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建制
包头市地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蒙古高原南端,南濒黄河,北有草原,阴山山脉横贯市境中部。东、东北邻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四子王旗,南以黄河与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隔水相望,西与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毗连,北与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8 455平方公里,其中市内3个区面积133平方公里。总人口196.91万,非农业人口117.7万,有28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市内3个区人口99.9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96.79万。行政区划代码150200。
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昆都仑区,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80公里。管辖区域划分为:昆都仑、青山、东河3个市区,包头市郊区,石拐、白云鄂博2个矿区,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3个旗县,计9个旗县区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40个城镇街道办事处,7镇、13苏木、55个乡,合计75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8年10月23日,华北野战军蒙绥前线部队解放包头市,设包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市长。11月4日,包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撤销。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起义,包头市是绥远省政府的直辖市,辖区大体相当于现今东河区。1950年2月1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区公所,各区代行县级政权职能。1951年6月,将包头市第一、第二 、第三3个区公所改建为一、二、三区人民政府(区长),均为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1953年1月,设包头市回民自治区,划一区所辖东门大街及以北地区为回民自治区的区域。1953年9月15日,撤销包头县建制,将其所属25个乡划归包头市,其区域并入第三区(郊区),并设置包头市郊区工作委员会。1954年3月6日,包头市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直辖市。1955年6月8日,将乌拉特前旗的南牌乡和达拉亥乡的东圪巴、贾燕窑子、贾家窑子、南营子划归包头市。1955年8月16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改称包头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8月1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包头市回民自治区和包头市一、二两个区,设置包头市东河区,以原回民自治区和一、二区的区域为东河区的行政区域;设置包头市青山区,管辖原新市区办事处所属区域和新市区东北部新建的工业区范围;设置包头市昆都仑区,以南牌工业区范围为昆都仑区的行政区域。同时撤销包头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及其所辖郊一、郊二、郊三3个区。重新设置包头市郊区,以原郊一、郊二、郊三3个区的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同年9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11月2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通知),设置包头市石拐矿区,以乌兰察布盟的石拐地区为其行政区域。1958年4月2日,撤销萨拉齐县建制时将杨圪楞、鄂尔格逊、沙尔沁、大把拉盖4个乡划入包头市郊区,其余乡镇划归土默特旗。同时,将包头市郊区黄河以南的大树湾、天义长、二锁圪梁3个乡划归达拉特旗。同年5月,设置包头市固阳区,以原固阳县的区域为其行政区域;设置包头市白云矿区,以原平地泉行政区的白云鄂博办事处管辖区域为白云矿区的行政区域。同年,包头市郊区在原有乡的基础上分别成立14个农村人民公社。1960年4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包头市郊区,将其区域分别划归东河、青山、昆都仑、石拐矿4个区。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除苏都仑人民公社和苏都仑农场外)划归包头市管辖。1961年7月9日,撤销包头市固阳区,恢复固阳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城关。
1963年3月31日,恢复包头市郊区建制,仍以原14个人民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同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将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68年2月28日,包头市革命委员会成立。1970年10月3日,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1971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通知),将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驻西山咀)、乌兰察布盟的固阳县(驻城关)和土默特右旗(驻萨拉齐镇)划归包头市革命委员会管辖。1975年6月4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通知,将包头市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77年2月16日,撤销包头市青山区乌素图办事处,建立建华矿区(县级)。1980年1月,包头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包头市人民政府。1980年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包头市建华矿区。1982年12月21日,包头市市长常务会议决定,“包头”地名语源及含义,采用蒙古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1984年12月15日,包头市被国务院定为较大的市。1995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至此,包头市形成管辖9个区、旗、县行政区域建制单位的区划格局,实行城乡结合、市管旗县的行政建制体制。
三、历史沿革
包头市地区,早在战国赵武灵王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8年),就修筑九原城(今包头市郊区,有记载,九原城“在今包头市昆都仑河下游西岸孟家梁古城”。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巩固疆域“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实行移民屯垦),隶属云中郡。战国末年中原诸侯国称雄交战时,匈奴族头曼单于南下占领今包头、河套等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置九原郡,郡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辖有相当今包头市、固阳县等地区。今土默特右旗属云中郡管辖;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白云鄂博矿区等赵长城以北地区为匈奴辖地。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郡治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辖有临沃县(治所今包头市郊区麻池乡古城)、稒阳县(治所今包头市郊区古城湾乡古城)等县;还有咸阳县(治所在今土默特右旗境)、犊和县(治所约在今土默特右旗和固阳县之间),这二县隶属云中郡;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白云鄂博矿区等赵长城以北地区仍为匈奴辖地。东汉沿置五原郡,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领有临沃县(治所在今包头市郊区)、稒阳县(治所在今包头市郊区古城湾);咸阳县(治所在今土默特右旗境),隶属云中郡;阴山北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等属鲜卑族统辖地。三国、西晋时,包头市地区属拓跋鲜卑统治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羯族石勒)九年(公元327年)时,今包头市地区西部(包头—白云鄂博铁路西),属朔方郡管辖,今包头市地区东、北部属代统辖;前秦(氐族苻氏)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时,置有五原郡(治所在今包头市郊区西);后秦(羌族姚氏)皇初二年、魏(拓践鲜卑)登国十年(公元395年)时,今包头市西部(包头—白云鄂博铁路西)属后赵朔方郡管辖,今包头地区东、北部属魏(治所盛乐)统辖;夏(匈奴铁弗赫连氏)龙升三年、魏永兴元年(公元409)年时,今包头市西部,属夏幽州管辖,东、北部属北魏管辖。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时,设置怀朔镇(今固阳县白灵淖乡城库联古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时,今土默特右旗境属朔州(治所盛乐,今和林格尔县)。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时,今包头昆都仑河以西属西魏;今包头市城区大部、固阳县、土默特右旗等属东魏;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柔然占领或交错地带。北朝齐武平三年、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时,今包头昆都仑河以西属北周永丰镇管辖;今包头市城区、固阳、土默特右旗属北齐;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属突厥占领区。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今包头市地区属榆林郡管辖。唐朝,今包头市地区属云中都护府后改单于都护府管辖。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唐王朝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中受降城(故址在今包头市昆都仑河下游西)。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将安北都护府由云中城(今托克托县)移至中受降城。五代晋天祐五年(公元908年),今包头市地区山南属晋胜州、山北部属契丹;后均属契丹管辖。辽天庆元年(1111年)时,今包头市地区山南属云内州,山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白云鄂博矿区属倒塌岭节度使管辖,隶于西京道。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时,今包头市东河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以南地区仍属云内州,百灵庙镇以北地区属汪古部,隶于西京路;今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山区及以西地区属西夏黑山威福司管辖。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时,今包头市区及土默特右旗属云内州,隶于中书省大同路;置德宁路,治所德宁(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艾不盖河岸边),辖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和白云鄂博矿区等。元朝汪古部筑黑水城(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都荣敖包苏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以后,今包头市地区成为蒙古族土默特部的游牧地。
清顺治十年(1653年),编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旗);清康熙三年(1664年),编茂明安旗。上述二旗属乌兰察布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萨拉齐理事通判厅,辖区包括包头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包头村改建为包头镇,设把总一员镇守,仍属萨拉齐理事通判厅管辖。清同治十年(1871年),包头镇筑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原厅设置后包头地区东部(以今东河区西脑包为界)属萨拉齐厅管辖,西部为五原厅管辖区域;蒙古族事务东部属土默特右旗,西部属乌拉特三公旗。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包头镇、五原厅、东胜厅合并建包东州(不久即废)。
民国元年(1912年),萨拉齐厅改县,仍辖包头镇。民国9年(1920年),设置固阳设治局。民国12年(1923年),京包铁路通车后,包头为西北地区重镇。同年,包头镇从萨拉齐县析出,置包头设治局。民国15年(1926年)1月,包头、固阳两设治局分别升为县。民国17年(1928年),包头、固阳两县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长)。民国18年(1929年),绥远省政府成立,包头地区隶属绥远省管辖。民国22年(1933年)析包头县城区设包头市。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包头市地区。民国27年(1938年)8月,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设置包头特别市(1939年改为普通市),伪包头市公署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政务院直辖市;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旗)、茂明安旗、固阳县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国务院所属乌兰察布盟管辖;萨拉齐县(今土默特右旗)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政务院所属巴彦塔拉盟管辖。民国28年(1939年)9月,包头市地区属改组后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管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包头市、包头县、固阳县、萨拉齐县、达尔罕贝勒旗、茂明安旗仍属绥远省领导。民国35年(1946年)3月,有以“包头地势冲要、商业文化均发达”,设置包头市(今东河区区域)的记载。
一、行政区域建制
包头市地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蒙古高原南端,南濒黄河,北有草原,阴山山脉横贯市境中部。东、东北邻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四子王旗,南以黄河与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隔水相望,西与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毗连,北与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8 455平方公里,其中市内3个区面积133平方公里。总人口196.91万,非农业人口117.7万,有28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市内3个区人口99.9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96.79万。行政区划代码150200。
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昆都仑区,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80公里。管辖区域划分为:昆都仑、青山、东河3个市区,包头市郊区,石拐、白云鄂博2个矿区,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3个旗县,计9个旗县区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40个城镇街道办事处,7镇、13苏木、55个乡,合计75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8年10月23日,华北野战军蒙绥前线部队解放包头市,设包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市长。11月4日,包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撤销。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起义,包头市是绥远省政府的直辖市,辖区大体相当于现今东河区。1950年2月1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区公所,各区代行县级政权职能。1951年6月,将包头市第一、第二 、第三3个区公所改建为一、二、三区人民政府(区长),均为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1953年1月,设包头市回民自治区,划一区所辖东门大街及以北地区为回民自治区的区域。1953年9月15日,撤销包头县建制,将其所属25个乡划归包头市,其区域并入第三区(郊区),并设置包头市郊区工作委员会。1954年3月6日,包头市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直辖市。1955年6月8日,将乌拉特前旗的南牌乡和达拉亥乡的东圪巴、贾燕窑子、贾家窑子、南营子划归包头市。1955年8月16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改称包头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8月1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包头市回民自治区和包头市一、二两个区,设置包头市东河区,以原回民自治区和一、二区的区域为东河区的行政区域;设置包头市青山区,管辖原新市区办事处所属区域和新市区东北部新建的工业区范围;设置包头市昆都仑区,以南牌工业区范围为昆都仑区的行政区域。同时撤销包头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及其所辖郊一、郊二、郊三3个区。重新设置包头市郊区,以原郊一、郊二、郊三3个区的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同年9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11月2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通知),设置包头市石拐矿区,以乌兰察布盟的石拐地区为其行政区域。1958年4月2日,撤销萨拉齐县建制时将杨圪楞、鄂尔格逊、沙尔沁、大把拉盖4个乡划入包头市郊区,其余乡镇划归土默特旗。同时,将包头市郊区黄河以南的大树湾、天义长、二锁圪梁3个乡划归达拉特旗。同年5月,设置包头市固阳区,以原固阳县的区域为其行政区域;设置包头市白云矿区,以原平地泉行政区的白云鄂博办事处管辖区域为白云矿区的行政区域。同年,包头市郊区在原有乡的基础上分别成立14个农村人民公社。1960年4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包头市郊区,将其区域分别划归东河、青山、昆都仑、石拐矿4个区。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除苏都仑人民公社和苏都仑农场外)划归包头市管辖。1961年7月9日,撤销包头市固阳区,恢复固阳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城关。
1963年3月31日,恢复包头市郊区建制,仍以原14个人民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同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将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68年2月28日,包头市革命委员会成立。1970年10月3日,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1971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通知),将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驻西山咀)、乌兰察布盟的固阳县(驻城关)和土默特右旗(驻萨拉齐镇)划归包头市革命委员会管辖。1975年6月4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通知,将包头市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77年2月16日,撤销包头市青山区乌素图办事处,建立建华矿区(县级)。1980年1月,包头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包头市人民政府。1980年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包头市建华矿区。1982年12月21日,包头市市长常务会议决定,“包头”地名语源及含义,采用蒙古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1984年12月15日,包头市被国务院定为较大的市。1995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至此,包头市形成管辖9个区、旗、县行政区域建制单位的区划格局,实行城乡结合、市管旗县的行政建制体制。
三、历史沿革
包头市地区,早在战国赵武灵王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8年),就修筑九原城(今包头市郊区,有记载,九原城“在今包头市昆都仑河下游西岸孟家梁古城”。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巩固疆域“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实行移民屯垦),隶属云中郡。战国末年中原诸侯国称雄交战时,匈奴族头曼单于南下占领今包头、河套等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置九原郡,郡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辖有相当今包头市、固阳县等地区。今土默特右旗属云中郡管辖;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白云鄂博矿区等赵长城以北地区为匈奴辖地。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郡治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辖有临沃县(治所今包头市郊区麻池乡古城)、稒阳县(治所今包头市郊区古城湾乡古城)等县;还有咸阳县(治所在今土默特右旗境)、犊和县(治所约在今土默特右旗和固阳县之间),这二县隶属云中郡;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白云鄂博矿区等赵长城以北地区仍为匈奴辖地。东汉沿置五原郡,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领有临沃县(治所在今包头市郊区)、稒阳县(治所在今包头市郊区古城湾);咸阳县(治所在今土默特右旗境),隶属云中郡;阴山北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等属鲜卑族统辖地。三国、西晋时,包头市地区属拓跋鲜卑统治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羯族石勒)九年(公元327年)时,今包头市地区西部(包头—白云鄂博铁路西),属朔方郡管辖,今包头市地区东、北部属代统辖;前秦(氐族苻氏)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时,置有五原郡(治所在今包头市郊区西);后秦(羌族姚氏)皇初二年、魏(拓践鲜卑)登国十年(公元395年)时,今包头市西部(包头—白云鄂博铁路西)属后赵朔方郡管辖,今包头地区东、北部属魏(治所盛乐)统辖;夏(匈奴铁弗赫连氏)龙升三年、魏永兴元年(公元409)年时,今包头市西部,属夏幽州管辖,东、北部属北魏管辖。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时,设置怀朔镇(今固阳县白灵淖乡城库联古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时,今土默特右旗境属朔州(治所盛乐,今和林格尔县)。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时,今包头昆都仑河以西属西魏;今包头市城区大部、固阳县、土默特右旗等属东魏;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柔然占领或交错地带。北朝齐武平三年、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时,今包头昆都仑河以西属北周永丰镇管辖;今包头市城区、固阳、土默特右旗属北齐;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属突厥占领区。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今包头市地区属榆林郡管辖。唐朝,今包头市地区属云中都护府后改单于都护府管辖。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唐王朝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中受降城(故址在今包头市昆都仑河下游西)。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将安北都护府由云中城(今托克托县)移至中受降城。五代晋天祐五年(公元908年),今包头市地区山南属晋胜州、山北部属契丹;后均属契丹管辖。辽天庆元年(1111年)时,今包头市地区山南属云内州,山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白云鄂博矿区属倒塌岭节度使管辖,隶于西京道。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时,今包头市东河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以南地区仍属云内州,百灵庙镇以北地区属汪古部,隶于西京路;今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山区及以西地区属西夏黑山威福司管辖。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时,今包头市区及土默特右旗属云内州,隶于中书省大同路;置德宁路,治所德宁(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艾不盖河岸边),辖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和白云鄂博矿区等。元朝汪古部筑黑水城(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都荣敖包苏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以后,今包头市地区成为蒙古族土默特部的游牧地。
清顺治十年(1653年),编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旗);清康熙三年(1664年),编茂明安旗。上述二旗属乌兰察布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萨拉齐理事通判厅,辖区包括包头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包头村改建为包头镇,设把总一员镇守,仍属萨拉齐理事通判厅管辖。清同治十年(1871年),包头镇筑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原厅设置后包头地区东部(以今东河区西脑包为界)属萨拉齐厅管辖,西部为五原厅管辖区域;蒙古族事务东部属土默特右旗,西部属乌拉特三公旗。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包头镇、五原厅、东胜厅合并建包东州(不久即废)。
民国元年(1912年),萨拉齐厅改县,仍辖包头镇。民国9年(1920年),设置固阳设治局。民国12年(1923年),京包铁路通车后,包头为西北地区重镇。同年,包头镇从萨拉齐县析出,置包头设治局。民国15年(1926年)1月,包头、固阳两设治局分别升为县。民国17年(1928年),包头、固阳两县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长)。民国18年(1929年),绥远省政府成立,包头地区隶属绥远省管辖。民国22年(1933年)析包头县城区设包头市。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包头市地区。民国27年(1938年)8月,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设置包头特别市(1939年改为普通市),伪包头市公署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政务院直辖市;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旗)、茂明安旗、固阳县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国务院所属乌兰察布盟管辖;萨拉齐县(今土默特右旗)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政务院所属巴彦塔拉盟管辖。民国28年(1939年)9月,包头市地区属改组后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管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包头市、包头县、固阳县、萨拉齐县、达尔罕贝勒旗、茂明安旗仍属绥远省领导。民国35年(1946年)3月,有以“包头地势冲要、商业文化均发达”,设置包头市(今东河区区域)的记载。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