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曾经是流传于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市”)的一个剧种,它盛行于山西省,颇受山西北路梆子的影响,但在唱腔上是联曲、板腔的混合体。
据呼市郊区塔布板村民间艺人讲:从有了塔布板,就有了大秧歌。塔布板村大部分村民的祖籍是山西崞县、寿阳等地。他们来此地定居以祖坟排位推算,最早的距今已十一代。因此,大秧歌在呼市至少有200余年的历史。
大秧歌的活动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称“秧歌”,取意于“旧洋之歌”,是从“跑圈子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早期秧歌在表演上无拘无束,多是即兴发挥。演员不过2、3人,表演形式多是走圆场,插科打诨,没有大身段表演。一般没有道具、服装,演员也不扮戏上妆。表演内容多以反映家庭琐事为主。中期秧歌摆脱了单一的演唱形式而向戏曲靠拢。并在唱腔、人物扮相、服装、道具上都有了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特别是已经注意到了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自编自演一些剧目,从而使大秧歌在内容上丰富起来。
民国以后,大秧歌进入鼎盛时期。唱腔上有了一整套曲牌和板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演员的阵容,不再是过去的3、5人互相串场、顶替,而是成龙配套,行当齐全,表演形式已经程式化。特别是在剧目上,已经能移植、改编其它剧种的大型剧目,如《九件衣》等。故而,人们在秧歌之前加了个“大”字来区别以往的秧歌,而改称其为大秧歌。
大秧歌由小到大发展成为一个剧种,但活动范围并不大。
由于大秧歌来自农村,演员基本上是身兼农务。因此,长期以来,大秧歌始终不能进入城镇,而属于社戏的形式。以塔布板、呼几塔亥、苏木沁、陶思浩、善友板申、章盖台等村为其主要演出活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些村每年都举办社戏,并成立专门班社,如“平安社” “兴旺社”等。班社一般由3户或5户人家组成,并从中推举有钱有势的人担任班社的管理职务,名曰“会头”。每年腊月初一,会头张榜告示,召集演员共商演出事宜,并为演员饱餐一顿,名曰“汇班”。然后排戏月余。正月十二,全体演员由会头率领前去拜庙、上供,名曰祭瘟神。正月十五开唱,一日三场,正唱之日,会头大摆酒宴,宴请名流豪绅。一来显示会头的慷慨大方,二来会头借酒席之机向名流豪绅摊派一些额外的费用。
社戏期间的费用,一般均由班社向村民们征集,常以家户人口及牲畜头数、地亩等计算摊派。当时人们迷信唱戏能免灾、避邪,所以家家户户出钱比较踊跃。更有一些出嫁的姑娘,也向娘家班社出些钱财,图个吉利。一般社戏正月十七结束,如钱财剩余,二月二再唱一天。然后,这年的班社自动散伙,会头再指定或推举来年班社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秧歌的演出范围由本村发展到外村,演出时间也不限于正月十五或二月二,而是凡有节日都要举办活动。活动经费除向各家征集外,集体也出一部分。有时村与村之间也互相走访演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呼市的大秧歌,其唱腔接近山西晋剧的北路梆子,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吸收了呼市大量的方言口语及民间曲调,行腔稳健婉转,字正腔圆,具有塞外山野的风格。其唱腔分头性、二性、三性、滚白、倒板、垛板等。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腔调叫“训调”。在打击乐上,大秧歌常用鼓板、堂鼓、大锣、小锣、铙钹、水镲等。弦乐除了板胡、二胡、三弦外,还增加了笛、笙、唢呐等。大秧歌的道白、唱腔,与晋剧北路梆子相似。有时丑角往往在演出中,根据剧情即兴发挥,增加一些与剧情无关的台词,引人发笑,为演出助兴。
大秧歌剧目繁多,传统小戏有《刘二姐逛会》《纺棉花》《二女争房》《借冠子》《顶灯》等。大型剧目有《九件衣》《三疑计》《金灯》《月明楼》《取高平》《三劝》《下画》等。20世纪60年代后还移植过现代戏《夺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目。
大秧歌曾经是流传于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市”)的一个剧种,它盛行于山西省,颇受山西北路梆子的影响,但在唱腔上是联曲、板腔的混合体。
据呼市郊区塔布板村民间艺人讲:从有了塔布板,就有了大秧歌。塔布板村大部分村民的祖籍是山西崞县、寿阳等地。他们来此地定居以祖坟排位推算,最早的距今已十一代。因此,大秧歌在呼市至少有200余年的历史。
大秧歌的活动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称“秧歌”,取意于“旧洋之歌”,是从“跑圈子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早期秧歌在表演上无拘无束,多是即兴发挥。演员不过2、3人,表演形式多是走圆场,插科打诨,没有大身段表演。一般没有道具、服装,演员也不扮戏上妆。表演内容多以反映家庭琐事为主。中期秧歌摆脱了单一的演唱形式而向戏曲靠拢。并在唱腔、人物扮相、服装、道具上都有了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特别是已经注意到了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自编自演一些剧目,从而使大秧歌在内容上丰富起来。
民国以后,大秧歌进入鼎盛时期。唱腔上有了一整套曲牌和板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演员的阵容,不再是过去的3、5人互相串场、顶替,而是成龙配套,行当齐全,表演形式已经程式化。特别是在剧目上,已经能移植、改编其它剧种的大型剧目,如《九件衣》等。故而,人们在秧歌之前加了个“大”字来区别以往的秧歌,而改称其为大秧歌。
大秧歌由小到大发展成为一个剧种,但活动范围并不大。
由于大秧歌来自农村,演员基本上是身兼农务。因此,长期以来,大秧歌始终不能进入城镇,而属于社戏的形式。以塔布板、呼几塔亥、苏木沁、陶思浩、善友板申、章盖台等村为其主要演出活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些村每年都举办社戏,并成立专门班社,如“平安社” “兴旺社”等。班社一般由3户或5户人家组成,并从中推举有钱有势的人担任班社的管理职务,名曰“会头”。每年腊月初一,会头张榜告示,召集演员共商演出事宜,并为演员饱餐一顿,名曰“汇班”。然后排戏月余。正月十二,全体演员由会头率领前去拜庙、上供,名曰祭瘟神。正月十五开唱,一日三场,正唱之日,会头大摆酒宴,宴请名流豪绅。一来显示会头的慷慨大方,二来会头借酒席之机向名流豪绅摊派一些额外的费用。
社戏期间的费用,一般均由班社向村民们征集,常以家户人口及牲畜头数、地亩等计算摊派。当时人们迷信唱戏能免灾、避邪,所以家家户户出钱比较踊跃。更有一些出嫁的姑娘,也向娘家班社出些钱财,图个吉利。一般社戏正月十七结束,如钱财剩余,二月二再唱一天。然后,这年的班社自动散伙,会头再指定或推举来年班社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秧歌的演出范围由本村发展到外村,演出时间也不限于正月十五或二月二,而是凡有节日都要举办活动。活动经费除向各家征集外,集体也出一部分。有时村与村之间也互相走访演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呼市的大秧歌,其唱腔接近山西晋剧的北路梆子,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吸收了呼市大量的方言口语及民间曲调,行腔稳健婉转,字正腔圆,具有塞外山野的风格。其唱腔分头性、二性、三性、滚白、倒板、垛板等。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腔调叫“训调”。在打击乐上,大秧歌常用鼓板、堂鼓、大锣、小锣、铙钹、水镲等。弦乐除了板胡、二胡、三弦外,还增加了笛、笙、唢呐等。大秧歌的道白、唱腔,与晋剧北路梆子相似。有时丑角往往在演出中,根据剧情即兴发挥,增加一些与剧情无关的台词,引人发笑,为演出助兴。
大秧歌剧目繁多,传统小戏有《刘二姐逛会》《纺棉花》《二女争房》《借冠子》《顶灯》等。大型剧目有《九件衣》《三疑计》《金灯》《月明楼》《取高平》《三劝》《下画》等。20世纪60年代后还移植过现代戏《夺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目。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