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原名高明海,曾化名苏然、徐文良,生于 1914 年,辽宁省辽阳人。曾就读于洛阳国民党军事学校。 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历任总队长、营长、团参谋长。 1943 年任冀东军分区三区队队长,率队配合地方组织开辟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4 年 3 月 29 日在宁城壮烈牺牲。
主要事迹:
1942 年秋,高桥率领冀东军分区 11 团,与 12 团参谋长周嘉美和 12 团 2 营营长杨思路各带主力一部,共计 1200 余人,赴承平宁地区隐蔽休整。同年 11 月,根据冀东地委和军分区发动热南战役的部署,高桥、周嘉美、杨思路各率 11 团、 12 团主力一部,从 11 月 13 日至 17 日在承平宁地区连续向敌人发动攻击。其中高桥率部在宁城等地连克八里罕警察署、洼子店、大营子等警察分驻所。整个热南战役也取得重大胜利,共攻克 3 个警察署, 11 个警察分驻所,歼敌 300 余人,缴获长短枪 160 余支及大批粮食、布匹等物资。
八路军主力连克日伪据点后,于 12 月返回冀东,配合冀东地区群众开展 “ 反蚕食斗争 ” 。为巩固这一地区抗日斗争的成果,高桥率领 11 团 2 连、 12 团 3 营,教导员阎汉臣率领 12 团 1 连继续坚持斗争,配合地方抗日武装,打击牵制日伪兵力。
1943 年 5 月初,冀东地委根据承平宁地区抗日斗争不断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承平宁联合县,与此同时,冀东( 13 )地委和军分区组建了以高桥为队长、杨雨民兼政委的冀东 13 军分区三区队,辖 2 个连,共 340 多人。 5 月下旬,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和三区队经过一番战前准备和思想动员,穿过敌人层层封锁线,奔赴承平宁前线。
从 6 月起,高桥率领部队连续取得承德烟筒山银矿、十一道河寇杖子、宁城黑里河沟、三座店、黑里河川头道营子、驿马吐川、平泉平房大沟等战斗的胜利,威名大震,使承平宁地区与冀东区形成了互为依辅、互相支持之势。连续几次战斗,给了日军、伪军和警察队、协和队很大杀伤,日伪军派飞机到宁城地区侦查,派军队、讨伐队追剿三区队。 9 月 30 日,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和三区队在第五区境内烈山沟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三区队暂避敌人锋芒,返回冀东。
1943 年 11 月中旬,高桥带领三区队第四次开赴承平宁地区。这次出关,中共冀热边特委 (13 地委改为冀热边特委 ) 做出 “ 三区队坚持到承平宁地区一兵一卒 ” 的指示。高桥这次出关,正值隆冬季节,宿营和给养补充困难,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因为人民群众多数都被集家并村进了 “ 部落 ” 。在部队一日两餐都难保证的情况下,高桥决定攻打宁城地区主要物资集散地小城子,缴获小城子日伪粮棉组合里的物资,解决三区队、地方游击队和地方干部的给养问题。为了使攻打小城子的战斗既获得成功,又减少损失,高桥决定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由于镇中心的部落围墙 l 米多厚、 3 米多高,并有几座炮楼和碉堡,易守难攻,高桥便通知承平宁地区的游击队一起参加战斗。为了保证速战速决,特别是保证打开粮棉组合后能把物资全部运出,还让地方干部动员当地老百姓参加,帮助搬运物资。 2 月 6 日夜,三区队、地方游击队、地方干部和部分老百姓 500 余人从占巴营子出发, 11 时左右进抵小城子附近。 2 连战士和游击队员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将围墙扒开一处豁口,迅速冲进镇内,将警察署围住,一边进行政治宣传,瓦解敌人,一边用机枪、手榴弹猛攻。伪警察抵抗一阵,最后都躲进西北角的一座大炮楼内,固守不出了。粮棉组合只有少数敌人把守,游击队迅速将他们制服,用事先准备好的大锤将各个库房的大门砸开,组织老百姓向外搬运物资。物资搬运完毕,高桥队长命令立即撤退。地方干部和游击队撤回各自活动的地区,三区队撤往小城子西部山区的八素台一带。整个战斗十分顺利,共生俘伪警官 4 名,伪警察 2 名,汽车司机 l 名,缴获棉布 238 匹,伪币 l0 万余元,捣毁汽车 1 辆。三区队打下小城子,晋察冀军区曾电令嘉奖,延安新华社曾发专电,延安《解放日报》和《晋察冀日报》以及新四军的《苏中报》都曾发布消息。
1944 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而承平宁地区是我党我军坚持抗日,进行游击战争最北边的根据地之一,已深入伪满洲国统治区西南部五六百里,因此,这里的斗争尤为艰苦。日伪政权为了消灭这里的抗日武装,疯狂地进行 “ 集家并村 ” ,制造 “ 无人区 ” ,对游击队进行严密封锁,妄图割断这一地区与冀东区的联系,割断高桥部队与群众的联系。同时,他们又调集骑兵旅、装甲兵旅、讨伐队和部分日军万余人,对这一地区进行惨无人道的围剿。
面对这种形势,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保存实力,更有利于打击敌人,高桥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由副政委郑紫明带一个连,连同电台、机枪,向建平、叶柏寿和朝阳一带活动,以便在情况危急时撤回冀东根据地;由党总支书记郝福鸿带领两个排,向宁城北公爷府 ( 现喀喇沁旗西 ) 和赤峰外围一带活动,以便开辟新的活动区域;承平宁联合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三区队政委黄云 ( 杨雨民 ) 带一小部分干部、战士到赤峰以西围场北大庙 ( 黄的家乡 ) 一带活动;高桥自己带一个排 20 名较精干的干部战士 ( 实际是两个通讯班 ) 在中心区坚持与敌人周旋。
高桥带领留下的同志,翻高山,钻密林,同敌人兜圈子,拖着敌人走。他们风餐露宿,经常几天吃不上饭,战士们的体力受到严重消耗,伤病员与日俱增,高桥也积劳成疾。 1944 年 3 月 20 日,高桥率领 22 名战士来到老根据地宁城八素台沟的双庙村老西沟,准备休整一下,补充点给养。日伪讨伐队发现了高桥的行踪,在讨伐队长刘琪的带领下从大城子西沟经西榆树林、格勒格梁、老窝铺向老西沟一带迂回包围过来。 敌众我寡,高桥认为不能久战,便指挥战士们迅速突围,并命令张百川等尽力突围出去,向冀东党委和军区汇报。高桥掩护着战士们往外冲,几个战士冲出不远便牺牲了。高桥和区队书记 ( 文书 ) 王汉三边掩护边往外冲。他们迅速地翻过一道山梁,突围到了老西沟梁西的七家大洼,王汉三不幸中弹倒下,高桥踏着积雪返回来救援,这时他也被子弹打中,身负重伤,难以行动。为了不当俘虏,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个人简历:
原名高明海,曾化名苏然、徐文良,生于 1914 年,辽宁省辽阳人。曾就读于洛阳国民党军事学校。 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历任总队长、营长、团参谋长。 1943 年任冀东军分区三区队队长,率队配合地方组织开辟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4 年 3 月 29 日在宁城壮烈牺牲。
主要事迹:
1942 年秋,高桥率领冀东军分区 11 团,与 12 团参谋长周嘉美和 12 团 2 营营长杨思路各带主力一部,共计 1200 余人,赴承平宁地区隐蔽休整。同年 11 月,根据冀东地委和军分区发动热南战役的部署,高桥、周嘉美、杨思路各率 11 团、 12 团主力一部,从 11 月 13 日至 17 日在承平宁地区连续向敌人发动攻击。其中高桥率部在宁城等地连克八里罕警察署、洼子店、大营子等警察分驻所。整个热南战役也取得重大胜利,共攻克 3 个警察署, 11 个警察分驻所,歼敌 300 余人,缴获长短枪 160 余支及大批粮食、布匹等物资。
八路军主力连克日伪据点后,于 12 月返回冀东,配合冀东地区群众开展 “ 反蚕食斗争 ” 。为巩固这一地区抗日斗争的成果,高桥率领 11 团 2 连、 12 团 3 营,教导员阎汉臣率领 12 团 1 连继续坚持斗争,配合地方抗日武装,打击牵制日伪兵力。
1943 年 5 月初,冀东地委根据承平宁地区抗日斗争不断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承平宁联合县,与此同时,冀东( 13 )地委和军分区组建了以高桥为队长、杨雨民兼政委的冀东 13 军分区三区队,辖 2 个连,共 340 多人。 5 月下旬,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和三区队经过一番战前准备和思想动员,穿过敌人层层封锁线,奔赴承平宁前线。
从 6 月起,高桥率领部队连续取得承德烟筒山银矿、十一道河寇杖子、宁城黑里河沟、三座店、黑里河川头道营子、驿马吐川、平泉平房大沟等战斗的胜利,威名大震,使承平宁地区与冀东区形成了互为依辅、互相支持之势。连续几次战斗,给了日军、伪军和警察队、协和队很大杀伤,日伪军派飞机到宁城地区侦查,派军队、讨伐队追剿三区队。 9 月 30 日,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和三区队在第五区境内烈山沟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三区队暂避敌人锋芒,返回冀东。
1943 年 11 月中旬,高桥带领三区队第四次开赴承平宁地区。这次出关,中共冀热边特委 (13 地委改为冀热边特委 ) 做出 “ 三区队坚持到承平宁地区一兵一卒 ” 的指示。高桥这次出关,正值隆冬季节,宿营和给养补充困难,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因为人民群众多数都被集家并村进了 “ 部落 ” 。在部队一日两餐都难保证的情况下,高桥决定攻打宁城地区主要物资集散地小城子,缴获小城子日伪粮棉组合里的物资,解决三区队、地方游击队和地方干部的给养问题。为了使攻打小城子的战斗既获得成功,又减少损失,高桥决定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由于镇中心的部落围墙 l 米多厚、 3 米多高,并有几座炮楼和碉堡,易守难攻,高桥便通知承平宁地区的游击队一起参加战斗。为了保证速战速决,特别是保证打开粮棉组合后能把物资全部运出,还让地方干部动员当地老百姓参加,帮助搬运物资。 2 月 6 日夜,三区队、地方游击队、地方干部和部分老百姓 500 余人从占巴营子出发, 11 时左右进抵小城子附近。 2 连战士和游击队员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将围墙扒开一处豁口,迅速冲进镇内,将警察署围住,一边进行政治宣传,瓦解敌人,一边用机枪、手榴弹猛攻。伪警察抵抗一阵,最后都躲进西北角的一座大炮楼内,固守不出了。粮棉组合只有少数敌人把守,游击队迅速将他们制服,用事先准备好的大锤将各个库房的大门砸开,组织老百姓向外搬运物资。物资搬运完毕,高桥队长命令立即撤退。地方干部和游击队撤回各自活动的地区,三区队撤往小城子西部山区的八素台一带。整个战斗十分顺利,共生俘伪警官 4 名,伪警察 2 名,汽车司机 l 名,缴获棉布 238 匹,伪币 l0 万余元,捣毁汽车 1 辆。三区队打下小城子,晋察冀军区曾电令嘉奖,延安新华社曾发专电,延安《解放日报》和《晋察冀日报》以及新四军的《苏中报》都曾发布消息。
1944 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而承平宁地区是我党我军坚持抗日,进行游击战争最北边的根据地之一,已深入伪满洲国统治区西南部五六百里,因此,这里的斗争尤为艰苦。日伪政权为了消灭这里的抗日武装,疯狂地进行 “ 集家并村 ” ,制造 “ 无人区 ” ,对游击队进行严密封锁,妄图割断这一地区与冀东区的联系,割断高桥部队与群众的联系。同时,他们又调集骑兵旅、装甲兵旅、讨伐队和部分日军万余人,对这一地区进行惨无人道的围剿。
面对这种形势,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保存实力,更有利于打击敌人,高桥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由副政委郑紫明带一个连,连同电台、机枪,向建平、叶柏寿和朝阳一带活动,以便在情况危急时撤回冀东根据地;由党总支书记郝福鸿带领两个排,向宁城北公爷府 ( 现喀喇沁旗西 ) 和赤峰外围一带活动,以便开辟新的活动区域;承平宁联合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三区队政委黄云 ( 杨雨民 ) 带一小部分干部、战士到赤峰以西围场北大庙 ( 黄的家乡 ) 一带活动;高桥自己带一个排 20 名较精干的干部战士 ( 实际是两个通讯班 ) 在中心区坚持与敌人周旋。
高桥带领留下的同志,翻高山,钻密林,同敌人兜圈子,拖着敌人走。他们风餐露宿,经常几天吃不上饭,战士们的体力受到严重消耗,伤病员与日俱增,高桥也积劳成疾。 1944 年 3 月 20 日,高桥率领 22 名战士来到老根据地宁城八素台沟的双庙村老西沟,准备休整一下,补充点给养。日伪讨伐队发现了高桥的行踪,在讨伐队长刘琪的带领下从大城子西沟经西榆树林、格勒格梁、老窝铺向老西沟一带迂回包围过来。 敌众我寡,高桥认为不能久战,便指挥战士们迅速突围,并命令张百川等尽力突围出去,向冀东党委和军区汇报。高桥掩护着战士们往外冲,几个战士冲出不远便牺牲了。高桥和区队书记 ( 文书 ) 王汉三边掩护边往外冲。他们迅速地翻过一道山梁,突围到了老西沟梁西的七家大洼,王汉三不幸中弹倒下,高桥踏着积雪返回来救援,这时他也被子弹打中,身负重伤,难以行动。为了不当俘虏,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