北卢龙)。期间,唐朝又在靺鞨族、室韦族居住区设置了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室韦都督府,均属于安东都护府统辖。当时,室韦人主要活动在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境内。
东夷都护府。公元648年,唐朝以内属的契丹和奚两部置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又在二都督府下分置数个羁縻州,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隶属东夷都护府统辖。东夷都护府治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
燕然都护府。公元646年,唐朝剿灭薛延陀,漠北铁勒诸部降服于唐,请置官府。公元647年,唐太宗同意在漠北地区设置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幽陵府、龟林府、卢山府、皋兰府、高厥洲(阴山西段迤北)、鹿州(阴山西段迤北)、榆溪州、林州、窾颜洲(今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等府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统辖,治所在今故单于台(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境乌加河北)。公元663年,迁燕然都护府于漠北回纥牙帐,改称瀚海都护府。
瀚海都护府。公元650年置,统辖以突厥诸部居住的狼山都督府、云中都督府、桑乾都督府及苏农等14州。公元663年,迁治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次年又改为单于都护府。以大漠为界,管辖漠南诸羁縻府州。
单于都护府。公元664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统大漠以南所有的羁縻府州。唐中期后,节度使成为最高地方长官,故从公元785年始单于都护府隶属于振武节度使。
安北都护府。公元669年,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公元685年,突厥占领漠北,安北都护府迁于漠南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后又迁至西安城(今甘肃省山丹县西南)。
二、唐朝在内蒙古的政权机构设置
唐朝在今内蒙古的势力范围很大,在漠南地区设立了各种政权机构,建有3道10州的建制。这3道分别是河东道、关内道、陇右道;10州分别是云内州,辖境为今内蒙古乌兰察布丘陵南段,属河东道;灵州,一度辖有乌兰布和沙漠及河套地区,包括今鄂尔多斯西、西南缘,属关内道;盐州,辖有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南部一带,属关内道;夏州,辖今鄂尔多斯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属关内道;宥州,辖今鄂尔多斯高原鄂托克旗南及鄂托克前旗部分,属关内道;胜州,辖今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黄河两岸,属关内道;丰州,辖今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及土默特平原,属关内道;凉州,辖今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南端,属陇右道;甘州,辖包括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属陇右道;肃州,辖地包括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西部,属陇右道。
三、唐朝在内蒙古设置的军事机构
唐朝为巩固和扩大在今内蒙古的统治,在漠南地区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军事机构,在当时也是政权机构。唐朝中期后,节度使成为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从公元785年后,都护府隶属于节度使。漠南地区主要的节度使有朔方节度使、振武节度使。朔方节度使设于公元721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九年),领单于护都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古城子古城)、夏(辖今乌审旗南部地区)、盐(辖今鄂托克前旗西南部地区)等州;振武节度使设于公元758年(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其治所设在单于护都府(今和林格尔县盛乐镇),领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和麟(今陕西神木,辖今鄂尔多斯南)、胜(治所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辖今准格尔、达拉特、伊金霍洛、东胜一带)2州。又于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置河中节度使。另外,唐朝还于公元743(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在西海郡(今额济纳地区)设置宁寇军,统领该地区军务,有官兵1700人,马500匹。公元753年(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二年),唐朝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南门外筑天德军城,屯戍重兵。
四、北方民族在内蒙古的建制
唐朝末年,党项族强盛起来,并发兵扩张势力。公元851年(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唐军破党项9000余账于三交谷(在夏州界)。又于银、夏州境内授党项穷困者以闲田,党项人遂安定。公元881年(唐僖宗李儇中和元年),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以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封为夏绥银节度使,赐姓李氏,势力扩展到夏州(辖今鄂尔多斯中部地区)、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地区)、银州(今陕西省东北部)、盐州(辖今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南部地区)、宥州(辖今鄂托克前旗北部地区和鄂托克旗)等9州之地,至唐朝覆灭,夏、盐、宥等州仍在党项拓跋部的控制之下。
唐朝末年,北方的契丹人强盛起来,逐渐在漠南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1年(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夺得掌管部落兵马大权的军事首长职位——夷离堇,开始向外扩张,连破室韦、突厥诸部,其势力抵达今黑龙江省西部和呼伦贝尔地区,在公元904~909年间(唐昭宗李晔天佑元年至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三年),契丹先后6次征讨呼伦贝尔地区的黑车子室韦,迫使其成为属部,在黑龙江中上游设室韦王府,后又设室韦节度使。公元年907(唐哀帝李侃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一月,耶律阿保机统一附近各部,建国称汗,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神册”,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公元916年(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二月,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遗址在今敖汉旗教来河东)设坛即皇帝位,正式称帝(庙号太祖),建元神册,尊号“大圣大明天皇帝”,其妻述律平称“应天大明地皇后”。建都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三月,耶律阿保机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从而宣告契丹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和世袭皇权的确立。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十三年),契丹对皇都进行扩建。筑南(汉城)、北(皇城)2城,共周长27里,定名上京,置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升幽州为南京,治析津府(今北京市城区);改原南京为东京,治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上京、南京、东京合称3京,并以此三京为中心设置行政区,称上京道、南京道、东京道。其中上京道辖有今赤峰市北部、锡林郭勒北部和东部、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广大地区。辽王朝在道下又设置府、州、军、县,投下军州、边防城等各级各类地方政权机构,以管理基层。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耶律德光改年号曰大同。同年,今兴安盟地区属辽上京道临潢府管辖,并设金山县(在今乌兰浩特附近);辽天庆六年(1116年)升为静州。公元98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六月初十日,辽国改元统和,耶律隆绪号天辅皇帝,萧绰号承天皇太后,萧太后正式临朝承制。1007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五年)正月,契丹建成大定府城(今宁城县大明良种场大明城)称中京,并以此为中心,设置中京道(辖今赤峰市南部地区)。1044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契丹置西京(治所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行政区域,称西京道(辖今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北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地区)。同时,又设立西南面招讨司(治所丰州城,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西京道所属5州1军,其兵事皆属西南面招讨司统辖。至此,契丹共设5京,其中上京、中京、西京皆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1068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四年),契丹又置乌古敌烈统军司(辖今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西部地区),以统军使代替都详稳(官职名)的职能,镇抚乌古、敌烈诸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