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勒图库伦寺庙 清代,锡勒图库伦是政教合一的喇嘛札萨克旗。兴源寺、象教寺和福缘寺,素有“锡勒图库伦三大寺”之称。
兴源寺 兴源寺,在锡勒图库伦第三任札萨克达喇嘛西布札衮如克住持下,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竣工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政府赐名“兴源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第九任札萨克达喇嘛云丹桑布住持下,在兴源寺正殿左右两侧增建配殿各1座。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在第十任札萨克达喇嘛阿旺却木丕勒住持下,又进行一次大规模扩建。在原正殿前边沿中轴线修建了一座大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山门殿。在大殿两侧又修建了东西配殿和钟鼓楼。这次扩建长达六年时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这次主要是重建大正殿,将原来的汉式建筑改为藏汉结合式二层楼阁,并在兴源寺和象教寺的四周筑起高大围墙,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次工程历时3年。
兴源寺占地140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一连四进院落,层层递进,步步升高。中轴线两侧辅以配殿、钟鼓楼,布局显得均衡、对称。山门前有一对旗杆、一双石狮子,石雕佛像一字排列。
锡勒图库伦寺庙
山门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3间,中间辟洞,左右两间各置1个木制法轮。走出山门便进入第一层院落,迎面为天王殿,结构同山门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院内东西两侧为钟楼和鼓楼。
第二层院落,左右各有3间硬山式配殿。左为罗汉殿,锡勒图库伦寺庙殿内供奉十八罗汉铜像。右为护法神殿,殿内供奉密宗诸护法神塑像。在护法神殿的台阶下,有一块直径为1米、形状似锅盖的生铁嵌在地面上。据传300年前,在库伦这块大地上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妖魔“莽古思”作怪,残害人民。因此,锡勒图库伦的第一任锡勒图喇嘛曼苏希礼奉达赖喇嘛之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用佛法将“莽古思”镇伏,将“莽古思”赶进一个无底的洞穴里,洞口注入了铁水,使“莽古思”永世不得出来兴妖作怪。这是一种神话传说,但信徒群众深信不疑。
第三层院落,大殿(大雄宝殿)占地面积为879平方米。这里是全寺最高处,居高临下,庄重威严。大殿面宽9间,深进9间,前出抱厦5间,平面呈丁字形。5间抱厦由5根方形石柱支撑。殿内为64根朱漆盘龙明柱。位于党中央的4根为方柱,直通二层的顶盖,通称擎天柱。层殿内莲花台供奉三世佛铜像。在佛像前设置紫铜长明灯,高约1.7米,盛油120斤。长明灯前面安放着札萨克达喇嘛法座。据传说,是清太宗皇太极把自己用过的”宝座”赐给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在札萨克达喇嘛法座前两翼排列着1000名喇嘛的座席。二层楼系藏式建筑,很像四合院,东、西、北三面的处檐为砖檐,各开4个窗口,正面悬挂着“兴源寺”满蒙藏汉4体文匾额。
第四层院落,正面为玛呢庙,3间歇山顶建筑,庙内主供观音菩萨。玛呢庙后面为“额克苏莫”(意为母寺),是顺治年间建造的兴源寺正殿,是5间硬山式建筑,东西各有3间配殿。殿内主供三世佛。
象教寺 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象教寺是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执政的中心。因此,这里既是寺庙,又是衙门。
象教寺的建筑布局是:山门前有一个长方形广场,这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三大寺喇嘛举行大型法会时,跳查玛舞的场地。广场两侧各有2间圆顶小屋,是跳查玛舞时札萨克喇嘛等上层喇嘛就席坐位。广场前有一堵硬山式八字影壁,高丈余,宽10余丈。
象教寺山门为3间歇山顶建筑。从山门进入第二层院落,迎面即是象教寺正殿,是3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正殿门前悬挂“象教寺”满蒙汉藏4体文匾额,殿内供奉迈达理佛铜像。正殿两侧为配房20余间,内有喇嘛住房和膳房。从正殿进入第三层院落,迎面为5间硬山式阿尤喜(无量寿佛)殿,这是札萨克达喇嘛供佛和诵经之处。两侧各有6间歇山顶厢房,是喇嘛印务处办公场所。在佛殿后面有一座5间硬山式救世度母殿。紧靠其西面有一座3间硬山式客厅,这是札萨克喇嘛接见客人和宴请宾客的场所。
在阿尤喜佛殿东侧,有一处独立的封闭式院落。院内正面为5间四柱堂屋。方形石柱刻有蒙古文对联。这5间堂屋称玉柱堂,是札萨克达喇嘛举行庆典活动的地方。紧靠玉柱堂东侧有3间楼阁,是札萨克达喇嘛的办公场所。在其东侧有3间翼房,是札萨克达喇嘛的寝室和膳房。玉柱堂西侧有1间平房,是札萨克达喇嘛的值班室。
象教寺通称为上仓。这个“仓”含有公寓、寓所之意。这里所以称之为“上仓”,一是因为札萨克达喇嘛办公、居住的地方,又是喇嘛印务处所在地;二是因为同福缘寺(下仓)相区别,在地理位置上,象教寺在福缘寺之北边高地之上,故以此称谓之。
福缘寺 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锡勒图库伦第十二任札萨克达喇嘛阿旺札木扬呼图克图住持建造。清政府赐名“福缘寺”。该寺建筑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一连四重殿宇。即山门、大经殿、供佛殿和老爷庙。山门为3间歇山顶建筑,中间辟门,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门洞上方悬挂蓝地金字”福缘寺”满蒙汉藏4体文匾额。
大经殿为藏式二层楼阁,面宽5间,进深5间,故称21间殿,是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供奉宗喀巴铜像。在宗喀巴像前设一呼图克图法座,其前排列诵经喇嘛座位,共150个座席。二层楼上供奉释迦牟尼铜像和放置《甘珠尔》等经典。殿前东西两侧各有3间配殿以及钟鼓二楼。
大经殿后面为供佛殿,5重檐顶建筑。殿内主供三世佛。供佛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式建筑。东配殿供龙王,西配殿供护法神。佛殿之后有高大的2株古松柏树,是同建筑寺庙同时栽植的古树。
最后面为老爷庙,是硬山顶二层建筑,宽5间,主供关羽像。其东面一间为“葛根斡尔多”(葛根府),是迈达理呼图克图在这里讲经时住宿的卧室。其西面一间,放置刀、鞍、辇之类物品。二层楼上有一座高余米的鎏金舍利塔。这是住持建造福缘寺的第十二任札萨克达喇嘛阿旺札木扬的骨灰塔。民国15年(1926年),福缘寺设立“却伊拉”扎仓之后,在山门前面整修一场地,作为扎仓喇嘛们的辩论场地。
福缘寺东侧有一座大跨院,房屋有50余间。这是札萨克达喇嘛退休后养老的寓所。此处还有执事房、膳房、库房等。
福缘寺通称“下仓”,一是因为这里是退休的札萨克达喇嘛之寓所,其次是地理位置在象教寺之底下,故以此称谓之。
莫力庙 莫力庙(集宁寺),位于通辽市西30公里莫力庙乡。
该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由科尔沁部达尔罕亲王为使清朝“皇图永昌”,从科尔沁部10旗集资,在哈木莫力地方主持兴建了一座寺庙,故称哈木莫力庙。在清康熙年间,进行了扩建,成为科尔沁部10旗中心寺庙。每年举行盛大法会,为皇帝诵长寿经:“永庆河清海宴,四海升平,永无战乱,畜群繁息,无灾无患”。
清乾隆年间,有一次西辽河发大水,将哈木莫力庙全部冲毁,片瓦不留。
此后,为了重建莫力庙,在达尔罕亲王旨意下,该庙由西纳达喇嘛住持,经过1年多的时间,选择庙址,最后选定额仁温都尔地方(即现在寺庙所在地)为重建寺庙地址。
莫力庙第一世葛根瓦其尔阿拉木斯出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达尔罕旗贵族道尔吉帕拉玛台吉的次子,他是达尔罕王之子阿巴嘎喇嘛的呼毕勒干。21岁时到西藏学经深造10年,获得“拉然巴”学位,又从第六世班禅受比丘戒,由九世达赖喇嘛授予“班第达”称号。他在拉萨听到寺庙被毁的消息后,立即启程返回科尔沁左翼中旗,筹备重建寺庙事宜。
一世葛根从西藏返回该旗,途经北京,通过章嘉呼图克图的关系, 朝拜清乾隆皇帝奏请建庙之事。清乾隆当时应允建庙事宜,并责成理藩院资助建庙之资金。
一世葛根回到该旗后,立即会见达尔罕亲王,商议建庙事宜。商定建立1座4个扎仓、5座大殿的规模宏伟的大型寺庙,在朝廷资助部分资金的基础上,再从科尔沁10旗筹集资金,并从北京、沈阳等地招集名工巧匠兴建寺庙,并由葛根亲自依据西藏色拉寺的形式绘制蓝图,进行了紧张的施工。
新建工程是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紧张施工,第一个建成的是满巴扎仓大殿。殿内供奉铜质镀金敖特奇(药师)佛、阿尤喜(无量寿)佛和拉哈木(吉祥天母)等佛像。在满巴殿东侧建立菩萨殿,供奉观音菩萨等四大菩萨塑像和白、绿度母塑像。第二个建成的是卓德巴扎仓殿。殿内主供铜质镀金“三世佛”像。卓德巴扎仓殿西侧是护法神殿,内供八尊金刚力士护法神塑像以及弓箭、刀剑等器械。第三个建成的是丁科尔扎仓殿。殿内供奉铜质镀金宗喀巴像和时轮金刚像,并有用金银铸造的时轮图、曼陀罗图及研究天文、地理、时轮、数学的经卷资料。第四个建成的是却伊拉扎仓殿。殿内供奉铜质镀金宗喀巴佛坐像和贾曹杰、克主杰等五大弟子像。还存放金字《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卷。第五个建成的是索科钦大殿(81间大殿),共为3层大殿。第一层楼殿内正中主供铜质镀金三世佛像,两侧供奉铜质镀金八大菩萨像,后侧供奉铜质镀金十八罗汉像。殿内四面墙佛龛中供奉千尊菩萨像。第二层楼内供奉章必样、苏勒德、观音菩萨塑像及经卷等。第三层楼内供奉铜质镀金千手千眼菩萨像以及金字《甘珠尔》经、金制佛灯、银制香炉等供品器皿俱全。
在索科钦大殿前方是山门。山门前有1对石制旗杆、两头石制雄狮和跳查玛舞的广场。山门里有钟鼓楼各1座和四大天王殿。
在莫力庙内供奉的大部分金制银制佛像、经卷及精密雕刻艺术制品、供品、装饰物都是在北京、五台山、沈阳等地制造后长途搬运来的,有些精品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莫力庙基本建成,附属建筑物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竣工。由清政府颁发用满蒙汉藏文书写的《集宁寺》九龙金匾,并由达尔罕旗赏赐给100户阿勒巴特。该庙建成后是一个规模宏伟的庞大寺庙建筑群落,有5座大殿、4座扎仓殿、2座葛根宫、15座庙仓、数百座喇嘛院落,即成为8条大街,14条小巷,方圆数十里的寺庙城垣。
该庙建成后,达尔罕王亲自下令,将寺庙周围80华里以内的土地、牧场、百姓均赏给寺庙所有,并召集科尔沁10旗王公集会,为莫力庙募捐牲畜5万头,金银财宝不计其数。这样,该庙财富丰盈,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畜群遍地,物产丰富,香火旺盛,金银财宝满仓满库。故将原来的“哈木莫力”改称为“巴彦莫力”(富饶的河湾)。
鼎盛时期该庙有喇嘛3000余人,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成为同拉萨三大寺、塔尔寺、拉卜楞寺以及五台山相媲美的朝圣之地。
莫力庙有两位葛根,即吉昆(东部)葛根和巴伦(西部)葛根。所谓东、西是按照葛根宫所设置区分的。吉昆(东部)葛根(寺主)即指达尔罕呼图克图,是该庙住持人,掌管寺庙行政、司法、财务、人事等大权;巴伦(西部)葛根,主要管理寺庙宗教事务,即各扎仓喇嘛学经制度、喇嘛戒律、晋升学位和寺庙法会等事宜。
双合尔庙 双合尔庙(双福寺)位于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苏木双合尔山麓,故称之。
该庙初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时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四代郡王布达来,在双合尔山西侧建了1座庙和1座白塔。将原来在王府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和从归化城察罕迪彦齐处请来的手抄《甘珠尔》经,供奉在庙内。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该旗第六代郡王岱布在双合尔山东侧山峰前,又建1座30间的二层楼阁式庙,赐名为“安乐兴教寺”。由于此庙靠山峰修建,故又称“哈达庙”。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该旗第六代郡王岱布时期,由于旧庙已破损严重,该旗郡王决定新建庙宇,从喀尔喀大库伦(今乌兰巴托)请来1位喇嘛(看风水喇嘛)选址建庙。这样通辽市玖合尔庙双福寺佛塔又在双合尔山后,叫都沁忙哈的地方修建了1座新庙,将释迦牟尼佛像和《甘珠尔》经,移到新庙内供奉。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该旗郡王从归化城请来二世乃吉托音,为新建寺庙举行开光典礼,命名为“吉祥欢乐寺”。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世乃吉托音喇嘛建议,双合尔庙喇嘛和齐音贵学识渊博,信仰虔诚,守戒纯洁,应向朝廷请旨,任命为住持喇嘛(锡勒图喇嘛)。该旗郡王依命亲往北京向理藩院请示批准后,由和齐音贵喇嘛任住持喇嘛(锡勒图喇嘛,即后来的一世葛根)。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该旗郡王又在双合尔山以南的白音查干湖心岛的一座山峰上修建了1座白塔。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湖心岛上所建白塔倒塌,在双合尔山顶上重建了一座白色金刚宝塔。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该旗郡王齐默特道尔吉为了修建公主府,从北京请来风水先生,在给公主府选址的同时,又为双合尔庙选择修建索科钦大殿的地址,并选定双合尔山南侧为风水宝地,是修建寺庙最好的地方。这样,从清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开始动工兴建,中间为81间的索科钦大殿,两侧为各5间的配殿,还有钟鼓楼和四大天王殿等。
清乾隆五年(1740年),花费1200两白银,从北京崇祝寺购置新刻版的《甘珠尔》经,供奉在大殿之内。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花费2250两白银,从北京购置全套《甘珠尔》、《丹珠尔》经,供奉于大殿之内。
清嘉庆六年(1801年)由三世葛根住持,在双合尔山南侧修建一座3层楼阁式庙宇,作为却伊拉扎仓殿,起名为“广安莲花寺”。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原来的索科钦大殿失火烧毁。该寺第四世葛根住持在原来的庙址上,又修建了3层楼阁式索科钦大殿,其规模比原来更加宏伟壮观。
民国4年(1915年),该寺五世葛根住持修建了一座9间庙宇,作为丁科尔扎仓殿,起名“普乐莲花寺”。
双合尔庙是旗庙,它管辖全旗寺庙。该庙规模很大,是一座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寺庙建筑群。直到民国34年(1945年),主要建筑有10座大殿堂,庙仓(佛仓)8座。双合尔庙初建时,有喇嘛200余人,清乾隆年间,鼎盛时期有喇嘛1200余人。
锡勒图库伦寺庙 清代,锡勒图库伦是政教合一的喇嘛札萨克旗。兴源寺、象教寺和福缘寺,素有“锡勒图库伦三大寺”之称。
兴源寺 兴源寺,在锡勒图库伦第三任札萨克达喇嘛西布札衮如克住持下,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竣工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政府赐名“兴源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第九任札萨克达喇嘛云丹桑布住持下,在兴源寺正殿左右两侧增建配殿各1座。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在第十任札萨克达喇嘛阿旺却木丕勒住持下,又进行一次大规模扩建。在原正殿前边沿中轴线修建了一座大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山门殿。在大殿两侧又修建了东西配殿和钟鼓楼。这次扩建长达六年时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这次主要是重建大正殿,将原来的汉式建筑改为藏汉结合式二层楼阁,并在兴源寺和象教寺的四周筑起高大围墙,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次工程历时3年。
兴源寺占地140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一连四进院落,层层递进,步步升高。中轴线两侧辅以配殿、钟鼓楼,布局显得均衡、对称。山门前有一对旗杆、一双石狮子,石雕佛像一字排列。
锡勒图库伦寺庙
山门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3间,中间辟洞,左右两间各置1个木制法轮。走出山门便进入第一层院落,迎面为天王殿,结构同山门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院内东西两侧为钟楼和鼓楼。
第二层院落,左右各有3间硬山式配殿。左为罗汉殿,锡勒图库伦寺庙殿内供奉十八罗汉铜像。右为护法神殿,殿内供奉密宗诸护法神塑像。在护法神殿的台阶下,有一块直径为1米、形状似锅盖的生铁嵌在地面上。据传300年前,在库伦这块大地上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妖魔“莽古思”作怪,残害人民。因此,锡勒图库伦的第一任锡勒图喇嘛曼苏希礼奉达赖喇嘛之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用佛法将“莽古思”镇伏,将“莽古思”赶进一个无底的洞穴里,洞口注入了铁水,使“莽古思”永世不得出来兴妖作怪。这是一种神话传说,但信徒群众深信不疑。
第三层院落,大殿(大雄宝殿)占地面积为879平方米。这里是全寺最高处,居高临下,庄重威严。大殿面宽9间,深进9间,前出抱厦5间,平面呈丁字形。5间抱厦由5根方形石柱支撑。殿内为64根朱漆盘龙明柱。位于党中央的4根为方柱,直通二层的顶盖,通称擎天柱。层殿内莲花台供奉三世佛铜像。在佛像前设置紫铜长明灯,高约1.7米,盛油120斤。长明灯前面安放着札萨克达喇嘛法座。据传说,是清太宗皇太极把自己用过的”宝座”赐给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在札萨克达喇嘛法座前两翼排列着1000名喇嘛的座席。二层楼系藏式建筑,很像四合院,东、西、北三面的处檐为砖檐,各开4个窗口,正面悬挂着“兴源寺”满蒙藏汉4体文匾额。
第四层院落,正面为玛呢庙,3间歇山顶建筑,庙内主供观音菩萨。玛呢庙后面为“额克苏莫”(意为母寺),是顺治年间建造的兴源寺正殿,是5间硬山式建筑,东西各有3间配殿。殿内主供三世佛。
象教寺 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象教寺是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执政的中心。因此,这里既是寺庙,又是衙门。
象教寺的建筑布局是:山门前有一个长方形广场,这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三大寺喇嘛举行大型法会时,跳查玛舞的场地。广场两侧各有2间圆顶小屋,是跳查玛舞时札萨克喇嘛等上层喇嘛就席坐位。广场前有一堵硬山式八字影壁,高丈余,宽10余丈。
象教寺山门为3间歇山顶建筑。从山门进入第二层院落,迎面即是象教寺正殿,是3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正殿门前悬挂“象教寺”满蒙汉藏4体文匾额,殿内供奉迈达理佛铜像。正殿两侧为配房20余间,内有喇嘛住房和膳房。从正殿进入第三层院落,迎面为5间硬山式阿尤喜(无量寿佛)殿,这是札萨克达喇嘛供佛和诵经之处。两侧各有6间歇山顶厢房,是喇嘛印务处办公场所。在佛殿后面有一座5间硬山式救世度母殿。紧靠其西面有一座3间硬山式客厅,这是札萨克喇嘛接见客人和宴请宾客的场所。
在阿尤喜佛殿东侧,有一处独立的封闭式院落。院内正面为5间四柱堂屋。方形石柱刻有蒙古文对联。这5间堂屋称玉柱堂,是札萨克达喇嘛举行庆典活动的地方。紧靠玉柱堂东侧有3间楼阁,是札萨克达喇嘛的办公场所。在其东侧有3间翼房,是札萨克达喇嘛的寝室和膳房。玉柱堂西侧有1间平房,是札萨克达喇嘛的值班室。
象教寺通称为上仓。这个“仓”含有公寓、寓所之意。这里所以称之为“上仓”,一是因为札萨克达喇嘛办公、居住的地方,又是喇嘛印务处所在地;二是因为同福缘寺(下仓)相区别,在地理位置上,象教寺在福缘寺之北边高地之上,故以此称谓之。
福缘寺 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锡勒图库伦第十二任札萨克达喇嘛阿旺札木扬呼图克图住持建造。清政府赐名“福缘寺”。该寺建筑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一连四重殿宇。即山门、大经殿、供佛殿和老爷庙。山门为3间歇山顶建筑,中间辟门,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门洞上方悬挂蓝地金字”福缘寺”满蒙汉藏4体文匾额。
大经殿为藏式二层楼阁,面宽5间,进深5间,故称21间殿,是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供奉宗喀巴铜像。在宗喀巴像前设一呼图克图法座,其前排列诵经喇嘛座位,共150个座席。二层楼上供奉释迦牟尼铜像和放置《甘珠尔》等经典。殿前东西两侧各有3间配殿以及钟鼓二楼。
大经殿后面为供佛殿,5重檐顶建筑。殿内主供三世佛。供佛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式建筑。东配殿供龙王,西配殿供护法神。佛殿之后有高大的2株古松柏树,是同建筑寺庙同时栽植的古树。
最后面为老爷庙,是硬山顶二层建筑,宽5间,主供关羽像。其东面一间为“葛根斡尔多”(葛根府),是迈达理呼图克图在这里讲经时住宿的卧室。其西面一间,放置刀、鞍、辇之类物品。二层楼上有一座高余米的鎏金舍利塔。这是住持建造福缘寺的第十二任札萨克达喇嘛阿旺札木扬的骨灰塔。民国15年(1926年),福缘寺设立“却伊拉”扎仓之后,在山门前面整修一场地,作为扎仓喇嘛们的辩论场地。
福缘寺东侧有一座大跨院,房屋有50余间。这是札萨克达喇嘛退休后养老的寓所。此处还有执事房、膳房、库房等。
福缘寺通称“下仓”,一是因为这里是退休的札萨克达喇嘛之寓所,其次是地理位置在象教寺之底下,故以此称谓之。
莫力庙 莫力庙(集宁寺),位于通辽市西30公里莫力庙乡。
该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由科尔沁部达尔罕亲王为使清朝“皇图永昌”,从科尔沁部10旗集资,在哈木莫力地方主持兴建了一座寺庙,故称哈木莫力庙。在清康熙年间,进行了扩建,成为科尔沁部10旗中心寺庙。每年举行盛大法会,为皇帝诵长寿经:“永庆河清海宴,四海升平,永无战乱,畜群繁息,无灾无患”。
清乾隆年间,有一次西辽河发大水,将哈木莫力庙全部冲毁,片瓦不留。
此后,为了重建莫力庙,在达尔罕亲王旨意下,该庙由西纳达喇嘛住持,经过1年多的时间,选择庙址,最后选定额仁温都尔地方(即现在寺庙所在地)为重建寺庙地址。
莫力庙第一世葛根瓦其尔阿拉木斯出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达尔罕旗贵族道尔吉帕拉玛台吉的次子,他是达尔罕王之子阿巴嘎喇嘛的呼毕勒干。21岁时到西藏学经深造10年,获得“拉然巴”学位,又从第六世班禅受比丘戒,由九世达赖喇嘛授予“班第达”称号。他在拉萨听到寺庙被毁的消息后,立即启程返回科尔沁左翼中旗,筹备重建寺庙事宜。
一世葛根从西藏返回该旗,途经北京,通过章嘉呼图克图的关系, 朝拜清乾隆皇帝奏请建庙之事。清乾隆当时应允建庙事宜,并责成理藩院资助建庙之资金。
一世葛根回到该旗后,立即会见达尔罕亲王,商议建庙事宜。商定建立1座4个扎仓、5座大殿的规模宏伟的大型寺庙,在朝廷资助部分资金的基础上,再从科尔沁10旗筹集资金,并从北京、沈阳等地招集名工巧匠兴建寺庙,并由葛根亲自依据西藏色拉寺的形式绘制蓝图,进行了紧张的施工。
新建工程是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紧张施工,第一个建成的是满巴扎仓大殿。殿内供奉铜质镀金敖特奇(药师)佛、阿尤喜(无量寿)佛和拉哈木(吉祥天母)等佛像。在满巴殿东侧建立菩萨殿,供奉观音菩萨等四大菩萨塑像和白、绿度母塑像。第二个建成的是卓德巴扎仓殿。殿内主供铜质镀金“三世佛”像。卓德巴扎仓殿西侧是护法神殿,内供八尊金刚力士护法神塑像以及弓箭、刀剑等器械。第三个建成的是丁科尔扎仓殿。殿内供奉铜质镀金宗喀巴像和时轮金刚像,并有用金银铸造的时轮图、曼陀罗图及研究天文、地理、时轮、数学的经卷资料。第四个建成的是却伊拉扎仓殿。殿内供奉铜质镀金宗喀巴佛坐像和贾曹杰、克主杰等五大弟子像。还存放金字《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卷。第五个建成的是索科钦大殿(81间大殿),共为3层大殿。第一层楼殿内正中主供铜质镀金三世佛像,两侧供奉铜质镀金八大菩萨像,后侧供奉铜质镀金十八罗汉像。殿内四面墙佛龛中供奉千尊菩萨像。第二层楼内供奉章必样、苏勒德、观音菩萨塑像及经卷等。第三层楼内供奉铜质镀金千手千眼菩萨像以及金字《甘珠尔》经、金制佛灯、银制香炉等供品器皿俱全。
在索科钦大殿前方是山门。山门前有1对石制旗杆、两头石制雄狮和跳查玛舞的广场。山门里有钟鼓楼各1座和四大天王殿。
在莫力庙内供奉的大部分金制银制佛像、经卷及精密雕刻艺术制品、供品、装饰物都是在北京、五台山、沈阳等地制造后长途搬运来的,有些精品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莫力庙基本建成,附属建筑物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竣工。由清政府颁发用满蒙汉藏文书写的《集宁寺》九龙金匾,并由达尔罕旗赏赐给100户阿勒巴特。该庙建成后是一个规模宏伟的庞大寺庙建筑群落,有5座大殿、4座扎仓殿、2座葛根宫、15座庙仓、数百座喇嘛院落,即成为8条大街,14条小巷,方圆数十里的寺庙城垣。
该庙建成后,达尔罕王亲自下令,将寺庙周围80华里以内的土地、牧场、百姓均赏给寺庙所有,并召集科尔沁10旗王公集会,为莫力庙募捐牲畜5万头,金银财宝不计其数。这样,该庙财富丰盈,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畜群遍地,物产丰富,香火旺盛,金银财宝满仓满库。故将原来的“哈木莫力”改称为“巴彦莫力”(富饶的河湾)。
鼎盛时期该庙有喇嘛3000余人,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成为同拉萨三大寺、塔尔寺、拉卜楞寺以及五台山相媲美的朝圣之地。
莫力庙有两位葛根,即吉昆(东部)葛根和巴伦(西部)葛根。所谓东、西是按照葛根宫所设置区分的。吉昆(东部)葛根(寺主)即指达尔罕呼图克图,是该庙住持人,掌管寺庙行政、司法、财务、人事等大权;巴伦(西部)葛根,主要管理寺庙宗教事务,即各扎仓喇嘛学经制度、喇嘛戒律、晋升学位和寺庙法会等事宜。
双合尔庙 双合尔庙(双福寺)位于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苏木双合尔山麓,故称之。
该庙初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时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四代郡王布达来,在双合尔山西侧建了1座庙和1座白塔。将原来在王府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和从归化城察罕迪彦齐处请来的手抄《甘珠尔》经,供奉在庙内。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该旗第六代郡王岱布在双合尔山东侧山峰前,又建1座30间的二层楼阁式庙,赐名为“安乐兴教寺”。由于此庙靠山峰修建,故又称“哈达庙”。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该旗第六代郡王岱布时期,由于旧庙已破损严重,该旗郡王决定新建庙宇,从喀尔喀大库伦(今乌兰巴托)请来1位喇嘛(看风水喇嘛)选址建庙。这样通辽市玖合尔庙双福寺佛塔又在双合尔山后,叫都沁忙哈的地方修建了1座新庙,将释迦牟尼佛像和《甘珠尔》经,移到新庙内供奉。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该旗郡王从归化城请来二世乃吉托音,为新建寺庙举行开光典礼,命名为“吉祥欢乐寺”。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世乃吉托音喇嘛建议,双合尔庙喇嘛和齐音贵学识渊博,信仰虔诚,守戒纯洁,应向朝廷请旨,任命为住持喇嘛(锡勒图喇嘛)。该旗郡王依命亲往北京向理藩院请示批准后,由和齐音贵喇嘛任住持喇嘛(锡勒图喇嘛,即后来的一世葛根)。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该旗郡王又在双合尔山以南的白音查干湖心岛的一座山峰上修建了1座白塔。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湖心岛上所建白塔倒塌,在双合尔山顶上重建了一座白色金刚宝塔。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该旗郡王齐默特道尔吉为了修建公主府,从北京请来风水先生,在给公主府选址的同时,又为双合尔庙选择修建索科钦大殿的地址,并选定双合尔山南侧为风水宝地,是修建寺庙最好的地方。这样,从清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开始动工兴建,中间为81间的索科钦大殿,两侧为各5间的配殿,还有钟鼓楼和四大天王殿等。
清乾隆五年(1740年),花费1200两白银,从北京崇祝寺购置新刻版的《甘珠尔》经,供奉在大殿之内。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花费2250两白银,从北京购置全套《甘珠尔》、《丹珠尔》经,供奉于大殿之内。
清嘉庆六年(1801年)由三世葛根住持,在双合尔山南侧修建一座3层楼阁式庙宇,作为却伊拉扎仓殿,起名为“广安莲花寺”。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原来的索科钦大殿失火烧毁。该寺第四世葛根住持在原来的庙址上,又修建了3层楼阁式索科钦大殿,其规模比原来更加宏伟壮观。
民国4年(1915年),该寺五世葛根住持修建了一座9间庙宇,作为丁科尔扎仓殿,起名“普乐莲花寺”。
双合尔庙是旗庙,它管辖全旗寺庙。该庙规模很大,是一座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寺庙建筑群。直到民国34年(1945年),主要建筑有10座大殿堂,庙仓(佛仓)8座。双合尔庙初建时,有喇嘛200余人,清乾隆年间,鼎盛时期有喇嘛1200余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