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博物馆
为国家一级综合类大型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自治区的第一座博物馆,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馆址为呼和浩特新华大街2号。
内蒙古博物馆成立初期,举办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并在1959年、1962年、1964年进行较大的修改充实。还举办过“出土文物”、“革命文物”、“牧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专题展览30多项。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博物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逐步开展了文物调查工作,举办了“劳动创造人”、“内蒙古出土文物”、“革命文物”专题陈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展厅大楼进行维修,充实陈列内容、更新展览设备。
内蒙古博物馆共有4项基本陈列,面积3500平方米,展示了内蒙古从远古时期至近代的自然历史、人类文明史发展概况。
内蒙古博物馆共计有文物藏品6万余件(套),其中东胡、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物构成了历史文物藏品的特色;在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国博物馆之首。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文物也较为丰富。还收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俄罗斯族、汉族文物。反映内蒙古革命斗争的文物和门类众多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是内蒙古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博物馆设有历史部、民族部、自然部、文物保护部、陈列部、技术资料部、宣教部、办公室、保卫科、文博技术开发中心、大窑文物保护管理所11个部室。有工作人员110人。
在考古发现和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1973年,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的发现;1984年,在鄂托克旗境内发现恐龙足迹化石;1985年,在锡林郭勒盟查干诺尔发现“查干诺尔龙”化石;2005年,与国内旧石器考古学界合作,在萨拉乌苏遗址的调查与考古发掘。
在对外文物展览方面,1983~1984年,由内蒙古博物馆会同中国对外文物交流中心,组织了大型的“中国内蒙古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赴日本东京、大阪巡展。此次展览,是内蒙古文博界首次举办的大型出国文物展出,共有40多万日本观众参观了展览。
从1990年起,内蒙古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地对外文物展览,分别赴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进行展出。此外,内蒙古博物馆还与加拿大、比利时合作进行恐龙化石考古和研究。
2005年,为准备迎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60周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内蒙古博物院建设工程。其后,经自治区党委决定,成立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馆全体员工及文物,全部搬迁至新成立的内蒙古博物院(该院相关工作见本书“概述”,人员构成见注①)。
(说明: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院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组成。展厅分布于博物院三个楼层14个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
内设8个处室,24个科,以及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艺海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吸收土右旗敕勒川博物馆为分馆。自2008年3月免费开放以来,共免费接待观众710多万人次,年平均观众量140万人次,日均4400人。)
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
195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组成立。1962年,改称内蒙古文物工作队。1984年,更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址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展览馆南巷1号。
该所承担着自治区的文物考古勘探、调查、发掘、研究等工作,是自治区唯一具有团体考古领队资格的专业考古部门。所内设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资料编辑室、文物信息中心、办公室、保卫科等6个科室。全所干部职工为49人(其中文博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4人、文博馆员19人,博士4人、硕士5人,9人获得国家级田野考古领队资格)。所内还有文物标本陈列室、出土历代墓志陈列室、图书资料室、文物库房等。
现有图书资料近3万套(册),国家级文物库房2000余平方米,所藏文物534件,其中一级文物211件,二级文物77件,三级文物244件。自治区设置有准格尔工作站、和林格尔工作站、凉城工作站、庙子沟工作站、宁城辽中京工作站、辽上京工作站等。
20世纪50~80年代,先后配合包兰铁路、包钢基建、呼和浩特市美岱水库等基本建设进行调查发掘,抢救发掘了包头召湾汉墓、扎赉诺尔墓群、完工墓葬、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凉城老虎山遗址、朱开沟遗址、奈曼辽代陈国公主驸马墓等;还重点发掘了辽中京、辽上京、元上都、元代集宁路、额济纳旗黑城古城等遗址。
此后,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参加了丰准铁路、集通铁路、大准铁路、准格尔煤田、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达丰输电线路、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110国道、准东铁路、托克托电厂、锡桑铁路、呼包高速公路、呼集高速公路、赤通高速公路等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对众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墓葬的发掘和研究,现已基本建立了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先秦时期考古文化序列。东部区的白音长汗、大山前、龙头山、小黑石沟、井子沟、水泉及中南部地区的石虎山、王墓山、白泥窑子、庙子沟、老虎山、园子沟、永兴沟、朱开沟、西岔、毛庆沟、桃红巴拉等重要遗址发现,历年来,出版学术专著上百部,研究论文千余篇,为内蒙古考古学文化谱系和草原文化研究搭起了时空框架。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考古发现有: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和林格尔汉代壁画墓;1986年发掘的辽代陈国公主墓,被评为“全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1992年发掘的耶律羽之墓,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后发掘的宝山辽代壁画墓,入选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3年发掘的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后的重大考古成果,见本书《概述》相关注释)。
1997~2005年,该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采用航空摄影GPS卫星定位系统筹技术,对自治区居延遗址、辽上京、元上都等8处大型遗址进行科学勘测,出版《内蒙古中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
2004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多次主持元上都遗址重大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同时,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领导下,承担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办”的业务工作,还完成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内蒙古段”的调查工作。该所还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民族历史博物馆合作,组成中蒙联合考古队,开展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
(说明:本次统计后,塔拉任文化厅党组成员,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吉平、张文平任副所长。其后,曹建恩调任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附:内蒙古文物保护研究信息中心
该中心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指导下工作,2005年成立,设在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全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编制,自治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珍贵文物的编码、建立并完善《内蒙古文物保护研究与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
现已完成自治区1~6批(共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编制工作;完成31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编制工作,编制完成自治区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47处)报告。完成对全区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数据(共10926处)的录入工作。
3.内蒙古文物总店
成立于1979年,隶属自治区文化厅。1996年,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处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为自收自支。2002年,改为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2005年,并入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主要职责是:依照文物保护法规,通过商业手段,收集保护自治区境内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为博物馆提供藏品和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一般不需由国家收藏的文物,经文物鉴定委员会批准投放市场,以满足国内外收藏者的需要。总店核定人员编制30名,设有门市部、业务部、财务部、市场部和销售部。曾经在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设有分店,后陆续撤销。2005年,内蒙古文物总店并入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历任领导为:卢滨、陆一、张美云、李中、张牧林、李小林。
4.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暨内蒙古书画院,为国家二级历史类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院址在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31号清代绥远将军衙署。
1996年,将军衙署由内蒙古博物馆管理。2002年,自治区文化厅根据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原内蒙古文物总店)的请示,同意把将军衙署交由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管理,组建为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为处级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自收自支;主要职责是:开展古建筑保护与展示清代绥远城将军衙署的工作;开展文物征集和陈列展览;进行文物鉴定,开展文物交流。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现开放11个展厅,其中专题陈列5个,分别为:清代绥远城建城史、绥远将军衙署历史沿革、绥远城将军、归绥旧影展、绥远“9·19”和平起义图片展;原状陈列6个,分别为:大堂、二堂、三堂、印房、官房、佛堂。现展厅面积总计2000平方米,博物院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套)。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历任领导:张牧林、于宝东、塔拉(小)、赵景琦、丁勇、盖志庸①。
5.乌兰夫纪念馆
1991年,为纪念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经请示中共中央批准,决定在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内修建“乌兰夫同志纪念馆”。
位于纪念广场塑像平台的为乌兰夫同志铜像,其后为仿古式建筑的纪念馆。进入馆的序厅,正面为乌兰夫同志汉白玉坐像,背景为“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画卷。东西两壁为四组大型仿汉白玉浮雕。展览厅内以文物、照片、雕塑、实物景观模型等,展示了乌兰夫同志从“五·四”运动开始,为争取民族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的革命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内蒙古和中国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展示了中共中央对乌兰夫同志的高度评价。整个陈列,共使用文物135件,历史照片286张,绘画9幅,文献126件。乌兰夫纪念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长:云玉梅
附:
1.内蒙古展览馆
1987年7月建成,占地90亩,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有14个展厅,展厅面积12000平方米。馆址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区东门外东风路。
该馆前身是内蒙古展览办公室,自创建以来,举办各类科技、文教和经贸展览100余项。其中,临时举办的内蒙古岩画艺术展览在文博届较有影响。该馆还一度筹建过内蒙古岩画艺术博物馆,临摹并收藏有阿尔寨石窟内的重要壁画,现有固定展览“团结建设富饶的内蒙古”。
2000年,经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内蒙古展览馆由自治区文化厅管理的文博系列,划入了群众文化系列。历任馆长:康志敏、胡兆恒、明锐、。
2.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室
该考古室成立于1960年,撤销于2000年。成员有:崔璇、马耀圻、吉发习、斯琴、杨杰、舒顺华、崔树华、阎秀峰、孟克。
主要对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主要发掘的遗址有:呼和浩特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包头阿善遗址、包头西园遗址、准格尔旗大口遗址。获得重大成果。2006年该所撤并。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内蒙古文物局会商,将全部文物标本移交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博物馆。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是中国科学院建院之初组建的研究所之一。下设业务机构有: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考古资料信息中心、考古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以建立边疆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序列为首要学术目的。目前,正在进行的考古课题有北方草原(内蒙古东部)考古、边疆地区新石器考古等内容。现下设内蒙古一队、二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局)指导下,与自治区及盟市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已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有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西梁、榆树山、兴隆洼、兴隆沟、赵宝沟,大甸子、周家地,赤峰西水泉、蜘蛛山、夏家店、大山前,海拉尔谢尔塔拉遗址、赤峰市辽上京、辽祖陵遗址等。
1.内蒙古博物馆
为国家一级综合类大型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自治区的第一座博物馆,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馆址为呼和浩特新华大街2号。
内蒙古博物馆成立初期,举办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并在1959年、1962年、1964年进行较大的修改充实。还举办过“出土文物”、“革命文物”、“牧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专题展览30多项。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博物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逐步开展了文物调查工作,举办了“劳动创造人”、“内蒙古出土文物”、“革命文物”专题陈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展厅大楼进行维修,充实陈列内容、更新展览设备。
内蒙古博物馆共有4项基本陈列,面积3500平方米,展示了内蒙古从远古时期至近代的自然历史、人类文明史发展概况。
内蒙古博物馆共计有文物藏品6万余件(套),其中东胡、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物构成了历史文物藏品的特色;在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国博物馆之首。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文物也较为丰富。还收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俄罗斯族、汉族文物。反映内蒙古革命斗争的文物和门类众多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是内蒙古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博物馆设有历史部、民族部、自然部、文物保护部、陈列部、技术资料部、宣教部、办公室、保卫科、文博技术开发中心、大窑文物保护管理所11个部室。有工作人员110人。
在考古发现和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1973年,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的发现;1984年,在鄂托克旗境内发现恐龙足迹化石;1985年,在锡林郭勒盟查干诺尔发现“查干诺尔龙”化石;2005年,与国内旧石器考古学界合作,在萨拉乌苏遗址的调查与考古发掘。
在对外文物展览方面,1983~1984年,由内蒙古博物馆会同中国对外文物交流中心,组织了大型的“中国内蒙古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赴日本东京、大阪巡展。此次展览,是内蒙古文博界首次举办的大型出国文物展出,共有40多万日本观众参观了展览。
从1990年起,内蒙古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地对外文物展览,分别赴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进行展出。此外,内蒙古博物馆还与加拿大、比利时合作进行恐龙化石考古和研究。
2005年,为准备迎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60周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内蒙古博物院建设工程。其后,经自治区党委决定,成立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馆全体员工及文物,全部搬迁至新成立的内蒙古博物院(该院相关工作见本书“概述”,人员构成见注①)。
(说明: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院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组成。展厅分布于博物院三个楼层14个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
内设8个处室,24个科,以及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艺海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吸收土右旗敕勒川博物馆为分馆。自2008年3月免费开放以来,共免费接待观众710多万人次,年平均观众量140万人次,日均4400人。)
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
195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组成立。1962年,改称内蒙古文物工作队。1984年,更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址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展览馆南巷1号。
该所承担着自治区的文物考古勘探、调查、发掘、研究等工作,是自治区唯一具有团体考古领队资格的专业考古部门。所内设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资料编辑室、文物信息中心、办公室、保卫科等6个科室。全所干部职工为49人(其中文博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4人、文博馆员19人,博士4人、硕士5人,9人获得国家级田野考古领队资格)。所内还有文物标本陈列室、出土历代墓志陈列室、图书资料室、文物库房等。
现有图书资料近3万套(册),国家级文物库房2000余平方米,所藏文物534件,其中一级文物211件,二级文物77件,三级文物244件。自治区设置有准格尔工作站、和林格尔工作站、凉城工作站、庙子沟工作站、宁城辽中京工作站、辽上京工作站等。
20世纪50~80年代,先后配合包兰铁路、包钢基建、呼和浩特市美岱水库等基本建设进行调查发掘,抢救发掘了包头召湾汉墓、扎赉诺尔墓群、完工墓葬、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凉城老虎山遗址、朱开沟遗址、奈曼辽代陈国公主驸马墓等;还重点发掘了辽中京、辽上京、元上都、元代集宁路、额济纳旗黑城古城等遗址。
此后,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参加了丰准铁路、集通铁路、大准铁路、准格尔煤田、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达丰输电线路、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110国道、准东铁路、托克托电厂、锡桑铁路、呼包高速公路、呼集高速公路、赤通高速公路等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对众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墓葬的发掘和研究,现已基本建立了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先秦时期考古文化序列。东部区的白音长汗、大山前、龙头山、小黑石沟、井子沟、水泉及中南部地区的石虎山、王墓山、白泥窑子、庙子沟、老虎山、园子沟、永兴沟、朱开沟、西岔、毛庆沟、桃红巴拉等重要遗址发现,历年来,出版学术专著上百部,研究论文千余篇,为内蒙古考古学文化谱系和草原文化研究搭起了时空框架。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考古发现有: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和林格尔汉代壁画墓;1986年发掘的辽代陈国公主墓,被评为“全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1992年发掘的耶律羽之墓,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后发掘的宝山辽代壁画墓,入选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3年发掘的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后的重大考古成果,见本书《概述》相关注释)。
1997~2005年,该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采用航空摄影GPS卫星定位系统筹技术,对自治区居延遗址、辽上京、元上都等8处大型遗址进行科学勘测,出版《内蒙古中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
2004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多次主持元上都遗址重大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同时,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领导下,承担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办”的业务工作,还完成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内蒙古段”的调查工作。该所还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民族历史博物馆合作,组成中蒙联合考古队,开展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
(说明:本次统计后,塔拉任文化厅党组成员,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吉平、张文平任副所长。其后,曹建恩调任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附:内蒙古文物保护研究信息中心
该中心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指导下工作,2005年成立,设在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全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编制,自治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珍贵文物的编码、建立并完善《内蒙古文物保护研究与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
现已完成自治区1~6批(共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编制工作;完成31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编制工作,编制完成自治区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47处)报告。完成对全区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数据(共10926处)的录入工作。
3.内蒙古文物总店
成立于1979年,隶属自治区文化厅。1996年,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处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为自收自支。2002年,改为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2005年,并入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主要职责是:依照文物保护法规,通过商业手段,收集保护自治区境内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为博物馆提供藏品和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一般不需由国家收藏的文物,经文物鉴定委员会批准投放市场,以满足国内外收藏者的需要。总店核定人员编制30名,设有门市部、业务部、财务部、市场部和销售部。曾经在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设有分店,后陆续撤销。2005年,内蒙古文物总店并入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历任领导为:卢滨、陆一、张美云、李中、张牧林、李小林。
4.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暨内蒙古书画院,为国家二级历史类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院址在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31号清代绥远将军衙署。
1996年,将军衙署由内蒙古博物馆管理。2002年,自治区文化厅根据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原内蒙古文物总店)的请示,同意把将军衙署交由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管理,组建为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为处级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自收自支;主要职责是:开展古建筑保护与展示清代绥远城将军衙署的工作;开展文物征集和陈列展览;进行文物鉴定,开展文物交流。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现开放11个展厅,其中专题陈列5个,分别为:清代绥远城建城史、绥远将军衙署历史沿革、绥远城将军、归绥旧影展、绥远“9·19”和平起义图片展;原状陈列6个,分别为:大堂、二堂、三堂、印房、官房、佛堂。现展厅面积总计2000平方米,博物院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套)。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历任领导:张牧林、于宝东、塔拉(小)、赵景琦、丁勇、盖志庸①。
5.乌兰夫纪念馆
1991年,为纪念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经请示中共中央批准,决定在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内修建“乌兰夫同志纪念馆”。
位于纪念广场塑像平台的为乌兰夫同志铜像,其后为仿古式建筑的纪念馆。进入馆的序厅,正面为乌兰夫同志汉白玉坐像,背景为“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画卷。东西两壁为四组大型仿汉白玉浮雕。展览厅内以文物、照片、雕塑、实物景观模型等,展示了乌兰夫同志从“五·四”运动开始,为争取民族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的革命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内蒙古和中国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展示了中共中央对乌兰夫同志的高度评价。整个陈列,共使用文物135件,历史照片286张,绘画9幅,文献126件。乌兰夫纪念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长:云玉梅
附:
1.内蒙古展览馆
1987年7月建成,占地90亩,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有14个展厅,展厅面积12000平方米。馆址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区东门外东风路。
该馆前身是内蒙古展览办公室,自创建以来,举办各类科技、文教和经贸展览100余项。其中,临时举办的内蒙古岩画艺术展览在文博届较有影响。该馆还一度筹建过内蒙古岩画艺术博物馆,临摹并收藏有阿尔寨石窟内的重要壁画,现有固定展览“团结建设富饶的内蒙古”。
2000年,经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内蒙古展览馆由自治区文化厅管理的文博系列,划入了群众文化系列。历任馆长:康志敏、胡兆恒、明锐、。
2.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室
该考古室成立于1960年,撤销于2000年。成员有:崔璇、马耀圻、吉发习、斯琴、杨杰、舒顺华、崔树华、阎秀峰、孟克。
主要对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主要发掘的遗址有:呼和浩特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包头阿善遗址、包头西园遗址、准格尔旗大口遗址。获得重大成果。2006年该所撤并。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内蒙古文物局会商,将全部文物标本移交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博物馆。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是中国科学院建院之初组建的研究所之一。下设业务机构有: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考古资料信息中心、考古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以建立边疆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序列为首要学术目的。目前,正在进行的考古课题有北方草原(内蒙古东部)考古、边疆地区新石器考古等内容。现下设内蒙古一队、二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局)指导下,与自治区及盟市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已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有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西梁、榆树山、兴隆洼、兴隆沟、赵宝沟,大甸子、周家地,赤峰西水泉、蜘蛛山、夏家店、大山前,海拉尔谢尔塔拉遗址、赤峰市辽上京、辽祖陵遗址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