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诠释
“阿拉善”一词,最早记载于《蒙古秘史》。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唐古特时,西夏国“有阿剌筛营之地”。“狗儿年秋(1226),成吉思汗率兵攻打西夏,与西夏大将阿沙敢布在阿剌筛激战。阿沙敢布战败,西夏遂亡。”“阿剌筛”即“阿拉夏”(阿拉善)的音转。这是“阿剌筛”第一次载入史册。《新译简注〈蒙古秘史〉》中的“阿剌筛”原文旁注谓“贺兰山”。明译亦同。日本学者村上正二先生据《元和郡县图志》驳马的记载,解释为“斑马”。伯希和先生解释为鲜卑族属一个部落的名称之转,其实是指“野马”而言。
据《圣武记》载:“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河套之西乃是贺兰山阴地,当地人谓阿拉善。阿拉善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
阿拉善盟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最西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7° 24′~42°47′,东经97°10′~106°52′之间,西南与甘肃省相连,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735公里。全盟东起贺兰山,西至马鬃山,宽约831公里,
北起嘎顺淖尔,南至腾格里沙漠南缘,长约598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总面积的22%,为全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阿拉善盟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
历史沿革
阿拉善地区,古为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始皇时置北地郡。汉时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晋为前凉、后凉、北凉所据。南北朝时属鲜卑、柔然族所居。隋唐属河西节度使。宋代列西夏版图,设贺兰山防区坚军。元属甘肃行中书省,设兀剌海路。明初为今鄂尔多斯居住,后为大清皇帝之牧马场。阿拉善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所属的和硕特部落,系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裔,原居新疆乌鲁木齐一带。
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首领传至19世顾实汗时,因信奉黄教开辟通往西藏、青海之路,率部族迁居青海。顾实汗季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生子十六,四人徒居青海,其余诸子和罗理等12人,游牧套西。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和罗理归顺清朝,上书求赐牧地。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廷赐贺兰山以西地域为其牧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王朝把阿拉善和硕特部按内蒙古49旗之例,编为阿拉善和硕特旗,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赐印授札萨克(旗长)。旗府设在泽勒毛道(今巴彦诺日公苏木和吉兰泰镇交界处),后搬到紫泥湖(原锡林高勒苏木境内)。清雍正十年(1732),迁旗府于定远营,直属清廷理藩院。民国时期,阿拉善旗直属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员会。1928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郡王世袭共历九代十王。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旗和平解放,成立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1950年,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50年10月9日,改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4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9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制撤销,合并于甘肃省,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州。1955年3月和11月,先后更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州和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
1956年2月,设立巴彦淖尔盟,下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盟行署驻巴彦浩特市。1958年,巴彦淖尔盟和河套行政区合并,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阿拉善旗仍属巴彦淖尔盟,巴彦浩特撤市为镇。1961年4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0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撤销阿拉善旗的决定》。5月25日,中共阿拉善旗西部地区工作委员会撤销,建立阿拉善右旗,驻呼和达布苏(今雅布赖盐场旧址)。1969年,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1979年,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重新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阿拉善盟成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关于阿拉善地名的由来有很多的传说。官方确定“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名源于汉代时匈奴族贺兰部在此住牧,“阿拉善”因贺兰山而得名。
传说故事
很早以前,阿拉善为西夏国的管辖。西夏国王决定把阿拉善交给他的大臣阿沙敢布来管辖。因为,从其全境而言,当时的阿拉善地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名称,西夏国王只是大致划了一个范围交给他,并嘱咐说:“这是一片非常宽阔而富饶的地方,又是我们西夏国的大后方,你要用心守好。”阿沙敢布愉快地接受了国王的安排。但是,这么大的地方竟没有一个名字,要是有人问起这是什么地方,该如何回答?这如同当爹的不知道儿子叫什么名字一样。阿沙敢布在高兴的同时,心中也不免有些烦躁。于是,阿沙敢布把自己的亲信叫来,布置了一个任务: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每个人都要想出一个吉利的好名字报上来。他们绞尽脑汁,日思夜想,想了好几天都没有想出个令阿沙敢布满意的名字来。
阿沙敢布自己也想了几天几夜,结果还是同亲信们一样,就是想不出什么合心的好名字,心想:看来这地方非同一般,可能是这里的山神土地不允许我们这些凡人随便给起名字吧。既然这样,咱也不勉强,就请神灵来裁断好了。想定,他就让手下杀牛宰羊,祭祀山神土地,乞求托梦赐名。那天夜里,阿沙敢布果真得一奇梦。
有一白发银须的老者走进阿沙敢布的房间,问阿沙敢布道:“你不是叫阿沙吗?”阿沙敢布答:“是啊,我就叫阿沙。”老者说:“那就对了。把那‘阿沙’二字分开,中间加一个‘拉’字,不就成了吗?”说罢,便转身出去。阿沙敢布感到奇怪,急忙追出,叫道:“仙翁留步,恳请明里赐教!”老者笑道:“阿沙真傻,凡夫不假!中间有了拉力,两头儿不就更向中心集中了吗?”言罢,不再回头,径自去了。阿沙敢布怅然若失,站在那里发呆,突然觉得有人从背后猛击一掌,便惊醒,方才梦中之事,仍历历在目。正在回顾,他蓦地想起那老者的话:把“阿沙”二字分开,中间加一个“拉”字,赶忙翻身坐起,叫过笔帖式吩咐道:“把我的名字的‘阿沙’两字分开,中间插进一个‘拉’字。快,快写!”
第二天,阿沙敢布把亲信们召集来,把夜里让笔帖式写的那三个字拿出来叫大家看。阿沙敢布说:“你们要把它连起来念,再想想是什么意思。”众人你传我,我传他,挨个都看了,都说那字念“阿拉沙”,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明白就好,我们也不必挖空心思去考究它。”阿沙敢布说,
“我们只记住这‘阿拉沙’三个字就可以了。我决定,咱们这地方就叫‘阿拉沙’吧!”
忽一日,成吉思汗派使者来说,如果阿沙敢布自缚归降,纳贡称臣,就把阿拉沙继续交给他管辖。否则,就请他引颈待戮好了。阿沙敢布大怒,回骂道:“屁话!我绝不归降你!我这里有住毡帐骑骆驼的大军,成吉思汗你若有本事,就来我的阿拉沙吧。我们在战场上见!”使者返回,如实禀报。成吉思汗听了,冷笑几声,对左右说道:“好一个狂妄不羁的顽徒!既然说了那样的大话,我决不放过他。愿长生天保佑我吧!”当即亲率大军南下,激战阿拉沙山,活捉阿沙敢布。阿沙敢布就这样走了,但是阿沙敢布起的阿拉沙这个地名一代代流传下来。现在,人们把“阿拉沙”叫作“阿拉善”,只不过是语音的一种变化而已。
名词诠释
“阿拉善”一词,最早记载于《蒙古秘史》。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唐古特时,西夏国“有阿剌筛营之地”。“狗儿年秋(1226),成吉思汗率兵攻打西夏,与西夏大将阿沙敢布在阿剌筛激战。阿沙敢布战败,西夏遂亡。”“阿剌筛”即“阿拉夏”(阿拉善)的音转。这是“阿剌筛”第一次载入史册。《新译简注〈蒙古秘史〉》中的“阿剌筛”原文旁注谓“贺兰山”。明译亦同。日本学者村上正二先生据《元和郡县图志》驳马的记载,解释为“斑马”。伯希和先生解释为鲜卑族属一个部落的名称之转,其实是指“野马”而言。
据《圣武记》载:“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河套之西乃是贺兰山阴地,当地人谓阿拉善。阿拉善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
阿拉善盟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最西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7° 24′~42°47′,东经97°10′~106°52′之间,西南与甘肃省相连,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735公里。全盟东起贺兰山,西至马鬃山,宽约831公里,
北起嘎顺淖尔,南至腾格里沙漠南缘,长约598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总面积的22%,为全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阿拉善盟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
历史沿革
阿拉善地区,古为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始皇时置北地郡。汉时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晋为前凉、后凉、北凉所据。南北朝时属鲜卑、柔然族所居。隋唐属河西节度使。宋代列西夏版图,设贺兰山防区坚军。元属甘肃行中书省,设兀剌海路。明初为今鄂尔多斯居住,后为大清皇帝之牧马场。阿拉善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所属的和硕特部落,系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裔,原居新疆乌鲁木齐一带。
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首领传至19世顾实汗时,因信奉黄教开辟通往西藏、青海之路,率部族迁居青海。顾实汗季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生子十六,四人徒居青海,其余诸子和罗理等12人,游牧套西。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和罗理归顺清朝,上书求赐牧地。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廷赐贺兰山以西地域为其牧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王朝把阿拉善和硕特部按内蒙古49旗之例,编为阿拉善和硕特旗,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赐印授札萨克(旗长)。旗府设在泽勒毛道(今巴彦诺日公苏木和吉兰泰镇交界处),后搬到紫泥湖(原锡林高勒苏木境内)。清雍正十年(1732),迁旗府于定远营,直属清廷理藩院。民国时期,阿拉善旗直属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员会。1928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郡王世袭共历九代十王。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旗和平解放,成立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1950年,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50年10月9日,改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4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9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制撤销,合并于甘肃省,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州。1955年3月和11月,先后更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州和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
1956年2月,设立巴彦淖尔盟,下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盟行署驻巴彦浩特市。1958年,巴彦淖尔盟和河套行政区合并,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阿拉善旗仍属巴彦淖尔盟,巴彦浩特撤市为镇。1961年4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0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撤销阿拉善旗的决定》。5月25日,中共阿拉善旗西部地区工作委员会撤销,建立阿拉善右旗,驻呼和达布苏(今雅布赖盐场旧址)。1969年,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1979年,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重新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阿拉善盟成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关于阿拉善地名的由来有很多的传说。官方确定“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名源于汉代时匈奴族贺兰部在此住牧,“阿拉善”因贺兰山而得名。
传说故事
很早以前,阿拉善为西夏国的管辖。西夏国王决定把阿拉善交给他的大臣阿沙敢布来管辖。因为,从其全境而言,当时的阿拉善地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名称,西夏国王只是大致划了一个范围交给他,并嘱咐说:“这是一片非常宽阔而富饶的地方,又是我们西夏国的大后方,你要用心守好。”阿沙敢布愉快地接受了国王的安排。但是,这么大的地方竟没有一个名字,要是有人问起这是什么地方,该如何回答?这如同当爹的不知道儿子叫什么名字一样。阿沙敢布在高兴的同时,心中也不免有些烦躁。于是,阿沙敢布把自己的亲信叫来,布置了一个任务: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每个人都要想出一个吉利的好名字报上来。他们绞尽脑汁,日思夜想,想了好几天都没有想出个令阿沙敢布满意的名字来。
阿沙敢布自己也想了几天几夜,结果还是同亲信们一样,就是想不出什么合心的好名字,心想:看来这地方非同一般,可能是这里的山神土地不允许我们这些凡人随便给起名字吧。既然这样,咱也不勉强,就请神灵来裁断好了。想定,他就让手下杀牛宰羊,祭祀山神土地,乞求托梦赐名。那天夜里,阿沙敢布果真得一奇梦。
有一白发银须的老者走进阿沙敢布的房间,问阿沙敢布道:“你不是叫阿沙吗?”阿沙敢布答:“是啊,我就叫阿沙。”老者说:“那就对了。把那‘阿沙’二字分开,中间加一个‘拉’字,不就成了吗?”说罢,便转身出去。阿沙敢布感到奇怪,急忙追出,叫道:“仙翁留步,恳请明里赐教!”老者笑道:“阿沙真傻,凡夫不假!中间有了拉力,两头儿不就更向中心集中了吗?”言罢,不再回头,径自去了。阿沙敢布怅然若失,站在那里发呆,突然觉得有人从背后猛击一掌,便惊醒,方才梦中之事,仍历历在目。正在回顾,他蓦地想起那老者的话:把“阿沙”二字分开,中间加一个“拉”字,赶忙翻身坐起,叫过笔帖式吩咐道:“把我的名字的‘阿沙’两字分开,中间插进一个‘拉’字。快,快写!”
第二天,阿沙敢布把亲信们召集来,把夜里让笔帖式写的那三个字拿出来叫大家看。阿沙敢布说:“你们要把它连起来念,再想想是什么意思。”众人你传我,我传他,挨个都看了,都说那字念“阿拉沙”,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明白就好,我们也不必挖空心思去考究它。”阿沙敢布说,
“我们只记住这‘阿拉沙’三个字就可以了。我决定,咱们这地方就叫‘阿拉沙’吧!”
忽一日,成吉思汗派使者来说,如果阿沙敢布自缚归降,纳贡称臣,就把阿拉沙继续交给他管辖。否则,就请他引颈待戮好了。阿沙敢布大怒,回骂道:“屁话!我绝不归降你!我这里有住毡帐骑骆驼的大军,成吉思汗你若有本事,就来我的阿拉沙吧。我们在战场上见!”使者返回,如实禀报。成吉思汗听了,冷笑几声,对左右说道:“好一个狂妄不羁的顽徒!既然说了那样的大话,我决不放过他。愿长生天保佑我吧!”当即亲率大军南下,激战阿拉沙山,活捉阿沙敢布。阿沙敢布就这样走了,但是阿沙敢布起的阿拉沙这个地名一代代流传下来。现在,人们把“阿拉沙”叫作“阿拉善”,只不过是语音的一种变化而已。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